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540章

作者:肥鸟先行

  而大明的商人们,则会鼓励牧民们饲养更多的羊,这样才能产出更多的羊毛。

  这一切,都让草原的秩序荡然无存。

  一套新的秩序建立起来,那些中小部族会互相厮杀争夺土地,就为了能够饲养更多的羊,产出更多的羊毛。

  蒙古王庭划分的草场不再是界限,土默特草原王庭的威望一落千丈。

  这还只是普通羊毛贸易的影响,更不要说越来越猖獗的私酒贸易,对整个草原秩序的挑战。

  而面对这一切,黄台吉这位新任可汗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

  除了这些大明的商人和走私贩之外,五原城越发崛起的汉人势力,也成了土默特部的噩梦。

  就在兰州归属后,东南彻底打通了前往草原的通道。

  大量的物资运送到兰州,再通过商队直接运输到五原,俞大猷一下子得到了大量的补给。

  熊况也被陆军部的一纸调令,送到了俞大猷麾下报到。

  熊况虽然桀骜,但是他对于俞大猷可是不敢造次,毕竟俞大猷可是俞咨皋的亲爹,在大都督还没造反的时候,就已经威震天下的名将了。

  “俞将军,我们现在就攻打板升城吗?”

  .

第669章 新农牧模式

  草原之上,俞大猷看着运送到五原城的武器弹药和粮草补给,看向远方的板升方向。

  如今的五原城,已经今非昔比了。

  俞大猷采取的政策,并不是简单的汉人和蒙古人政策,而是采用统一的编户齐民,在河道地区采取农耕和放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河套地区因为是黄河拐弯的地方,相比之下河水冲刷下的淤泥比较多,这里的土壤非常的肥沃。

  五原地区原本就是相当富庶的地区,这里是草原上难得适合农耕的地区。

  在占据了五原城之后,当时在苏北修建运河的胡宗宪,就亲自给俞大猷设立了五原灌溉总渠的灌溉工程规划。

  五原城靠着黄河,河套地区的黄河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黄河水比较清,但是河套地区也同样容易泛滥,在河边开垦的土地很容易被上涨的河水冲垮。

  这是俞大猷在五原筑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在元代时期黄河曾经有一段非常剧烈的泛滥期,历史上的五原城日益废弃,也有这样的原因。

  但是胡宗宪指出,五原的水利条件是相当好的,现在的河水泛滥问题,还是因为草原水利技术落后,无法有效的利用黄河的原因。

  胡宗宪给五原城设计的是建造一条和黄河平行的灌溉支渠,然后再用一些横沟将这些支渠连接起来。

  这条和黄河平行的支渠,就被命名为五原灌溉总渠。

  有了五原灌溉总渠,比较湍急的黄河水被分开来,这样就不容易在降雨多的时候泛滥。

  而剩余的灌溉工程,则从五原灌溉总渠引水出去,用来灌溉附近的农田。

  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相当的精妙了,胡宗宪还派遣了自己的助手进入草原,帮着俞大猷完成了五原灌溉总渠的建设工作。

  正好在那个时候,大量草原上的汉人投奔五原城,俞大猷手里也有了人力,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开展了五原灌溉总渠的挖掘工作。

  等到两年前完工后,随着水利工程的扩大,更多的土地被开垦成了农田,去年就迎来了大丰收。

  除了农业之外,俞大猷对于投奔他的草原游牧民也是一视同仁。

  对于那些愿意种地的分配农田,还要继续放牧的则划定草原,给这些牧民放牧。

  苏泽听说了五原的情况之后,又写信给俞大猷,建议他在滩涂和部分农田培育优良的牧草,并且在土地中杂种豆类,用来饲养放牧。

  苏泽还向整个五原城派出了一套完善的豆类加工的技术专家,这些都是天工书院的毕业生。

  五原本身就非常适合种植豆类,这些技术专家带来了东南育种培育的优良豆类品种,这些豆类迅速在草原上扎根,得到了广泛种植。

  接着是压榨豆油的工坊被建立起来。

  油脂,在草原上一直都是非常必须的资源。

  和中原不同,在苦寒的草原上,肉蛋奶油都是必须品,如果无法补充足够的脂肪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所以奶油和黄油,这种从奶制品中提取油的技术,也不约而同的被全世界的游牧民族发明。

