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第221章

作者:大罗罗

“债票?才一百万?”李辅臣眉头大皱,“儿啊,这银子不是我要的,是用来买地盘的,人家肯收债票?”

“您可以打到他们收啊!”李中山道,“现在杰书集中兵力守九江、南康二府,其余地方只有南昌府城、抚州府城、建昌府城、赣州府城有点绿营兵,其他地方都是乡绅团练。您给他们来点厉害的,杀一儆百,他们就不敢不收了!”

“二哥,一百万债票肯定不行。”李中正摇摇头,“一百万债票拿到南京市面上,八十万现银都换不来。”

“那行,”李中咬咬牙道,“那就给八十万现银,不能再多了!”

“八十万现银?不够啊!”李辅臣马上嚷嚷起来了,“老二,你可不能这样坑你爹啊!”

“够了,够了……”李中山摆摆手道,“怎么可能不够?这样吧……我再给您加一点!”

“至少加五十万!”李辅臣伸出一个巴掌。

“五个知府……饶州、抚州、吉安、南安,再加一个南昌!”李中山道,“这五个府的第一任知府都由您来推荐……这总行了吧?您的把兄弟和养子那么多,该安排还得安排不是?”

“这一个知府怎么能换十万两?我的把兄弟和养子都是清官啊!”李辅臣还是不乐意,“他们是不会捞银子的!”

“他们不会?”李中山笑道,“那要不这样吧……我给小菟和老大写两封信,让他们帮您在广东筹五十万现银,这总行了吧?”

“这个……”李辅臣琢磨了一下,“那五个知府我也得要!虽然我的把兄弟和养子都是清官,但官他们还是要做的!”

终于妥了!

李中山吐了口气:“行……一言为定!爹,您什么时候出兵?”

李辅臣道:“那八十万什么时候送到贵池,我什么时候出兵!”

还真是亲父子、明算账啊!

“好吧,”李中山说,“爹,那您赶紧回贵池去准备出兵,我明儿就动身回南京想办法替您筹集这八十万!”

“老三,你跟你二哥一起吧!”李辅臣笑着一指自己的三儿子,“老二,他可是为父一手调教出来的,可以当个旅帅了!以后让他跟你吧……你可得用好了!”

“好啊!”李中山笑道,“老三的本领我是知道的……讲武堂一起的‘状元’,别说旅帅了,一镇总戎也当得了!

三弟,跟着哥哥我吧!回头先给你一个旅的淮西军带一带!”

“小弟多谢二哥栽培!”李中正赶紧起身行了抱拳礼。

李中山招招手,让他先落座,然后又对李辅臣道:“爹,孙吉庆这事儿您看……”

“必须保密!”李辅臣叹了口气,说,“兄弟不能相容的事儿搁哪儿都不好听……所以孙吉庆现在已经不是你的兄弟了!”

李中山点点头,心说:儿子多了都贬值,何况国人国士?那个孙延龄拢共就一个,稀罕得连“亲子鉴定”都不舍得做。到了李辅臣这边,嫡子、庶子、孽子二十多个……少一个算什么?

李辅臣接着又说:“再放出消息,就说原广西将军孙延龄已经投靠康熙,从吴三桂那里逃离,有可能去广西作乱……咱们现在不能让人知道咱们马上要和吴三桂翻脸!”

李中山点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吴三桂恐怕也是这么想的!”

大明、大周现在都要给下面人一个稳定的预期,预期稳了,才好整军备战!

所以李中山不仅要以凯旋之礼返回南京,而且还要大操大办地把吴小艽迎纳入门。

这样东南一带的国人、国士才会相信大明这间“公司”的形势那是一片大好!

只有大家都相信形势大好,大明“公司”才值钱,大明的债票才能卖出去!

……

在南京仪凤门内大街上面,已经满满的全是喜庆洋洋的应天府的国士、国人了。这条由南京城北通向龙江关码头的大道,因为靠近城北的营区,向来是军队进城出城的一条主要通道。不过在南京保卫战结束后,遵照着李中山的指示,尚书右丞兼应天府尹、户部尚书卢三好,就开始主持应天北城大开发了——具体来说,就是拓宽马路,拆除兵营,修建新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这个城市开发……可是一桩来钱挺快的好买卖!

至于军营,当然大都搬迁到南京外城去了。根据李中山的命令,在南京内城(包括西外城)之外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分别设立了孝陵卫、雨花台、江东桥、幕府山等四个大营!

