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176章

作者:四代重奸

那陈奇瑜率领残兵败将,一路向函谷新关撤退。只是张顺吃了这番大亏,好容易大败此人,哪肯给他整顿修整的时间?

他只是咬着一直不松口,一路上也不知砍杀俘获了多少陕西健儿。

函谷新关早已废弃,无险可依。陈奇瑜立足未稳,再度被张顺打的大败。参将刘迁断后,被张三百一鼓而破,斩杀当场。

随即,陈奇瑜又逃至新安城下,正要叫城,不曾想新安县城突然竖起来几杆大旗,上面分别书写着“闯王”“闯将”“八大王”和“活曹操”等字号。

原来不知何时,这新安县城竟然已经被其他义军占了。

陈奇瑜欲退走,结果回头又看到张顺率领大军前来,将他围堵个结实。

陈奇瑜不由仰天长叹道:“人无伤虎意,虎有伤人心。如今你尚不容于天,下不容于地,中不容于家乡父老。陈奇瑜,你何至于此耶?”

随即,陈奇瑜且战且退,退至新安县城南涧河岸边。陈奇瑜回顾左右,只有副总兵柳国镇尚在身边。

陈奇瑜对他说道:“我死以后,切记把我尸首投入河中,以免为贼所辱!汝身为朝廷副总兵,要战要降,悉听尊便!”

言毕,陈奇瑜抽出腰中宝剑往自己脖子上一横。顿时此人两眼圆睁,直挺挺向滚滚涧河跌了下去。

第183章 英雄会

话说张顺赶到新安县城下,抬头一看,只见一排旗帜一字展开,不由吃了一惊。

不待张顺反应过来,突然新安县城城门大开,杀出来一队人马来。张顺一惊,连忙命悟空、马英娘率众防备起来。

不曾想,张顺仔细一看领头数人竟是熟识之人。他不由笑道:“当面可是‘闯王’‘闯将’‘活曹操’和‘八大王’诸位?”

那几人冲出城门,正在大呼小叫要杀那“陈奇瑜老贼”,不曾想却被人喊得绰号来。众人不由一愣,连忙问道:“你是哪个?如何知晓我们兄弟几个名号!”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吾乃义军三十六营盟主舜王是也!”张顺倒也是个妙人,闻言便挺胸而立,中气十足的应道。

众人闻言一惊,顿时脸色各异。“闯王”不由皱了皱眉头,“闯将”则是面无表情,“活曹操”脸色一喜,“八大王”歪嘴一乐,低声说出了众人的心声:“如今老子今非昔比,你又算哪根葱?”

不过,好在众人也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枭雄,很快便一副未出五服的兄弟一般,笑脸盈盈的迎了上来道:“原来是‘擎天柱’兄弟,倒是好久不见,如今在哪里威风啊?”

张顺看看这几位的神色,颇有几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自信。他便笑道:“自渑池一别,兄弟我早失了往日纵横四海的惬意。每日只能钻钻山沟,耕一耕地,才勉强维持了生活的样子。”

“前些日子好容易拿了一座县城,竟然有不开眼的家伙来打扰与我。迫不得已,小弟只好击败了他,正待拿了此人开膛破肚,以解我心头之恨!”

“哈哈,年轻人受点挫折也属应当,来日方长,他日未必没有一展身手的时候。”“闯王”闻言乐道,“不知小兄弟如今打下了哪座县城?又是哪个遭瘟的阉货惹了兄弟?若是‘擎天柱’兄弟不嫌弃,哥哥们帮你报仇雪恨!”

“谢谢诸位‘哥哥’抬爱,小弟心领了。”张顺闻言面无表情的应道,“只是兄弟我刚刚夺了那洛阳县的县城,那河南总督陈奇瑜这阉货便来征讨!如今兄弟我已经将此辈击败,至今已追杀此人五十余里,不多时当有好音讯传来。”

洛阳县本是河南府府城的附郭县,若是强行说为县城,倒也未尝不可。

张顺话音刚落,不待众人有所反应,只听得身后一阵喧哗。他扭头一看,只见众人簇拥着萧擒虎赶来过来。

等到萧擒虎走近,只把身后拖着的破席往前一拽,拽到众人跟前,向张顺汇报道:“主公,恕末将无能,未能活捉陈奇瑜。此人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便在河边自杀了!”

“那副总兵柳国镇倒也奸猾,自顾脱了铠甲泅水走了,义军追之不及。我只好命士卒用勾枪将这陈奇瑜的尸体勾了上来,拖到此处,还请主公一观!”