  大豆也能榨油,这是中原先民们早就发明的技术,但是如今植物榨油的技术,也随着东南农业技术的提高也逐渐开始走进千万户,在南直隶很多地方,使用豆油炒菜已经是家庭正常的操作了。

  这些大豆被压榨成豆油,一部分供应给了五原的百姓,一部分卖到草原其他部族,给五原城换取物资。

  而更重要的是压榨完大豆后的豆粕。

  豆粕,就是榨油之后的豆渣,这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精饲料。

  除了豆粕之外,经过大都督苏泽改良的玉米同样也是相当高产的饲料。

  虽然苏泽已经尽力改良了,但是由于西班牙商人从南美洲带回来的玉米品种太原始,种植出来的玉米口感很差,在东南各地区进行了大力推广,但是依然种植热情不高。

  原因自然是在苏泽占领的大部分地区,从江南到湖广再到广州福建,这里都是水稻产地,饮食习惯又怎么可能这么容易改变,更不要说这個时代的玉米虽然产量高一点,但是口感实在是太差了。

  以如今的技术,要完成品种选育都需要以年为单位,如今能够选育出比较高产的玉米品种,都已经是苏泽运气爆棚了,很多时候农业技术的发展就是抽卡游戏,想要抽出想要的卡,需要的是多抽几次和运气。

  有了高产玉米却只能在少部分地区推广,苏泽有些不甘心,等到五原城建立以后,苏泽看到了另外一条路。

  既然人不吃,那牲口总不能挑食吧!

  就在俞大猷刚刚建立五原城后,苏泽就给俞大猷带去了玉米种子,叮嘱他在五原城附近种植玉米,渡过了初期粮食紧缺的时期。

  在畜牧业发展起来后,俞大猷发现玉米这个东西确实相当不错。

  玉米磨碎了可以作为饲料,和牧草豆粕混合在一起,可以很轻松的饲养马牛羊之类的牲畜。

  玉米的杆子和玉米剥下来的玉米棒子,晒干之后可以作为引火的燃料。

  五原城在满足了城内粮食供应后,开始利用农业这项汉人自古以来的天赋,给牲畜们种植粮食。

  于是一种新的农牧模式出现在五原城,也就是利用农田水利设施种植玉米、大豆和牧草,生产制作饲料供应给附近游牧的部落,农场种植者再从牧民手里换取牛奶、肉类、皮毛这些物资,再进行生产加工的循环。

  五原周边的牧民,需要五原的饲料和畜牧技术。

  五原的农庄和工坊,也需要周围牧民提供的肉类毛皮和奶制品。

  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极大的削弱了游牧民和农民的矛盾,五原的汉胡矛盾减少了很多。

  这些年五原城的规模扩大,俞大猷又沿着河套建立了另外一些小城,都是按照五原模式复制的新城,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解决了吃饭问题,装备问题,接下来练兵就是最不是问题的问题了。

  俞大猷以五原为中心,很快就训练出一支骑兵。

  .

第670章 最终还是练兵

  俞大猷在草原练兵,之前由于枪械不足,所以主力的骑兵都是使用手榴弹,精锐是一支掷弹骑兵。

  熊况之前也是带的骑兵,他和俞大猷会师后,见到了俞大猷训练的掷弹骑兵部队。

  在观摩了几次之后,熊况对俞大猷内心只剩下深深的佩服。

  果然是精锐啊!

  俞大猷骑在马上,随着他一声令下,这群掷弹骑兵齐刷刷的冲出去,随着领头骑兵的冲锋防线迅速前进。

  这支部队非常的精锐,随着俞大猷的鼓声和旗语,在领头骑兵的带领下迅速完成了冲锋、拦截、包围等各种战术冲锋动作,这都让在一旁观看的熊况非常惊叹。

  熊况带领的也是骑兵,不过他的骑兵更类似于通过马冲锋,然后下马作战的骑马步兵。

  在熊况的起兵战术中,他的起兵是用来扰乱火枪方阵的侧翼和背部,冲破敌人阵型的突击机动兵种,并不是以骑术作战,而是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

