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425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由空梓修订完成记录了陆国两百多年历史的《春秋》,也不过才一万八千多字,已经算是“巨作”了。

  传说中由姜太公费尽心血而成的《六韬》也不过才两万字左右,已经可以装上几车了。

  一份十年期的两国协定居然就有这么大的体量,对世人来说根本就是难以想像之事。

  开始还只是零星的协定条款在坊间传播,不久之后,各国朝堂及各地学宫陆续通过“隐秘途径”拿到了整本协定全文,而且还是装订精美的印刷品!

  印刷术只在周地发展得比较成熟,到了这个时候,谁还不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泄密事件”,人家完全就是大大方方公之于众,这本协定居然就摆在洛邑书城,任何人都可以花五十文买到!

  不过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追究朱樉在耍什么手腕了,各地无不陷入争论协定各项条款的浪潮之中,甚至成了各地学宫大小论战的中心议题。

  当初朱樉在彭城学宫提出周外事的五项基本原则时,在场之人无不认为这其实不过是他发出的“小国呻吟”,这个时代怎么可能有什么平等互助的和平共处?

  所以朱樉虽然以不负苍生赢得了头彩,但随后其言论很快便湮灭在五国伐楚等更引人瞩目的事件下,传播的范围极为有限。

  而这一次周不仅与进入强国之列的大明、亚加,还与三巨头之一的渼同时达成协议,这个影响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有好事者翻出彭城学宫的记录后,顿时发现周与三国的协定竟与朱樉当年提出的五项基本原则吻合,甚至还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表述和发展。

  协定中明确表示周尊重三国目前控制的领土范围,绝不图谋侵夺他国领土。这其实是因为此前朱樉有一口吞下诃萳和巩先例,为安三国之心而定下的。

  事实上周和大明、亚加都有领土纷争。

  关中之地虽然被周天子许给赢大明了,可那毕竟是“宗周”,姬姓发迹之地,说不惦记恐怕也没人信。

  亚加达就更不用说了,洛邑周边原属“京畿”的大部分地盘都落入了亚加达手里,若不是朱樉出现,现在连义鹊也是韩土。

  渼洲虽然隔得远,可当年周室的东八师中的六师就是在伐渼时丢掉的,再加上问鼎这个典故,双方之间的历史纠葛根本就理不清了。

  可这一次,朱樉决定甩掉所有“包袱”,彻底了结与各国之间的历史问题,以现实为基础,一切向前看。

  仅是这一魄力,就已经足以惊世骇俗了,毕竟大家都习惯把问题留着,以待合适的机会为自己找到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

  当然,这方面在各地学宫的争论中也是毁誉参半,赞赏者认为朱樉极为务实,主动解除日后的隐患;反对者则大骂其“卖周求安”,是终结周室天下共主之位的千古罪人。

  而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等另外四项内容,在条约中也明确地说明了,为此而引发的争论并不比第一条少。

  毕竟这五项基本原则,实在是与这大争之世格格不入,怎么看也不像是个成熟的执政者所能做出的事来,说说也就罢了,将其堂而皇之地列入条约之中,就未免太过“天真”。

  整份条约中,合作的内容占去了大半的篇幅,从农业到手工业,从技术到文化,从度量衡到人才交流培养,皆有着相应明确的内容。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框架式的内容,每一项具体的合作内容还有专门的补充协定,那就属于周与三国之间的秘密了,知道的人并不多。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双方之间的如何履行各自义务、如何保障各自权益、终止合约的流程、单方违约的惩罚方式和途径,同样白纸黑字写得一清二楚。

  在各国热议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数年前还默默无闻的周地,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明、亚加、渼三国就不用说了,本来就有互派“留学生”的协定内容,双方之间的民间来往也处于愈渐兴旺之势,交流的大门完全打开。

  U、普两大霸主国也被周室领导方定位为“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连暂时还没有交往的燕、卫、瓦刺、蒙古也被称为“传统合作”关系国,由此而奠定了周与天下各国的外事准则。

  这种以合作为主要方向的外事新模式,让大量“闲置”的士子们不再满足坐在学宫中争论,纷纷起程前往洛邑,准备实地看个究竟。

  不仅学子们想去实地游学,其他各国又哪能坐住呢?.

第1072章 合作的机会

  尚京本就与周室有着马蹬、马蹄铁等大宗物资交易,虽然表面上只是赵圣私人与周室之间的往来,可这些又怎么可能没有经过其国君的首肯呢?

