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户官开始 第451章

作者:七只跳蚤

李桓将天子神色反应看在眼中,心中浮现出关于大明舰船之中宝船的具体介绍。

只听得李桓颇为感慨道:“陛下可知我大明宝船其中最大者,长达四十余丈,宽近二十丈,船高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帆一十二张,锚重上千斤,单单是要开动宝船便要二三百人。船上装载火炮数十上百门,兵卒近千,完全就是一座海上堡垒。”

说实话,李桓查阅关于大明宝船的记载,真的是为大明宝船的庞大而感叹,其数据如果换算成现代数据的话,便是一艘长达一百四十余米,宽六十余米,排水量近万吨的庞然巨物。

相比百年后的哥伦布舰队,其旗舰最大的圣母玛利亚号排水量也不过百余吨,单论排水量而言,大明宝船几乎是其百倍之多。

朱厚照不由睁大了眼睛,惊愕的道:“我大明竟有如此巨船?”

拜大明禁海之策所赐,朝堂之上官员可以说是对大明水师鲜少关注,便是身为天子的朱厚照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以至于堂堂天子竟然对于自家水师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水师所拥有的船只大小、数量了。

做为数朝老臣的成国公朱辅这会儿听了天子的感慨不禁上前道:“陛下可知昔日三宝太监下西洋规模何等之大,单单是这般的宝船便足足有数十艘之多,其余辅助大小船只有二三百艘之巨,军卒等人员最多之时可达三万余。”

说着朱辅一脸神往的道:“要知道我朝军功于永乐一朝达至鼎盛,其他且不谈,单臣听家父所言,在永乐一朝鼎盛时期,我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400余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糟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执法船和传令船。”

说话之间,朱辅带着几分自傲道:“而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我朝水师的一支海上舰队而已,真的要说起来的话,像郑和船队这样的海上作战舰队,我朝若是愿意,甚至可以同时武装三四支之多。”

朱辅话音落下,御书房之中一众人皆是面露惊骇之色。

如果说这话是其他人所言的话,他们肯定以为对方在胡吹大气,可是不要忘了,成国公朱辅历经数朝,其记事之时也不过是距离永乐一朝十几二十年,所以说对于许多永乐朝的事情,朱辅所言有着极高的可信度。

况且这等事情如果说真的是有心去查的话,说实话还真的不是什么难事,毕竟过去也不过是近百年时间,完全可以查出当年大明水师的具体规模到底有多大。

李桓深吸一口气向着天子一礼道:“陛下,先辈尚且能够有如此之魄力,何况我等!”

朱厚照一时热血为之沸腾,无比激动的道:“建,必须要建,朕要建造一支可以纵横大海,横行无敌的海上舰队。”

说实话,朱厚照真的是被刺激到了,不了解也就罢了,可是现在朱厚照已经了解到大明水师以往到底有多么的辉煌过往,他这位天子又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

如果说真的是受限于朝廷财政问题的话,那倒也罢了,可是现在朝廷有着充裕的财政,他要是没有心思去建造一支海上舰队的话,那也太不符合朱厚照喜好武事的性子了。

就见朱厚照看着李桓,带着几分期冀道:“李卿,给朕说一说,你要建造多少舰船,是不是能够超越文宗皇帝一朝的鼎盛之势。”

李桓深吸一口气道:“陛下,以臣估算,若是建造大明宝船,一艘从造船到配备火炮、火铳、火药,乃至士卒所需盔甲等兵器,一艘舰船下来人员、兵器等便需耗银三四万两之多。”

说着李桓又道:“一支舰队需要宝船数十艘,然后辅以其余补给船、运兵船、侦察船等大小船只数以百计,所需银钱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听李桓这么一说,朱厚照倒是稍稍松了一口气道:“这么算的话,打造一支舰队差不多要耗费数百万两,倒也不算贵。”

一旁的一众文臣闻言不禁咧嘴不已,一支舰队靡费数百万两,这要是不算贵的话,那什么叫贵呢。

天子也不想一想,如果说是以往,为了打造一支舰队便要花费掉大明一年几乎大半的税收,他们要是能答应那才怪。

不过想一想李桓如今手中所掌握的几近两千万两之巨的金银,再对比打造一支舰队所花费的银钱,似乎也没那么吓人了。

心中念头刚刚升起,不少人便连忙摇头将心中升起的诡异念头赶出去。什么鬼,什么时候他们觉得数百万两的花费不多了。

就见天子眼中闪过一道精芒,大手一挥道:“既然如此,那就先打造两支舰队出来,朕要大明的海域自此太平无事。”

