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隐相 第173章

作者:一江东月

  朱元璋愣住了。

  此刻,他的脑海里飞速闪过种种念头。

  经过这一年多的打交道,苏闲这小子他已经知道一些,别看年纪小,但心里精明着,很多时候都是走一步算一步。

  不论是从当初的奏疏,还是之后给孙儿三国纸钞让他大肆开印,都有种故意让自己能看透,但却捉摸不透其目的的做法。

  此时。

  他看到这盐,本能的就想到当日在文华殿,胡惟庸借机刁难苏贵渊的事情。

  盐政!

  不仅仅是大明的财政主力,如今更是大明,给边疆屯田的一种诱导手段。

  而负责它的,正是胡惟庸。

  凡是盐户,所造出来的盐,其实也根据成色分为上等、中等、下等。除此之外还有杂盐、余盐……每年皆有不同的用处。

  而苏闲突然拿出成色如此上等的盐,怕是另有目的。

  “雄英,除了刚才说的,他在大本堂还做了什么?”

  朱元璋手指摩挲着盐瓶,眼中则一片沉思。

  朱雄英想了片刻,便道:“没了!”

  “真没了?”朱元璋不信,“你可别骗你爷爷。”

  朱雄英忙道:“常森先说,皇爷爷你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

  “所以他们最近不想无缘无故受罚,就互相监督,对了皇爷爷,我还是学首呢!”

  “学首是什么?”

  “他们犯错了,就要扣分罚纸钞,我负责的!”

  朱雄英仰起小脸蛋,“除此之外,我还有好几个帮手,叫伍长、什长,还有左班、右班。”

  “等等……这都什么跟什么?”朱元璋听得都糊涂了,而等到朱雄英给他详细解释后,他这才反应过来。

  “左班右班?”

  “怎么不说是左丞右丞?”

  他猛地站起身,“好小子,给大本堂都把朝堂的规矩用上了,等等……这加减分的手段,咱怎么觉得,也能用到臣子身上?”

  朱元璋脑海里思绪飞舞。

  直觉告诉他,今天这看似玩闹的手段,恐怕有不亚于上次“印钞”的举措,只不过,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

  他又看着手上的盐。

  “他说没说,他是怎么造出来的?”

  “没有。”朱雄英道:“不过我们都能去格物院,苏闲还说了,格物院刚好没有官职,我们就能在格物院当官,还有格物快报。”

  “当什么官?他这盐……等等,格物快报,这又是什么东西?”

  这一次,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朱元璋在这坤宁宫内走来走去,味精、盐、号称能平息最近风波、左班右班、还有这加减分,再有雄英刚才说的,格物院官职、格物快报……

  “他到底要做什么?”

  一件事两件事,朱元璋还能猜透,但这么多件事情下来,却是连他自己都迷茫了。

  但脑海之中,只有一个念头,更为确定。

  那就是这小子,绝对不能在盐上,给咱摆弄手脚!

  否则,真的要误大事!

  “去叫苏闲!”

  ……

  “都准备好了吗?”

  与此同时,格物院。

  苏闲看着面前的两人,一个叫吕善,一个叫黄恪。

  前者是第一批工匠公认手艺最好的,苏闲便直接让其管理工艺事务。而后者则是第一个来这儿的国子学学子,苏闲便让其负责理论。

  “真的要写这些吗?”

  黄恪是一个二十多岁,相貌平平的青年,但对方进格物院之时,第一个就说出,铜球之所以需要十二匹马才能拉开,是因为里面没有力,天地间的巨力全在外面。

  虽然没有说出气压什么的,但能达到这一步,也足够了。

  而这段时间,苏闲一直让黄恪他们,撰写“力”,分析力。

  至于吕善等人,则负责“味精”的研发。

  黄恪明显有些下不定决心。

  只因为苏闲此次,让他们做的,除了发出去第一份《格物快报》之外,里面所记载的篇幅,则分为了四个版面。

  第一个:介绍格物快报的规模,每月一期,从此以后,向世人公开一些有意思的工艺进度……

  第二版:成品展示,就比如“味精”,这个被苏闲定为“天地极鲜”的调料,号称一丁点,就能让清汤变成人间至味。

  第三版:招收工匠,同样和上一次的“铜球试验”一样,会放出一些题目,若有能解开者,则可以进入格物院。而每月的月末,同时会公布一些答案。

  第四版:策论版!

  而这,也是让黄恪等学子,感觉到极为惊恐,甚至不敢去做的一个原因,因为其号称。宣传大明朝的一些风向,并号召有意者都可以参与进来,甚至可以往格物院投稿,获取报酬!

  前三版,其实都没什么,该定下的已经定下。

  甚至对于“味精”,格物院还要放出第一批“试验品”,暂且由工匠代理,有意者可前来购买,而京城之中的各个商户,也可以来合作,来者不拒,但格物院要提七成!

  这些东西,黄恪等人乐见其成。

  起码他们刚来的时候,格物院除了几个破房子,什么都没有。他们还担心自己的吃饭问题。

  而这味精,他们已经见识过,一定可以大赚一笔。

  这样一来,格物院也就算进入正式的运作之中。

  可最后一个策论版面!

  提及的却是他们,万万不敢,甚至以往把他们脑袋放在案板上,都不敢说出去的一道国策——

  盐政!

