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387章

作者:庄不周

他这个假太尉做得并不容易。天子一直不肯转他为真,诸将也没真把他当太尉。与其说是尊敬他,不如说是尊敬弘农杨氏。

周忠悄悄地看向天子。

天子面色平静,仿佛早有准备,或者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杨公的意见呢?”刘协说道。

“陛下,当初击破扶罗韩时,曾与俘虏有约。五年后,他们就有机会转为正式的编户。如今五年之期将至,或许可以趁此机会,以柔克刚,不发一矢而定北疆。”

刘协微怔,有点感慨。“是啊,不经意之间,马上就五年了。”

“那些俘虏所在,大多是如今燕然都护的辖区。臣以为,现在就应该开始相应的工作,以示朝廷言出必信。再从中挑选一些合适的人从军,随燕然都护巡边。”

“这样能行吗?”韩遂表示反对。“万一他们与塞外的鲜卑人勾结,里应外合,奈何?”

杨彪转头看着韩遂。“抚军大将军觉得,朝廷在并州教化五年,连几千适合从军的少年都挑不出来?”

“少年?”

“是的,成年人长于草原,习惯了强肉强食。入塞定居后,就算有机会接受教化,也只满足于读书识数,不会被官吏欺骗,未必就能认同我大汉的礼仪,更不会有汉人自居。可是那些初长成的少年则不同,他们童蒙未开接受我汉家教化,读书习礼,是觉得自己是个汉人多一些,还是觉得自己是鲜卑人多一些?”

韩遂神情尴尬,垂下了眼皮。

考虑到他自己的身份,杨彪这个反问很有杀伤力。

信任是基础。如果教化了五年之后,还是无法给予基本的信任,甚至要推翻之前的承诺,教化的意义就不大了。

“诸位觉得如何?”刘协看向其他人。“有意见就提,毋须忌讳。”

周忠想了想,起身施礼。“陛下,臣附议。臣以为,不仅可以并州推行此事,也当在山东州郡推行此事。相比于被俘的鲜卑人、匈奴人,山东百姓心向朝廷的更多。袁绍撤兵之后,有不少士卒解甲,其中不乏精锐。若能就近招募他们入伍,授予徐州牧刘备,或许能迅速平定琅琊的战事,而毋须出动抚军大将军麾下的精锐。”

韩遂一听,顿时急了,长身而起。“大夫此言……”

周忠摆摆手。“请抚军大将军听我说完。”

韩遂狠狠地瞪了周忠一眼,坐了回去。

周忠再拜,接着说道:“臣一路西行,听到不少关于凉州军的评论。总体而言,以轘辕关为界,进关之前,对凉州军心怀恐惧的居多。进关之后,对凉州军心有好感的居多。”

韩遂抚着胡须,露出一丝得意。

虽然周忠说得有点夸张,但他的军纪肯定要比董卓等人强很多。

“须知数年之前,董卓还曾驱洛阳百姓西行,沿途死伤无数,恨西凉人入骨的不在少数。五年教化,能有这样的成果,可见陛下重教化堪称英明,而西凉人也并非天生禽兽,只要读书守礼,一样能成为国家栋梁。”

周忠重新看向神情有点尴尬的韩遂。

“但凉州军东出日短,百姓疑心未消,此时东出,难免战战兢兢。万一有人不够自律,闯下祸来,不仅抚军大将军会受到连累,只怕陛下教化西凉的想法,也会受到质疑。”

韩遂悻悻地哼了一声,却不说话。

刘协沉吟片刻。“在徐州、兖州招募老兵,计是好计,只怕他们刚刚解甲,又被征召,会以为朝廷政策反复。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杨彪说道:“陛下,臣有一权宜之计。”

“说来听听。”

“便会稽太守孙策率江东步骑、水师参战。”

刘协转头看向孙策。

孙策立刻起身,行礼。“臣愿往。”

