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隐相 第185章

作者:一江东月

  “此制盐法一旦普及,必然扩散,一旦扩散,朝廷盐税比你在《盐引论》中所提及的,还要崩坏更快!”

  “到时候,你放才那一番计算,岂不是根本无用?甚至连外邦也知道如此简单的办法,那我大明……”

  “陛下!”苏闲将其打断。

  只是轻声道:“我大明的百姓们,值得如此好的盐!”

  此话一出,朱元璋似乎被触及到什么,身体浑然一震。

  而苏闲却更清楚,对方刚才那样的犹豫,只是对于未知的迷茫,前路未卜的不确定。

  但从根子上而言,他还是那个自信无比,从微末而起的洪武帝!

  他担心后世子孙,却唯独不担心他自己……

  “况且,陛下也想太多了。”

  “产盐的地方就那么多,只要把住盐矿,大明大部分的盐依旧是朝廷做主!”

  “而陛下如果担心私盐的话,那么话题又回到了之前——官盐,必须比私盐更好,更便宜!”

  苏闲再度重复道:“因为我大明百姓,值得如此好的盐!”

  “朝廷参与盐价制定,根据损耗、盐税,定出平民百姓最容易接受的市场盐价,晒盐法一旦普及,再加上精盐制作成功!”

  “到时候我大明可不是三分银一斤盐,也不是一分银一斤盐!”

  “而是一厘银一斤盐!”

  一厘等于十文钱。

  这个数字显然吓了朱元璋一跳。

  然而苏闲接下来的话,却更加惊心动魄。

  “甚至,私盐如果再猖獗!”

  “大明甚至可以再五分钱一斤盐,照样有得赚!”

  “而此后,我大明的盐,再无上中下等级之分,只有海盐、湖盐类别之分,百姓想吃什么风味的盐,就能吃什么风味的盐。”

  随着苏闲富有蛊惑的声音响起,这一刻,朱元璋、朱标的神情都无比震动。

  “至于陛下担心的外邦,削弱实力余余……”

  接下来,苏闲的话音再度响起,却给朱元璋的心神,带来了更为震撼的颤动!

  “陛下难道觉得……大明能在元末占据中鼎立而起,能光复汉统,驱走元人,未来甚至还要远迈汉唐!”

  “要靠区区的盐吗?”

  “陛下!”

  苏闲再度道:“《盐引论》上所言,一纸盐引,托不起大明!”

  “我大明的军国命脉,也不能放在区区一纸盐引上!”

第141章 让大明多几条腿走路

  此时此刻。

  朱元璋听着这最后的一段话,却是忽然想起。

  从始至终,那《盐引论》上最为让百姓议论,甚至引起朝廷轩然大波的,可不就是这一句话吗?

  一纸盐引,托不起大明!

  苏闲一直在说这句话。

  可若说结果,前半句,固然让他心血澎湃,他朱元璋能在元末群雄之中屹立而起,论及兵强马壮不如陈友谅,论及财力不如张士诚。

  甚至论及势力版图、起家实力、幕后支持,全是他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就算是投奔郭子兴,除了在对方那里,找到马皇后之外,其还屡次将自己视为眼中钉。从自己率领二十四个弟兄,从濠州城走出去的时候,自己就早已和他切割而开。

  “你这些话说在咱的心坎里。”

  “咱的大明,的确不需要盐来托,但盐税……”

  听到对方话语有些松动,苏闲则趁此机会继续道:

  “盐税?”

  “陛下,商人赚取利润,通体可分为两种,有量稀少,故意抬价赚取丰厚利润的,诸如古玩字画,平时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但也有因为量大而赚取微薄利润的。”

  “陛下认为,事关大明六千万百姓,日日所需的必需品,到底应该走哪条路?”

  “毫不犹豫的说,以前的盐,就是走量少,商贩抬价,只不过没有古玩那么离谱。”

  苏闲话语一顿,“可现在,按照我刚才的方法,海盐就能很快成倍数的增加,届时,我大明盐田增多,一两年内,就可以让大明百姓的口粮里,多出平价的精盐!”

  “而且,陛下难道认为,如此简单的方法,这么多年了,真的没有人试验出来吗?”

  “怕是早就出来了,只是因为地域因素,以及现在各家各户的敝帚自珍,所以只传于秘方之内。陛下如果现在隐瞒,难道就敢保证,永远有人不使用这种办法?永远将好的留在家里,让其霉烂?”

  “陛下,大明应该强民,而不是愚民!”

  唰!

  此话一出。

  朱元璋的视线猛地看来,只是,目中除了惊怒,还有醒悟!

  如果说,苏闲之前的话,只是激发起了他往昔的豪情,让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睥睨四野,纵横天下的日子,在一次次生死险情之中站起,终于定鼎九州!

  那么现在说的话,便是未来。

  过去的已经定了,是因为当初的无惧,包容、坚毅、果敢,才铸就了现在的大明。

  那么未来,也应该是取决这些才是。

  而不是因为看到了“更好更多的盐”,就对未来产生了担忧!

  此种情绪,实在不该!

  朱元璋心中警醒。

  更何况,苏闲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大明的盐矿只要自己握在手里,定价权握在手中。

  那么如此好盐、再加上巨量之下,私盐如何斗得过官府?

  看着朱元璋的沉吟。

  苏闲还以为对方,还在犹豫,不由得继续添加猛料。

  “除了海盐之外,其实湖盐、矿盐、井盐,依旧可以用这种方法提纯。”

  “而且最后的矿盐和井盐,此两类盐还有一种方法,能够加快开采。而这两类盐,恰恰又是山林多的地方储藏丰富,刚好可以弥补,非沿海并且道路崎岖之地的开采。”

  朱元璋还没开口,朱标已经马上问道:“如何开采?”

