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486章

作者:御炎

充分了解之后,刘备无奈的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他费尽心力的改变张飞,甚至不惜用填鸭式的古老教学方法狠狠的给张飞装填知识,给他各种平台各种历练,磨砺他的性子,终于让张飞有了一点允文允武的架势,有了一些古之名将的风范。

结果到头来,这家伙最喜欢的,还是莽。

不过该说不说,这一次焉耆国突如其来的一波操作他也没想到,这个小国面临汉帝国重返西域战略的时候,居然选择正面硬钢,居然要和汉帝国面对面操盘对抗,居然想要做棋手。

他们是有勇气的,这个国家做出这些决断的人是有勇气的,刘备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但是。

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决定了棋手和棋手之间的差别,更决定了棋手和棋子之间的差别,以焉耆国的体量和人口规模,注定了无法成为棋手,只能做一枚棋子。

棋子不认命,当然可以抗争,那是他们的权利。

但是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更为惨痛的失败,甚至是灭亡。

没办法,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区别,就是那么的惊心动魄。

所以,这一次,刘备决定中止焉耆国的存在。

焉耆国的国王和主战派的家伙们被送到了刘备面前,刘备没有宽恕他们,直接下令推到外面斩首。

与此同时,因为尉犁国也基本灭亡了,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所以他决定也把尉犁国取消掉,然后进一步把焉耆国和尉犁国合并在一起,组成一个汉帝国直辖的行政区。

在整个经营西域的战略之中,刘备并不打算延续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的战略,继续允许那么多小国存在,那样做意义不大。

他的整个战略,是以最后西域完全行政区化作为目标的,他需要西域变为内地,成为他进一步问鼎中亚地区的跳板。

眼下,只是最开始的第一步。

所以西域都护府要重新建立起来,但是从此时此刻开始,他要赋予西域都护府正儿八经的行政职能——它可以下辖郡县,推动正儿八经的行政治理了。

焉耆国和尉犁国就这样被刘备合二为一,规划为西域都护府辖下的第一个郡——尉犁郡。

车师后国也覆灭了,所以重新建立一个车师后国没有意义。

本来刘备也想把车师后国郡县化,但是因为车师前国在张飞的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掩护作用,立下大功,不赏不行,所以刘备只能把车师后国的土地交给车师前国,使得二国合并,重新变成车师国。

但是刘备留了一手。

车师后国的子民作为罪人,将被迁徙到尉犁郡服役,所以不会变成新生的车师国的子民。

只有地,没有人,那么在西域尚且能维持自主性的时间段里,他们成不了大事。

而在之后西域的具体规划中,刘备决定任命张飞为第三帝国的第一任西域都护府大都护,以赵云为西域长史,把西北军区扩大,变为西域军区,使得张飞和赵云成为西域之地重要的军政长官。

当前局势下,西域之地保持军管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刘备决定使西域都护府在这一阶段暂且以军政一体化的形式存在。

至于之后,等西域之地彻底完成行政区划之后,西域州的建立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与此同时,刘备还想到了一件事情。

这一段时间,大概是一两年以来,大量的军事战争发生了,大量军士立下很多的战功,而根据之前汉帝国的军事升迁体系,他们的晋升其实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秦汉功臣勋贵系统在西汉中前期就被玩坏了,二十级军功制度变成了儿戏,到最后,只有关内侯和列侯还有一点意义,其他的已经完全没有了意义。

到东汉时期,留给中上层将官的晋升途径是十分稀少的,东汉军事方面的治安化也大大减缓了军事人才的升迁之路,使得他们徘徊于校尉、中郎将这一层次,不得升迁的情况很是普遍。

所以东汉时期,军事系统的落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到实际局势。

但是到了第三帝国时期,因为大规模军事作战的出现,军功自然多,升迁要求自然也多,爵位爵位不够用,军阶军阶不够用,只有一个军职聊以自慰,但是军官们也是需要利益和荣誉的。

这些原因也是刘备试图尽快推动九品官人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好比这一次张飞立下大功,职位上倒是有的说,但是爵位和军阶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可操作点,刘备只能选择给他增加食邑数量。

爵位上,按照秦汉的规则,张飞已经到顶了,没办法继续往上了,再往上就不是人臣领域了。

想要继续赐封,难度太大。

所以思来想去,刘备考虑到当前尚且忙碌的基本局势,决定暂时不动行政领域,先从军事领域下手,对军事领域方面的升迁赏罚体系做一次重新设定。

在这个层面上,刘备决定理清楚军职、军阶和爵位之间的区别,把第三帝国的军事系统给弄的丰富一些,不至于想要封赏的时候都不知道能给什么。

军职顾名思义,那就是在军队里的实际职位,也是主要代表军事权力的存在。

在第三帝国的军队里,精简军事建制之后,基本按照管理十人的什长、管理百人的屯长、管理五百人的军侯、管理一千人的军司马、管理三千人的校尉为基础架构。

管理一万人的中郎将和管理人数不计的将军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高层。

从最开始的小兵,到最后的将军,如何升迁降职,如何封赏惩罚,其实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这个体系构成了战斗力强大的三十万汉军的基石,是汉军得以保持强盛战斗力和完整编制的重要缘由,所以这个基础体系没有必要做什么改变。