“闯王”、“闯将”、“活曹操”和“八大王”诸将闻言不由大吃一惊。他们本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终于有自己等人发达之日,可以在张顺面前耀武扬威的时候。

没想到张顺不但占据了河南府府城,还逼死了曾经对他们造成极大威胁的陈奇瑜,哪怕在座诸位都是枭雄,被人当面打脸,也不由老脸一红。

原来陈奇瑜那厮自杀之间特意嘱咐副总兵柳国镇,想让他把自己落水的尸体尽量隐藏起来,以免为贼所辱。

只是柳国镇逃命心切,哪里顾得了许多?可怜一方大员,就这样跌入河边的淤泥之中。如今被义军拖拽了上了,滚的浑身是泥,好似一只死了的泥猴子一般,哪里看得出昔日威风凛凛的半点风采?

“八大王”审视了半天,只见此人面目上尽是泥浆。他不由将信将疑,又见别人都没吱声。

他只好蹲了下来,亲手抓起此人的脑袋来,用袖子在他脸色胡乱抹了好几下,才勉强识出此人来。

遂后,他抖了抖脏兮兮的衣袖,站起来走到“闯王”跟前,低声汇报道:“确实是陈奇瑜的尸首!”

“休得无礼!‘舜王’素来言而有信,岂会哄骗我等不成?”“闯王”闻言脸色一肃,呵斥了“八大王”两句。

这才笑着对张顺说道:“‘八大王’这厮为人鲁莽,还请‘舜王’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他这一遭吧!”

“自家兄弟,值得什么!”张顺笑道,“这陈奇瑜好大的威名,我倒无缘相见。不曾想‘八大王’倒是人脉熟络,竟然连堂堂五省总督都有一面之缘!”

呃……众人闻言倒被羞的老脸通红。什么有“一面之缘”?不过是被人家堵在车厢峡中,几乎要全军覆没了,大家伙掏出了全部家当,凑了三百万两白银,才买得一条活路罢了。

因为被人“诏安”,才得以与陈奇瑜相见。只是这事儿哪怕在义军之中说起来也颇不好听,张顺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张顺哪里知晓其中还有这么多弯弯道道,只是前番和这几人合作不甚愉快。如今双方见了,他们又是阴阳怪气的,张顺便懒得理他。

他便举了举右小臂,笑道:“诸位兄弟,少陪了!兵战凶危,如今我也有伤在身。既然河南总督陈奇瑜已死,本王也得返回洛阳城,以免家中臣子担心。”

“闯王”诸人装逼不成,反被张顺打脸,心中正尴尬的紧,哪里有心思留他?

双方只是客套一番,见张顺实在坚持,便由他去了。

等到张顺前脚刚走,“八大王”便忍不住扼腕叹道:“驴球球的,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直娘贼,老子转悠了这么一大圈,自以为兵强马壮,没想到还是没有能够压这厮一头!”

“八大王”不说还好,一说那“闯王”的脸色就更黑了。当初他一力鼓动众人舍了张顺,跟着自己前往陕南荆襄之地,不曾想反倒被官兵“十面埋伏”,差点连家底都丢了。

好容易骗的陈奇瑜网开一面,逃出车厢峡。义军犹如龙入大海、虎归山林,把陕西搅的是天翻地覆。

哪曾想,不久陈奇瑜便因此事牵连贬官,换做原三边总督洪承畴上来。

新任五省总督洪承畴用兵老辣狠毒犹在原五省总督陈奇瑜之上,更是打的义军有苦难言。

其实今年陕西多旱,义军一出车厢峡,顿时如同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哪曾想,“闯王”和“闯将”分帅大军和洪承畴鏖战许久,最终却功亏一篑,被洪承畴打的大败。

众义军立足不住,这才弃了老家陕西而走,西出潼关来到了河南。

原本义军以为又来到一片新天地,个个擦拳摩掌要大干一番。却不料刚到新安,便被张顺来了一个当头棒喝。

格老子的造个反,难道还要屈居于人下吗?

过来半晌,“活曹操”见众人脸色难看,这才规劝道:“韩信也有胯下之辱,刘邦也有白登之围。做大事不拘小节,即便向那‘舜王’服个软,又能如何?”

“当务之急,是想方设法除了洪承畴这厮,义军才有活路。如若不然,身家性命全都没了,还讲究那股心气作甚?”