  “注水!”

  苏闲吐出这两字后。

  发现朱标还没有反应过来。

  随后才看向一旁的高符,“方才高公公说,井盐和矿盐开采的时候,一般都是让人工开采,进入里面然后运送矿石对吧?”

  此话一出,高符立刻点头,“正是如此,海盐毕竟太远,这是其它地方主流的开采方式。”

  “其实完全不必如此,只需要给条件适宜的盐井、甚至是矿物丰富的地方,注水……”

  苏闲的话还没说完。

  却见朱元璋已经反应过来,“融化盐?”

  “没错,融化了盐之后,那便是天然的卤水,而怎么从井里面取水,这一点,怕是简单太多了。”

  “甚至,井盐的卤水可以自己推算,提前导入石灰和草木灰的浆液,这样一来,打出来卤水之后,只需要简单的晾晒,等盐晶自然析出即可!”

  “这个方法……妙啊!”高符立刻喊道,却是连他都觉得这小公子的脑袋,好像就和别人长得不一样。

  “你不用说这些,还是那句话,这种灵活取用的方法,那些常年沉浸此道的,怎么都能想到……无非是有些地方条件不适合罢了。”苏闲对这一点倒是极为清楚。

  “还有……”

  苏闲只是沉默片刻,就继续道:

  “以后,格物院也会对为何添加石灰和草木灰,就能让盐更加纯粹的情况分析,一旦了解这一点,那么盐的产量还能再度增高……”

  “而如果,陛下还是过不了盐引、乃至是和外邦交易盐市的这一关……那么未来,大明的确会将盐引,看做成国之支柱。”

  “可盐引换成税粮运送,还有一种情况陛下有没有想过?如果边屯的粮草暂时够了,未来,北边的战事又恰好稳定,有人想提升国朝税收……”

  “将盐引制度换‘粮草’,改成了盐引换‘白银’、甚至是黄金,其它钱币……”

  当苏闲说完这些话后。

  朱标和马皇后已经意识到什么,神情顿时严肃起来,因为,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只是朱标还是有些不解,为什么苏闲会突然谈及这些。

  “可就算如此,朝廷看重盐引,增加税收,也似乎是一件好事?”

  “好事?”

  苏闲诧异的看向朱标,“太子殿下难道真的这么认为?”

  和朱元璋的崇武不同,朱标虽然在武略上不敢放松,但却更注重文治。

  在他想来,如果假以时日,盐税的盐引能增加税收,可以将这些钱,用在其他地方,这难道不是……

  而正在他想的时候。

  苏闲则继续道:“殿下不要忘了,朝廷之所以制定盐引,就是用盐引,来换粮草。”

  “一石粮草,换一引盐,这才是由来。”

  “如果以后,有人谈及,将盐引换成白银之类的钱,用以增加国朝税收,那就是舍本逐末!”

  “不要忘记,边屯的百姓是为了什么留在那里开垦土地,种植粮食,是因为商贾的重利聘请。”

  苏闲之所以要说这一点,是因为接下来,他要替换盐引,彻底废掉胡惟庸的一臂,可从来不是说说!

  一边坚定内心,苏闲的声音也继续响起。

  “没了商贾的聘请,所谓的边境屯田,到头来还是会彻底废弛,毕竟北方苦寒,时常还有性命之忧。更没有人去运送粮草……到时候只凭借朝廷拿军费支持,那开国初的鼎盛军力,岂不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已经废了大半?”

  此话一出。

  朱标遍体生寒,因为苏闲这些话,可不是无的放矢。

  他像是跟着苏闲的话,继续推演。

  而朱元璋则是回过神来,他听着这些话,隐隐的有种直觉,苏闲是在告诉他那句话的根本缘由——盐引,托不起大明!

  “盐引设立之初,是军国利器,非是税收利器!”

  “一旦如此,或许短期内,国朝的税收的确会大幅度增加,甚至成为真正的砥柱!但殿下也不要忘记,军备一旦废弛,再想扶起来可就难了。”

  “到时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白银之类的钱财,在没有粮草等实物的置换下,都是飘在表面的浮财。浮财最容易贪墨,最容易被人惦记。”

  “当然,真到了这个时候,贪腐之类都是小事了。因为等到朝廷发现军国大事出现漏洞的时候,这时候再想弥补,已经迟了。”

  “因为之前的盐引已经败坏,拿出的钱,又是经过层层贪墨之后的盐引税钱,反过来继续拿着它运送粮草……钱发下去,又是一层贪墨,层层油水。”

  “这时不仅丢了西瓜,还把刚捡到手的芝麻给丢了。到头来两头不讨好,反而让朝廷彻底陷入两难。”

  朱标的脸色铁青,苏闲说的这些,其实很容易在脑子里推算出来,不是不一定发生,而是一定会发生!

  正是因为他太清楚,朝廷文官对文治天下的渴望,所以在未来,这看似动摇盐引根基的国策,反而真的会在巨大的利诱之下,逐渐改变。

  “那咱就定下,祖制不可改!”

  这时,朱元璋从一旁开口。

  苏闲对这句话有些无语,“陛下,没有改不了的祖制,只有能用上的祖制。”

  “至于怎么用,如何用,用什么,那就看那时候的朝堂,谁的法力高深了。”

  眼看着朱元璋的脸色铁青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