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450章

作者:御炎

不过当他们展开行动扑向县城的时候,汉军其实已经准备好了。

他们行动的同时,汉军也在准备之中,且对于他们的行动轨迹也派人跟踪了解。

当叛军集合在一起宣布向县城进军、威逼朝廷停止度田的时候,一个营的汉军和广汉郡郡国兵一千二百余人出现了。

汉军的数量比叛军多,装备比叛军好,战斗素养比叛军高,两下里一交锋,这支叛军没什么意外的就被汉军干废掉了。

谢崇作为统领,作战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可以成功偷袭,觉得自己多少有一战之力,能攻破县城占据优势,集合更多人马一起对抗汉军,结果一看自己的军队如此无用,居然被汉军反包围了,顿时就心凉了,也不想着指挥,赶快逃跑。

他带着颇有战斗力的家丁亲兵疯狂冲击,想要杀出一条血路逃跑,但是愣是没冲出去,被汉军一波反推推了回来,最后前军崩溃,全军覆没。

谢崇本人和参加此番作战的各大家族成员纷纷被擒拿,也有少数几个人在战场上被杀死。

这一战一共只花了不到半个时辰就结束了,叛军这边投降的太多,很多本就农民不明所以,完全不认为自己有拼命的必要,一看情况不好,立刻丢下棍棒竹枪投降,根本不出力,汉军也没费什么功夫就取得了胜利。

正面战场结束了,汉军又将这些叛军的组织者一网打尽,将二十多个参与此事的大小家族全部铲平,与他们有些关系的家族也被汉军监控起来,只要发现有什么问题,立刻处置。

至于罪魁祸首谢崇等人,则被押赴郡府斩首示众,传首郡中,以为威慑。

同时,在这场战斗中,汉军还发现了这些叛军有铁质兵器,有些甚至还有盔甲,这些绝对的违禁品出现在这里,只能意味着郡中各大家族还是有私藏这些违禁品的。

虽然现在叛乱解决掉了,但是隐藏的风险还在,所以他们要求展开新一轮的搜查,严格杜绝盔甲一类的违禁品在民间的私藏,如有发现,以谋反论处。

不过核心利益的损失显然不是一两场战斗就能够威慑的,广汉郡的战斗刚结束,那边巴郡又爆发了三个地方的叛乱。

这三场叛乱分别发生在临江县、垫江县和安汉县,三处各有官吏因为不满而纠集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联合起来组织人手反抗朝廷的度田令,未必是要造反,核心诉求往往是朝廷放弃度田。

但是在朝廷看来,在刘备看来,这不就是造反吗?

干他没商量!

三处叛乱发生之后,刘晟那边也快速得到了消息,得知三处叛乱规模不一,安汉县最小,只有两千多人的规模,临江县的规模最大,反抗者有上万人。

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不一,但是最大的原因一定是限奴令执行的不彻底,这一点刘晟和刘备都能想到。

上一轮限奴令可以说是把汉帝国的奴隶人口给腰斩了,但是算下来,汉帝国的奴隶人口还是有好几百万,高门大族肯定占了很多,但是要说地方上的那些不算高门大户的官员、豪强户口都是干净的,那也不尽然。

肯定是各处都有水分,私下里用各种方式或明或暗的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的奴隶人口继续为他们服务,但凡有点官面上关系的家族,都是这么干的。

所以有些郡县执行的比较干净,于是这一次的反抗力度就小多了,比如广汉郡,整体只发生了一次叛乱,被轻易平定。

而巴郡则不然,执行的不够干净,执行方面肯定是多有水分,于是这一波就给他们爆发出了实际力量了。

临江县上万人的叛乱规模很大,声势浩大,叛军首领是原临江县县吏徐怀,他纠集临江县多个县吏,以及本地的一些对度田令感到恐慌的豪强大户,大家一起起兵反抗度田令。

临江县令马强也是凉州州学出身的二期学生,履职两年半,对地方建设多有建树,不过临江县地方势力庞大,平日里多亏临江甘氏家族力挺,他才能发号施令。

此番叛军作乱,最开始向马强送去预警的也是甘氏,之后甘氏组织起两千多人的兵力赶在叛军之前驰援了县城,马强得到甘氏的支援,幸运地保住了县城,和叛军展开对峙。

之后叛军连续六天攻城,马强顶盔贯甲,亲自上城指挥士兵进行抵抗。

而西蜀军区的汉军也没有傻愣着,没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优良传统”,得知临江县叛军势力庞大的消息之后,刘晟派遣副将张任率领两个营的军队驰援临江县。

张任在刘备身边做了一段时间的大将军掾属之后,很快就被刘备下放到军队里历练,这些年摸爬滚打,立下不少功劳,职位不断提升,终于在刘备登基之后被提拔为刘晟的副手。

刘晟目前还要坐镇汉军大本营,就让张任代替他出征,而张任也不是个简单人物,接到任务之后,不慌不忙,顺着水道一路向东,在进攻临江县叛军之前,顺手灭了水道途径的垫江县叛军。

垫江县叛军也是实力不行,几千乌合之众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连先期驰援的一千名巴郡郡国兵都奈何不了,一千郡国兵就把他们拖住了,使得他们寸步难行。

