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662章

作者:庄不周

第1242章 行将致远

“陛下会杀士燮兄弟吗?”小桥问。

“还没想好。”刘协看着手里的奏疏,漫不经心的答道。“韩融和钟繇正在来行在的路上,等他们到了再说。对了,这几天为士燮说情的还多吗?”

“上书不少,人还是那几个,说来说去就那几句,倒是执着得很。”小桥撅着嘴,有些不耐烦。“陛下一天不表明态度,他们就一天不知进退。”

“要让人说话。”刘协说道。

话一出口,他突然觉得有些耳熟,想了一会儿,才从记忆深处勾起一丝线索,不由得笑了起来。

应该说,他如今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践行那位伟人曾经做过,或者想过却未做成的事。区别在于他只有内忧,没有外患,形势远比伟人当年优越,所以可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不需要走极端。

尽管如此,他还是相信,自己只是一个拙劣的模仿者,伟人才是伟大的开拓者。

“陛下笑什么?”小桥凑了过来,一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刘协。

“没什么,想起了一些事。”刘协想了想,又说道:“一些很遥远的事。”

“有多遥远?”

“一千八百年吧。”

“一千八百年?”小桥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却还是数不清楚,只能含糊的说道:“那是黄帝时代了吗?”

刘协一时感慨。

那是不是黄帝时代,他无法定义,但那肯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屈辱之后,经过一百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伟大复兴,再次走向巅峰。其中无数的人与事值得载入史册,但更多的是无名之辈,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了无痕迹。

但正是这些流星一样的无名之辈,才汇聚成满天星斗。

我正在将这些伟大归于平凡。

如果一切顺利,华夏文明将会失去那些灿烂的时代,因为不会再出现那样的苦难。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不敢断定。

直到现在,他还在考虑将守成之辈留在中原是对还是错。即使有贾诩的建议,他还是觉得不太保险。

毕竟贾诩也是老臣,有些观念未必能脱离既有的经验。

“陛下,你又出神了。”小桥娇嗔地推了推刘协。

刘协回过神来,自嘲的笑笑。“是啊,我最近经常出神,就像一个即将远行的老人,总是不放心留在家里的儿孙。”

“陛下才不是老人呢。陛下正当青春,就算用三十年征服天下,回来时依然是中年,未至花甲。”

“借你吉言。”刘协伸手摸摸小桥的脸,却没有再说下去。

三十年哪能征服天下,她想得太简单了。

或许不仅是她,那些一心想西征的人都是如此。他们低估了西域的复杂,以为和中原差不多,一代人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只是打败对手,获得宗主国的权利,三十年或许可以实现目标。

但他想做的绝不仅仅如此,他要的是让华夏文明在异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这一切,仅有武力是不够的,更需要读书人的支持。

可是读书人……还没准备好啊。

一想到那些纠结的读书人,刘协也不免纠结起来。

“陛下,别想那么多了,休息吧。”小桥取过刘协手中的文书,摆在一旁,吹灭了灯。

——

建安十年的春节是热闹的,甚至可以说是普天同庆。

随着士燮兄弟投降、交州平定的诏书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各郡县,原本就热烈的新年气氛被推上了高潮。各姓的百姓组织了各种形势的活动,庆贺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从中平元年开始算,整整二十年的动乱,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好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从此可以安心发展,建设美好的生活。

洞庭湖上,一艘新造的楼船正在湖中破浪前行,驱动楼船前进的不是帆,也不是桨或橹,而是五台巨大的水车。船体两侧各两台,船尾一台。

水车飞速旋转,卷起雪白的浪花,推动楼船前进。

韩融扶着船舷,探首下望,惊奇不已。

“我一直以为水车可以磨面,没想到还可以行船。”

周忠“嘿嘿”一笑。“这水车虽好,也是一时之用。再过几年,或许就要被更好的技术代替了。”

“还有比这更好的技术?”韩融惊诧不已。

“你没看到蒸汽机构想吗?现在有不少人研究这个东西,讲武堂更是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组。顺利的话,十年之内就有可用的机器出现。能不能在陆上行车,目前不好说,但用在船上肯定是没问题,而且越大的船越方便。”

