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真棒 第310章

作者:晴了

就连娘亲黄氏也私底下夸奖高璋好眼力,下一趟江南不但立下了不世之功,居然还找到了这么一个文武双全,又知书达礼,一看就很好生养的意中人。

对于娘亲的评价,作为一位孝顺的儿子,高璋当然只能举双手表示承认娘亲说得对,说得妙。

毕竟好生养与不担心孩子饿着,这还是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

不过这一点,还是一个孩子的高璋当然不可能明说,只能默默地藏在心中暗爽就行。

比如现在,方百花小姐姐那双明眸,水汪汪地盯着自己,那眼神,让高璋觉得相当的具有侵略性。

面对父母,高璋自然要继续维持自己乖巧懂事好娃娃的形象。

就在这个时候,高璋看到娘亲扭头朝着亲爹高俅看去。

“夫君,多亏了咱们老高家的列祖列宗的保佑啊……”

亲爹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

第五百六十章 咱们父子,一人取一刀纸向祖宗意思意思得了

“娘亲,列祖列宗保佑孩儿,孩儿也觉得该去祭拜一下。”

“不过咱们家如今有了二郎,娘亲您还是看顾着他为好,让孩子自己去便是。”

看到高璋那副乖巧孝顺的模样,还有这番体贴之言,黄氏两眼微润,轻捏了一把高璋那张细皮嫩肉的脸蛋。

“好,你这孩子,也知道疼娘亲了,不过既然是祭拜列祖列宗,夫君……”

好在已经恢复从容的高俅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璋儿说的极是,娘子你还是好好看顾二郎,为夫和璋儿同去便可。”

方百花有些恋恋不舍地瞄了小郎君一眼,留了下来陪伴黄氏,毕竟她现如今还没有正式嫁入高家,自然不能去宗祠烧纸。

不过小姐姐也暗下决定,总有一天,姑奶奶也要一车车地香纸蜡烛往高家宗祠里送。

父子俩迈上了出了屋子,没走两步,就不约而同地长舒了一口大气。

然后又不约而同地看向彼此,露出了会心一笑。

不过作为长辈,又觉得自己行为不太妥当的高俅忍不住出言解释道。

“璋儿,你也知晓,你娘亲这个人,祭祀祖宗很虔诚,嗯……相当虔诚。”

高璋作为一个孝顺的孩儿,当然也不可能指责亲爹说的不对,而是顺水推舟地配合道。

“孩儿当然知晓,娘亲不太擅于语言表达,更擅长于默默地做事。”

父子二人就这么有一句没有一句地溜达到了宗祠所在的院子。

而已经收到了消息的管家富康,早早就已经派人准备好了香纸蜡烛。

只不过,当高璋与亲爹高俅迈步上了台阶,看到了那整整齐齐码在屋檐下方那怎么也得有一个立方的纸钱。

父子二人齐刷刷脸色一变,这踏马要烧完,还睡不睡觉了?

“父亲,孩儿觉得,娘亲一个人照料二郎,过于辛苦,爹一会还是早些过去陪伴娘亲,这些纸没必要非得烧完……”

“对对对,璋儿你现在年纪还小,也不能因为祭拜祖宗,连休息都耽搁了。

这样,咱们父子,一人取一刀纸意思意思得了。

剩下的,你们赶紧拉回去,莫要碍老夫的眼。”

专门负责料理宗祠的管事暗暗撇嘴,总觉得老爷和公子明显对列祖列宗的态度远远没有夫人虔诚。

可话是不敢说的,只能赶紧答应了一声。

“你们两个,赶紧过来搭把手,把这些东西都装回车里,拉到库房放着,莫要受潮了。”

看着家丁和管事在那边忙碌,高璋抄着一刀纸钱愣了半天,才朝亲爹小声地问道。

“父亲,咱们家,连这些东西都要塞库房?”

