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68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所以不论是最大的“受益者”书珂,还是其他三人,纷纷劝阻朱樉,让他慎重考虑替换掌权的决定,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这本来就是一场巨大的冒险,朱樉是早有心理准备且甘愿涉险,所见所想自然与其他不同,反正一时也解释不清楚,他必须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未来我仍然需要你们坚定的支持。

  书珂为掌权后,马槽可以调过来接任洛邑令,织连就看是愿意继续留在国府还是外任历练一下。只要周地不乱,我们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第1479章 心满意足

  听到朱樉已经在安排“后事”了,四人都沉默了,显然心里清楚朱樉已经下定了决心,不会再轻易改动。

  “我该怎么做呢?”书珂有些茫然,朱樉没有当上掌权之前,他最高的理想不过就是能够丰衣足食,若是这种生活还能通过不劳而获,那就心满意足了。

  即使是现在,他也从没有想有一天会自己坐上这个位置。

  “法既定,一切依法即可,对你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朱樉拿出一张单子递了过去:“你只需要管好这几件大事就行了,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天子修王宫,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书珂扫了一眼单子上的几件事情,心中稍定,有些疑惑地问道:“王宫不是该天子自己修么?”

  按当初杨竹忽悠着姬研签下的《王室供养协议》,国府直接以货纸化的模式每年支付给姬研一亿新周币,其余就一概不管了。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可在现在看来就不值一提了。

  朱樉只好点醒书珂:“天子是我们的天子,该承担义务还是要承担,国府出面来修,修成什么样,日后如何管理,不也就有发言权了么?”

  做了这么久洛邑令,书珂最头疼的就是土地不够用了,旧王宫占地超过一平方周里,若是能够充分利用起来,能够发挥的作用远不是修新王宫那点钱可以比拟的。

  见书珂已心领神会,朱樉又细细地向四个交待了一些相关注意事项,当然也不忘给他们吃下定心丸,由此来维持周地的稳定。

  一番长谈结束之后,已是月上中天,朱樉向四人揖手而礼:“我等五人起于微末,机缘巧合之下方有如今之成就。

  让周地继续繁荣稳定的重任就要由你们来承担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不仅能创造当前的奇迹,还能创造更多更伟大的奇迹。”

  书珂连忙回礼:“反正我们永远听你的,让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武卿三人也道:“患难始终,休戚与共,永不相负。”

  朱樉本来还想强调一下要忠于法而不是忠于人,可想想还是不要在这个时候煞风景了,法虽然立了,可这也只是立于文字,真正要立在人心,还有一个相当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慎到坐在老聃的院子里,听到隔壁喧闹渐宁,起身向计冉、杨竹和尹喜一揖:“国既立,我辈可谋天下也。”

  洪辰仇紧紧地攥着那张大红色的邀请函,感觉有些烫手。

  邀请函是朱樉发出的,可使用的却不是周室国府的标准公函,这种情况极不寻常,而四次改后朱樉身上那杂七杂八的职位都被撸去,仅剩下国府掌权这一头衔。

  这显然不会是因为朱樉的疏忽大意,也不可能是因为国府公函用了完临时向专利保护组织会借用代替,这样低级的错误怎么也不可能出现在朱樉身上。

  那么事情或许只剩下一种可能,自己的猜测是对的,朱樉这是要准备“解困”了。

  洪辰仇自己都算是个胆大无惧之人,可一想到朱樉接下来会做什么,仍然让他感觉有些难以置信。

  邀请函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朱樉专门设立了一个所谓的“邙山论坛”,邀请各地掌权在十月中旬齐聚邙山,就各地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并一起探讨发展大计。