  刚好河套战事稍定,眼看大明、亚加、渼都与周室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关系,赵永也坐不住了,派出赵圣为首的大型领导方使团,前往洛邑准备寻求合作的机会。

  与周室在血缘上最为亲近的燕国得到消息最迟,可动作也丝毫不慢,同样派出了出身于洛邑的国相苏钦为代表的使团,恢复两国中断近十年的领导方交往。

  发现这事的动静越来越大,秉持“逆来顺受”唯求存活为基本国策的因果,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刷存在感的机会。

  一时间,不论领导方还是民间,不论学子还是商旅,纷纷将目标定在了这座位居天下之中,却又被刻意遗忘的城市。

  沉寂已久的洛邑,渐渐恢复了其“联合大都市”的地位,而朱樉的阳谋外事才刚刚开始。

  费宏眯着眼看了看已经到了半空的冬日暖阳,穿着新购置的羊毛大衣让他不由感到一阵躁热,解开扣子敞开大衣,这才让他稍稍感到清爽一些。

  按惯例,冬季属于周地传统的大建设时期,因为只有这个时候各种农事活动才稍稍减少一些,才有机会调动大量的闲散劳动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农家越来越玩命的影响下,这个在各国都进入窝冬的时节,周地的农事也远远没有进入停歇状态。

  种子精选、堆肥材料收集沤制、农机农具整修等大量的筹备工作完全可以排满整个农闲时期。

  作为首批带着试验性质的新型乡村,费宏的东一乡此刻也是忙得热火朝天。

  青壮劳动力全部被投入到水渠完善和大田整理的重活中,女人们则留在乡里的库房中挑选种子、清理农具、浆洗缝补。

  一直要等到腊祭前夕,才会有为期十天的冬假,让人们可以真正闲下来走亲访友,或是窝在家里静享一年的劳动成果。

  本来费宏也应该亲赴劳动第一线的,可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有的新目标,将一应事务交给自己的佐士之后,在这大路边支起一个草棚,每天巴巴地守在这里,静待“鱼儿”上钩。

  自从各国学子、商旅开始涌始向洛邑,费宏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实在太需要一个“高级”文士了。

  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已经开展到第四轮了,周地因此而获得文下士爵位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青壮劳力群体中,整个周地的识字率已经高达三成,放眼天下这个比例也无国可及。

  可为了鼓励民众积极响应扫盲,在朱樉的力主之下,教育组织会将文下士的标准定得相当低,只要认识五百个常用字,能够较为流利地读完指定的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章,便可以视为合格。

  所以从整体来看,真正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其实并不多,而能够将日常总结的经验化为准确表达的文字,那就已经属于文中士的水平了。

  这样的人才目前在洛邑那是相当抢手。不仅农、墨为此抢得不可开交,以朱樉一心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头等要务的势头,急剧扩张的指导师队伍也是一个无底之洞。

  作为试点乡,费宏的手底下当然也有几个文士,可也就属于能规范填写表格、写得出简单往来公文的水平,离费宏想要的水平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他之所以主动请缨来做这试点乡的乡正,最想要的是希望借此获得“制度专利”,甚至因此获封子爵,在诸子大街上也为自己谋到一个位置。

  经过秋后总结盘点,东一乡虽然未能名列前茅,但总体表现也是相当不错的。值此冬季来临之时,各个乡正都在总结自己的经验,以求在明年经验推广中占据足够的份量。

  而且据小道消息,朱樉有意再新设一县,而且还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从乡正到县正步子倒确实是有点大了,但主管农业的县佐,却极有可能会从这几个试点乡的乡正里面选拔。

  这样的机会以后恐怕再也不会有了,所以几个乡正对此都极为重视,无不想尽办法为自己争取。

  业绩考核已经结束,那是实打实没有办法“掺水”的。可开春前所有乡正都得到国府进行述职总结,怎么把话说得好听点,经验总结到位点,却有着不小的操作空间。

  本来年底大家都忙,费宏本身也没认识几个这方面的人,看着自己那干瘪瘪的,甚至连读都读不通顺的述职报告,哪能不为之发愁呢?

  现在,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周地的文中士以上的人才轮不到他,可各国赶赴洛邑的游学士子们,可都属于“无主”状态,只要能够钓到一两个,他完善述职报告的事不就有着落了吗?

