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287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也有采用锤打方法来制造货币的,但此法铸币的难度更大,极少被人采用。

  这个冬天周地大兴建设,各种小型水坝的建筑技法已经非常成熟,水力机械也开始逐步推广。

  积累了大量经验之后,造出水力冲压机并非难事。而用水力冲压机来制作钱币,不仅图案精美,而且大小形状都能高度统一,更令各国难以仿制。

  见朱樉如此自信,苏坑又建议朱樉参照**“平籴法”,以粮食价格与货币绑定,用以维护币值的稳定。

  即使对经济再不感兴趣,朱樉也知道乱发货币的危害,特别是严重缺铜的周地,发行货币的底子实在太弱了。

  即使像**、U国这样的富庶大国,所发行的货币都锁定了本国的最大宗的商品。周地目前能够凭恃的,也只有即将丰收的粮食了。

  与苏坑再商议了一些细节后,吕布威也领着信心满满的苏氏兄弟回了大堂。听到苏坑的两项建议之后,大加赞同,并再加上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五人从中午一直商议到深夜,周地商贸改革之政终于出炉。

  三日之后,满载着朱樉期望的十辆马车分别驰往安邑和临淄,一场巨大的变革开始在周地展开。

  第二天一大早,一身新衣的吕布威带着几支望远镜和苏坑资助的十金盘缠,驾着王室所剩最好的马车向南而去。

  他的第一站将是渼洲,若能顺利卖出望远镜,则转去吴越继续兜售.

第601章 大量的铁矿

  对于其安全,朱樉倒不用担心,十年营商加上姜氏对危险的嗅觉,若不能将手中奇货卖个好价钱并满载而归,那他就不是吕布威了。

  送走吕布威,朱樉便开始与自己的老师许星进行“抢人”大战了。

  既然要铸币,当然需要大量的铁矿。

  洛阳盆地是夏国文明一个重要的中心地带,从后世已发掘出能确凿证明的遗址,便可看出夏、商、周三代均在此建有都城。

  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将此地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能开采的资源几乎开采殆尽。

  几个勘探小组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朱樉手里终于有了最新的资源分布图。

  可拿着这张图,朱樉丝毫高兴不起来,不要说铜矿,就连为数不多且储量极低的铁矿,也大多是些黄铁矿。

  黄铁矿俗称愚人金,经常会被误认为黄金,可以用来制取硫酸,并不是炼铁的上好原料。

  硫酸用途非常广泛,只不过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并不能大量生产,所以反而对朱樉的大炼钢铁计划产生阻碍。

  手里就这么点资源,朱樉没华有其他选择,只好埋头改进黄铁矿的炼铁办法,重新设计效率更高的炼铁高炉,摸索将铁锭炼成钢的方法。

  对于炼钢,朱樉只是隐约记得跟铁里的炭含量有关,其他的流程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只好不断摸索试验,利用水力鼓风机提高温度、修建不同样式的高炉。

  将粗铁锭反复精炼、锻打,甚至还利用水力专门建了个上冲式水轮机用来锻打精炼好的铁锭。

  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无数精力,总算让他成功得到第一批粗钢。

  这一难关攻破后,所有炼铁坊也随之改进,大量的铁锭开始投入到新建的炼钢坊中,一批批用于造币的钢板不断产出。

  第一批的钢当然是用来造币的,以现在的产量,朱樉的钢制农具计划想要实现估计还很遥远。至于其他,还没能出现在其计划列表之中。

  好钢得用在刀刃上啊!