第132章 《盐引论》

  “这有什么不能写的?”苏闲问道:“你们之前在国子学,只要出来就能在当朝获得官身,国朝举措,身为大明备选官员,难道还有不能谈的?”

  “就谈!”苏闲一锤定音,索性喊着当初朱元璋说给自己的话,“到了格物院,一切百无禁忌。”

  此刻,他的想法也很纯粹。

  京城宝钞之上,谈及的胡惟庸案幕后主使,朱元璋非常在意,逼急了其恐怕真的要大开杀戒。

  可这件事在苏闲看来,当初刘伯温病逝之后,其实一些百姓往阴谋的方向想,你作为大明皇帝,难道还想逃脱不成?

  被朱元璋看似再大的风波,哪怕是储君换人,丞相被斩……

  在基层百姓看来,也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远远不如今天中午吃的那一碗面更有吸引力。

  而苏闲之所以有压下这京城风波的信心。

  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他要带给大明百姓的,可不只是一碗面!

  而是涉及大明六千万子民,每天必需的衣食住行!

  味精是佐料,是口腹之美!

  而盐,就是必须品!

  而除了这些之外,当然还有苏闲的根本目的——胡惟庸。

  “从井盐、湖盐、矿盐、乃至海盐谈及……从制作手法到盐的成色!从盐引开始谈,不仅要谈好处,还要谈因为盐引可能出现的贪赃枉法,官官包庇。”

  此时此刻,在黄恪等人看来,苏闲口中说出的话,简直要吓死他们。

  “还要讨论,我大明百姓哪些地方能吃上盐,哪些地方的盐贵,哪些地方百姓根本就买不起……盐引的推演,以后可能出现的变化,大明百姓能不能接受盐引的专制?”

  “再从盐引出现的必要提及,以及,提出一个假设:若是取消盐引,我大明能否达到,和盐引同样的目的?”

  瞬间。

  最后一句话响起,黄恪已经是满头冷汗。

  “小公子,这……这要是说出去,咱们这格物院怕是第二天就没了,这当朝之上,可谓逆鳞。百姓一旦清楚,到时候引起的热议,怕是没有人能接受啊。”

  “你怕什么?”苏闲知道这些人很清楚,背后的隐患。

  但正因为如此,他才要硬逼,“格物是圣上给的?你要是这谈好了,此次京城流言消失,就算你们大功一件。”

  说了些好话后,苏闲便再度冷喝道:

  “进了格物院,这不敢做,那不敢谈。那要不回家种田去?未来还当什么大明的官?”

  “还有,你不愿意,格物院别的暂时没有,就是人多!”

  听懂如此坚定果断的话,黄恪的内心也是暗暗叫苦。

  真以为谁都是你啊。

  给圣上那份奏疏,都能被称赞麒麟子。在宫里忽悠皇长孙还能一飞冲天?

  不过,虽然心里这么想,但有苏闲在上面扛着,大不了不署名,以格物院的名义发出去就是。

  “好吧……”黄恪终于点头。

  苏闲则笑眯眯道:“这样不就好了,放心,不让你们担事,我说,伱们写!”

  “现在?”黄恪一愣。

  “就现在……”

  苏闲顿了顿,随后只是在脑海思量一番,便立刻说道:

  “自春秋起,齐国管仲就在《官山海》之中,提出山河湖泊所出产的,皆为官府所有。而其中最多,便是盐和铁。汉武帝时期,确立盐铁官营。”

  “我大明出盐引制度,本意是提防私盐商贩,为草原敌寇交易。另,不劳民伤财,借用商贾运输粮草,维护边境安定,开垦边疆土地,如此一来,我大明守边士卒,便无需太过担心军中无粮。”

  听到这一段话,黄恪笔下飞快,他松了口气,还好,这小公子话语里的,全是在夸赞盐引制度。

  这一篇发出去,圣上定然欢喜。

  然而下一刻,苏闲话锋一变。

  “可,纵有良策,却不敌人心腐败!”

  “盐引制度一出,虽为朝廷戍边之利。但朝有奸佞,民间亦有贪商,害我大明吏治不清,民间百姓太多地区,无盐可食,为盐受累。盐引制度,恐并未养出为国为民之公心。”

  “巨利之下,私心作祟,有人肥己营私,此类人该千刀万剐!”

  黄恪手中毛笔一抖,但有了刚才的准备,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盐,此为一国六千万大明百姓之必需品,以一年一斤盐,一分银来算,六千万百姓,便是六百万两白银!可我大明百姓,一年一斤盐如何能够?以最少四五斤来算,便是两千四百万两到三千万两白银!”

  “如此巨利之下,岂能不生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此为我大明六千万百姓内心所求……”

  “故而盐引制度,务必需要清廉。大明朝廷可曾每年清查?前往各地盐场、行省、府州县详查?”

  黄恪心中一颤,更为惊恐。

  他忽然想到近期传言,一直以来,苏贵渊好像数次得罪胡相!

  谁都知道,盐引制度是胡相的跟脚。

  这不是什么格物学的第四版面……

  这是宣战书啊!

  越想黄恪越是内心一颤,但他此刻是“秉笔”的,对!我只是拿笔的,这可不关我的事!

  “继续写……”

  苏闲其实早在之前,就在内心思考了许多遍,此刻也是毫不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