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下 第35章

作者:最终永恒

巴比伦人认为天空像圆罩覆盖大地,日月星辰各自具生命,各自移动在天罩上。

而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由四只大象背驮着的……

这些观点奇奇怪怪,都是人们凭借眼前看到的现象,然后大胆猜想得出的结论。

直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提出稍微靠谱一点的“地心说”。

然后,在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更准确一点的“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可以说,人类对宇宙的发现探索,就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完善的过程……

现代科学认为,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河系。连“日心说”也被否定了。

然后呢,人们还知道什么?或许,现代科学的认知依旧是错误的……

渺小的人类,曾经——从未发现外星生命,连点影子都没见到过。唯一的发现就是诺亚号飞船,但是外星生命呢,并没有发现,它们去哪儿了?没有人知道……

在地球爆炸后的一年里,人们不得不踏入星空,结果竟然在火星发现了外星生命!

虽然只是一些连原核细胞都不如的病毒。但这又意味着什么,人们能从中解读出什么?

“这便是本次科学探讨的主要目的。我们想要集合大家的智慧,探讨整个宇宙的生命、智慧以及文明。”在会议中,一位女性科学家率先说道。

本次探讨的发起人是天文学家汤姆逊教授、生物学家罗曼博士,还有一位名叫海格尔的女性天文学家,她是本届会议的主持人。

于易峰坐在下边,只是一名普通听众。

在座的许多科学家神情严肃,于易峰甚至品读出了一种不怎么舒服的意味。很显然,火星病毒的发现,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火星病毒不是被人类攻克了吗?据说连基因测序都快出结果了。为什么还不是好事?他只是有些纳闷。

第三十六章 生命普遍定律

“各位,请说说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定义是什么?”那位女主持人率先发问道。她名叫海格尔,是一名天文学家。

听到这个问题,在座的各个科学家们开始交头接耳。

生命,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这一个概念听上去简单,但在科学界中,尚无特别好的定义。在一些教科书中,将生命定义为会繁衍、会主动摄入能量的物体。

但人们似乎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定义一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生命。会动的?会主动摄取能量的?还是会繁殖的?

一辆汽车,能够摄入能量也会动,但人们认为它是死物,不具有生命特征。

一台先进的机器人,根据程序,能自动摄入能量,甚至可以自我复制,当然也不算生命,这是一般人的观点。

“一个有机的,从自然界中诞生的,会主动摄取能量,并且能够自我繁殖的低熵体,姑且称之为生命。可能……狭义的说如此。”这是于易峰的结论,也是一般科学家的看法。

好吧,这样定义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暂时不去考虑“自然诞生的”这一条件到底应该怎么定性。按照这样的定义,这些火星病毒应该算得上是生命了吧?

“是的,火星病毒,应该算得上自然诞生的生命。”但是,这种地外生命却给科学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科学家们的不断讨论中,于易峰终于听懂了他们在说什么,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费米悖论。

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1000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时间,就能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千万年或者亿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太阳系,被人类观测到。

百万年、千万年,这一类的时间单位,对于人类来说实在太过漫长了。但放在宇宙尺度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宇宙年龄,在138亿年以上!

所以,比人类早进化千万年或者亿年的外星人,是完全可能存在的。

但是,迄今为止,除了莫名其妙的诺亚号,人类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外星人的痕迹。

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

1.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有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的痕迹应该在星空中出现,但是人们没有发现。

2.外星人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人类已经是宇宙中最顶尖的文明。

现在人们大都倾向第一种观点,因为——诺亚号的出现。它必然是一种超级文明的结晶,而且是科技程度高的没边的那种。总不可能,诺亚号是天生地长的先天之物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更高程度的外星文明的确存在。人类为什么从未发现过外星文明的活动痕迹?为何宇宙如此空旷冷寂?

这必然是有原因的!

现在,科学家们想要找到这种原因。

“有一种解释,高等外星文明确实存在,但是数量极少,我们没有发现它们。”

主持人海格尔说道,她是一位白皮肤的中年女性,带着一副黑色边框眼镜,看上去十分郑重、端庄。

“当然我们也有其他的解释,比如:外星文明因为一些原因故意避开我们,不让我们发现。或者说,宇宙是完全的黑暗森林,两个文明一相见就会发生战争等等。”

“但这些理由还不充分……并不能充分解释宇宙如此的空旷冷寂。”

以目前的天文知识,已经没有人认为地球是什么特殊的星球了。太阳和地球,都只是茫茫宇宙中的普通一份子,没有任何特殊性。

因此,有人开始研究,银河系中有没有类似于地球的星球,有没有比较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

茫茫银河系,大概2000亿颗恒星,行星更是不计其数。类似于地球的星球必然是存在的,而且数量不少。

比较著名的是德雷克方程,由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于1960年代在绿岸镇提出,可以用来推测“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接触的外星文明的数量”。

曾有人根据德雷克方程,计算地外文明的数量。根据计算,在银河系中的高级技术文明星球的数目至少有40个,最多可达5000万个!

