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真棒 第311章

作者:晴了

……

父子俩一边烧着纸钱祭拜列祖列宗,一边小声地嘀咕不停。

不知不觉间,一刀纸已经烧完,还有点意犹未尽。

不过考虑到列祖列宗也该睡个安稳觉,高璋这才与亲爹离开了宗祠,这才没走几步。

就有管家富康赶了过来,手中还拿着一份拜帖。

“见过老爷,公子,有位官人,特来拜会公子……”

“这么晚了,能是谁?”

高俅的脑海里边第一时间闪过蔡老六和童智胜。

高璋扫了两眼那拜帖,不禁嘴角一歪,凑到了亲爹的耳朵边一阵嘀咕。

高俅这才恍然,不禁下意识地撇了撇嘴。

“这位吴尚书还真是,到咱们家拜会,就跟做贼似的,呵呵……”

“罢了,璋儿你自去操劳吧,为父去看你娘亲和你二弟去了。”

“好的,孩儿恭送父亲。”高璋乖巧地朝着亲爹一礼,这才尾随着富康快步离开。

不过亲爹这话说的还真对,那吴执中与陈侍郎这对搭档,每一次过府,都非得深更半夜,犹如做贼一般。

不过考虑到这两位颇为顾惜名声,再加上他们也不希望让人知晓他们二人与自己这位状元公过于亲密的关系,倒也正常。

毕竟,潜在的帮手,永远也比明面上的站台,更能够出奇不意。

从这一点而言,让高璋越发地明白吴执中这位表面忠耿的老司机何以能够当面硬怼蔡京能全身而退。

第五百六十二章 礼部两位老搭档的来意……

“二位快快请坐下,不知道吴伯父还有陈叔父可有品尝过这种红茶。

这是小侄在那江南的时候,为了能够让那些蕃商也愿意采办茶叶饮品,而特地制作的一种全发酵茶饮品。”

“若是密封起来,放上三年五载也不会变质,重要的是其性温和,不但不伤脾胃,还能够有养胃的作用。”

高璋甚是热情地招呼着吴执中与陈侍郎这二位坐到了屋内,亲自给这二位奉上茶水。

“状元公高才,居然连制茶都懂,说起来这红茶可比那绿茶,更加的合适老夫的胃口。”

陈侍郎呷了一口茶水,感受着这香中带甜的茶汤,满足地吐了口气。

“便是相熟的医者也知会老夫,说是冬日饮此红茶更佳,既暖胃,又不伤身。”

三人喝着香喷喷的茶汤,吹牛打屁扯了半天之后,话题自然而然地就引到了高璋的身上。

聊起了高璋在那江南的诸多事务,吴执中问的甚是详尽,就连那扶桑国与那倭国之间的冲突也颇感兴趣。

当听闻那倭国主动侵略扶桑国,而扶桑国在得到了大宋的支持之后。

现如今已然是反败为胜,开始主动地进攻倭国,并且还一举连夺了倭国的几座王都。

什么平安京、难波京,奈良,而那位倭国的女国主,已然再一次迁都,不过她这一次可就迁的太远了。

直接离开了那近畿地区,直接撤到了原倭国东海道地区,妄图继续在那里积蓄力量与扶桑国对垒。

“……这倭国自前隋始,就开始妄自尊大,自以为天下无有治其之手段。”

“而今连遭扶桑国重挫,怕是应该已经开始后悔昔日之作为了吧……”

陈侍郎抚着长须,颇为开怀,毕竟大宋臣工,自打欣赏到了那倭国的国书内容之后,都对那嚣张跋扈到想要骑到大宋天子头上拉屎的倭国印象大坏。

大宋的统治者叫天子,你们叫天皇,这踏马的,不弄死你们,怎么能出这口恶气?

……

再说了,我们大宋很谨守风度,没有亲自下场,仅仅只是支援了自己的藩属国一些兵器甲仗而已,倭国就顶不住了。

这让大宋君臣越发地舒爽,毕竟对自己恭顺的小佬弟都把倭国给修理成这样,岂不是代表着大宋更牛逼?