另外,南京西外城的商业区,也开始进行扩建,现在已经在西外城以南圈了一大块原属于南京外城的土地——李中山准备在那里兴建一个“军事手工业区”……还打算派人去广州佛山招商引资。

而为了配套这个“军事手工业区”,大明尚书省下辖的工部,最近还从武昌府和徐州请来了一批矿师,在南京周围到处寻找铁矿和煤矿。

而随着大明朝廷控制区的扩大,南京这座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也自然而然的繁荣了起来,已经隐隐有了一个世界前三大都会的样子了。

对!就是世界前三!

如今的世界前三大都会,毫无疑问就是南京、苏州、佛山了!也许把这个排名一直排到前十,上头也很难找到一座外国都市。哦,也许伊斯坦布尔和江户可以位列其中吧?反正纽约、伦敦、巴黎是肯定不行的……

而从几天前开始,南京这座大都会的百姓就知道他们的大将军将凯旋回都了!

这次的北伐虽然没有能实现“入洛”的目标,北伐大军最远只开到了虎牢关。但是收获还是不错的!根据大将军府发布的通告,通过这次北伐,大明朝廷已经夺取并且牢牢控制了陈州府、许州这一州一府和归德府的永城、夏邑、鹿邑,开封府的鄢陵等地。

看上去好像收获不大,也就是一州一府再加四个县。但是这些属于河南省的州县却可以对安徽的淮北地区形成有效的遮护——这些地盘经营好了,就是安徽的“门板”!而安徽一旦稳了,徽京,哦,南京自然就稳了!

所以南京人对李大将军的这次北伐的成果还是满意的!

另外,李大将军他爹,平西将军南王李辅臣最近也干得不错,收复了皖南的四府一州——皖南和徽京其实是一块地盘,收复皖南可以说是收复了徽京的一部分!

而另一个让南京人感到安心的消息,则是大将军李中山和大周太子吴应熊两家之间的联姻……李中山本来就娶了吴国贵的女儿,现在又把吴应熊的女儿收为侧室,那可就是亲上加亲了。

看起来大明、大周的“事实联盟”还可以继续下去!

而大明、大周的联盟可以保持,也意味着大明收复江西、浙江只是时间问题。

有了江西、浙江,那么大明的三分天下可就固若金汤了!

南京的百姓……主要是南京的国士国人,怎么可能不高兴呢?

他们是大明的股东啊!大将军府的通告等于是财务报表……这个财报简直太漂亮了,各方面业务都在增长,市占率越来越高,销售收入越来越多,形势一片大好。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个现金流有点不足……所以还得再融一点资!

不过是发行新股——又称扩招国士、国人,还是发行债票,现在还没一定,得看看再说。

所以整个南京,今儿可是万人空巷,都来观看凯旋之师了……如果能看到大周嘉定公主的玉容,那就更好了。她可是大明、大周合作关系可以持续的保证啊!

这个仪凤门内大街,一直到南京的龙江关码头,道路两旁,全都是自发来欢迎凯旋之师的……股东!

毫不夸张的说,大明的百姓从没有像现在这么爱国!

一艘披红挂彩的官船抵达了码头,穿着官服、国人服的那些官员和议政官们都涌了上去——他们是可以就近观察吴小艽的!

当官船上放下了跳板的时候,所有人都停住了,伸长了脖子张望。就看见李中山也穿了一身大红色的国人袍,腰里挂着柄“原儒”们标配的长剑走出了舱门,身边跟着的就是一个同样一身红妆的聘婷女子,这女子头戴着黄金打造的凤冠,容貌娇美,气质高贵,一看就知道不是寻常女子……多半就是大周嘉定公主啊!

李中山朝着众人挥挥手,然后一个人就大步走下了跳板,径直走到了人群前列的陈永华、卢三好跟前,当着众人的面,用故意提高了的声音说道:“复甫先生,三好先生,中山此役虽然没有能收入洛阳、开封,但是也张扬了我大明国威,还和吴周达成了平分天下之约……现在我大明可以集中力量收拾江西、浙江,一个三分之势,已经十拿九稳了!”

陈永华和卢三好当然知道李中山同吴三桂的联盟已经名不存、实已亡!两边撕破脸的时候越来越近了。

但是这个事情可没必要到处去说,说多了可就“影响再融资”了。所以两个人也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表情,一起配合着李中山演戏,而一群不大会看“报表”的南京国人,自然也就大小都欢悦了……这个大明,怎么都得再来几个“涨停”啊!

第三百二十章 只要“国人”涨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南京,皇城,小皇宫。

小皇宫又称南宫,就是原来的东王府,现在成了“日薪一百两”的大明共和皇帝朱慈炯的皇宫。

共和皇帝虽然早就提出要加薪水了,但是他的这个提议却被大将军府和尚书省给搁置了,压根就到不了国人议政会。所以朱慈炯也就没钱去修复那座朱元璋传下来,现在已经破的不像样子的庞大的紫禁城了。

不过朱慈炯毕竟是吃过苦的天子,当年大过年的咸菜滚豆腐吃得也挺开心的,现在好坏也是“百两日结”的天子,这可是一百两银子啊!