  论坛这个新鲜事物在洛邑已经风靡数年数,早已天下闻名。因其开放、包容、亲民的显著特征。

  大有取代各地学宫论战之势,但凡能够写下一篇广受追捧之帖,其影响之广甚至要胜过赢得一次学宫争鸣大战。

  不过总的来说,洛邑论坛还是处于较为低端的舆论阵地,除了上一次由梦孜掀起的第一届学术世界大战时期外。

  平时热衷于其中的大多是些中下层的游学士子,鲜有重量级人物涉足。

  可这个邙山论坛就不一样了,朱樉邀请的对象仅限于各地掌权,除非本人亲自前往参加,否则即使是授权的全权代表,也是没有资格参会的。

  聚集各地掌权亲自参予的论坛,其规格也就仅次于诸侯会盟了。

  朱樉在邀请函上说得很明确,邙山论坛只有两个目的,一是磋商关注的焦点问题,二是探讨发展大计,这或许也是其采用专利保护组织会的名义的原因之一。

  大明朝一直以来都积极响应着朱樉的各种交流合作项目,以此来弥补技术落后的劣势,若是按以往的惯例,洪辰仇会第一个响应朱樉提出的倡议,以求谋取更多的好处。

  可现在,局面却有些敏感。

  毕竟是师出鬼谷,自朱樉公开自己为鬼谷学派的极子后,洪辰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起来。秦公倒还没说过什么,可一直仇视变法的老世族们却开始兴奋起来。

  一个劲儿地联名上书,他们知道不可能用这个借口罢免洪辰仇,便要求进行制衡和监督,以此来将原本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撬开一条缝隙。

  洪辰仇深知秦公为人,所以一直没有主动解释过,一如既往地忙于事情,可内心里哪有可能丝毫没有波澜。

  当初他就猜测过朱樉是极子的可能,却被其断然否定了,他敢肯定朱樉当时没有骗人,否则其城府未免也太深了。

  可最终自己的猜测竟然是对的,他不免感觉有些荒谬起来,甚至因此而动摇了原本坚定无比的信念,怀疑自己所坚持的一切到底是不是当前最佳的治国之法。

  朱樉偏偏在这个时候最为敏感的时候发出邀请,自己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一向果决的洪辰仇竟陷入纠结难断之中。

  正在此时,赢渠梁的声音门口传来:“洪辰仇啊,捷报,捷报,驷儿又打了胜仗了!”

  因二人关系极为亲密,赢渠梁对洪辰仇并不摆君主的架子,亲自登门是常有的事,门房来不及通报更属平常。

  洪辰仇看了看手里的邀请函,咬了咬牙,起身出迎:“好事,世子文韬武略俱佳,果然不负君上之望。”

  话虽这么说,洪辰仇眼里却没有多少喜色,反而有些担忧。对于朱驷连战连捷,他没有丝毫意外,两万精锐秦军,又有白起为先锋.

第1480章 难以支撑

  樗里疾居中辅佐,去打那些整族人口加起来还未必有两万的游牧部族,怎么可能会打败仗?

  可他在朱驷出征前明明千叮万嘱,要稳扎稳打,必须等后方接收治理人员到位后再向前突进,以免补给线拉得太长,让本就因开展数项大工程而紧张的人力难以支撑。

  洪辰仇知道朱驷这三千里是什么意思,他这几年领着大明朝新军西征南讨,所获得的成果也不过拓土两千里。

  朱驷的这一举动,无疑就是要向世人宣告,靠欺凌弱小和趁人之危,千里之地唾手可得,并不是他洪辰仇有多了不起。

  双方这个疙瘩算是解不开了。

  这些都不说了,战争本来就是不择手段,洪辰仇可不是朱樉那种心慈之人。他最不满的就是朱驷对于征服部落的安置,很多时候根本就不遵循定立的大明朝法令,更喜欢随心所欲。

  高兴的时候,他可以一口气免掉一个部落十年的赋税和徭役;不高兴的时候,他也能做出将整族罚为苦役的决定。

  或许因为留学洛邑数年的原因,有些时候他也会学着朱樉那样的模式,采用周制来处理归降部落。

  他倒是痛快了,可那些承诺他只需要动嘴皮子,要将其兑现的却是洪辰仇主持的国府。在这个问题上。

  洪辰仇倒是毫不含糊,坚决按秦法来进行相关的处理,绝不做出半点妥协让步。

  只不过这样一来,法是守住了,两人之间的分歧也就越来越大。本想洪辰仇已经准备做通秦公的思想工作。

  强令朱驷撤军返回西海郡,暂时收回其出兵征伐之权,却没想到在这节骨眼上冒出朱樉这个极子来。

  这就有些不好办了。

  本来让朱驷西征就是洪辰仇自己主动提出的,为的便是通过建立军功来提升世子的声望。

  借机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却没想到适得其反,关系不仅没能缓和,法治的基础还因此而有所动摇。