第184章 叔侄

援剿总兵官曹文诏率领七千精锐,在瀍河对岸眼睁睁地看着河南总督陈奇瑜被义军打崩、追杀,却无能为力。

虽然瀍河水量不小,依照曹文诏的眼力,却很轻易便认出了对面之人便是侄子曹变蛟。

他们二人名为叔侄,情同父子。这曹变蛟原本是曹文诏弟弟的儿子,而他自己膝下无子,便把曹变蛟携带左右,时时教诲。若无意外,曹变蛟将来便会过继给曹文诏,以继承他的遗产。

叔侄之间感情颇深,当曹文诏再度见到河对岸那熟悉的身影的时候,不由老泪纵横,喜极而泣。

他一直以为曹变蛟死了,心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他在山西巡抚吴甡处时,日日苦练士卒,以减少自己的伤心。

不曾想,居然在这里再度看到曹变蛟。刹那间,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要侄子曹变蛟活着就好!

那总兵官睦自强和张全昌见状不由大惊失色!两人死死盯着曹文诏,生怕他一声令下,身后杀出来五百刀斧手来,便把两人剁成肉泥。

由不得这二人神情不定,当初在黄河夹滩之战的时候,曹文诏失踪了一晚。两人现在细细想来,颇为蹊跷,其中必定有诈!

侄子曹鼎蛟见得睦自强和张全昌两人神色,连忙一拉曹文诏衣袖,给他使了个眼色。

曹文诏本来正处于见到曹变蛟的欣喜之中。他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

曹文诏不由笑道:“两位勿忧,我曹文诏不是那坑害同僚之人。且不说如今我们欲渡河而不得,即便能够渡河,又济得什么事儿?如今官兵兵败如山倒,哪怕是神仙也难救了!”

睦自强和张全昌闻言倒是暗松了一口气,只是两人多少也有点将信将疑,欲言又止。

曹文诏明白这二人想说什么,又继续解释道:“我的侄子曹变蛟我是知道的,哪怕他投降了贼人,也不会做坑害我的事情。”

“既然他肯喊出这番话来,要么就是总督陈奇瑜败局已定,要么就是贼人早备下后手。我等若是渡河,只能自投罗网罢了!”

其实曹文诏说的对也不对。曹变蛟之所以这么晚才向曹文诏喊话,却是恰好赶到官兵冲杀上来,曹变蛟被堵在阵中,一时间不能冲出来罢了。

至于这事儿到底是有心还是无意,恐怕天底下也只有曹变蛟自己心里清楚了。

双方隔河对峙,一时间倒也无事。于是曹文诏和曹变蛟这叔侄俩就隔河叙旧起来。

曹文诏生怕侄子曹变蛟年轻气盛,又因为自己和“贼寇”之间的血仇,受到其他“贼寇”的欺辱。他反复询问曹变蛟在义军的生活细节。

曹变蛟本来就是个没太多心机的年轻人,更何况面对自家叔叔,哪里还有隐瞒?

他连忙一五一十,将自家在义军之中的生活和交战之事一一说了。

曹文诏沉吟了半晌,有些举棋未定,一时间倒是沉默了下来。

等到张顺带着陈奇瑜的尸首,押着俘虏的官兵,携带着缴获的战利品返回到战场的时候。

残酷的战场已经冷清了许多,原本遍地的尸首、和丢弃的武器已经被收干净了,只留下到处都是一片一片黑褐色血污的大地。

张三百正带领李十安、吴先在河岸边警戒,王一刀正带着麾下士卒在那里挖坑掩埋尸体,而曹变蛟则站在河边和对岸嘶喊。由于他和叔叔曹文诏交流过多,嗓子都已经嘶哑了。

张顺见曹文诏部没有退却,不由微微一笑,便带领悟空、马英娘和萧擒虎赶到岸边,高声喊道:“曹将军别来无恙乎?孟津一别,许久不见,张某颇为想念!”

曹文诏见一大队人马返回战场,便知是张顺回来了。他便笑着喊道:“如今将军一战而破陈奇瑜,真是可喜可贺啊!”

本来曹文诏身为将领,中气十足,声如雷震。只是如今他也嗓子哑了,喊起来倒失了几分气势。

“何止那陈奇瑜啊!”张顺笑道,“本王一战而破京营,斩王朴;二战则破总督,杀陈奇瑜。曹将军乃得独全,果然是善用兵者!”