只要不胡乱败家,不给下面的大太监或内务府的奴才往死里坑,一天一百两银子怎么都够花了。

而且,这共和天子还能赚点外快,还有个挺会持家的杨贵妃,在她的操持下,皇上家的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反正这回李中山跟着陈永华、卢三好一起入宫觐见的时候,瞧见小皇宫内外已经粉刷一新了。之前因为交战而破损的地方也修好了,进进出出的宫人和仆役(共和天子没有太监)都穿着体面,看着营养都不错。宫里头的各种摆件、挂件看上去也挺精致。虽然那个样式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皇家专用的奢侈品,就是从民间商铺买来的寻常百姓的物件,但是美观实用还省钱,似乎没什么不好的。

“复甫,三好,咱们这位皇上看起来小日子过得不错啊!还有闲心在《国士评》上写怎么吃鸭子……”

在南宫正殿外的一间给候见的大臣歇脚的廊庑里面,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一份名为《国士评》的报纸的李大将军,就随口和大明朝尚书省的两位二把手(并列的),说起了共和天子的幸福生活。

这份《国士评》是一份挺有意思的报纸,是国人议政会里面的几位大佬合办的,由天地会出资,李中山自己也是发起人之一。

他本来想办一份报纸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不过他自己太忙,没有精力去管,于是就丢给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了。

在这三位的操办下,就这份《国士评》居然很快就火起来了——那可是原儒三先生办的专门“品评天下”的刊物,怎么可能不火?

由他们仨办起来的《国士评》之所以会火,可不仅仅是因为三人的声望,还因为他们和如今大明的“看报阶层”还真的有挺多共同语言的。

在这份《国士评》上面,除了通报一下“明内外”的大事儿和国人议政大会的通告,还有那些议政会大佬写得辩论文章,就突出一个“点评”。有评时事的,有评诗词歌赋的,有评古今人物的,有评各地特产的,有评戏曲的,有评小说的,有评南京城内吃喝玩乐的,甚至还有评秦淮河的姑娘们的……

而且这些“点评文章”也不是都用生涩难懂的古文写的,有相当部分是用很容易读通当代(指大明共和年间)白话写的,识多点字儿的人都可以看懂。识字不多的,也可以听懂。所以这份《国士评》从一开始就很火,受众极多。三天发一期,每一期光是正版的印刷量都超过十万份,如果算上盗印的,几十万份都有了。

要知道这份《国士评》还是今年年初的时候才开始发行的,几个月间就大火了!

而在最新的这份《国士评》上,李中山还看到了署名“共和天子”的文章。这是一篇评论南京板鸭、盐水鸭和烤鸭那家好吃的文章……这个皇上懂得还真多,真是博学啊!

“写得还不错啊!”李中山看完了共和天子的文章,笑着对陈永华、卢三好说,“没想到咱这皇上好这一口。”

“那是皇上在赚钱呢!”卢三好笑道,“这几期评鸭子,前几期还在评四大织造的绸缎,再之前还评过瓷器……这些都是收了银子后才写的。他的文章可不便宜,一篇文章都能收个二三百两润笔,都快赶上皇俸(皇帝的俸禄)了。”

“还有这样的事儿?”李中山一愣,心说:这皇上成了个广告达人了?不过这也说明大明东南的工商业经济发展得很不错啊!唔,这都是本大将军领导有方。现在朝廷没钱打仗了,得让大明东南的商人们多出点银子才是啊!

陈永华道:“皇上也不是乱点评,能得到他好评的东西那可是真好啊……所以他的润笔一直在涨。刚开始的时候是三位先生想让皇上赚点润笔,等于变相涨点皇俸。没想到大家还挺喜欢他的点评,读得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南京城内的买卖人花钱请他来点评自己的货物,而他的润笔也越来越高了。”

“这就是原君素王,”李中山笑道,“原君素王是接地气,是真正知道民间疾苦和喜好的……而咱们的这位皇上虽然是先帝之子,也早就不是长于深宫的皇子,所以什么都知道。”

“我还听说皇上还想评一评秦淮河的姑娘……”陈永华笑道,“评一个新秦淮八艳,不过那位杨贵妃不许,所以只好作罢了。”

“贵妃做得对!”李中山点点头,笑道,“咱这位皇上是素王,必须是有德之君,点评青楼女子可不合适……不过咱们倒是可以请皇上出面评一评我大明国人看涨的行情。”

“啥叫大明国人看涨的行情?”