  “这小子,冒得也太快了!”赢渠梁嘴里说着斥责的话,可那副表情却是喜不自胜,谁都能一眼看出他的真实意图。

  自从在大明朝主持变法以来,洪辰仇还是第一次面对秦公而犹豫难决,内心反复挑选自己的措辞:“是啊,太快了点,世子孤军深入千里。

  这份胆气着实令人敬佩。形势如此之好,只可惜我们准备不足,恐怕无法将所有战果收入囊中。”

  不是恐怕,洪辰仇其实已经可以百分百肯定了。这几年大明朝扩张太快了,西海五城也才勉强算消化完毕。

  从楚国手里捡漏的商於和汉中至少还要两三年,新近又吃下了义渠,真正要转化成大明朝的国力至少也得五年时间。

  不要说普荆精锐尚存,就算真的出现合适的战机,大明朝可以出兵收复河西,其实也已经超出极限。

  势必会影响到很多方面的发展计划。所以按原本的设想,洪辰仇准备花五年的时间修炼“内功”,待国中力量整合完毕之后,这才开始进行中原战略。

  现在倒好,朱驷一下子就拓地三千里,就算把大明朝榨干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理。更不要说大明朝现在缺的根本就不是地,而是按秦法标准进行运转的人口。

  这么一大片地广人稀且不适合筑城农耕的土地,至少在短期内将会成为一项巨大负担而不是财富,光是驻军和维持补给线就够令人头疼的了。

  可开疆拓土是最不能质疑的功业,连洪辰仇也得小心谨慎,以免引火上身。

  “驷儿倒是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赢渠梁可不是姬研那种甩手掌柜,对大明朝的情况一直都了如指掌。

  当然知道洪辰仇的顾虑:“地,我们暂时不需要那么多,只选一两个关键之处筑城,留少量驻军即可,这样负担也不会太重。人,全部迁入西海郡,正好可以充实五县。”

  西海五县大多用来安置老军士兵,数量并不多,若是全部迁入,那么新秦人的比例就太大了。可沉吟了片刻之后。

  洪辰仇却道:“如此倒是两全齐美,世子果然文武兼备,大明朝后继有人了。君上来得正好,有件事正想与君上商议。”

  接过洪辰仇递来的邀请函看了看,赢渠梁脸上的表情有点复杂:“洪辰仇准备什么时候启程?”

  相处这么久,洪辰仇哪会看不出来,故作为难道:“臣尚未决定要不要应邀。”话一出口,洪辰仇心中不由暗叹,到底还是变了。

  连他自己也忍不住要对秦公虚言相应,再没有以前那种毫无顾忌。

  鬼谷极子、周宪,朱樉连续放出来的两桩大事,已然对天下各地的君臣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当然该去。”赢渠梁果断地道:“老是派代表跑来跑去请示也太麻烦了,洪辰仇去一趟,正好可以把很多事情做个了结。”

  虽然大明朝是第一批派驻大使到洛邑的,不论是首任尸佼还是后任魏章,也都赋予了一定的权限,可朱樉也太能折腾了,很多事情又极为敏感,根本就不是大使能够做得了主的。

  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两边的谈判都极为麻烦,大明朝大使跟周只能达成初步意向,然后再将消息传回大明朝。

  赢渠梁和洪辰仇做出决定之后再传回洛邑。有些时候这样的情况会反复多次,才能达成最终的协议。

  从咸阳到洛邑虽然只有三四百周里的路程,可却要经过魏韩两国五六个关卡,即使在顺利的情况下。

  消息走个来回也得五六天,要是遇上两国刁难或是其他意外,十天半月甚至拖到一个月都是正常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能够直接做出最终决策的“元首”会晤便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恐怕也是朱樉指明必须掌权参会的主要原因了。

  “只怕是宴无好宴。”洪辰仇轻轻地叹了口气,发觉自己有些话竟然无法对秦公明说了:“七国欲动摇樉子掌权之位,拆其栋梁,周恐怕已经知道.