见到这两位一唱一喝地在这里在夸奖自己,高璋等了老半天之后终于憋不住,单刀直入地相问道。

“二位长辈来寻小侄,到底所为何事,还是直说为好。”

“也罢,想必贤侄也该知晓,今岁春又将科举,此次科举,所要录取之人数,照比往年,怕也差不多得这个数……”

吴执中抬起了一个巴掌,想了想又伸出一根手指头朝着高璋比划。

“……”看到了吴执中的手势,高璋砸了砸嘴,着实不知道应该说点啥。

这个数目,在吴执中看来,已经多到数不胜数。

一旁的陈侍郎看到了高璋神色并没有什么变化,唏嘘不已地敲起了边鼓。

“想来贤侄是不知晓,前唐两百六十余载,最盛之时为天宝年间。

老夫记得,天宝十二年是前唐所录取进士最多的一年,也才不过五十六人。”

“而如今我大宋每一次科举所录取之进士,皆为十数倍计之。”

“虽然说,我大宋文运昌盛,远胜前唐,可是朝廷,又哪里有那么多的官职授之?”

这话一出,高璋顿时反应了过来,得,看样子,这两位老司机真是有大事。

高璋点了点头,呷了一口红茶,这玩意,晚上喝了不担心睡不着觉,对于喜欢茶饮料的孩子而言十分友好。

“小侄想要问一问二位长辈,那依二位长辈之见,我大宋取士为前唐之十数倍,是好,还是不好?”

“啊,这……”陈侍郎瞬间有点卡壳,一时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此事,在老夫看来,自然是好的。不使才俊遗于乡野,这本就是科举取士之初衷。”

“只是而今朝中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矛盾越发尖锐,已为我大宋之沉亲疴弊病。”

“故尔老夫今日前来探访贤侄,一则是贺贤侄加官之喜,这二来嘛,就是想要问一问贤侄,对于我大宋冗官之弊可有良法可解?”

借着那鲸油油那颇为明亮的灯光,看到这两位长者那脸上充满着期待的表情。

高璋则陷入了沉吟,是的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大宋的官员,实在是多得厉害。

而且人浮于世,机构臃肿,并且还有不少考取了进士的才俊,都只能眼巴巴地坐在吏部的凳子上傻等。

期待着有朝一日,他们能够被选官,选上他们,不然,哪怕他们是进士出身,一样也只能领着俸禄,顶着授予的散官,成天在那东京汴梁当街溜子。

家里边要是有俩钱的,指不定就去勾栏馆阁里边吟风弄月,吟诗作对,跟小姐姐聊怀材不遇,跟志同道合者抨击朝廷不公。

等到他们有朝一日成为了朝廷的官员,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够利用自己的职务,从为自己赚上三瓜两枣。

当然也不是没有不忘初心,为国效力,为民请命的良材俊杰。

……

“首先小侄想要请问吴伯父,您觉得,大宋能够取消科举取士,又或者是削减取士之规模吗?”

思量了半天之后,高璋抬头看向跟前的吴执中问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自然不能。”吴执中还没有开口,一旁的陈侍郎就已经十分果断地给出了答案。

“毕竟大宋文运昌隆,而科举取士才俊之多,便是明证。”

“更何况,若是不将才俊归纳入,必定会有许多不甘之才俊,北往辽,西往西夏,为我大宋之敌效命。”

吴执中也是面泛苦涩笑意地点了点头。

“正是此理,更何况,我大宋人口万万,远超前唐,加之读书之风极盛,才俊如蚁,自然也不能像前唐那般科举取士……”

“当然,虽说前唐科举取士少而精,但前唐的官吏任职,还要讲门第,讲世家,讲出身……”

说到了这,吴执中语气里里边满是骄傲,至少大宋没有了世家之弊,大规模的科举取士,正是原因之一。

第五百六十三章 两策可解决如今我大宋冗官之弊?

“那依二位长辈之见,这科举取士,想要缩减规模,又或者是取消,是绝不可取之行为。”

高璋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然后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那么照此看来,为何又要说我大宋冗官十分严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呢?”