  来不及继续改进炼钢工艺,为了带动可以把钢板冲压成钱币的水力机械,还需要重新修建一座专门的水坝。

  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而对于刚刚全面铺开试验自己农耕谋划的农家来说,更是恨不得把农夫一家的所有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

  于是,一场抢人大赛在师徒二人间激烈开展起来。

  朱樉几乎是守在田边,看着秧苗密植完成后就立即开始抽调人手建设水坝;麦子孕穗时的追肥、灌水,朱樉按人力需求精心计算到个位数。

  农家开展的其他种植,只要不是必须要由壮劳力才能完成的,都发动老弱妇孺来完成。

  马槽更是在朱樉的安排下忙得昏天黑地,为了充分利用畜力代替宝贵的人力,牛马被运用到了几乎临近极限的地步。

  所有能抽出的人手都被朱樉充分利用起来,大量赶制的独轮车络绎不绝地往返于各个矿山与新建的铸币坊之间。

  夜以继日地忙乎了三个多月,这番辛苦总算没有白废,小麦即将成熟收割前夕,第一批“钢镚儿”终于成功制出。

  这种崭新的货币采用钢板冲压而成,图案则由朱樉设计,漆绘主刀,正面是由稻穗和粟穗包围着的由姬研书写的隶体字“周”。

  背面是一个大鼎图案,鼎正中分别由老聃、方一志和许星写的“壹文”“伍文”“拾文”两字,根据币值不同,大小略有差别,钱币边缘则是细密均匀的锯齿。

  虽然炼出来的钢与朱樉所想相差甚远,但比起这个时代的铁和铜,已经有了更多的金属质感。

  整个币的色泽很光鲜自然,间距也疏密一致。文字、鼎纹、穗芒等细微之处清晰可见。

  高式子和泰杉几乎参与了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看到成品之后仍然惊叹不已。

  后者更直接抓起一把钱币,一边塞进怀里一边嘟嚷着:“这么久没领过俸禄,嗯,这点太少,我得找个箱子来。

  朱樉,你准备给我多少俸禄,我可是职同下大夫,干了这么多事,你要敢亏待我,我可没跟你没完啊!”

  朱樉拉住正四处寻找合适器具泰杉,笑道:“放心,绝不会少你的。不过这一批你就别着急了,缺口还很大,反正你也不缺钱,对了,上次给你的一百金还剩多少?

  先拿出来给我做铜币吧,我正好想到了些炼制精铜的主意,做出来的分你一半。”

  “奸商!”泰杉哇哇大叫,指着朱樉喊道:“我的金饼做出来的钱,居然只分我一半,这段时间你被苏坑那老头带坏了吧。”

  在朱樉埋头制币的这段时间里,苏坑所承揽的“招商”大计也进行的极为顺利。

  苏坑不仅让长子苏昌停下一切商业活动,专门招揽商人往周地行商,甚至不顾年迈亲自出马,遍走亚普去游说自己多年行商所积下的人脉。

  虽然他们能接触的大多是些小商小贩,但数量却极为可观,三个月来,商贸区已经陆续有四十多家商铺落户开张。

  家有余粮的百姓看着麦子长势喜人,也开始用以往视为珍宝的粮食去交换其他的生活用品。

  只不过周地穷困已久,敢于将家中余粮拿出来交易的百姓并不多。

  但这些在贵族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商人却并不是毫无眼光,由于没有任何税赋,房租又极是低廉,一间十米宽还带着个院子的铺面,五年的租金不过一金。

  再实地查看了周地的田野之后,众人都对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都抱有很大的期待。

  一些人见周地农税低,又听了不少之前互助会社每户都能分到上万斤粮食的传言,甚至准备迁来家眷族人在此安居,纷纷让苏坑代为询问相关事宜。

  能够增加人口,朱樉当然欢迎之至,不过这些事他暂时无法分心去关注,便全权交给书珂进行处理。

  由于目前并不需要大批量的印刷,一心想要大展拳脚的书珂当然闲得发慌,朱樉也正抽不开身,便成立了国府政务中心.