刘协无声地笑了起来。

怪不得杨彪和周忠一起来,原来都商量好了啊。不过这个方案的确不错。调孙策参战,也算是一举三得。既将孙策调离了江东,又让他保持战斗力,还能迅速解决琅琊的战事。

反正孙策出海征伐还有几年,先协助刘备收复辽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朝会本来也有这个内容,既然说到了,就一起讨论吧。”

众人畅所欲言。

除了韩遂有些排斥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赞同这个方案。刘协从善如流,当即做出决定,转孙策为北海太守,率步骑、水师万人,进驻北海,切断袁熙退路,争取将袁熙围歼在琅琊境内。

考虑到孙策之前的装备陈旧,朝廷可以拨一部分军械,供孙策装备将士。为了能让这些装备更好的适应水战,有必要派一些专门制作军械的匠师去江东,配合调研。

江东如果有能工巧匠,也可以参与其中。

孙策悬在嗓子眼的一颗心总算落回了肚里。

安排完了孙策,刘协又问周瑜有何想法。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周瑜长身而起。“陛下,臣冒昧,有一个请求。”

“哦?”刘协笑了。“大胆地说,不要有顾虑。”

“臣想出使塞外,亲眼看一看那些鲜卑残部,看看他们究竟有多少实力,能否对北疆造成危害。如果他们实力不足,只是为了生存,臣或许可以劝他们来降。”

“你还有这个口才?”

“臣的口才不佳,但是臣认识两个口才极佳的。若陛下允许,臣希望能带上他们同行。”

刘协想起了一个人,不禁露出一丝浅笑。

“你说的是谁?”

“一个是江东吴郡人沈友,一个是臣的同窗好友,九江人蒋干。沈友年龄与臣相当,文武全才,刀法、书法、口才皆佳,人称三妙。蒋干少好纵横术,口才绝佳,是天生的说客。”

孙策悄悄地看了周瑜一眼,一声叹息。

周瑜从来没在他面前推荐过这两人,现在却一次性地推荐给了天子。

不过仔细想想,他也能理解。

九江人蒋干且不说,周瑜虽然没有推荐过沈友,但他是认识沈友的,也知道沈友三妙的名声。

只是他从来没有过招揽沈友的心思。

刘协想了想,看向其他人。“诸位以为如何?”

杨彪说道:“臣本想辟他为吏,不过他不畏艰难,愿意以身犯险,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臣深感赞同。臣附议。”

吕布也立刻做出了决定。“臣附议,愿沿途护送。”

周忠看了周瑜一眼,有些无奈的说道:“臣附议。”

第716章 喜忧参半

刘协再一次做出决定,拜周瑜为郎中,命其出使塞外,探听鲜卑虚实。

沈友、蒋干作为周瑜的随从,由周瑜出面邀请,到长安与周瑜会合。

周忠再一次见识了刘协的果决。

说好的事,当场拍板,绝不拖泥带水。

周忠甚至觉得他有些鲁莽。

不过他也理解了杨彪之前的说法,天子的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朝政,而不是扯了半天,一件事也没处理。

这与周忠的印象相去甚远。

大将军何进当政的时候,就是朝会上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最后还要到大将军府再讨论。

当然,周忠也清楚,有些争吵就是为争吵而争吵,要的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让何进大权在握。

只可惜,何进贪权,却不会用权,真正掌权的是袁绍。

而袁绍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袁绍最近怎么样了?周忠突然很好奇。

“周公?”

刘协叫了一声,周忠却没什么反应。还是周瑜扯了他一下,他才回过神来。

“陛下,臣……”

刘协的嘴角抽了抽。“周公,有人建议增加试行度田的郡国,你有何看法?”

周忠刚要说话,突然一愣。

他还以为要讨论庐江度田的事,没想到天子要说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陛……陛下,试行度田尚未看到成果,何必急于推开?而且……这件事不是应该和司徒商量么?司徒府也……”周忠环顾四周。“没人在啊。”

刘协有些不高兴。

之前还一本正经的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你现在开什么小差?