曹文诏闻言不由脸色大变,回顾左右,只见睦自强和张全昌也脸色难看。

也难怪曹文诏、睦自强和张全昌三位总兵如此神色。张顺一席话却是透露处一个关键信息,顺便又诛一下心。

官兵三路大军齐发,竟然有两路被大破了,其中领兵将领王朴和陈奇瑜皆死。这样一来,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又眼睁睁地看着陈奇瑜战败的曹文诏、睦自强和张全昌三人恐怕就要担下全部责任了。

这三人本来就是戴罪立功之人,哪里扛的住这口黑锅?更何况曹文诏又是三路统帅之一,更是在劫难逃。

这一回,恐怕山西巡抚吴甡也难救得自家性命。这也是曹文诏为何在官兵战败以后,徘徊在瀍河岸边,久久不去的原因之一。

原本曹文诏以为只是陈奇瑜战败,“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他哪里想到“个高的”居然已经死完了。

睦自强和张全昌吞了吞口中的唾液,低声问道:“曹将军,怎么办?咱们是打,还是走?”

所谓“打”,其实就是要“战死”,以保全家族;“走”就是戴罪潜逃,任凭家族自生自灭。

曹文诏叹了口气,自嘲的笑了笑,低声应道:“未必如此,我且探一探他的口风!”

随即,曹文诏高声喝彩道:“舜王倒是好气魄,以五千之兵对两万之众,还敢先手反击!只是不知道,舜王胸怀气魄能不能再大一些?”

“哦?不知何事,还值得胆气过人的曹将军如此拐弯抹角的来问?”张顺心中一喜,连忙问道。

“如今曹某欲率两总兵,七千之众投靠舜王,不知舜王敢纳与否?”曹文诏语出惊人,顿时骇的官兵、义军双方脸色大变。

“我不是,我没有!”睦自强和张全昌连忙下意识矢口否认道。

曹文诏闻言眉头一皱,脸色一肃,温声和气的反问道:“这么说两位总兵,要做忠臣?”

睦自强和张全昌马上要哭了,连忙跪下来哀求道:“曹将军,我等皆有家族老小,若是从贼了,怕不是俱死?”

说实话,虽然早有预感,张顺听到曹文诏亲口说要率众投靠自己,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这厮要诈我!世上只有实力孱弱一方投靠实力强劲一方的,没听说过实力强劲投靠实力孱弱一方的。

更何况曹文诏麾下犹有七千敢战之兵,实力仍在刚刚惨胜的义军之上,若是一般人哪敢收留与他?

第185章 一般人

张顺到底算一般人吗?

一百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亦有一百个张顺。

依照张顺自己的看法,他对那些“天生异相”、“真命天子”之类的说辞半分也不相信,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

之所以自己能够取得这一番成就,除了阴差阳错之外,就是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罢了。

但是,在宋献策眼中,这就是自己苦苦寻找多年的“真龙”啊!之前张顺是“潜龙勿用”,如同鲤鱼一般安安心心待在一个普通村庄里务农为生。

结果,时也,命也!此人一遇风雨便化龙,仅仅两年便在神州大地呼风唤雨,打下了好大一片基业出来。

可是张顺不但不因此而骄奢,反而朝兢夕惕,不敢懈怠,这乃是“见龙在田”之相。这更坚定了这老道士有一天能够看到张顺“飞龙在天”的信心。

而在张慎言眼中,张顺原本是“狡猾卑劣”之徒。但是自从他投靠张顺以后,张顺便变成敌人眼中“狡猾卑劣”之徒。

而对张慎言来说,这样自带各自骚操作的主公,虽然有些心累,可是却非常爽快。有时候,他私下里都忍不住心想:若是京师的那位,要用张顺这点本事,那该多好啊!

而对曹文诏这样的宿将来说,张顺绝对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存在。这厮看起来无甚出彩之处,却对战场有一种让人难以言喻的直觉。

当初曹文诏带兵试图渡过黄河是这样,如今陈奇瑜试图三路合攻亦是这样。

别看评话小说中,经常有名将以少胜多。其实细细追究起来,双方兵力差距并没有那么可怕。

依照曹文诏的经验,双方战兵差距超过三成以上的时候,兵少的一方就非常难打了。

总督陈奇瑜这一次共指挥两万一千兵马,相当于张顺麾下四倍兵力。不要说双方进行野战了,就是陈奇瑜借机攻城,也基本上满足了三倍兵力就能够围死敌人的条件。

作为一个将军,曹文诏更想站在胜利一方。原本朝廷对他还有忠义可以约束,只是如今张顺举有“福王”大旗,又挑起“嫡庶之争”,以致于如今朝廷是否还是正统,针对这一点曹文诏也产生了动摇。

“降福不降舜”,这个借口的分量逐渐在曹文诏心中加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