  只不过想像很丰富,现实却有些残酷。

  费宏已经连续五天坐在这里从中午守到黄昏,也招待了数十名从此经过的各国学子,可他看得上的,别人瞧不上他,倒是有几个愿意出手帮忙的,可通过交谈他又觉得那些人的水平比起也高不了多少。

  还有五天就得去述职了,费宏急啊。

  看着前方的道路上终于开始出现一些人影,费宏不由扶正了面前那块写着“学子专用歇脚点,茶水食物免费供给”的牌子。

  洛邑目前通向外界的道路只有三条:西面过亚加达黾池、新安经磁涧河谷到洛邑,这一条他自然是管不上了。

  而北面经普京盟金渡和东面经亚加达虎牢关这两条,全部都要从东一乡这条道经过。

  各国使节轮不到他来招呼,乡里的产出和需求都只与国府对接,根本不会与外商有任何接触。他自掏腰包准备的这些茶水食物,自然也就不会花在“无用”之人的身上了。

  接连过了好几批商人,费宏终于等到了两名步行的游学士子。

  二人看了看费宏那块牌子,相视会心一笑,不等费宏招呼,主动过来取过食物和水享用一番后,这才主动问道:“不知乡老如何称呼?也是要招募善写文章之人吗?不知条件如何?”.

第1073章 欲做何为

  连续三问把费宏给问住了,乡老,自己有那么老吗?而且什么叫也,难道……是了,东二乡的杨有富还在他前面,恐怕也无耻地“抄袭”了他的创意。

  怪不得前两天有几批学子对他的招呼不理不睬,甚至还有几人对其回以鄙夷的目光,原来竟被杨有富给抢了先手。

  平日里两人就处于互相攀比状态,东二乡的业绩甚至还要比他好那么一点点,费宏早就将其视为此次的主要竞争对手了。

  想到这里,费宏有些气不过了:“吾乃大周洛邑东一乡乡正费宏,弩上士……马士,敢问二位由何而来,欲做何为啊?”

  按各国惯例,乡正其实是算不上什么官的,大多由小贵族的家臣或地方稍有名望者充任,所以二人称他为乡老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的。

  可一下子从费宏嘴里冒出这么一长串的头衔,显然把两个年青的士子给唬住了。

  立即毕恭毕敬地回道:“在下魏小平、在下齐昌,此前在稷下学宫,因慕樉子之名,故结伴往洛邑一游。”

  这段时间路过的士子差不多都是这样,可稷下学宫这四个字却让费宏眼睛为之一亮:那可是最为顶级的名牌学宫。

  “久仰久仰。”虽然从未听过这两个人的名字,可费宏却热情得多了,一番寒喧之后才试探道:“二位这是拒绝了杨有富的邀请吗?不知他给你们的条件是什么?”

  前面有了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让费宏暗自警惕,自己只能从别人“挑剩”的里面作选择,一下子就处于劣势地位了。

  “不就是一份年度总结吗?”魏小平显然也不是什么无知青年,意味深长地道:“这对我们二人不值一提,只看费乡正的诚意了。”

  看来事情是真的,费宏心里一沉,咬着牙道:“诚意肯定有,不知二位可有凭证?”

  洛邑的文士只要看其爵位便多少可具备对应的能力,可外来的人就不一样了,能够判断其水平的也就只有其言谈和所写的文章,这也就是费宏索要的凭证。

  魏小平和齐昌显然也知道这样的规矩,事实上他们一路来在各地学宫白吃白喝,同样需要以此来证明自己士子的身份。

  二人毫不含糊地掏出一卷竹简,递了过来:“敬请费乡正品评。”

  费宏展开竹简一看,顿时一阵头晕:好多字都不认识!

  他的文士资格也不是靠蒙过的,基本的识写根本难不倒他,可是……各国的文字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甚至几十种的写法。

  作为出身巩地的小贵族,费宏从小学的都是由周王室颁订的“正字”。

  后来又学了一些朱樉改进的简体字,这已经算是他非常努力的结果了,可面对“联合流行”的其他写法,他就完全无能为力了。

  装模作样的看了一会,费宏觉得这两人既然表现得如此自信,而且出自稷下学宫,那就应该还是有点水平。

  时间已经容不得他继续浪费下去了,这才试探道:“二位倒是颇有才学,不知两万文的酬金,二位可否接受?”