韩遂逮到了机会,不阴不阳的说道:“大夫刚才神游,没留意我们在说什么。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在山东,而是在冀州试行度田。”

“在冀州?”周忠紧张起来。“那也和司徒府有关啊。”

“冀州形势不同,如果不给点压力,只怕袁绍不会答应。”杨彪接过话题,为周忠解围。“所以抚军大将军建议,加大对冀州的压力,进军青州,一方面切断冀州对袁熙的增援,一方面迫使袁绍接受朝廷诏书,选择一郡试行度田。司徒府那边已经答应了,就看太尉府的意见。”

“既然如此,那太尉定便是了。”

“迫袁绍就范,需要太尉府的配合。将来监察度田的试行情况,却需要司空府出面。”刘协顿了顿,让周忠有个缓冲的时间。“度田若是成了,自然好说。若是不成,究竟是度田本身有问题,还是有人敷衍了事,甚至是故意破坏,自然要进行监察。”

“这个责任,希望由司空府担起来。”刘协补充道。“不知大夫以为如何?”

周忠迅速权衡了一下利弊。

这是他接任司空的条件。他如果愿意接受这个责任,天子就让他做司空。如果他不愿意,那司空也就与他无关了。

这是个麻烦事,他不想干。

但这是将三公之一的司空抓在手中的最好机会,相信张喜也愿意看到这一步。

山东士大夫需要一个能在朝堂上发声的人。

“臣附议。”周忠躬身说道。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看看四周。“司空乃三公之一,不能久缺。既然大夫不辞劳苦,勇于担责,就由大夫为司空,如何?”

大家心知肚明,这既是给周忠机会,回报他之前的劳苦,以及带回孙策、周瑜的功劳,也是给他压责任。

将来试行度田不成,司空府要出面检讨原因,这可是一个得罪人的活,而且得罪的是山东士大夫。

——

朝会结束,走出大殿的时候,太阳刚刚偏西。

殿外被灿烂的阳光照得明晃晃的,透着一丝不真实。

周忠眯起眼睛,看向残破的宫墙,摸着腰间的绶带,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天子连印绶都准备好了,这个司空他是不做也得做啊。早知如此,当时就不应该答应得那么爽快,至少要表示一下谦让,最好能讲讲条件。

这可是个大麻烦啊。

“嘉谋,贺喜你啊。”杨彪说道,笑容满面,但眼神中却有一丝狡黠。

“只是嘴上说说吗?”周忠没好气的说道。

“如果你要贺礼的话,没有。要建议的话,有一条。”

周忠“且”了一声。“说来听听。”

“找一个年富力强,而且通晓律法的长史。”

周忠心中一动。“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吗?”

杨彪笑而不语,转身走了。

周忠咂了咂嘴,知道自己失言了。杨彪就算有合适的人选,也不推荐给他。周瑜请求出使,杨彪自己还需要一个合适的长史呢,怎么可能让给他。

再说了,是说司徒长史的任命要得到天子的认可,但辟除权却是司空本人的。这是身为司空的权利,杨彪没有理由抢这个名额。

周忠在脑子里搜了一圈,想到了一个人。

他转头看了看,见孙策、周瑜还在殿中,和天子说话,一时半会不像是能出来的样子,决定等等再说。

他赶上杨彪。“既然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不如请我喝酒吧,再向我介绍一下这长安的近况。几个月没回来,我都有些看不懂这朝堂了。”

杨彪哑然失笑,点头答应。

两人步行出了宫,上了车,杨彪却没有回太尉府的意思,命人驾着车,拐上章台街,一路南行。

“去哪儿?”

“去城南太学。那里是长安最热闹的地方,不仅有美食,还是很多外地游学之士聚集的地方。如果你运气好,也许能找到可用之人。”

“我有一个人选,就是不知道合不合适。”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