然而这个简单的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军队的升迁需求和荣誉需求。

所以刘备决定增加军阶这一存在。

军阶层面,刘备决定直接引入九品官人法的规定,自从九品开始,一直设置到正一品,凡九品十八阶,分别对应从普通士兵到将军的每一个序列。

士兵从入伍开始是没有军阶的,如果立下功劳,就可以从从九品开始积累军阶,基本上从士兵到什长,可以授予从九品到正九品的军阶,从什长到屯长,则可以授予从八品到正八品的军阶。

到了军侯级别,就可以授予从七品到从六品的军阶,到了军司马级别,则授予正六品到正五品的军阶,到了校尉级别,可以授予从四品到从三品的军阶,中郎将级别,授予正三品军阶。

正三品往上,属于将军级别的军阶。

第八百四十七章 军队的改革

如果说对于军职体系中的基层和中层,他们尚且还有着追求更高等级军职的想法,那么对于已经进入将军层面的将领来说,这一追求在过去是不明确的。

或者说他们这个层级的追求已经直接指向了更多的食邑和在刘备本人心里的地位。

过去,将军只是按照职位予以区分,并没有太明确的级别之分,所以一名军官脱离中郎将级别进入将军级别之后,晋升途径已经不是很多了,一般只有职责范围内的不同和区别。

而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励将军层面的将领积累军功、勇于征战,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避免退化、腐朽,刘备决定把将军层面的将领也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二品的少将,正二品的中将,从一品的上将,最后则是最高的正一品元帅。

这四个级别是属于将军级别的高级军官的军阶,任何一个级别的升迁和跨越都需要灭国级别的功劳才能兑现。

一般来说,至少在刘备的设计中,到了这个级别之后,将军所追求的军功必然是灭国灭族级别的军功,普通军功想要积累升迁的话,跨越的难度就非常大了。

这也算是对将军这个群体的高级军官们的一种激励。

另外,刘备还配合将军的军阶,设计了具体的军职称谓。

比如杂号将军就归属于少将级别的军阶。

而少将级别的军阶在原则上是跟随军队数量决定的,因为中郎将和杂号将军在之前都是统领一个军的领军者可以担任的职位,所以归属于少将军阶的杂号将军实际上的数量也就跟随军队的数量上下浮动。

只要中郎将立下战功升任少将军阶,就自然可以成为杂号将军,所以理论上汉军有多少个军就可以有多少个杂号将军,少将军阶的持有者也就在这个层面上属于不受限的存在。

当然了,杂号将军的将军称号也不受限制,不管将军号多么狂拽酷炫,哪怕你是宇宙将军,只要朝廷允许,你都可以这样叫——但与此同时,哪怕你是宇宙将军,你也是最基础的少将级别的将军。

从中将开始,职位数量就是有限的了。

首先,刘备把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征西将军、征东将军和征虏将军设定为五征将军,属于中将级别的将军号。

有了五征,那么五镇也少不了,镇东镇南镇北镇西,再加一个镇虏将军,五镇将军齐活儿,也设定为中将级别的军号。

五征将军和五镇将军在具体职责上设定为外部五大军区的主将和第二主将,是军区领导级别的重要将领,到了这个级别,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五大军区之外,中央军区方面,刘备按照传统,设下前后左右四个最为简朴、传统的将军号作为中央军区的中将军号。

如此,整个汉军的中将军号一共就十四个,将来如果没有军区级别的增设和减少,那么中将军号就那么多,不能随意增减。

原则上来说,正二品中将是有可能随着国土的增加与军区的增加而增加的,数量并不恒定。

到从一品上将级别的将军层面,限制就更大了。

刘备规定,只有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和大将军属于上将军阶,且不跟随任何事物而产生变动,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上将军阶只能有四个人,多了没有。

再往上的正一品元帅,理论上又不设限制了。

元帅就是元帅,元帅没有对应的军职,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在刘备的设计中,基本上就是授予那些为国家征战一辈子且劳苦功高得到广泛尊崇的老将军。

也就是说,在这一套体系之中,最高的实权职位就到上将级别,四名上将是站在这个国家军事顶点的存在。

而元帅,是将军级别的老将军在离开军队前后的那段时间内给确定下来的荣誉军阶,是慰劳一位一生征战、将一切都献给国家的老军人的最后的国家级别承认,属于退休人员的终生成就奖之类的存在。

之后,刘备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

因为考虑到未来军队的能人辈出、猛男扎堆,十四名中将和四名上将这个限额可能会导致很多很能打的将军一辈子都只能停留在少将这一级别,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将军们的进取之心,甚至会引发一些很不好的情况。

所以刘备设计了一个补充条款。

即军功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满足了升迁中将军阶和上将军阶的人,哪怕因为军职腾不出来而无法升任对应军职,但是军阶是可以顺势提升的。