“不不不,是你娘亲让人收拾出来的一间大屋,专门堆放这些祭祀祖宗的香纸蜡烛。”

说到了这,高俅有些无可奈何地仰起了脸,看向那星光灿烂的夜空。

“过去你娘亲想烧点香纸蜡烛,总得临时采办。干脆就在家里边,嗯嗯……赶紧进去吧。”

高璋默默地点了点头,懂了,娘亲这是搞存货,避免来了兴致家中没货。

步入了宗祠,这些宗祠在高璋离开东京汴梁之前,就已经做了改造。

主要还是高璋有些担心娘亲的这种不怎么正经的爱好容易影响呼吸系统,PM2.5超标程度绝对是红到发黑。

所以就让人把这间宗祠进行了改造,在屋子的后部,还有左右两侧,特地弄出了阔口的烟道。

甚至还在里边弄了几个摇杆式的抽风机,只要在烧纸的时候,让人在宗祠外面踩踏起抽风机。

就能够将那宗祠里边的滚滚浓烟,尽数吸往烟道,经由烟道,排上天空。

一开始当爹娘的高俅与黄氏不乐意小高在自家宗祠上动手脚。

但是经不过亲儿子担忧父母的身体,又给他们仔细地科普能陈述了这些浓烟对人的致病性。

甚至还特地抓了几只活鸡和兔子,拿了一间屋子来做了试验,最终说服了喜欢搞祭祀活动的娘亲黄氏。

说服了娘亲,想要解决亲爹那就再简单不过了。

而现在,宗祠里边香烛燃起,钱纸一烧,那脚踏上抽风机就开始鼓荡起来。

原本这才冉冉飘荡起来的青烟,瞬间就被吸走。

唔……不得不说,科技与狠活还是很有效果,就是宗祠里边,终究是少了那利烟气缭绕的空灵感。

高璋抬起脑袋,看向那些油光铮亮的列祖列宗的牌位,默告祖宗们,我也是没有办法,但好歹还是按照传统流程来给诸位祖宗祭祀。

想想后世,各种声光电效果的玩意,什么电子烛台,什么电子鞭炮,还有些居然是祭台上摆香烟、麻将、纸糊手机,甚至还有不正经杂志。

这么一比较起来,高璋还是觉得自己要显得传统不少,好歹自己是真的在烧纸,真的磕头。

……

父子俩齐刷刷地在那里虔诚地朝着列祖列宗一番叩拜之后。

开始慢慢悠悠地烧起了纸线,这玩意急也急不来,正好高俅有一肚子的话想要跟亲儿子好好聊聊。

“璋儿,如今你小小年纪,已然是朝廷三品大员,许多人辛苦操劳一辈子,怕都达不到你的位置。”

又一张纸钱扔进了火盆里边,随着那火光的闪烁,与那宗祠里边的烛火交相辉映。

“璋儿,你想必也是知晓,自神宗皇帝以来,到哲宗皇帝,到如今的官家,光复旧土,荡平西夏,已成执念矣……”

高璋安静地烧着纸钱,静听着亲爹那温和而又宽厚的嗓音在耳边响起。

“而你在江南,一人一骑,平定那震惊天下的江南朱氏之乱,不但令朝中诸文武对你刮目相看。”

“官家对你,更是期望极高。”

“……爹,这一人一骑,是不是太夸张了点?”

高璋忍不住小声地提醒亲爹一句,那是别人吹牛逼,我可是写过书信跟你聊了事实的。

听到了高璋之言,高俅转过了头来,看向表情幽怨的亲儿子,不禁莞尔。

“不妨,为父自然是明白真相的,可还是觉得一人一骑平定江南朱氏之乱,更符合天下人对于我儿的嘉许和赞誉。”

“……”

第五百六十一章 这就是有爹当后台的好处

面对亲爹,高璋只能乖巧地垂下了脑袋,隐蔽地翻了个白眼。

“官家这一年多年,对于西北之边事,十分关注,为父听闻,皇城司那边可是派出了不少的细作探子潜入西夏境内……”

“说起来,这里边,璋儿你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西夏境内,诸军司都在大量的种植棉花。而段氏商社,在那西夏境内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高俅也是从官家口中才知道,段氏商社的后边,居然就是皇城司。

“……自打你去了江南之后,为父在东京汴梁的三衙禁军,择其优者,选出五万禁军,由你刘伯父操持整训。”