  但是草原上的情况不同。

  草原上,对方也都是骑兵,所以完全照本宣科的使用步兵,那是很难和草原上的骑兵对抗的。

  而在俞大猷刚刚组建骑兵的时候,火枪还是很笨重的兵器,无法在马背上使用。

  所以俞大猷使用了手榴弹作为主要作战的工具,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不过在无烟火焰的后装式步枪开始使用后,俞大猷意识到了火枪的变化。

  当连续射击成为可能性之后,在马背上射击也成为了可能。

  俞大猷在得到了兰州运过来的火枪之后,开始尝试给掷弹骑兵装备火枪。

  不过俞大猷很快发现,东南的长筒火枪并不太适合在马背上作战。

  长筒火枪可以稳定子弹的前进方向,获得更好的准头和精度,但是在马背上射击,本身就无法保证精度。

  但是在马背上使用长筒火枪,反而是一种累赘。

  在这种情况下,俞大猷因地制宜,将长筒火枪的枪筒锯断,使用更短的火枪来进行射击。

  而这样做牺牲了火枪的精度,俞大猷就命令士兵在更近距离再使用火枪射击。

  这样再次增加了骑兵使用火枪的难度。

  看到如此精锐的骑兵,熊况不由的感慨:“大都督曾经说过,俞将军和戚将军练兵第一,我本来以为大都督只是尊重两位前辈,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俞大猷微笑着说道:“前段日子我和戚兄写信,也讨论过如今东南军中的问题。”

  熊况立刻恭敬的问道:“请赐教。”

  俞大猷说道:“如今追随大都督起兵的这一代人,都是在新武器和新战法下成长的一批人,可以说是生长在剧烈的变革时代。”

  “变革是好事,如果不是火枪的普及,我们又怎么能这么轻易打赢抗倭战争呢?现在能够追着草原上的人跑,这放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熊况点点头,他表示赞同,如今东南的战争优势,本质上靠的是层出不穷的军事发明,以及大都督苏泽创造的一系列先进的军事理论。

  这也让整个东南上下都染上了一种骄纵之气,在对付安南和西南夷叛乱的时候,这种情绪达到了顶点,似乎这些敌人都是手持冷兵器的猴子,根本不足为虑。

  但是俞大猷却说道:“可我读过史书,武器装备的扩散,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慢,武器装备优势的壁垒,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坚固。”

  俞大猷说道:

  “火枪火炮,西方本来就能造,技术上也许有门槛,但是仿制的难度很高吗?”

  “汉武帝用铁骑打败了匈奴,但是匈奴很快也开始自己打造铁骑,和汉朝缠斗都两败俱伤。”

  “我们现在使用的火枪,难道能够一直保持优势下去吗?”

  熊况沉默了,明白俞大猷的意思,战争技术是在战争所有因素中,最容易提升的一件东西。

  就像是大明的火枪提升速度虽然赶不上东南,但是也能用了,这也是为什么苏泽要在这一次最后决战中才使用无烟火药,也是想要这一次技术代差彻底击垮明廷。

  但是这一次是技术代差,下一次呢?

  熊况并不如他的同僚那么乐观。

  这个世界太大了。

  这个世界太大了,熊况读过一些海外的书,也曾经和外国商人交谈过。

  整个世界太大了,大到不同国家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字,信仰、国家体制、历史文化都完全不同。

  安南和朝鲜,这两個中原文明的边陲,好歹还是同宗同源,能够融入中原的体系。

  南洋本来就有很多中原移民。

  但是更远的地方呢?

  高棉的历史和中原差不多悠久,天竺也是很早就出现在中原史料上的国家。

  还有中亚那些国家,乃至于更遥远的欧陆诸国。

  别人也会发展,整个世界不可能永远停滞不前。

  熊况就知道,西班牙人已经在研究东南的火炮,奥斯曼商人也已经偷偷开始走私东南的火枪了。

  技术上的优势可以永远存在,但是像攻打安南这样拥有技术代差的战役,以后会越来越少。

  俞大猷说道:“如今草原上已经有火器了,这种趋势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打仗还是回到最古老的问题上,练兵。”

  俞大猷说道:“无论是什么样的武器,都是需要人来操纵的,这一点我相信技术无论怎么变,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想要打仗,最后还是要落在练兵上!”

  俞大猷这番话,让熊况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

上一篇:我就是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