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180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说完朱樉一把抄起世子,抱着李继出门把他交给了在门外的侍卫,叮嘱了两句就回了小厅。

  他起身,会议厅的所有人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等他落座,众人才一并落座,接着民事部个主要司的负责人又就农业、工商、税收、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简短的介绍了一下。

  本来科技发展方面的情况应该由于渊来通报的,但这小子因为情事逃去基隆,他的副手做了发言。

  回来的第二天朱樉就是开会,民事部的集中会议开完了还要去各个重要司局听取报告。

  离开一年有余,不这么走一下也不合适,开会不仅仅只是听取报告,也要单独会见一下各主要负责人,以表达作为联盟首领对下属的重视、关怀,同时也要听听大家发发牢骚,讲讲问题。

  一天的会晤下来,朱樉觉得浑身酸痛,比带兵在外打仗还累,李继中午就被送回了家,晚上回家终于见到于渊。

  于渊去基隆虽说是为了逃避朱樉,可也真的是有重要的事情,从1623年开始,朱樉就在让工匠们想办法炼制出单质铁,可这年代的焦炭炼制和炉温技术到底是达不到。

  经过七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资金、物资,前些天在基隆的试验基地终于传来了好消息,通过矿料预热和热鼓风技术的实施,单质铁被提炼了出来。

  海南和台湾两地一直都在进行焦炭提炼的试验,而新高炉的试验却一直都在基隆进行,为了加强热鼓风的动力,在基隆还筑起了水坝。

  听到这个消息的朱樉也坐不住了,单质铁提炼出来,意味着炉温至少达到了1550,因为没有温度计,他预计炉温有可能超过1600,这个意义就大了!

  之前他也试过用炼铁的窑炉烧石灰石,但始终没有得到水泥,也记不清炉温需要达到多少才能烧成,但朱樉记得一件事,能提炼出单质铁的窑炉一定能炼水泥。

  除了水泥,玻璃也是一个大项,据说古人三千年前就能制造玻璃,可那些严格说起来绝大部分应该被称作琉璃,浑浊,透光性差而且有颜色。

无色的光学玻璃极少出现,以至于联盟现在望远镜镜片大多是用天然水晶打磨,天然水晶易碎,为了制作满足需要的镜片,联盟常年有一百多人的专业打磨工匠在工作。

  大块的平面玻璃,朱樉是不去想的,但透光性好的小块玻璃要是能够以稳定的质量出产,那么不止望远镜的镜片,钟表的面罩问题也解决了。

  而且单质铁的提炼成功,对于生产质量稳定的钢材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燧发枪机的批量制作工艺已经被发明了出来,但是联盟里质量稳定的钢材却无法批量出产。

  即使是同一炉出来的钢材,质量标准也无法无做到统一,这和渗碳量的掌控有极大的关系,生熟铁里的碳含量本来就彼此不同,灌钢法根本无法精确控制碳含量。

  于渊说基隆的基地已经首先确定了该批焦炭的生产配方,现在正在紧急建造二号、三号炉,一旦依照一号炉标准建造的二、三号炉也能提炼出单质铁,那么就意味着华夏钢材的生产将跨入新阶段。

  心急如焚的朱樉恨不得当晚就赶去基隆,但是他未来半个月的行程都已经排满了,草草吃完了晚餐,他就把于渊和彩儿拉进了书房,两人都是当世他最能信任的几个人之二。

  对于钢材、玻璃、水泥的制备,朱樉还有许多的事情需要交代,他安排于渊放下手头的其他事情,明天一早就赶去基隆。

  大规模制造玻璃、水泥以现在的技术不太可能实现,但也不需要多大的产量,至少镜片、钟表、码头建造这些事务方面,因为高温窑炉的出现将会大大迈进。

  当晚,彩儿在十二点时就被朱樉强制劝去睡觉了,他和于渊几乎熬了个通宵,而朱樉更是几乎绞尽脑汁,拼命的搜索那个时空里他对于水泥和玻璃制备的点滴记忆。

  炼钢铁,如何渗碳他完全没有任何记忆,但玻璃制备需要纯碱,以及水泥制备需要石膏等点滴记忆被他努力的翻找了出来。

  纯碱大略是小苏打,石膏在这个时代的大明也早就有成熟的制备工艺,这些知识都将有助于尽快制造出光学玻璃、水泥,他实在等不及让工匠慢慢摸索。

  第二天一早,送走睡眼惺忪的于渊,朱樉自己也迷糊着上了马车,他还能在马车里打盹,而于渊则需要骑马奔赴基隆,今天朱樉需要在资政局呆上一整天。

  一进到资政局的会议大厅,朱樉就受到了全场起立加鼓掌的热烈欢迎,他知道,这是资政局议员们收到了上半年度的民事、军事报告后兴奋的表现。

  以区区几个荒凉的岛屿,不足六百万人口,仅仅用了五六年的时间,联盟就已经在财政收入方面全面超越了大明。

  一百多位议员来自联盟掌控的各处,大家全都围绕一个问题共同向朱樉发起了征询,人人人!.