韩融还没来得及说话,一旁的钟繇说道:“司空,你这个理解可能有些偏差。”

周忠转头看看钟繇。“愿闻其详。”

“蒸汽机是动力,可以用来代替人力、畜力,推动水车,却不能代替水车。这是两个不同的部件,作用完全不同。”

周忠想了想,哈哈一笑。“元常,想不到你对名物如此用心,辨析入理。你说得没错,是我搞混了。”

钟繇连忙谦虚了几句。

韩融笑着说道:“嘉谋,你大概忘了,颍川钟氏也是以法律传家的,这辨析名理正是他们的看家本事。”

周忠连连点头,顺势又道:“元常,我司空府正好要效仿司徒府,设置几个长史,你若是肯屈就,我现在就可以上书。”

钟繇躬身施礼。“多谢司空不弃,不过我还是想先去行在见驾,然后再定去留。”

周忠咂了咂嘴。“当初天子就看好你,如今你在渤海历练了几年,感受更深,天子如何肯放你离开。也罢,你有更好的前程,我也不能拦着你。颍川多法律名家,如果有合适的,你一定要推荐给我。”

“惭愧,惭愧。”钟繇再拜。

周忠又转向韩融。“元长兄,你的弟子中有没有合适的,不要藏着掖着,要为国举才嘛。”

韩融笑道:“我退隐多年,早就不问政事。这些年在家课徒,也只是教些经学,未曾涉及法律。就算有,他们也去参加考试了,根本用不着我这个退隐的老师推荐。”

周忠咂咂嘴,说不出的失落。“是啊,自从实行了这考试的制度,尊师重道的风气就淡了。”

第1243章 身后清名

韩融、钟繇奉诏赶往行在见驾,途经长沙,去拜见正在长沙处理案件的司空周忠。

周忠正好也要去行在向天子汇报西凉驻军扰民案的调查结果,便邀韩融、钟繇同行。他从洞庭船官调用了一条新船,也正是这艘新船引起了韩融的高度热情,甚至比钟繇还要开心,趴在船舷上看了半天。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

相比之下,韩融对士燮兄弟兴趣缺缺,根本不想谈。

周忠很诧异,他知道韩融和刘陶、士燮的关系都不错。

好奇之下,周忠明知韩融不想谈,还是借着酒意问起了韩融的态度。

韩融一改刚才的兴致勃勃,花白的眉头紧皱。“嘉谋,你觉得儒门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吧?”

周忠一听,兴趣更浓。“还请元长兄指教。”

“在公私没有界限。”韩融倒转手里的筷子,蘸了点酒,在案上画了一个圆圈。“儒门是分亲疏远近的,不像墨家一样,追求一视同仁,因为那不合人性。有几个人能将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既然如此,那齐家和治国就要有所区别,不能公私不分。门生是私事,故吏是公事,将门生与故吏等量齐观,就是公私不分,或者说,就是化公为私,这与儒门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本就是相违背的。”

周忠想了想。“依元长兄此言,那天下为公岂不是永远不可能实现?”

“天下为公能不能实现,我不敢断言,但肯定不会轻易实现。”韩融笑呵呵地说道:“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难以实现。如果唾手可得,那还叫理想吗?比如说你周嘉谋,你现在的理想是官至司空,还是名垂青史?”

周忠尴尬地笑了两声,没有回答。

他听得出韩融的调侃之意。虽然他官至司空,也有极大概率在青史留名,名垂青史却有些困难。

本朝一百八十年,曾作司空者近百人,有几个能在史书上留下传记?大部分只在字眼行间提一下名字而已。

他觉得自己很可能就是那些司空中的一个。

回想这些年,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功绩或者德政,能让他单独列传。

考虑到家世的影响,他也可能会多几个字,比如在父亲周景的传记后面写一句“中子忠,官至司空”之类。

只是一想到天子对父亲周景的态度,他又觉得这个可能也不是很大。

每每想到这些,他就有些焦灼。

见周忠尴尬,钟繇主动岔开了话题。“依元长兄之见,如何才能公私分明?”