  原本他的心理底线是一万,甚至前几天给出的还是五千,可由于有了竞争对手,便不自觉地提高了一倍。

  这个价格已经不算低了,甚至让费宏有了肉疼的感觉,若不是为了能够在朱樉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他哪舍得花这么大的代价。

  魏小平和齐昌对视一眼,两万文差不多就是两金,节省点用,足以满足一个五口之家两年的温饱所需了。

  魏小平已微有心动,正欲答应,齐昌却拦住了他:“费乡正可有点小家子气,此前杨乡正已经出到三万,我们两个都没有答应。若费乡正果有诚意,五万,如何?”

  杨有富这个抠门的家伙居然出到了三万?费宏心里已经骂开了,虽然今年的收成不错,乡里分红加上国府的津贴让他的腰包鼓了起来,可也不是这样的花法嘛。

  费宏还有些犹豫,已经明白过来的魏小平又加了一把火:“我们二人在稷下学宫便以文著称,若费乡正得我二人之助,绝对可以在年度述职中独树一帜。”

  这可就抓住了费宏的命门,没有付出哪来收获,稍稍考虑一下后,他还是咬牙答应了下来。

  “你这不是撒谎么?”一看到费宏给出的“大纲”,魏小平和齐昌二人立即嚷了起来。

  为了干好试点乡的各种事务,从最开始走马上任,费宏一直都有将大小事务及所思所想作记录的习惯。

  只不过那个记得满满的小本本既属于他的个人机密,又实在有碍观瞻,并不适合让外人知晓,所以他提供给二人的只是一份十分简要的条款式大纲。

  居然被人指责撒谎,费宏这可就不干了:“谁撒谎了?我这上面可都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掺假。请你们二位来,稍稍润色一下,使其读起来更顺口一点而已。”

  还真别说,费宏之所以愿意花大价钱请“枪手”,并不是毫无理由的。

  这份大纲还是他整理提炼过的,可其内容基本就是些并不连贯字、词和数字,若没有他在旁“翻译”,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读懂上面的内容。

  齐昌指着第一条,面容严肃:“伪造政绩,这可是要被烹杀的大罪,莫非费乡正真不知其厉害?”

  所谓的烹杀正是U王田音祺的个人嗜好,对于那些没有政绩、以贿赂收买方式文过饰非的地方官员,直接处以烹刑,而且还要召集全体官员现场观看。

  这种现场直播的效果自然是杠是杠的,至少在短时间内U国很多官员无不认真办事,诚实做人,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不过其威慑效果也只能管一时,就如明朝初期对贪腐实行“零容忍”那般施以无数酷刑,仍不能完全杜绝贪官污吏的再现,所以时不时的,这样的“盛况”又会在U国重演。

  齐昌毕竟是U人,所以在他潜意识里,官员弄虚作假就会被处以烹刑,自己虽然是“从犯”,恐怕也免不了遭受处罚。费宏给的酬金虽然不菲,却犯不着为此丢掉性命.

第1074章 产生误解

  “这还不假?”齐昌指着第一条,言之凿凿:“四天,一千人,四十五万亩水田插秧,你这是在唬谁呢?”

  魏小平也附和道:“一个人就播种了四百五十亩,一天一百多亩,这确实是太夸张了。”

  二人虽非农夫出身,可农战为各国根本,一心寻求出仕的士子们自然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否则一问三不知,怎么可能会受到任用。

  “本来就是这样嘛。”费宏却不知道二人为何反应这么大,认真回想了一下,确认自己记的并无差错:“这还算是慢的,现在都是熟练工了,明年还可以再提一提。”

  两人被气得说不出话来,怎么也不敢相信周地的耕种效率会达到这样的水平。

  正常情况下,一个五口之家能够在时节期限内,完成一百亩地的耕种就非常不错了,那还得是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结果。

  二人虽然初到周地,可事前还是做过一些“功课”,虽然多是些传闻性质,却也不至于全然不知。

  再加上此前与东二乡乡正杨有富有过一些交流,对周地的试点乡不以户而只以个人已有所了解。

  在二人的认知里,单凭一个壮劳力,不要说插秧这种更费精力的活,就是播种一天要完成一百多亩也算是奇谈了。

  一个坑几粒种,一家人忙活一天能够播完一二十亩就算效率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