“……”陈侍郎正想要开口,却被吴执中抬手拦住,此刻吴执中仔细地打量着高璋这位博学广闻,重要的是其才智,绝非凡夫俗子可媲美的神童状元。

看到对方那副从容自若,胸有成竹的表情,心中不禁犹如老鹿狂撞。

“贤侄莫非有法可解我大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之良策?”

“不敢说良策,但是二位请记住一事,正所谓时移而事易,既然我大宋的科举取士方略,乃是为了适应我大宋的政治。”

“并且还是让我大宋得以文运昌盛的最优注解,既然如此,想要解决我大宋人浮于事,机构臃肿,那自然就只能向朝廷的构架上动手。”

“贤侄慎言……”陈侍郎不由得脸色大变,赶紧开口阻止。

“我大宋立国以来,对于朝廷机构改革之尝试,自仁宗年间起,至今已近百年,却一直未能解决此弊端。”

“反倒是越改,机构就越臃肿,人浮于事之弊端就越发明显。”

吴执中微微颔首,抚着长须双目灼灼地死盯着高璋,想要知道,他到底能不能想到什么样的妙法。

“兴许是因为那些变革之人,并没有考虑过朝廷列位臣工所追求之利益。”

听到了这话,吴执中眉头不禁一皱,下意识地开品反驳。

“朝堂诸公,皆是国之干吏,所谓者,乃是我大宋……”

只是他刚说了没几句,就看到了高璋笑眯眯地打量着自己,还把双手抱在了胸前,一副我不说话,我就看你吹牛逼的架势。

直接就让吴执中这位对大宋忠心耿耿的三朝老臣给整不会了,黑着脸看着这小子,总觉得他是讨打。

……

看到吴执中黑着脸不想说话,一旁的陈侍郎干脆低下了脑袋喝茶。

高璋这才略带歉意地朝着吴执中这位长辈一礼,只是此刻,言语如刀。

“明人不说暗话,大宋的官吏,若是人人只求名垂青史,精忠报国。

那西夏何以安存百余载?我大宋,又因何坐视辽国据我汉家幽燕十六州而无所作为?”

“……”吴执中张了张嘴,肚子里边有无数的理由,可同样,吴执中也很清楚,大宋扬文抑武的国策必须是对的。

但是,朝中的文臣是什么鸟样,他能不清楚?若是昏君当场造成的。

可是当初的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哪一个不是英明之主?结果呢?还不一样……

吴执中抹了把脸,最终无可奈何地一声长叹。

“贤侄,老夫知晓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必定有良策可解,还请贤侄你直言相告,莫要再让我等如此提心吊胆为好。”

“其实很简单,一个是科举取士不能缩减规模,那就增加门槛。二是人浮于事,那就明确增设机构,事务落实到人。”

“……”陈侍郎与吴执中看着翘起两根手指头,一副我说的事情很简单模样的高璋。

总觉得他好像什么都说了,可又似乎什么也没说。

但问题是,不论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构想,都好像这小子都胸有成竹。

“我说贤侄,你是说,你有两策可解决如今我大宋冗官之弊?”

高璋想了想,考虑到这二位的人品还是很有保证,当初自己能够成为省元,也正是这二位出手。

就连自己殿试也是这二位与师尊合伙,这才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不是靠官家而是靠自己的才华学识金榜题名状元。

高璋点了点头,想了想,决定还是先难后易,就看他们上不上钩。

“小侄我就先从朝廷机构着手,比如说人浮于事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于责权不明。”

“关于这一点,小侄我在江南苏州任职之时,感触颇深。”

此言一出,不论是陈侍郎还是吴执中都正襟危坐,凝神而听。

毕竟高璋在那苏州任职,政绩十分卓越,足以令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能吏,既然他从这一方面来剖析,必定会言之有物。

首先第一点,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这是大宋的朝廷基本构架。

同样,这是继承于唐,兴许是华夏民族喜欢讲吉利数字。

三省六部九寺几乎难有变动,可干嘛不变一变?

比如在唐朝以及隋朝之时,三省最重,下分六部。但实际上三省六部根本就不够用。

就简单的使其中的一个户部来举例,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以及财政支出。

上一篇:光明壁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