美国著名科学作家阿西莫夫,根据自己的见解,曾提出与德雷克方程类似的公式,估计出银河系大约存在53万个文明星球。即银河系中每100万颗恒星中,平均可能有18个高技术文明世界。

“但我觉得,这些估算的数据可能都偏小了。因为我们错算了生命的诞生条件……”海格尔严肃地说道。

坐在一旁的罗曼、汤姆逊等人都点了点头,显然,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互相讨论了很多遍。

“我们过去都认为,生命是稀少的。我们认为生命诞生的条件非常苛刻,需要有水、有足够的大气、温度适宜等等。”

“但是没想到,火星就有生命,虽然只是最简单的病毒!但这也是生命啊!”

“假设生命是稀少的,那么太阳系何德何能,拥有两个生命星球?而且我们并不知道土卫二、木卫六到底有没有生命,或许也有呢?”

“如果生命是稀少的,是几十亿分之一的几率,太阳系凭什么拥有多个生命星球?”

所有的科学家开始思考海格尔的提问。这一番话也让于易峰陷入了沉思,假设宇宙中生命是稀少的,就好像买彩票一般,中一次就非常难得,那么太阳系凭什么接二连三中奖?

难道是运气特别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过了好一阵子,海格尔才继续开口。

“最简单的解释,我们的大前提就错了。生命不是稀少的……而是普遍的!”

“生命,普遍存在于各个行星。或者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这一番话,立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是有些儿颠覆性的,许多科学家们立马不相信地跳了起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外星生命,结果,外星生命竟然是普遍的,这个结论还真的有点不太好接受。

但是,海格尔的反证法非常精彩,并且符合逻辑。

假设在宇宙中,生命是稀有的。那么火星这么个旮旯般、没有一点特色的星球,凭什么拥有生命?宇宙中,像火星一般没什么特色的星球,简直不要太多!

难道人类的运气这么好,随便一个星球,就找到了稀有的生命?

所以,“生命是稀有的”这个假设,有大概率是错误的。故而假设不成立,生命很可能是普遍的。

虽然心中感觉有点儿纳闷,于易峰愣是没有想出更好的解释,也没有想到可以反驳的东西。说什么“太阳系是非常特殊的”、“人类运气特别好”云云,那是骗自己。

人类真的有这么好运气,随便找个星球就能遇到小概率事件?

那么,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的,或许……是真的!想想也是,如果生命是普遍的,那么太阳系拥有多个生命星球,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是的,海格尔教授,您的推理非常棒,也有极大的可能性是正确的。但是,拥有生命,并不一定拥有智慧。”

站出来说话的是特斯拉研究所的天才——兰波博士,也就是那位发现了诺亚号“超越速方案”的小伙子。他年轻气盛,有什么想法也不会憋着,“也有可能大多数星球上的生命,都是低等级的单细胞生物,并不拥有智慧。”

“是的,你说的没错。”海格尔点点头,赞同地说道:“所以我们下一步的讨论便是,智慧,是不是也拥有普遍性……”

第三十七章 大过滤器

宇宙中生命可能是普遍的,这一条暂时假设它成立。由于找不到可以反驳的观点,科学家们决定暂时接受这一定律。

“但是智慧是否普遍,我们还无法得出结论,关于这一点的信息太少了……”海格尔教授说道。

“不过,我们可以凭借已有的信息进行猜测……其关键是大过滤器理论。”在海格尔教授的讲述中,逻辑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根据苏联科学家卡尔达舍夫的等级划分,宇宙的文明等级可分为三类:I级文明、II级文明以及III级文明,每提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提升10^9倍。

“我们新人类文明,包括地球上的旧人类文明,均未达到I级文明的层次。按照分类,我们的科技水准约为0.7级,可以稍稍窥知I级文明的一角。”

“我认为,至少是达到I级文明,或者是介于I级与II级之间文明,才有资格翱翔宇宙。这一点大家应该没什么疑问吧?”

海格尔所说的翱翔宇宙,是指真正来往于各个恒星之间,并非发射卫星、登月这么简单。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真的太遥远了,普遍以光年来计量。距离太阳最近的半人马座α星也有4.37光年。

这可是光年为单位!一光年是多少?94608亿公里!

这个距离大的简直让人绝望,以人类目前飞船最快的速度,要航行十万年!

十万年,太漫长了,人类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至少要介于I级与II级之间文明,飞船的速度至少要达到亚光速水平,将航行的时间缩短到十年或者百年内,才可以说迈出了遨游于宇宙的一小步……

科学家们小声讨论了一阵,纷纷同意这个观点。如果按照这种划分,人类确实是层次最低的文明……这一点听起来不太舒服,不过事实如此。

只有达到I级文明,或者是介于I级与II级之间文明,才能飞船加速到亚光速的水平,将飞行时间压缩在几十上百年。只有这样的文明,才算踏入星空,才是真正的星际文明!

人类,根本就不是啊……人们就算利用了作弊一般的,静质量恒定的诺亚号飞船,也没办法让它达到亚光速。这是技术与能够利用的能量级别决定的。

“这样的星际文明应该非常稀少。至少我们人类在近现代科学的一两百年里没有观测到。也没有任何地外文明和我们产生过交流。”海格尔继续说道,“这一点,大家有没有异议?”