第602章 标准的俸禄制

千;寻,,:免:费;!.小::'?说?:裙",,2".5',5,?,!5;9.5"3!!0',.0"? !";.千.,!寻!?:小,?!;说";中;:?转:!裙:;.:5.5!.''4'.!?7",0.''.7',"5;,;:5!'!5   让书珂带着几名刀笔小吏,专门负责商人安置和各村各里的沟通交流。

  对于朱樉这些极是随意又奇怪的机构设置书珂已经免疫,将印刷协会交给琢负责之后。

  终于有了事干的他,又开始发愁自己要不要改氏,每次见到朱樉都问自己到底改叫府刻还是政刻好。

  朱樉才无心去管书珂的烦恼,除了偶尔与苏坑交流一下招商、铸币之事,他几乎没有任何空闲。

  不管是改进炼钢工艺,还是冲压机的设计全都得由他亲力亲为,不仅不能当甩手掌柜,甚至连合适的交流对象也没有。

  将高式子和泰杉剩余的金饼搜刮一空之后,朱樉带着装满新钱的车队,开始了自己的发薪之旅。

  在发薪之前,制订各类技术人员的工资标准着实让朱樉感到头痛。

  三家分晋之后,为了防止卿大夫们壮大以至于强过公室并取而代之,分封制在各国几乎都名存实亡了。

  贵族封地的规模不仅受到严格限制,对封地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小,由此用来补偿官员收入的便是以粮食为主要标准的俸禄制。

  只不过各国计量单位各不相同,如因果用盆,U、普用钟,大明、燕、渼用石、斗、担等。不仅国与国之间有所区别,同一国在不同时期甚至也不完全相同。

  计量单位的不确定性让朱樉简直忍无可忍,即使是同样以石为重量单位,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内不同的地方,重量居然也各不相同。

  周制,一石为两斗,大概重量在27斤左右,李悝说:“今日一夫挟带五口,治田大概有上百亩,岁收每亩是一石半,为粟是百五十石。”

  这也就说明在采用了铁器牛耕之后,作为天下强国之一的**,亩产量也就一石半。

  上交十五石农税之后,一户所剩的粮食除口粮,还能换些麻布和生活用品,只不过一遇上伤病丧葬,便难以应对了。

  当然,亩产量也因地而异,比如在U国,一般就能达到两石,在经过淤灌的肥沃土地上,甚至可以五倍于此。

  《论衡·率性篇》说:“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亩产锺,也就是0石。

  当然,这个产量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完美状态下的偶发事件,大多数这样的上等田地,正常的亩产都在8石左右,已经算是高产了。

  若以此为标准,朱樉之前的村子平均亩产不过5、6石,只有少数农家自己的实验田才超过了0石,算不上什么高产,但考虑到全部都是下等田地,那就极为可观了。

  由于时间和人力的关系,农家制作的堆肥数量远远不足,发酵的技术也还在初步探索中,真正导致丰产的功臣主要还是水坝灌溉和精细管理。

  正因为如此,大量拥有灌溉系统的高产田地,奠定了各国强盛的基础。

  相比于大兴水利的各国,朱樉执政之前的周地就极为不堪了,产量甚至达不到**普通田地的一半,但税收却比**还要高出一些。

  亲身体会过百姓之困顿,让朱樉对于发展农业有着一种根植于心的执念,不惜一切地发展水利设施,任何事务都要为保证农时让道。

  而现在全部耕作的都是上等田地,只要水利和管理跟上,再加上堆肥的规模和技术都有所进步,丰产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即使只按上一季的收成估计,这一季小麦收获之后,周地家家都将拥有近万斤的粮食,这样的前景当然让杨喜出望外。

  等稻麦轮作进入正轨后,仅靠种粮,每户将可以岁入千石!

  以此收入为基础,生活改善的程度不要说周地的百姓做梦都没有梦到过,就算是富庶如齐魏那般,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仅粮食收入就这么高了,若再加上许星正在试验的其他作物轮植,百姓种地的收入将达到一个令列国叹为观止的程度。

  可正是这样,让朱樉的分工大计出现了巨大障碍:他得支付多少薪酬,才能将这些将富之民,从田地里拉出来,专心做一名专业技术人员。

  要知道如果天子要支付俸禄的话,像他之前所任的那种小吏,一年的俸禄不过几十石,连方一志这样的下大夫,估计收入也不比现在的农夫强多少。

  为了留住那些各个领域专精的技术人员,朱樉的工资标准只能一涨再涨,人选也只能保留最为必要的。若是再像之前周王室那样,连做饭的都要几百人,国府根本就无法支撑。

  幸好当初没有脑子一热把赋税徭役全免掉,让他可以在农闲时期免费征发劳力,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只不过周地的人力太过紧缺,所以除了最为必要的人选,其他的都暂时以征发的劳力充任。