韩融喝了一口酒。“在家言私,在官言公。私言人情,公言法理。所以嘛,不论士燮兄弟是死是活,将来见面,我可以请他喝酒。可是在朝廷做出判决之前,我不想发表任何观点。毕竟我只是一个退隐的老臣,不是在朝的官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可是圣人的教诲。”

周忠提起酒壶,为韩融添满酒。“此刻你我闲聊,只说私情,不论公理。出于你口,入于我耳。你觉得士燮兄弟该死吗?”

“该死,但他应该不会死。”

“哦?”

“身为儒门子弟,食朝廷之禄,镇守一方。在朝廷受难之际,他不思报效,只想着割据一方,化公为私。在天子下诏之后,他依然不奉诏,难道还不该死?”

周忠哑口无言。

钟繇说道:“那他何以又不会死?”

韩融瞥了钟繇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因为他运气好,天子仁厚,愿意给他改过自新,将功赎罪的机会。”

钟繇心中一宽,接着又问道:“怎么将功赎过?”

“不知道。要我猜,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贬为庶民,二是流放海外。对士燮兄弟来说,这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结果,毕竟往前数几代,士家就是这样的。”

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补了一句。“天下士族,大部分都是如此,往上数个三五代,还是世家的有几个?”

钟繇若有所思,没有再问。

他觉得韩融说得有理,心头的一块石头也算落了地。他和士燮有相似之处,只是没像士燮一样违抗朝廷诏令,应该不至于走到那一步。

再不济,还有周忠的司空府可以屈就嘛。

周忠叹了一口气。“若能如此,也能接受。”他举起酒杯,向韩融示意。“旁观者清,还是元长兄清醒,我等都有些当局者迷了。”

韩融哈哈大笑,用筷子指指周忠,却什么也没说。

周忠讪讪地笑了笑。

——

正月十五,周忠一行赶到了泉陵。

泉城城外的湘水码头很热闹,船来船往,几乎挨在一起,伸手就能碰到对面的人。周忠坐的楼船很大,行动受限,更加缓慢。

楼船两侧的车轮立刻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不少人专程赶过来围观,叽叽喳喳的讨论,更有人直接大声发问。

得知是洞庭船官的新船,立刻便有人记了下来,准备回头再作详细了解。

周忠看在眼里,忍不住说道:“天子所在,便是新风所出。入零陵界以来,这泉陵人对新事物的热情最为突出。”

韩融靠在舷边,满怀热情地打量着这一切,听了周忠的感慨,笑着说道:“我倒觉得这是好事。天子驻跸泉陵一年,便有如此教化效果。若是住上十年八年,谁还敢说江南是蛮夷之地?天子以身作则,儒门子弟又岂能置身事外?见了天子,我也想请诏,到江南某个学堂去做个教师,就怕年纪大了,无法通过考试。”

周忠刚想说话,一旁有人大声说道:“韩公耄耋之年,犹有如此壮志,又何必拘泥于考试?天子若是不准,我泉陵县愿意诚聘韩公为祭酒,还望韩公不弃。”

韩融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面色微黑,身材精壮的中年人,正站在一艘快船的船头,举手招呼。他仔细看了看,有些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

钟繇看了一眼,却一下子认了出来,大声叫道:“足下可是新任泉陵令魏陶魏元伟?在下颍川钟繇,曾与足下在渤海见过一面。”

魏陶也是意外,连忙让人将船摇了过来,上了船,他又看到了司空周忠,上前行礼。

“一日而见三贤,真是意外收获。”魏陶笑嘻嘻地说道:“三位来得正巧,今天有灯会,天子驻跸一年的成果都将绘在灯上,可一览无余。”

第1244章 泉陵新貌

钟繇和魏陶聊了好一会儿,约好改日去拜访,这才拱手道别。

魏陶跳回自己的船上,大声吆喝着,向别处去了。

周忠、韩融面面相觑。

韩融问道:“此人真是泉陵令?”

钟繇哈哈一笑。“韩公,他的确是泉陵令魏陶,不过说起他的事来,可有些复杂,容我细细道来。”

韩融连声催促。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