也就是说军职可能还是一个杂号将军,但是满足了条件之后,可以先升军阶,升级到中将军阶然后排队,等着中将职位有空位腾出来,再依次递补。

中将级别也是一样,满足了晋升上将军阶的要求之后,也可以升级军阶,排队,等着具体的军职被空出来,再依次递补。

做这一设计,刘备主要也是为了控制军费支出和未来的某些隐忧而考虑。

国家财政很难说一直保持在一个很好的水平线上,他必须要考虑到未来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的可能性,军费支出作为大头和保持国家状态的重要费用支出,堪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中将和上将作为最高级别的高级军官团体,对于他们所需要支出的军事费用和军事开支那是相当庞大的,一个中将的位置所包含的军事资源,换算一下,就能在一个地区的财政份额中占据相当分量了。

正是如此重大的职责和权限,所以才要限制岗位数量,不能太多。

刘备给每一个将军位都设计了相对应的军事职责,基本已经可以囊括汉帝国在军事方面的具体需求,十四加四的格局设计已经足够应付整个军事局面的需求。

如果安排的太多,除了浪费军费之外,毫无意义。

关乎到具体的军事权力方面,军事职位所对应的军事权力也是有限度的,军事职位不可能无限扩充,军事权力也不会无限扩充。

这十四个中将级别的将军号都是各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分散在地方上主管各大军区的日常工作,同时也会负责各大军区出兵作战的事宜。

基本上每个军区有了作战的需求,就是中将级别的军官作为主将统领出征。

中将级别的将军就等于是帝国军事的中流砥柱,但凡有什么重大事件,他们都必须要统兵在前,成为帝国的一道屏障,哪怕战死,亦在所不惜。

而上将级别的四个将军就更特殊了。

限于身份之高,所以他们不在地方任职,也不直接接触军队,他们在中央任职,像朝官一样可以上朝,主要活动范围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负责的是整个天下的军事任务。

平时,他们可以参赞军务,在枢密院的军事会议上有参与议论和表决的权限。

至于战争,升任上将之后,基本上就告别一线战场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参赞,是作为皇帝的军事高参,并且直接参与到刘备将会设立的帝国军校的日常教学任务当中。

自然,他们作为帝国最优秀的四名军事家,也不会彻底成为吉祥物。

每当地方军区有无法单独处理的重大军事任务的时候,皇帝便会允许上将级别的将军率领中央军区的士兵前去支援,并且接管所有军事指挥权,全权负责征战。

简而言之,在这套军阶和军职相互对应的新体系之中,少将军阶的杂号将军们是军队的高级基石,最重要的则是中将军阶的十四名将军,他们是帝国军事的防波堤,上将则是大堤崩溃之后的紧急救援队。

最后则是爵位层面,刘备决定放个大招。

他要恢复秦以前的传统的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每一级爵位还要设置三等,从三等男到一等公,共十五个爵位级别,全部开放给人臣使用。

当然了,刘备在这套设计体系中也彻底剥离了爵位和封地之间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爵位和封地和食邑关系密切,就算没有治理权,但是也有租税的享有权,并且享有一个地方的名誉宣称。

可是在刘备的设计中,第三帝国的爵位仅仅只和食邑数量产生联系。

每一个层次的爵位对应不同数量的食邑,代表不同的收入层级,甚至于都不关乎地方名称,每一个爵位前都不会带上地方名称,食邑也不会特指某个地方的食邑,只是一种象征。

具体来说,一户食邑有多少经济收益,由朝廷规定,最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也由朝廷户部直接拨付,不和地方产生任何联系,第三帝国的爵位会彻底剥离其他属性,只会产生经济利益,且对个人荣誉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

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但是无所谓,第三帝国的底层运转逻辑已经被刘备改变了,现在他想要做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难度,所有可以直接反对他的力量都被他扫平了。

就算是传统的二王三恪制度之下所存在的宋公、卫公这两个公爵的存在,在刘备这边,也没有什么问题,他直接宣布,卫公和宋公是特殊的【礼制公爵】,不是【军功公爵】,同为公爵,但是两者并不属于一个体系。

对于这两个公爵,可以维持原有的尊号,但是对于这两人,刘备也下令将他们从原先的封地迁徙到雒阳来,从此居住在雒阳,不再前往封地就封。

于是在贞观三年十月,刘备正式宣布要对军队体系进行一系列变革的时候,很多人惊讶,却没什么人反对,大家没费什么功夫就接受了这个全新的现实。

于是乎,刘备顺理成章的对军队体制发动了改革。

第八百四十八章 孟陀还是负责挣钱吧

说是改革,但是这套制度其实是对军队有好处的。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套制度没有任何损害军队利益的地方,硬是要说对爵位制度的变更有点荣誉层面的更改,那大家也没有为了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和刘备闹不开心的想法。

所以这个政策很快就通过了,并且正式开始落实。

刘备在军队会议上将自己的安排对军队内部作了通报,之后直接上朝堂公开,把全新的军队爵位体系给大家公示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