“所用练兵之法,正是用璋儿你的那一套,卓有成效。那刘法回师之后,亦入于此军之中,为副指挥使。”

“另外,为父准备,让那杨震、姚平仲,还有刘锜,以及那方小娘子的兄长方腊,皆入职这支禁军中担当要职。”

听到了这里,高璋顿时反应了过来,抬眼朝着亲爹看去。

就看到了亲爹继续在那里烧着纸钱,不紧不慢地道。

“我儿文武兼备,才智惊艳于世。官家屡屡对你委以要职重任。”

“你在那江南平定朱氏之乱后,官家就曾经寻为父,本欲让你为枢密直学士……”

说到了这里,亲爹抬眼看向高璋。

“为父觉得有些操之过急了,毕竟,你如今虽名满天下,然若是贸然委以军国大事之重任,终究……”

高璋放下了手中的纸钱,朝着亲爹心悦诚服一礼。

“爹,孩儿明白,官家的确是心急了些,还还有爹您帮衬着孩儿。”

高璋自然很清楚,师尊对自己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

想必是看到了自己小小年纪就已经文武双全,既能治理地方,又能挥军作战,就想让自己去操作西北边陲之军政。

但问题是,自己现如今就过去负责总抓西北边陲军政一点也不现实,自己现如今虽然很有声望,但终究底蕴和实力不够。

所以,亲爹的操作才是对的,先缓一缓,正好把那些与自己共过事,又颇为有才干的将领们聚拢成一个团伙。

毕竟,不论是杨震,还是姚平仲,这二位,可都是在自己手底下获得了立功受赏的机会。

特别是那位之前在童贯手底下被排挤的姚平仲,现如今对高璋十分感激。

不仅仅是因为高璋重用了他,重点是,他喜欢搞的那种奇兵突袭作战方式。

高璋这位年纪不到他一半的神童状元居然不但能够理解,甚至还能够跟他深入地探讨起这种特种作战方止上的优劣,并为他查缺补漏。

“回头,记得多往那边走动走动,邀他们作客,多多亲近,日后万一我儿要往西北。

这五万禁军,还有这些将军们,可都是你的心腹臂助。”

“我儿有大志气,大胸襟,目光之远,足令为父汗颜。”

“为父能为你所做的,就是尽为父的能力,帮衬你一些……”

“父亲,您已经为孩儿做了许多了。”

高璋内心满是温暖,抬起了头来,朝着亲爹高俅笑道。

“这些都是为父所能为你做的,如有疏漏,你就告诉为父,咱们可是一家人,为父百年之后,这个家,就需要你来支撑明白吗?”

感受着那只宽厚温暖的大手落在肩膀上触感,眼眶微热的高璋用力地点了点头,烧纸钱烧得越发地勤奋起来。

……

这让高璋终于感受到了身为衙内的好处,亲爹能当太尉多年,手段自然也是有的。

五万禁军,说实话,相比起冗兵的大宋那一百多万近两百万军队而言,真的一点也不多。

光是大宋西军,就有二十余万精锐,更别提还有大量的乡勇。

但是,这五万禁军精锐,若是能够成为高璋统兵征伐西北的核心力量,那就很可观了。

而且高璋也已经从师尊话里话外的暗示,已经很清楚,师尊很期待自己能去西北边陲开创一番伟业。

从去岁以来,童贯数次请战西北,都已经被师尊以各种理由,暂且按下,这让高璋也不禁多了几丝紧迫感。

虽说童贯颇通军略,但他是什么人,高璋能不清楚吗?

典型的有功劳,那就是咱家的,过失,那是你们的。

而真正懂得军事的那些大宋将军们,很难有站在大舞台上,从战略层面上指挥作战的机会。

毕竟大宋立国以业,扬文抑武,这是既定的国策。

而且那些文臣,都时刻警惕着,想想那位狄青的下场就知道了。

好在,高璋很庆幸自己是大宋的状元公,再板正不过的文臣典范。

再加上自己平定江南朱氏之乱的军功,倘若有一日,自己领军作战,文臣们也很难表示反对。

上一篇:光明壁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