大明正德六年,新年过后,大明百姓便明显感受到了这一年的不同之处。

尤以毗邻黄河、淮河等大河之地的州府百姓看着朝廷所贴出的花钱招募劳役的告示,他们第一次发现为朝廷服役,朝廷竟然会给他们派钱派粮,这简直是亘古未有啊。

除开这些地方,各地官府也趁着农闲时节拿着上面拨付下来的银钱开始招募百姓大肆修缮水利设施。

许多地方的水利设施、官道等基础建设可以说荒废了十几二十年之久,已然成了摆设,但是这一次朝廷显然是下定了决心,不单单是派出了数以百计的巡察御史,更是出动了锦衣卫巡查地方,全力督查各地官员是否懒政惰政,贪污受贿。

就在大明几乎大半国土之上,无数百姓开始大搞水利、官道修缮等基础建设的同时,毗邻沿海之地的宁波、广州、泉州、华亭等九处朝廷设置的市舶司也各自开始履行其职责。

其中宁波、广州、泉州等几处本身边曾设市舶司,虽然后来被罢黜,可是终归是有基础,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市舶司重设,至于说譬如华亭、青岛等几处市舶司则是一边构建机构一边建造市舶司衙门。

随着朝廷一道开海大兴海贸的旨意下达,东南沿海之地为之震动。

正德六年三月

李桓率领数十名工部吏员以及自工部、皇家内务府所抽调而出的大匠乘船抵达南京。

渡口之上,魏国公徐俌、南京留守太监冯泰等数十名南京勋贵、官员齐齐出现在码头之上相迎。

第四百九十三章 李桓又下江南

南京留守府衙门,李桓看着徐俌、冯泰等官员,拒绝了一众人设宴接风洗尘的提议,直接便开口道:“诸位,本公此番前来的目的,想来朝廷发来的公文当中已经说的很清楚,陛下欲意大兴海贸,特旨建造能够纵横海上之宝船等舰队所需一应船只。”

徐俌捋着胡须闻言微微颔首道:“秦国公尽管放心便是,我等自接到陛下旨意起便已经命人亲自督办此事,必然不会辜负皇恩,有负陛下所望。”

说话之间,徐俌目光落在一应官员当中一人身上道:“苏旺,你乃工部郎中,专司负责龙江造船厂造船事宜,便由你来为秦国公介绍一番吧。”

被徐俌点名的那名官员当即站了出来,先是冲着李桓等一众官员一礼这才缓缓开口道:“秦国公以及诸位大人,下官苏旺,负责龙江造船厂诸事……”

一名胖乎乎,红光满面的官员恭敬的冲着李桓见礼,话音还没有落下便见李桓打断其说话道:“这么说来苏大人对龙江造船厂的诸项事宜应当是了如指掌了?”

苏旺面色一紧,闻言连忙道:“下官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桓看了苏旺一眼,缓缓起身,然后冲着徐俌、冯泰等人道:“不知诸位可愿陪李某一同前往龙江造船厂走上一遭,亲眼看一看船厂的情况!”

显然是没有想到李桓竟然一到南京便要前往造船厂,众人不由一愣,不过很快徐俌、冯泰等人便是反应过来,紧跟着起身笑道:“既然秦国公有如此兴致,那么我等便随秦国公走上一遭便是。”

龙江造船厂

自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环京皆江,水运发达,所以自建国之初,大明便在宋代龙湾都船厂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规模最大,分工完整、脉络齐整、人员齐全、管理科学的龙江造船厂。

朝廷集天下能工巧匠于造船厂,造出了堪称惊人的大明宝船,有了龙江造船厂以及天下各处造船厂,大明永乐一朝方才能够打造出驰骋海上,纵横万里碧波的郑和舰队。

不过这是龙江造船厂的辉煌过往,大明不重海事已有多年,谁也不知道如今龙江造船厂的近况到底如何。

别看昔日龙江造船厂工事齐备,无论是造船所需工匠还是所需各种材料,皆准备充足,但是如今究竟是什么情形,如果说李桓不亲自走上一遭,亲眼看一看的话,说实话,他还真的有些不放心。

