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99章

作者:御炎

于是杨彪缓缓说道:“此番大汉出兵平定太平道之乱,风头最盛的便是卢植,太平道贼人主要在冀州、兖州和豫州三地造反作乱,冀州是最先被平定的,也是捷报频传的。

冀州黄巾贼之众不下十万,全都在卢植的运筹帷幄之中覆灭,连连取胜,并未有败绩,皇甫嵩、朱儁二人号称名将,却前后四个月有余才堪堪平定乱局,和卢植相比,显然不是很顺利。

谁为第一?这话私下里说是没什么,但要是敞开来说,参与平定此战的朱儁和皇甫嵩又该如何看待此事呢?只有卢植是第一战神,只有卢植立下最大的功劳,那么其他将军、士兵们所付出的,又算是什么呢?

他们虽然没有那么顺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这种代价被否定了,他们会怎么想?还有大将军何进,虽未直接上战场,却也筹划后勤,立下功劳,如今只说卢植不说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杨彪说完这些话,脸上满是自得。

他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卢植被搞搞捧起之后狠狠摔下来再被踏上一万只脚的场景。

子干,你别怪我。

我也是为了家族,为了学派,你可千万别怪我。

除了些许的惆怅之外,此时此刻,杨彪的心中满是强烈的愉悦感。

杨赐对杨彪的想法也非常满意。

“原来如此,抬高卢植,贬低皇甫嵩和朱儁,忽视何进,让他们原本没有仇怨,却也能产生仇怨。”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杨彪冷笑道:“之前今上罢免二十六郡守的时候,刘备曾召集二十六郡郡民前来为各自郡守喊冤,当时闹得整个雒阳人尽皆知,巨大压力之下,今上才没有强行为之。

当时的刘备区区小辈,断然不可能有如此心机,所以我认为这是卢植在背后指导刘备,为了给他打响名望所以赠送他一个功劳,如今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给卢植一个教训,岂不美哉?”

杨赐闻言,满意的笑了出来。

“具体如何作为?”

杨彪一笑。

“花钱买通街头无赖,让他们到处传言卢植才是平定太平道之乱的大功臣,其他人不过尔尔,叫他们传遍雒阳城大街小巷,然后再买通城中幼童,编撰民谣教他们唱,也让他们唱遍整个雒阳,如此,就会有人坐不住了。”

第一百七十四章 改良派与保守派

杨彪不仅给出了建议,还给出了很好执行的动议。

人们纷纷点头赞许杨彪的好方法。

杨赐也颇为满意,然后又问道:“捧杀就是如此了,那么围攻呢?”

“卢植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不善变通,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弱点。”

杨彪开口道:“朝中对卢植感到不满的,除了吾等,在捧杀之后,何进、皇甫嵩和朱儁也会对他不满,如此,吾等便有了助手,可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人帮助,才能彻底击溃卢植。”

“何人?”

“宦官。”

杨彪笑道:“我听闻宦官喜欢在天下各地置办产业,给自己留后路,其中冀州就是宦官置办产业的集中地之一,且多数见不得光,这些事情要是让卢植知道了,他会怎么做?”

杨彪这么一说,众人恍然大悟。

之前大战的时候,宦官势力联合古文经学派势力对今文学派势力带来了雷霆打击,一度将他们打击的动弹不得,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据他们目前的观察来看,宦官和古文学派之间并没有结盟。

之前的合作与其说是结盟,不如说是各取所需罢了。

宦官代持皇权,某种意义上代表皇帝的利益,而当时皇帝的利益就是要联合古文学派干翻今文学派。

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局势有不一样了。

只要利益发生冲突,宦官势力必然和古文经学派势力展开激烈斗争,而到时候,卢植就是牺牲品。

古文学派人才济济不假,但是卢植作为允文允武的学派核心一旦受挫离去,对于古文学派来说,等于遭受重创。

且卢植一旦为人所嫉恨,刘备这个卢植的弟子的处境也会急剧恶化,这简直就是一石二鸟之计策。

想通了这一点,杨赐连连点头,对杨彪的提议非常赞许。

“若然如此,就算他卢植有通天之能,怕也是逃不掉这天罗地网,卢植一去,咱们的阵脚就算是稳住了,接下来,就要筹划复兴了。”

杨赐这样一说,今文学派的大佬们开始正经起来。

“经过这一次的劫难,想必诸位都已经注意到了,研习古文伪学的那帮奸贼已经在士人中有了如此深厚的基础,自左氏春秋伪学被罢黜学官以来一百年,伪学不仅没有断绝传承,反而越发壮大。

时至今日,研习伪学之人越来越多,在人数上已然超越吾等,人才辈出,吾等虽然秉持正统学术,却限于困境之中,不能与这些大逆不道之徒争斗以维护正统,实在让我感到痛心疾首。”

杨赐满脸都是遗憾、悔恨之色,好像真的是因为正统学术被伪学欺凌而自己不能主持公道提振正统而遗憾、痛恨。

为了配合杨赐,在场众人也纷纷表露出了一样的感觉,他们也对此感到遗憾,感到痛惜,感到无比的悔恨。

但是光是这样没用啊,总要做点什么才可以啊。

那么做点什么好呢?