“就是啊,这个国人又不能买卖交易,怎么就看涨了?”

饶是陈永华和卢三好,也不明白李中山这回想怎么忽悠人了?

李中山合上手里的《国士评》报纸,笑着对二人道:“三好,复甫,咱们现在不是手头比较紧吗?而且当下又是用银子的时候……现在这形势,明、周、清三国拼到最后就是比谁能够压倒性地投入军费!

如果光靠收税,咱们即便拿着江南和广东这两个富得流油的地盘,也不一定有必胜的把握。毕竟交税这事儿……大家都不是很喜欢的!

而可以迅速、大量筹集到银子的办法依旧只有两个,一是发卖国人、国士身份,二是向江苏、广东的商人们举债!”

“世凯,这个放卖国人、国士身份的事儿反对的人可不少!”

“就是啊,几乎所有已经拿到国士、国人身份的人都不希望咱们大量发卖国人、国士身份。而已经或即将实行国人议政的州府,也都不支持过快增加国人议政的州府。”

李中山早就知道这个情况,当下只是笑了笑,道:“这个国人和国人议政本来就是买卖!国人多了就不稀罕了,能分得的利益也就薄了。而国人议政的地方多了,流官的位子就少了……那些买到了国士身份,又能通过官吏试和乡试的读书人,当然就更不希望别处的州府都搞国人议政。一旦搞了国人议政,那些州府的流官位子就会减少,许多佐贰官都会转为地方议政推荐了,这样他们去外地当官的机会就少了。”

这个国人和国士当然都是有好处的!

首先,这个国人、国士都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可以见官不跪,守审时可以不挨板子,可以议政,可以上书言事,可以优先进入地方官校。

可别小看这点特权,有了这点特权,地方的官吏可就不能随便拿捏了。

其次,国人、国士只要从军,就有资格分到土地或是大都市的宅地(地段当然不好了)。对于没有产业的国人来说,这点经济利益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第三,国士相当于拥有秀才功名,只要通过地方上的官吏,就可以在本地出任低级官吏,而且还可以考乡试当举人。中举之后就可以去南京和广州的维新学堂读书,学习新儒学和经世致用之学。从维新学堂毕业并通过考试后,就能成为进士,然后就能当地方上的中级官吏。

当然了,地方上的低级官吏,也可以晋升成为中高级官员,而不必去考乡试,去维新学堂读书。

而国人也可以通过从军立功受封国士,从而取得任官的资格,也可以直接考入南京和广州讲武堂——从讲武堂毕业就是国士!

而成为国人、国士的途径,目前还放开着的,主要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上秀才了……考上秀才可不大容易!每一次院试,一个县的生员名额最多只有二十人。

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考试产生的国士数量是极为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形成国人议政的基础,也很难摊薄现有的国人、国士的利益。

当然了,通过科举考试产生的秀才国士,也不可能给予如今的大明朝多少助力。

“大将军,您一定是想到什么高招了吧?”

“大将军,您要有什么高招,就说来听听,下官和三好兄就帮您参谋一二。”

卢三好和陈永华听李中山这么一番分析,就知道他一准有高招了!

李中山点点头道:“高招谈不上,损招倒是有一个!就是‘只要国人涨起来,一切都会迎涨而解’!”

“涨起来?”

“怎么涨?”

李中山道:“就是当国人的门槛要往上涨……大大的涨,不断的涨!只有这样,之前当了国人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个国人当对了。这样他们就不会强烈反对咱们扩大国人规模。而之前没有成为国人的人,也会因为国人涨起来了而跟风买入!而且国人卖贵了,自然不需要卖出去太多就能把银子都凑够了。

另外,为了创造出需求,咱们还可以对国人、国士的继承问题进行规定!”

“继承?”

“这个要怎么继承?”

李中山道:“我的意思是,这个国人身份可以继承,但只能一对一继承,继承人可以是儿子、兄弟、女婿、侄子,甚至是长辈。但一个国人只能将他的身份传给一个亲人,不存在国人的儿子都是国人的说法。另外,王、公、侯、伯、子、男等各爵的儿子,都可以得个国人身份!

而国士的身份则不能继承!

这样,许多有钱而无爵的国士、国人,就会替自己刚刚出身甚至还没有出身的儿子,先买一个国人身份了。”

陈永华皱眉问:“那……那没银子的人还能成为国人吗?”

卢三好也是一个意思,点点头道:“是啊,咱们大明天朝,也不能只认银子吧?”

“那当然!”李中山道,“当今乱世,咱们怎么能断了壮士立功晋升之徒。不过这个门槛也得提升,原本当兵就能当国人,现在要改成当兵满十年或是立了一定军功才能当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