第316章 文化格格不入

  吕宋岛本来是西班牙人的中转地,大明和美洲的货物在马尼拉进行流转,而联盟几大港口开放以后,吕宋岛再也没了原来的优势。

  这次欧洲来的船队大多都直接开到了高雄、彰化,因为大多数的商盟成员都把货物囤积在了这两地。

  而香料群岛被划拨给了伊里安省管辖,吕宋周边岛屿出产的香料也不多,可吕宋却也是个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

  降水充沛,河流密布,一年四季都适合耕种,看见海南、台湾光是卖蔗糖就赚的盆满钵满,而他们却因为劳动力不足无法出产这些物品。

  虽然还有个大铜矿支撑,但现在的吕宋颇为落寞。

  同样落寞还有加里曼丹省,虽然发现了大的黄金矿脉,但奈何人手不够,加上岛上多山的地形,农业生产不便大范围开展,说到底也还是人口的问题。

  爪哇岛、苏门答腊也是一样,而且比其他地方更麻烦,这里曾经被阿拉伯人入侵并统治了两三百年,岛上大半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和华夏文化格格不入,也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控制他们。

  东南半岛和孟加拉就更不用说了,占据仅仅一年多,连各处的土邦都还没彻底镇平,华夏人更是少的可怜,看着遍地富饶的土地,但却没人耕种。

  没有基本的出产,也就没法进行再加工,华夏民族一向都是个热爱土地的民族,看到这些好地方却苦于缺少人口,这份焦急在看到朱樉时候就猛然爆发了。

  朱樉不知道这些问题吗?他当然知道,但大规模移民在科技发达的另一个时空都是异常艰巨的事情,何况现在的交通条件?

  急是急不来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联盟一向的规矩就是遇到困难就开会群策群力,既然大家都觉得人口是当前最大的问题,那大家就坐下来讨论,想办法。

  这些已经来到联盟有些时日的资政局议员们大半都是大明缙绅家里的子弟、亲族,因为识字、有文化的人主要就是这群人。

  不论是因为“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各处下注”的原因来到了华夏联盟。

  联盟近两年来的财政收入以及这次朱樉带队取得京畿大胜,无疑给了这些议员们极大的信心。

  朱樉相信,这些议员们应该早都讨论过如何快速、大量移民的问题,因为他们很快就对移民需要解决的资金、物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各种办法。

  要的不就是这样的局面吗?资政局没有行政权,他们提出的办法必须由民事、军政部去具体实施。

  有办法,有准备就好,剩下的事情就需要资政局和民事、军政部去交涉解决,朱樉只需要表态支持就行。

  朱樉在台北忙的不可开交,此时大明的朝廷里也是一片纷乱,而其中最为忙乱的就是兵、户二部。

  但所谓忙乱,其实都是因为一个原因,钱粮!

  三年七月二十五的早朝,户部尚书毕自严捧着笏板从大臣的队伍里站了出来,先向皇帝长揖行礼,然后开了口。

  “启奏陛下,太仓告罄,臣请陛下起内帑五十万金度支。”

  看见毕自严出来,皇帝朱由检就眼皮直跳,这个老头早早就抢先发言,必然没有好事,果然是来要钱的,而且张口就要自己的私房钱。

  “毕尚书,何以至此?旧年岁用虽有亏空,但春税已在解来途中,何至于要五十万金之多?”

  毕自严万历十六年二十三岁时得中进士,泰昌元年就位列九卿,到崇祯朝已是四朝元老,即使皇帝也不好直呼其名,况且他一向就以清正敢言著称,动不动就要皇帝拿私房钱出来。

  “回陛下,若是常例度支本不用起内帑,可早前兵部请募兵五万以充蓟镇,如今入卫兵马的粮饷亦需户部支应,八万兵马月支就需十四万四千金,太仓无以为继。”

  毕自严盯着手里捧着的笏板一眼都不看皇帝,自顾自的说着。

  朱由检也一脸无奈,说起来还是建奴入寇造成的问题。

  自从卫所兵不可用之后,大明九边就几乎全部都是募兵制了,卫所兵本来是不需要朝廷花银子供养的,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要给朝廷交税。