杨赐提出了一个想法。

“彼等因为吾辈的一时疏忽而发展壮大,让更多士子选择伪学,而不选择正统学术,一来是伪学之蛊惑,二来是伪学门人之险恶用心,然世人多愚昧,因为向往圣人学问而错问伪学,实在是令人心痛!

为了纠正不明事理的士子,为了重振正统,清剿伪学,吾等应当广纳优秀士子进入族学,授以学识,予以传承,以此做出改变,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诸位如何看待呢?”

杨赐的发言让这些学派大佬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颇为犹豫。

因为杨赐所说的的确是今文学派打破目前困境的唯一方法。

说白了,在当下这个一日数变的政治局势之中,腐朽老迈的今文学派也被迫走上了自我革新之路,出现了内部的改良派,与内部的保守派形成对峙,双方意见不一。

而作为今文经学派目前共推的领袖,杨赐显然是持改良派态度的。

但是除了杨赐和他的儿子杨彪之外,其他大佬们好像并没有持这样的态度。

张喜并不支持,桓典则相当犹豫。

其余高氏、夏氏、刘氏等数个大家族的掌门人都对杨赐的建议感到不满。

“彼等一时得势,吾等就要做出妥协吗?”

“卢植已经被赶走了,您的太尉之位已经巩固,正是吾等将要展开反击之时,难道要在这个时候认输吗?”

“如果吾等做出改变,将先祖的坚持完全抛弃,难道不是有悖于先祖的训导、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吗?”

“此等卑劣小人,如何能与吾等同处一室?若然如此,在下请去!”

以他们为首,又有数个家族站出来,表示这个时候做出改变就是认输,所以坚决不愿意做出改变。

他们要坚持传统,坚守荣耀,绝不认输。

面对如此的局面,杨彪面色难看,杨赐岿然一叹。

尽管古文学派的大逆袭直接击沉了公羊春秋,直接把今文学派打的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并且让今文学派看到了人心的力量。

可尽管如此,持续了二百余年的学派的排他、保守的风气,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扭转过来的。

杨赐对于这样的局面,感到非常郁闷,他苦口婆心的劝慰众人。

“当今的局面,诸位难道还看不出来吗?研习伪学的士人人数太多了,不是说他们强大,而是他们的人数太多了,人数多,就会出现很多人才,人才一多,就能把伪学装饰成官学。

当前局势之艰险,诸位不会看不清楚,卢植大胜之后,我太尉之职一时间都危如累卵,那些人兴起言论,鼓吹卢植乃国家栋梁,应该出任三公,若非吾等拼死抗击,现在这太尉职位到底属于谁,还真不好说。

彼等已然羽翼丰满,已然势力大成,更兼郑玄等有真才实学之辈为首,对吾等之威胁甚大,绝非等闲三两招就能战胜,若要战而胜之,何其困难?若不主动求变,此事恐怕就难了啊!”

或许是杨赐的言语中含有太过于强烈的妥协味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不满。

张喜明确表示不愿意支持。

桓典这个摇摆派也感到不满。

我背叛袁氏横跳到了你这边是为了利益,可现在利益还没看到,你先要我主动割肉来为你所谓的学派未来做贡献?

这样的事情可不该我来带头做吧?

于是以张喜、桓典为代表,诸多家族代表都对杨赐的建议表示反对。

“彼等乃一群小人,一群捧着伪学当官学的卑鄙小人!若让我与小人为伍,便是在侮辱我!我宁愿横刀自刎,也不与小人为伍!”

“彼等以伪学戕害正统学术,违背圣人教化,何等可恶,若不能彻底覆灭之,我死都不能闭上眼睛!”

“彼等趁我不备,用卑劣手段算计我等,一时得志,岂能长久?杨公,我与之不共戴天!”

