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隐相 第145章

作者:一江东月

  朱元璋这一次沉思的有点久,苏闲甚至看到了他攥紧了手掌。

  他有些奇怪,该不会自己说到了这位皇爷的痛心之处了吧?

  不过很快,苏闲就觉得自己多想了。

  “你别给咱说这么多,咱现在就摆明了告诉你。”

  “军户是咱大明的根本,眼下还需要大明将士征战四方,决不可动!你也趁早死了这条心。”

  “至于农户、匠户、商户。”

  “哼!农户是大明的基石,正如你之前所说,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去开荒、耕种土地。看到商贾赚钱就去行商,那这天下也迟早玩完了。”

  “可咱大明又需要商贾,所以很简单……”

  “商贾之辈见利忘义,甚至出卖国祚也在所不惜,元末之乱,朱门酒肉臭!大部分都是此类人!其与豪绅狼狈为奸,祸害百姓!简直该死!”

  朱元璋又想到了自己的惨痛回忆,毫不犹豫道:“此类人就该设为最下等,他们想人前显贵,咱就偏偏不如他们的愿!嘿,咱下令就让他们穿不得丝绸,人前光鲜绝不可能!”

  “咱还让他们不得科举,喜欢赚钱,就别来咱这大明朝堂!”

  “咱还要永世的将他们镇住,一人从商,全族也别进入朝堂,否则又是个蛇鼠一窝!”

  “至于农户和匠户……辛勤耕种,营造利器!这才是大明的基石,咱大明也需要给这些人上升的通道。”

  朱元璋越说越流畅,最后看向苏闲,“想来想去,好像又只有科举,伱也别给咱卖关子,姑且说说你认为的那个新学。”

  苏闲就知道,仅仅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口述,让这位陛下放弃限制户籍?简直痴人说梦。

  不过……

  “陛下以为限制了商贾,难不成就没有剥削百姓的人了?”

  “若是商贾投身士绅,与其联合。商贾借着士绅的权势,士绅让商贾给他敛财……”

  “这才是狼狈为奸,到时候侵吞百姓财产,甚至逼得他们卖田卖粮,无非又是一个历史循环……”

  朱元璋喝道:“所以才需要吏治!所以咱才要举起屠刀!”

  “但凡敢有此行为的,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情形严重的,一个犯事,全族遭殃!”

  “贪污六十两银子,不论官职大小,一经核实,即刻处斩,这是铁律!”

  “更何况,这种事情是人之私欲,就算取消户籍限制,也干涉不了半分。”

  “小子,你还太小,刚才说的这些就暴露了你,只是空谈之法,却并没有世事之论。”

  “这天下没有完美的举措,只靠规矩,只能限制规矩人!”

  “而唯一对所有人有用的,只能是高高举起的屠刀!”

  朱元璋言罢,便大袖一挥,似乎是将刚才的谈话终止。

  而苏闲无奈一叹。

  正如朱元璋说的,再往下延伸,就非常大了。这就不是什么简单的条例能够限制的。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说了这么些,所以新学出现的条件,也已经充分了。

  想到这里,苏闲便道:

  “其实陛下刚才说的,所顾忌、所要权衡的,甚至要两全的,刚好就是新学出现的必要条件。”

  “嗯?”朱元璋不解。

  苏闲则总结道:

  “一、以‘四书五经’为本的科举,是要这分散了数百年的南北百姓、民心归附!”

  “二、军户是军户,现在不可废除。但是也没说必须限制他们不能高升,应该有一套除却军功之外的另类办法。毕竟……大明永远都不可能处于无休止的征战之中。”

  此话一出,朱元璋缓缓点头,朱标和马皇后也是默默认可。

  苏闲看出来,军户是朱元璋的底线,这里面涉及的东西非常多,除却行军打仗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能最快速度召及能征善战的军卒。

  而军户制度,在这大明之初,无疑是最适应当下的。

  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就不一定了。

  所以苏闲也不准备,挑这个霉头。

  而他又继续道:

  “三、农户、匠户,是天下的基石,也不能贸然废除,需要他们开垦土地,锻造工具,耕种粮食,提高效率。但同样,也不能将他们固化,限制他们往上的通道。”

  “对!咱正是这个意思。”朱元璋点头。

  “四、商贾……。”

  苏闲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说这些的时候,朱元璋脸都皱了起来,但他还是继续道:

  “商贾不能入朝为官,这是铁律!但是也没说他们不能行走四方,让大明的市场繁荣,提供税收!”

  “实际上,此次钱庄一旦落定,和西番的交易之事,官商顾及不到的,还需要民间商人前去。因为只有民商,才能最大的挖掘潜力!”

  这一点不需要苏闲多说。

  因为朱元璋也清楚这一点,官商诸如盐运使、茶课司等等,是给官府办事,他们拿捏权威,作威作福,势必不可能尽心尽力。

  只有给自己赚钱的私人商贩,才能豁出去一切。

  而这也是他最看不起的,因为正是这些人,才会利益大于一一切,必要时候甚至能为了一己私利,私通外敌!

  可话又说回来,官员又何尝不是?