  而募兵则需要朝廷供应粮饷,因为建奴破口,蓟镇需要募兵加强,这个提议是完全没问题的,也不会有人反对。

  可问题是袁崇焕上任蓟辽督师的一年多里,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八十万多万两银子被兵部花了个干净,而现在才募兵不到两万。

  这里就需要解释一下“辽饷”的问的题,辽饷并不是只供应辽镇或者说山海关兵马一地支应的,而是指为了应对辽东事务所需要供应的粮饷。

  大明并不是只有辽镇或者山海关的军队在对阵建奴兵马,所有九边兵马都被频繁调动,共同应对建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北方的军队都在为抵御建奴时刻准备着,而供应整个北方军队的粮饷才是辽饷。

  袁崇焕在任一年多还是做了些实事的,只通过裁汰冗兵,缩减开支就从六百万辽饷里省出了八十多万两银子,当然这里面很有一部分是克扣了东江镇的粮饷。

  建奴破关而入,虽然被“赶”了出去,可之前袁督师不同意裁汰的蓟镇兵马被兵部联合建奴几乎给彻底裁汰了,前兵部尚书也因此下了台。

  现在兵部请重新募兵充实蓟镇,因为有了建奴破口的教训,这事很快就决定了下来,可募兵要花银子的,除了粮饷,安家费也必不可少。

  大明募兵没有在当地招募的惯例,于是本兵梁廷栋提议从山陕募兵,两地都距离京师遥远,不给个十两二十两安家费也募不来兵,五万兵额光是安家费至少都要用掉五十万。

  可问题梁廷栋申请募山陕兵五万,八十多万两银子花干净了也才招了两万,而且还不是从山陕招来的兵,现在京畿东面流民遍地,这八十多万两银子也不知道喂饱了多少官员?

  募兵募成了这个样子,偏偏朝堂上下没有一丝异议,当然毕尚书也是吃了大头的.

第317章 想办法解决

  在大明从嘉靖朝开始,向朝廷申请的款项,过手扒一层这样的事情可不叫贪墨,而是常例,因此得了常例自然不会说募兵的差错,而是把冒头指向了入援兵马。

  各处兵马来保卫京师,到了以后的粮饷自然是归京师解决,原本从各地来的兵马一年是领不到多少粮饷的,可这是响应皇帝的召唤来保护京师的,不供应粮饷自然说不过去。

  京师出就京师出呗,客兵制度就是如此,驻扎在哪里就由哪里的府县供应客兵粮饷。

  可大明的税收政策又实在是奇葩,从成祖朱棣开始,顺天府也就是京畿地区是不交税的,美其名曰“优容”。

  朱棣时期优容是有原因的,他刚刚造了侄子的反,当了皇帝,呆在南京江南缙绅都看不起他,因为按照儒家传统,他得位不正,于是干脆迁都顺天府。

  顺天府是什么地方?元大都旧址,即便元朝亡了,可顺天府北边还住着大量的蒙古部族,这些人可都是大明的死敌,和死敌住这么近哪有百姓愿意去?

  于是朱棣就搞了优容,大家都来吧,来这里不用交皇粮!不纳粮归不纳粮,可死敌离着只有百十里地呢!不去。

  于是朱棣又几次亲征蒙古,最后还死在了胜利回来的路上,这才把京师周边的蒙古人给打服。

  到了这时候,百姓们一看,敌人服了,还不交皇粮,大好事啊!从此京畿才繁荣了起来。

  按理说边境安定,人口也大量增加了,应该逐步把税收恢复起来,恢复不起来了。

  因为京畿的繁荣和朱棣强制江南缙绅迁移,这些本来不用交税的田地很快就被缙绅们想尽办法给兼并了,加上皇亲国戚越来越多,他们联合缙绅、勋贵把京畿附近的土地几乎占完了。

  这时候要是哪个官员敢提议说恢复京畿的税赋,那就等于整个京畿的权贵们宣战,这事谁愿干?于是京畿“百姓”就一直被优容了下来。

  现在,入卫京畿的兵马来了,可京畿府县又不收税,哪里来的钱粮供养客兵?于是只有向朝廷向户部伸手。

  大明的规矩,募兵月饷一两五钱,可这些入援的兵马除了军将亲兵、家丁,从来也没有哪个能拿到过这么多?

  现在到了京畿,虽然依旧还是要被文武官员们依次扒皮,但是不拖欠了,这样的日子以前从没过过,所以入卫的兵马从上到下凡是来了的就不肯走了。

  留驻四城的建奴被消灭,受到如此重创的建奴也不知道今年还敢不敢来?但来不来臣子们都无所谓,至少皇帝害怕建奴再来。

  拿着粮饷在京畿“旅游”的入卫兵马不肯走,蓟镇的兵马继续募,因为这些都是额外的支出,文武官员们自然也就得了外财。

  可用着用着却发现,太仓没钱了!