面对众人的群情激动,杨赐也无可奈何,只能暂时搁置自己的妥协提案,准备等之后有机会再提出同样的看法。

只是从现在看来,今文学派内部的保守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改良派尚且不足以主导学派的行动。

第一百七十五章 行动开始

散会之后,杨赐对于此番会议没有达成他最大的目的的这件事情感到十分忧虑。

他对杨彪诉说了自己的忧虑。

“彼等羽翼丰满,势大不可制,当前的局面,就是要利用吾等目前还能拥有的优势广泛吸纳其内部之优秀学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他们为我所用,如此才能转变局势。

彼等目前为止只有《左氏春秋》一派成为学官,经典传承家族不过六个,尚且不能与我抗衡,所能提供的孝廉、茂才和官员数量依然远远少于吾等,这是吾等最大的优势。

若不能趁着他们尚且不能把《周官礼》抬入官学之际将他们一鼓作气分化瓦解并且打倒,一旦真的叫他们用《周官礼》取代了《仪礼》,那时,就是吾等的末日了。”

杨彪对此感到有些意外。

尽管他也是持改良派的态度,觉得是应该利用他们学派的优势吸纳一些古文学派的精英前来帮腔,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杨赐居然已经看到了今文学派的末日。

而且说《周官礼》取代《仪礼》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但是雒阳朝廷百多年来用《仪礼》锻造出来的整套治国理政的基础逻辑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无缝切换到《周官礼》的逻辑那边呢?

偌大的雒阳朝廷若要换一套思维逻辑,那个难度得多大?

“父亲,吾等学派传承至今二百年,二百年风云变幻都没能奈何吾等,更何况是如今?在儿看来,如今的波折不过是小小考验,彼等一时强势,终究底蕴浅薄,很容易就会被连根拔起。

只要吾等击倒卢植,古文学派就会遭到重创,重创之下,只要吾等表示不计前嫌,重新接纳袁氏、荀氏,至少能使得他们两头下注,不再全心全意帮助古文学派,既然如此,瓦解古文学派也就是眼前的事情,父亲怎么会如此高看这群小人呢?”

杨赐深深叹息,连连摇头。

“吾儿虽然看到了一部分,但是并未窥得全貌,先汉董仲舒时,儒学为何能击溃诸子百家成为唯一显学?主要就在于传承,在于学派士子人数最多,传承最为稳固,势力最大。

而如今的局面,是吾等传承只在小范围之中,几乎完全隔绝外人,人数有限,而彼等容纳天下士子,于是学派内部人才济济,就算一百个里面只能出一个人才,其人数优势也太大了一些。”

杨彪有些理解了。

“父亲的意思……儿理解了一些,所以儿也认同父亲的想法,认为吾等应该开放部分族学名额,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但是尽管如此,说吾等走到末日,却也不尽然吧?”

“当年诸子百家或许也是这样想的,结果呢?孝武一道诏令,不过是短短数年啊。”

杨赐一句话就让杨彪无言以对。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太过于重视父亲的话语,他认为今文学派数百年来风风雨雨,什么局势没见过?

要是说一个卢植一个刘备就能让今文学派走到末日,他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

没几日,便是卢植要去冀州上任的日子了。

在刘备送别他的路上,他对着刘备就是一通交代。

“我注意到学派内部很多人对于你都是服气的,你用真才实学折服了他们,你的功劳也是他们在意你的愿意,所以你说的话,他们不会怀疑,而会选择信服,这是很了不起的。

有这种威望,郑公、服公、袁公等人,都会多多依仗你,你也要处处小心,严格要求自己,以维持这种威望,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处处警惕来自今文学派的攻讦。

但凡有不能独自应对的,一定要向郑公、服公他们求助,这一点我会拜托他们,还有就是作出决定之前务必三思,尽量不要独断专行,多和长辈进行商议,实在不行派人送信给我,也好过独断专行,明白吗?”

临别之际,卢植表现出来的不安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或许是预料到自己这一去,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间的斗争将日趋白热化,而自己不在的情况下,没人可以直接提点、保护刘备。

卢植是打心眼儿里把刘备当做自己的子侄、传承人来看待,这一点,刘备也一清二楚。

对于这种慈父一般的关怀,刘备相当感激。

但是他有自己的路,也有自己选择的走法,这注定他与古文学派的那些家伙们最终走不到一起去。

唯有卢植,至少,在土地问题上,他们两人有着相对一致的观念。

未来,或许有些希望。

送别卢植之后,刘备就要开始属于自己的行动了,而这个行动的第一步,就是去拜访郑玄。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官员,刘备注意到今古文之争的第二次高峰开启之后,郑玄的情绪一直不是很高,或许他自己也会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迷茫。

他是一个著书立说的学者,一个执着于学术的文化大师,但是现在他所做的事情,却是和他的理想背道而驰的政治斗争。

掩藏在学术斗争外皮下的政治斗争,对这位大师来说,或许太过于残酷了。

不过今日刘备去拜访郑玄的时候,郑玄的心情倒是不错,很愉快的接待了刘备。

“你倒是甚少来我这里走动,听说最近你在不少官署走动,给你的那些部下安排了不少差事,不错,这份本领倒是无师自通,和你比起来,子干却没有这份本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