  苏闲则不知道朱元璋的想法,而是继续道:

  “综合以上四种条件,全都统合一出,那么新学的出现,就跃然纸上了!”

  朱元璋诧异转头,索性将刚才的繁杂思绪全部抛弃。

  毕竟那些是多余的枝蔓,这选材之法,才是此次说的主干!

  “你说的是?”

  这一刻,就连朱标和马皇后也不由得好奇看来。

  “别卖关子!”朱元璋语气急促,摆明等不及了。

  “不再务求什么之乎者也、微言大义的虚名。”

  “而要务实,虚实结合……百工技艺,未免不能造福于民!”

  看着几人越发惊讶,甚至已经有些明悟的眼神。

  苏闲继续道:

  “《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稍微一顿,最后几个字已经是脱口而出。

  “格物致知!”

  “格物学!”

  此三字一出,朱元璋当即愣在原地。

  朱标和马皇后更是满脸哑然。

  包括吕氏在内,眼神呆滞,可紧接着她似乎想到了什么,差点一声嗤笑脱口而出!

  “格物?”

  这时,朱元璋也反映过来。

  “你的意思是……让那些工匠不通过科举?谁的技术好?就能入朝为官?”

  还没等苏闲说话,朱元璋就当即摆手。

  “绝不可能!”

  朱标也是摇头。

  马皇后则叹道:

  “你要知道,自己说的东西,在挑战什么?”

  “诚如你之前所言,几千年来的士农工商,早已经深入人心。”

  “这人心不只是我等,还有在朝的百官,传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儒学经义,甚至在宫中教你们的夫子!”

  “甚至还有,全天下正在社学和官学,学习的学子。”

  马皇后说完。

  朱标也道:“纵然是父皇施行的荐举制度,所选拔的人才,其实也大多是在这些儒学弟子这种选拔而出。”

  “而依你所言,动摇的却是士农工商的传统地位。”

  “天下人怎么会依从?”

  朱元璋更是说道:“治国之道,不是靠几个人的好手艺就能管理好百姓的!”

  “咱不同意裁撤户籍,你就说了这个格物新学?”

  “此新学一立!咱的限定户籍,不是名存实亡?”

  “可是……”苏闲没想到,他们反对的这么快。

  看他们之前的样子,不是还挺期待吗?

  而且,自己所说的,虽然不说细致入微,但也足够全面。

  能将那四点全部顾忌到。

  “这当朝百官都是读书人,哪怕是你父亲,也有个秀才功名!”

  “至于近期入朝为官,不是各地官学推选出来的,就是从国子学走出来的学子清流!”

  “咱要是突然来个格物……那不就是,之前还在打铁的铁匠,就能进入工部担任官员了?”

  “之前还在耕种的农夫,摇身一变,不用学习,就能成为站在这些学子的前头,是不是还能入户部为官?”

  “对!再说军户,按照你说的格物,如果不是凭借战功,格物怎么让军卒信服?”

  “还有最重要的……你信不信,咱只要稍微透漏这个格物一丝丝苗头,当朝百官就能给咱来一次轮番死谏!”

  苏闲知道他们想错了。

  旋即再度解释道:“我所说的并不一定非要是入朝为官,既然是国朝选仕!不应该是选择各种人才?”

  “陛下限定户籍,铁匠的儿子只能是铁匠,万一其对铁匠不感兴趣,却喜欢水利呢?石匠的儿子也不想天天和石头打交道,万一他想对杀鸡宰牛有兴趣,难道就不能成为一个屠户?”

  “至于学习经义的学子,依旧可以有入朝为官的可能。”

  “朝廷再度广开门路,天下有才德者,不再仅仅局限只是会读书,其他人也可以称之为人才!”

  看着苏闲争论样子。

  朱元璋却再度拒绝。

  “咱从一介草民成为大明皇帝之后,又何曾不知道,民间也有大才?”

  “但你说的那些,还是让咱的户籍混乱,这又如何管理天下?”

  “还有,咱大明虽然没有东华门唱名者,才为好汉的例子,但一定也是读书为贵.”

  “此例,绝不可改!”

  眼看着苏闲还要要说下去。

  此刻,连马皇后也开口了,“你还太小,刚才说的这些,一旦真的施行,那就不是简单的选仕了,而是动摇国本!”

  刹那间,动摇国本四个字一出,此地的气氛也变得寂静下来。

  还是朱标打破寂静,“你知不知道这些话说出去,第一个要反对的就是大本堂的那些先生……”

  朱标的话出口,似乎提醒了朱元璋。

  他的语气甚至有些揶揄,“正巧,他们这段时间,还让咱重启科举,和你父都一唱一和起来。”

  “朝堂上公然放言!这几乎是已经唱响了打擂的号角,另一方也不会善罢甘休,你父也要卷入这个旋涡,你也要来,那就先过了你的先生们这一关。”

  朱元璋说着,又道:“这几个夫子在仕林之中,那都是大有来头,振臂一呼,学生千百!”

  “朝堂上的清流势力,要真的认真起来,就连咱都头疼。”

  说到这里,朱元璋自己似乎都有些期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