  经他这一减,国府的人员就更少了。

  治安武卫军除武清外,只留了二十名士兵,勉强维持王宫的警卫;政务中心除书珂外只有五位文书人员和员五位数据员,负责登记和发放许可以及各类数据的统计清算。

  造纸、印刷……等等,育种以及五个养殖场,除场坊负责人和他设置的几个协会会长,各自留下三到五名首席技术员;作为他的老师,三个顾问那甚至只是给了一个助理名额。

  除开姬研和他的乐师团,整个国府享受俸禄的包含武装力量在内的“有编制人员”,也不到一百人。

  在朱樉的预计里,这个管理架构至少在两年之内不会再有多大变动,各部门临时所缺人手,皆在征发劳力中进行解决。两年之后,各部门再根据征发劳力的表现,扩充全职工匠。

  以目前的发展态势,只要这三年缓过来,他便可以松一口气了,不仅百姓生活有了保障,国府的收入也会足以应对种种开支。

  第一批新钱制出之后,朱樉多番考虑,采用齐魏皆行的办法,将币值与粮食挂勾,粮价为五文一升,大概就是一斤多一点。

  这样一算,一户农夫一年的粮食收入便在十万文以上,技术人员当然也就不能低于此数.

第603章 基本薪酬

  毕竟在前世还没有参加工作,但朱樉对薪水并没有什么概念,只隐约记得自己的父母工资大概在三千到五千的范围内,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中等水平了。

  朱樉当然不能完全以人民币等同于自己的新币,自己那个时代的物价也仅能参考,只好根据他之前对大家的承诺:不低于一名农夫一年所收。

  他并没有兴趣去参考各国等级森严的爵俸制度,只简单的制订了高级、中级、初级这样的三级分类结构,再参考当前唯一的硬通货:粮食的价格,周室第一版的工资方案出炉了。

  最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月俸五千文,比如一直负责照顾马匹的那两户马奴、各坊的工匠。

  中间负责领头的技术骨干月俸六千文,比如像泰杉、高式子这类会长一类;最高的是他和几个顾问,月俸七千文。

  当然,这只是基本薪酬。

  按朱樉初步的想法,随后还得按照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原则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只是现在家底就这个样子,需要他花费精力的地方又太多,先用最简单的一刀切模式过渡一下。

  虽然人数极尽精简,这样算下来国府每月的薪酬负担也在五十万左右,若加上姬研和他的乐师,至少要一百万文的开支。

  幸好现在有吕布威和苏家父子帮着经营理财,朱樉对此倒并不担心。挺过了最开始的阶段之后,经济上最大的阻碍即将消除。

  炼钢技术突破之后,原料问题暂时算是解决了,但钱也不想造多少就造多少。

  几经核算之后,朱樉最终将规模限定在周地这一年将会创造多少数量的财富,而国府可以从中获得多少支配份额以内。

  虽然这是一种相当保守的办法,可数字一算出来,朱樉也大吃一惊。

  仅按十一税来看,国府在秋后将至少有七百万斤粮食进帐,换成新币也就是近三千五百万文,支付薪俸和供养天子已经不成问题了。

  而在他的预计里,这应该是最小的一部分收入来源,主要的收入将会来自各个国营场坊。

  在大量水力机械的使用下,全面采用分工化、专业化、系统化、集约化的流水线作业,周地将会在数年内完成自己的“工业化”,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工业强国。

  其创造的财富将远远超出农业生产,为此,朱樉决定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铸一亿面额的新币解解燃眉之急。

  当然,这一亿也不是说铸就能铸出来的,不仅冲压机目前只有一台,扩大规模的炼钢厂的产量也远远不够。

  各方面的全面短缺一直困扰着朱樉,只好将先造出来的第一批钱币用来应应急,安定“全职”非农人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