至少据他所知,这些年之间,因为朝廷管理不严的缘故,大量能工巧匠流失,甚至就连造船所需之大料也都被人上下腾挪占为私有。

尤其是东南沿海私下里从事海贸的不少豪强世家更是没有放过这么一座造船厂,李桓也不知如今这一座号称世界第一大造船厂的龙江造船厂究竟还能够剩下几分底蕴。

当李桓一行人抵达龙江造船厂所在的时候,李桓一眼望去就见一片连绵数里方圆的偌大建筑群落出现在视线当中。

一座座船坞,一艘艘尚在船坞之中建造的船只以及来往众多的工匠,尽显一派繁忙之景象。

似乎是见李桓看着造船厂出神,徐俌上前一步冲着李桓笑道:“自接到朝廷旨意,我等便收拢工匠,于船坞之上开建船只,一些赶缯船、运粮船等中小型船只差不多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要不了许久便可以下水试航。”

不管内里究竟如何,至少眼下来看,龙江造船厂人来人往,可谓是一派繁忙景象。

李桓一行人走进船厂,行至一座船坞之前便见到一艘不大不小的船只已经建造了大半,数十名工匠正专心致志的铺设甲板。

不过只看这船只大小就知道船只是一般的小船,对于这等小船李桓也不过是随意扫了几眼便向着远处的一处船坞走去。

那一处船坞一看便知道规模庞大,尤其是在船坞之上已经呈现出几分巨船模样的再建宝船,让人一看便感觉到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扑面而来。

行至近前,李桓一边打量着眼前的巨船一边道:“这莫不就是昔日三宝太监下西洋所乘坐的大明宝船?”

一旁跟着的苏旺这会儿连忙开口道:“回国公话,这便是龙江造船厂接到朝廷旨意之后第一时间开建的郑和宝船,此船长三十八丈、宽十五丈,高四层,一旦建成可载重一万三千料。”

李桓闻言脸上露出几分满意之色,巨舰大炮这等军国利器最是对男人的胃口,可以说只要是一个正常人,看到这高达十几米的巨舰便会热血为之沸腾,心生无限豪情。

仔细打量了一番,李桓又放眼四周一处处船坞,目光所及之处,至少十几处船坞之上都有船只正在建造。

不过很快李桓便是忍不住眉头一皱,目光落在苏旺身上道:“似这等宝船,如今龙江造船厂共计开建了几艘?”

苏旺微微一愣,反应过来之后连忙道:“回国公,如今船厂之中只有这一艘宝船正在开建!”

李桓眼睛一眯道:“难道尔等不知道朝廷此番准备建造多少艘宝船吗?为何两个月过去了,竟然只开建一艘宝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股威势自然而然的向着苏旺等船厂各司官员压迫而来,就听得噗通一声,苏旺等人跪倒于地冲着李桓叩首道:“公爷恕罪,公爷恕罪啊!”

居高临下的看着苏旺等人,李桓冷冷的道:“本公且问你们,如今龙江造船厂最多一次能够开建几艘宝船,尔等又为何只开建一艘?”

苏旺张了张嘴,咬了咬牙颤声道:“回公爷,龙江造船厂共有船坞大小四十余座,其中适合建造宝船的船坞共有六座,可同时开建六艘宝船。”

李桓冷笑一声道:“既然如此,为何尔等只开建了一艘,难道说你们没有将朝廷的旨意放在心上吗?”