“是的,的确如此……虽然一两百年,放在宇宙尺度不算什么。但人类从未观测到外星文明的活动,也可以间接说明星际文明可能是稀少的。”于易峰想了想,认为海格尔的话没什么太大的漏洞。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的,但星际文明却是稀少的,这是为什么?”

连于易峰也不禁思索起来,他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假设宇宙中生命是普遍的,那么为何星际文明如此稀少呢?按照海格尔的观点,必然有什么障碍,挡住了几乎所有宇宙生命进化的步伐!

“我们将这种障碍,称为大过滤器!”

海格尔严肃地说道,“这个大过滤器,会将所有不合格的生命筛选掉,只剩下极少量运气不错的种族。只有通过了大过滤器的文明,才能成长为星际文明!”

“这个大过滤器,几乎所有的生命都会遇到,是的,我认为几乎每一个星球的生命都会遇到!它就像一堵钢铁城墙,挡住了所有生命前进的步伐,而且,想要突破这道墙几乎极度困难,甚至,不可能逾越!”

“只有少量运气极好,极为强盛的文明,才可以跨越这个大过滤器,然后慢慢进步为星际文明。其概率为:千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

“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是可能性比较大的一种假说。如果大过滤器理论成立,可以判断,它必然出现在星际文明之前!”海格尔斩钉截铁地说道。

谈到这里,话题已经十分沉重了。但于易峰却不得不打起精神,继续听下去。生命太过普遍,因为一个大过滤器的存在,才将绝大部分种族筛掉了,确实……有些道理啊。

科学家们真的厉害,其实他们啥也不知道,手中的信息更是少的可怜,却能通过不停地猜测,推断出这么多的东西。这就是智慧,人类最引以为傲的智慧。

那么,这个大过滤器是什么呢?人类是不是已经跨越它了,或者,它还在前方,等待着人类?

这是极好与极差的两种情况……如果人类已经不知不觉跨过这个大过滤器了,那么,前途将一帆风顺。

如果,大过滤器还在人类前方,那么,人类将不得不挑战那千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的成功率……

想到这里,于易峰的心脏不禁狂跳起来,就算是千万分之一几率,也是小的惊人!人类,真的能跨越?

就算再自信的人,去挑战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估计也会脸色苍白,心跳加速。千万分之一的通过率,人类真的有这么好运?

于易峰作为文明的领袖,还不得不关心这个所谓的“大过滤器”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科学家们的胡乱想象,在自己吓唬自己。

“海格尔教授,我有一些想法。”兰波博士突然举手示意道。“关于大过滤器理论,我也听说过一些。现在,我先说说大过滤器的一些可能,大家可以分辨一下。”

“第一种,生命的形成,过去我们认为生命的形成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极度偶然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我们以前的大量实验都没有人工制造出生命,所以认为这一条有理由成为大过滤器。但因为火星生命的出现……生命很可能具有普遍性,这一条已经率先被否决了。我就不再多说。”

“第二,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的突破。这一点,我们的地球用了十几亿年的时间才做到,可能是一种非常小的偶然……这种小概率时间,有成为大过滤器的可能。”

“是的,兰波博士,地球上诞生生命后,花了十几亿年才完成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演化,无法确定这种演化是必然还是概率极低的偶然。如果产生真核生物的几率仅仅有亿万分之一,那么这也可能是一个大过滤器。”海格尔同意道。

“而且,火星病毒尚未突破到真核生命,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一点点证据。”有人在下边突然说道,“火星病毒并不是真核生命,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听到这里,科学家们纷纷议论起来,火星生命是羰基生物,确实比较低等。火星上也没有发现真核类的生命。

由此看来,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的突破这一条,概率可能非常小,确实有资格成为大过滤器!

第三十八章 强大文明?

“大家听我慢慢说,除了上述的两条,还有其他更多的观点。”

兰波一边说着,一边数出第三根手指,“第三,智慧生物的产生。我们至今也无法确定,智慧生物的产生究竟是必然出现的结果,还是偶然发生的事情。毕竟恐龙称霸了1.5亿年,也没有任何产生智慧的倾向。对于几千万年前的生物来说,智慧这个属性对生存加成,远远不如‘强壮’重要。”

“所以,智慧的诞生也可能是一种偶然。毕竟地球上这么多种类的生物,拥有智慧的只有人类。”

于易峰点点头,这一条也有些道理。地球上有3000万~5000万种生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物种的只会更多,但有智慧的只有人类。这说明,智慧的诞生很可能也是小概率事件。

紧接着,兰波又伸出第四根手指:“第四……现代科学的诞生,也可能是一种大过滤器。美洲的玛雅等文明因为沉溺于祭祀而灭亡,巴比伦沉溺于享乐主义而灭亡,曾经的华夏也是因为陷入封建社会晚期超稳定结构,几乎濒临灭亡边缘。曾今的欧洲因为陷入神权社会无法自拔,几乎被黑死病夺走一切……”

“现代科学的诞生,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可能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