  按说这时候入卫的兵马完全可以打发回家,甚至蓟镇的募兵要不要继续都可以讨论一下,但拿饱了外财的大臣们哪个愿意干这样的事情?

  没钱让皇帝想办法嘛!皇帝不是号称万民之主,富有天下的嘛!

  于是满朝文武都静静看着,等皇帝想办法。

  “梁巨阶,毕尚书所言皆为兵事,你是本兵,可有计较?”

  朱由检也很无奈,朝堂上就是这样,一说到要银子,群臣要么吵成一片,要么鸦雀无声,从自己腰包掏银子是很心痛的,他只好把兵部尚书梁廷栋拎出来。

  “陛下,臣正有事要请议,淮南总兵张佑前日向想兵部题报,说营中死伤甚众,将士不习北地水土,提请回镇休养。臣以为东虏事今已镇平,入援各营当回镇驻守。”

  梁廷栋听见皇帝召唤,恭恭敬敬的出来行礼,然后说了这么一番话语。

  “哦……兵部也以为入援兵马当还镇?”

  朱由检先是一喜,毕自严纠缠的不就是入援兵马的粮饷问题吗?可蓟镇被建奴给打的稀烂,兵马已经差不多溃散完了。

  他也不是不想入援兵马还镇,可总担心今年冬天东虏又来,这些兵马一撤,到时京师又拿什么兵马来抵御?

  “遵永大捷歼敌万余,东虏已大大伤了元气不说,此战也让朵颜各部惊惧异常,此次东虏寇边,朵颜部出力不少,可上月他们却派人来求朝廷请岁赏,开马市,此皆为试探朝廷。

  彼时廷议,诸大臣皆议不许其请,陛下也下明旨予以申斥,今日据边关回报,朵颜诸部正在北迁,可见其深惧官军出关惩戒,因此臣以为此时正可以遣入援各军还镇,蓟镇也需继续募兵编练。”

  听到这里朱由检也明白了,东虏通过朵颜部的地盘来打大明,没有他们带路肯定是不成的,现在东虏在大明吃了大亏,朵颜蒙古自然惧怕明军出塞去打他们。

  明军对上东虏不行,但一向不惧怕蒙古,自成祖之后两百年来,大家你来我往,除了土木堡之变前后,后其他时间谁也占不了上风。

  “众卿何意?”

  虽然梁廷栋讲的很有道理,但朱由检还是想听听别的大臣的意见。

  “臣附本兵议。”

  想让皇帝拿内帑出来可不是件容易事,毕自严本来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现在梁廷栋都说可以撤兵,一个月十四万五的钱粮可不是这么好出的,他紧随着就出来表示同意。

  这本来就是户部和兵部的官司,现在两个尚书都同意撤兵,其他人有什么理由出来反对?

  万一被反将一军,谁不同意谁来想办法解决八万入援兵马的粮饷,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臣等附本兵议。”

  本来还想看看其他大臣有什么意见,结果大家整齐的同意了,皇帝朱由检其实是不想入卫兵马这么快还镇的,但现在群臣都同意,他要不同意就要自掏腰包。

  “此事就依本兵议定吧。”

  “陛下圣明!”群臣唱诺。

  廷议的规矩,皇帝圣裁以后,翰林侍诏当庭就要拟旨,这边大臣们继续朝会,边上侍诏就提笔开始书写,廷议结束前圣旨必须要拟定并通过皇帝审定,然后盖玺就可以明发了.

第318章 被罢职削籍

  大明天下的兵马调动,没有圣旨兵部也是办不到的,按照规矩,兵部先把调兵的意见呈报皇帝,要是皇帝没有意见,那么直接就在兵部的题本上批示同意,然后盖章。

  这个批示以及印章就是兵部合法调兵的手续,皇帝这边会有翰林记录这道批示,批示原本发还兵部,以后若有什么纠缠,大家就把记录和题本拿出来对照。

  但那是一般程序,是在兵部和皇帝没有争议的情况下,今天事起突然,户部尚书要钱在先,兵部尚书解释在后。

  要是梁廷栋按规矩上题本,皇帝可以拖延,拖欠军饷又不是什么新鲜事?

  可本来应该用题本说的事情,现在变成了廷议,这就把皇帝给逼到了角落里,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即使皇帝,当众反对朝臣的共同决议也是一件十分丢脸面的事。

  入援京师的八万客兵里只有两位是真的想回汛地,张佑不用说,侯世禄更是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