苏旺等人被吓得瘫软于地,面对李桓的质问下意识的向着一旁的徐俌、冯泰等官员看了过去。

而这会儿徐俌、冯泰对视一眼,就听得徐俌轻叹一声上前向着李桓开口解释道:“国公有所不知,非是龙江造船厂不尊朝廷旨意,实在是龙江造船厂如今只能够筹措出建造一艘宝船所需的大匠以及巨型大料啊。”

说着徐俌指着不远处那一根根长达数丈的巨型大料道:“国公且看,只有这等阴干的大料方才能够用来建造宝船,如今船厂所存大料只够建造一艘所需,况且有足够能力建造宝船的工匠也流失严重,龙江造船厂费尽了功夫也不过是凑齐了一组匠人。”

李桓看着徐俌缓缓道:“据李某所知,龙江造船厂乃是我大明第一造船厂,历年来所积攒的造船所需大料不知凡几,何以如今竟然只能够凑出一艘宝船所需用料,谁来告诉本公,这些大料都去了何处?”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桓的目光如闪电一般看向在场的一众官员,仿佛是要将这些人给看穿一般。

本来便瘫软在地的苏旺等人这会儿被李桓那么一瞪,心中更是又惊又怕。

傻子都知道,龙江造船厂之中所阴干的那些大料去了何处,要知道能够用来造船的大料那可都是真正的上等好料,甚至许多官宦用来打在棺椁都寻不到这等好料。

每一根能够被选来做为造船用料的木料可以说都是千挑万选,来自于深山大泽,不知道花费多少精力才运到南京。

本来这些大料都是为了造船所用,然而朝廷对龙江造船厂根本就不在意,以至于那些用来造船所用的大料不少都被船厂的官员上下其手以种种名目给倒卖了出去,要么是卖个了地方豪强官员,被这些人拿来做为自己未来棺椁用料,要么就是直接倒卖给了东南之地的海商,被那些人拿来造船所用。

如今龙江造船厂还能够剩下这么多的大料,说实话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来之前李桓对于这些情况多少是有所了解的,虽然说一副震怒的模样,但是李桓内心之中其实并没有他所表现的那么愤怒。

此等事情已经发生,就算是再如何的生气也是改变不了局面。

但是其他人却是不知道李桓心中的想法啊,他们只知道李桓杀人如麻,一旦被李桓给抓住了把柄的话,以李桓的性子抄家灭族那就如家常便饭一般。

正当一众人以为李桓李桓肯定是要借着这般的机会大肆清洗一番,再度在江南掀起一片血雨腥风的时候,就听得李桓冷笑一声道:“那些造船用料去了何处,本公心中多少也知晓一些,本来下江南之前,本公是准备清理一批蛀虫的,不过陛下有好生之德,劝本公莫大造杀戮,本公既然答应陛下,那么看在陛下的面子上,今日本公便给大家一个颜面,只要诸位能够将历年所缺失的造船大料给本公补齐,那么本公便可过往不咎。否则的话就不要怪本公翻脸不认人了。”

不少人听了李桓的话不由的愣了一下,似乎是没有想到李桓竟然也有这么好说话的时候,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有官员反应过来之后忙向着李桓道:“公爷尽管放心,我等一定会将所缺大料补齐。”

一些人下意识的抹了抹额头之上的冷汗,而这会儿一名白发苍苍的吏员看着李桓开口道:“公爷,小人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桓目光一扫,看此人一身穿着打扮,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应当是龙江造船厂的大匠。

李桓微微颔首道:“有话尽管直言便是。”

老者缓缓开口道:“厂中所缺大料花费一些功夫倒也不是不能够补齐,只是龙江造船厂的许多匠人要么老去,要么离开了造船厂,其中尚且还掌握着制造宝船技术的大匠已然是寥寥无几,没有足够的匠人,便是材料再充沛,也不可能开造太多的宝船啊。”

李桓眉头一挑,这老者显然是说到了根子上,没有足够多的匠人,想要造船显然是不现实。

不过李桓既然南下,这些问题自然是有所考量,闻言便道:“此番本公南下带来了上百名工部、内务府供职的大匠,而且本公还会传令地方,于东南沿海之地寻访民间造船厂的优秀大匠,集我大明之力,本公就不信造不出大船来。”

老者闻言脸上不禁露出喜色冲着李桓拜了拜道:“公爷英明。”