第1481章 全力支持

  在这么个关键时刻,樉子以专利组织会的名义发出邀请,实在是耐人寻味。”

  赢渠梁眉头微皱,看着洪辰仇的眼睛道:“此事我们不是已经议过了吗?莫非洪辰仇觉得不妥?”

  洪辰仇摇了摇头:“不能让周太过强大,这对大明朝仍然意义重大,臣自然不改初衷。只是,樉子最近的动作太多太大,臣也有点看不明白了。”

  赢渠梁一揖而道:“只要对大明朝有利,洪辰仇无需顾虑,渠梁必会全力支持。”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洪辰仇还能说什么呢?他觉得自己好像还有很多话该说,又好像没有什么可说,说还不如不说。

  如此纠结的当然不止洪辰仇一个人,其他收到邀请函的掌权们也为之大伤脑筋,这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快得让很多人都有些无所适从。

  随着一部部法律的颁布,入冬后的周地显得更加不平静起来。

  各地变法一般采用的模式都是制订好一条法令,然后进行大量的宣传,务求国民都能熟悉法令内容。

  在此基础上才开始推广执行。等到法令深入人心了,才会颁布下一条法令,如此再三,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法令。

  之所以要如此稳步推进,一方面是因为民众中文盲的比例实在太高,看不懂成文法,只能由专门释法官反复宣讲;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组织结构模式。

  国府的实际控制能力很难深入到县乡之下,一般都需要由底层贵族或乡老来完成这“最后一公里”。

  按《周礼》的设置,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有王畿及周边的乡。早期的乡比郡县的级别要高得多。

  天子六乡的管理者都是属于卿一级别的,只是在礼崩乐坏之后,诸侯们已经不再满足当个“城主”,纷纷开始加强自己的权力,这才使得乡渐渐归属到县之下。

  即使是变法比较彻底的大明朝,真正有编制的官也仅到县一级,除县令外,外其下仅有三老。

  游徼和啬夫有资格登上国府官员名册,算是正式进入体制内,再往下的就都属于带有自治特色的吏了,是“无秩”人员。

  一般情况下,一个县也才一名知县,还要负责宣传到审判的诸多事务,要在期限内使法令深入人心,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

  到最后法令开始执行后,民不知法的情况在大明朝也并未绝迹,其他组织就更不用说了。

  周的情况却不一样,一开始朱樉掌权的时候,周王室能够管辖的民众全部加起来也才三四万人。

  为了发挥其最大组织效力,朱樉甚至搞起“微操作”来,亲自深入到每一个闾,甚至每一户。

  等到吞并东西周公的人口之后,朱樉有些时候甚至也没有改掉这一“陋习”,只不过摊太大了,还是得依靠大量的基层管理人员,才能继续维持那种一杆子捅到底的操作模式。

  正因为一直对人力控制有着近乎极致需求,周地的基层组织要比各地健全得多,国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也要畅通得多。

  再加上朱樉自掌权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扫盲运动,即使是闾佐一级,此时也能够达到日常识文断字和公文书写的水平,只需短期培训便足以胜任普法任务了。

  更何况新颁布的很多法令本就是在原有的条例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而来,变化并不大,民众接受起来也就没有多少难度了。

  当各地掌权应邀而来之际,除《周宪》之外,上级组织会已经完成对刑事、商贸和经济、社会几大法律体系的制订和审核。

  在变法方面后来居上,一下子走在列国之前。

  所有的法令本来就是完全对外公开的,每当一国掌权抵周,朱樉亲自相迎之际,都会送上一整套的法令全文作为见面礼,以供其自行阅览。

  十一月,大雪,随着最远的燕国掌权苏钦坐着马车进入邙山松溪峪,由朱樉发起的第一届邙山掌权论坛终于拉开了序幕。

  这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会,周室分封的八百诸侯中仅存的九国掌权齐聚一堂,即使以朱樉此时的声望和地位,召集起来也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各地掌权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得罪的人也不少,即使在国中巡视往往也要有专属卫队随行,这一次远离本国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让各地同意他国队伍途经本国,朱樉可以说花了很力气进行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