此时不少官员心情明显都放松了许多,毕竟相比先前提心吊胆,如今李桓将一切说开,众人自是安心不少。

接下来李桓又巡视了龙江造船厂诸多储料仓库以及匠人居所等,小半天的时间才算是走马观花的将偌大的龙江造船厂看了个大概。

离开龙江造船厂,李桓便下令修缮船厂工匠所居环境,提高工匠的伙食工钱,同时又将搜寻民间能工巧匠的命令下达。

李桓在南京留守府亲自召见船厂大小吏员,按照李桓的要求,以龙江造船厂为首,辅以大明其余十几家大小船厂,三年之内务必要建造出宝船百艘,其余辅助船只千余艘。

不得不说李桓这要求真的不是一般的难,别看李桓给出了三年时间,可是要知道造船这等事情不是一两个月便能够造出的,尤其是大明宝船那等级别的巨舰,可以说一只宝船的造船时间,哪怕是有着足够的工匠,充裕的原料,也至少要花费半年左右的时间。

以龙江造船厂的能力,若是不扩大造船厂的规模的话,满打满算一年时间至多也就是能够打造出十余艘宝船。

哪怕是地方上极个别的船厂在得到龙江造船厂的支持也能够建造宝船,但是可以肯定,就算是加上地方上的那些造船厂,一年能够打造出二十艘的宝船便已经是如今大明的极限了。

而李桓却是要求三年打造百艘宝船,那么无论是龙江造船厂还是大明官方所掌控的那些大小船厂必须要立刻扩建,否则的话绝对无法完成李桓的要求。

第四百九十四章 此等利器,请陛下为其赐名

不过如今大明最是不缺的便是人力,至于说工匠,只要采取一带多的方式,完全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匠人。

说到底以大明如今的国力底蕴,只要说有着充足的银钱砸下去,绝对可以创造出一个奇迹出来。

一根根的原木被运往造船厂,几日之间,单单是南京城之中便寻回了数十根数丈长,阴干了的原木,不过相比那些被倒卖出去的木料,这些怕是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一些地方豪强或者官员已经将一些木料用掉,面对李桓的威势,这些人只能出高价悬赏,一时之间江南之地,不少贫苦百姓进入深山老林之中寻找那些百年老木,以换取大量的银钱。

李桓留下了一笔高达二百万两的巨额银钱,又留下了内务府、锦衣卫、东厂等几方人手负责监督银钱的使用情况。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扩建正式拉开了序幕,至少十几家大小船厂进行扩建,开挖修葺新的船坞,以龙江造船厂为例,本来龙江造船厂只有六个船坞能够用来建造宝船,可是在得到了李桓的命令之后,龙江造船厂直接一步到位,再开十个船坞,力争年产三十余艘宝船。

与此同时,民间匠人陡然之间变得炙手可热起来,成为了最为抢手的存在,大量的工匠被招纳进入一处处船厂。

在李桓的要求之下,每一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带领着一名名新人,一边造船一边传授技艺,若是以往的话,或许这些老匠人绝对会将一身技艺视若珍宝秘而不传,但是架不住李桓的高额奖赏诱惑大。

每一名老师傅但凡是能够带出一名合格的匠人便奖励五十两纹银,可以想象这样的奖励对于这些技艺精湛的老匠人有着什么样的诱惑。

在李桓看来,就算是这些老匠人能够给他培养出一万名技艺精湛的匠人,他也不过是要花费几十万两的赏银而已。

可是上万匠人的价值又岂是区区数十万两银钱所能够相比的。

李桓两世为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未来数百年的大势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而想要推动工业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工业人才,放在大明那就是一名名的匠人。

无论是建造巨舰大炮还是发展纺织业又或者是未来研究制造蒸汽机,开建铁路乃至冶铁、炼金等,可以说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匠人。

南下南京之前,李桓可是先行巡视了工部所下辖的火器制造局、甲杖制造局、火药制造厂、钢铁冶炼厂等大大小小数十个与军械相关的厂局。

这些地方可以说是汇聚了大明最为先进的工业技术,聚集了相当一批技艺精湛的匠人,李桓一番巡视下来,掏空了自己记忆之中与这些厂局相关的种种资料。

无论是水泥烧制、蒸汽机还是火炮铸造又或者是高铁炼钢,又或者是前装枪、滑膛枪、线膛枪等等,李桓的确是对这些没有什么研究,更多的是前世那海量的阅历以及阅读信息之中的一鳞半爪的介绍。

以如今李桓的记忆力,却是清晰的将之回忆起来,然后李桓将这些记录成册一一交给了这些最为精湛的大匠,命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