等张任带着汉军精锐抵达垫江县附近的时候,一个营一次冲击就把他们给灭了,张任顺便在这里展开了清算,前后一天半的功夫,垫江县的反叛势力就被连根拔起。

一票人被张任摁着脑袋在河边给砍了脑袋,然后把尸体推入水中喂鱼,把威慑和强硬的姿态做得很足,县中大大小小的家族都被要求围观,一个个的汗如雨下,显然是被震慑住了。

解决掉垫江县的叛军之后,这支郡国兵北上安汉县,张任继续带兵顺着水道向东,抵达临江县花了十几天的功夫,沿途顺手灭掉了一些不长眼的趁势作乱的匪类。

而在张任赶路的这段时间里,临江县叛军愣是没有前进一步,没能对临江县城造成实质性威胁,面对不到三千的守军,他们一万多人愣是没能做出什么成绩。

其实这不正常,因为临江县守军也不是什么精锐,性质上和叛军其实差不多,叛军是乌合之众,临江县守军也没能好到什么地方,主要是叛军内部分歧太大。

有人觉得应该拿下县城,有人觉得应该趁势扩张势力范围,到更多的县城去打秋风,获取更多的利益,有人觉得应该进攻郡治所,给朝廷更大的震撼,还有人觉得应该尽快和朝廷讲和。

反正一群人说来说去就是无法统一意见,最后明明人数多,却不能把全部的力量用来攻打县城,使得守军根本没有竭尽全力,就拖住了他们半个多月的时间。

硬生生把他们自己的黄金时间给拖没了。

于是当六月中下旬张任带着两个营的汉军抵达临江县的时候,这群叛军才终于傻了眼。

汉军人数比他们少,但是非常自信的张任却直接用了包饺子的战术。

而汉军也没有辜负张任的自信,顺利执行了包饺子的战术,四面八方把叛军的退路全部堵死,愣是把叛军围城的作战地点给扎了一个口袋。

然后就是简单粗暴的正面进攻。

汉军结成常见的制式军阵,对叛军发起正面进攻,环首刀猛劈,长矛突刺,叛军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全面崩溃,拼命往中央位置逃窜,被汉军围的死死的,然后全军覆没,被汉军通吃。

战后,张任清点战果,发现俘获的人数超过一万,战场上被杀死的叛军人数其实也就一千多点,叛军的全部首脑人物被汉军全部抓住,或者阵斩,或者战后斩首。

联合发起动乱的三十多个大小家族被汉军团灭,彻底铲除,一切充公,临江县叛乱事件就此结束。

而在张任轻而易举的消灭掉临江县叛军的同时,安汉县的叛军也被巴郡郡国兵都尉严陆率领一千三百名郡国兵解决掉了。

于是巴郡内部关于度田令的抵抗行为差不多也就到此为止,没有再掀起什么波澜。

同样的叛乱在蜀郡也有,在犍为郡也有。

不过犍为郡的规模很小,而且汉军驻军地点就在这里,所以前后不过八天就被汉军解决掉了。

蜀郡的叛乱规模不小,好几个县有预谋一般的同时发起叛乱,打出旗号要去雒阳和天子谈谈度田令的事情。

因为行为过于嚣张,且完全不尊重刘备,使得刘晟大为恼火。

他不能允许有人不尊重刘备,便亲自带领最精锐的神策军前往蜀郡平定叛乱。

因为过于恼怒,刘晟平定蜀郡叛乱的时候就比较凶狠,没怎么留情,蜀郡郡府、成都县府、江原县府等多个官府十六名官吏联合发起的“谈话行动”,前后半个月就被他摁下去了。

杀得人头滚滚。

然后因为是战时,刘晟拥有节制全部的权力,于是他对蜀郡叛乱是穷追猛打,不仅对叛乱的官吏发起三族消消乐行动,还对渎职、不称职的官吏发起追责和调查,一口气上表参奏了蜀郡三分之一的官吏。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蜀郡经历了一次官场大地震,多次政治清洗之后所幸存下来的最后一点点旧势力也被刘晟物理消灭了。

度田行动顺利推动下去,活着的官吏和豪强地主对刘晟那是大气不敢喘一口,他派人上门度田,没人敢阻拦,全都老老实实的配合了。

然后各家各户有多少土地,有多少隐瞒不报的奴仆,有多少族人之类的,全都被刘晟摸清楚了,在七月中下旬的时候,刘晟把相关的消息通报给刘备,请刘备对一系列事件作出决断。

该怎么奖励,该怎么惩罚,您做决定,但是我就提出点建议,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对他们有什么仁慈的想法,这帮家伙畏威而不怀德,收拾得越狠,他们越乖巧。

刘备那边可忙了,五月初下达了度田令之后,六月份就开始出现叛乱,益州北部的叛乱还不算是规模大的,规模最大的叛乱集中在冀州南部。

甘陵国、赵国、安平国、魏郡这些地区,因为限奴令在这些地区推动的不彻底,所以这一地区的反抗力量是冠绝全国的。

更有甚者,这些地方的叛乱似乎还有当地汉室宗亲的一些痕迹。

大抵也是知道了刘备这一次是不肯善罢甘休,所以这些地方的旧势力残余也就没有继续和刘备虚与委蛇了,他们也不装了,摊牌了。

几千几千的拉出自家的奴隶组成叛军,分发潜藏已久的兵器,准备和刘备好好说道说道这个度田和缴税的事情。

想度我们的田,让我们和那群泥腿子一样缴税,可以啊。

但是,您老人家得先问问我们手里的钢刀答不答应!

第七百九十七章 天晴了,雨停了,他又行了

该说不说,冀州南部这些地区的主官们其实一开始是想要和地方豪强大族们好好谈谈这个事情,争取和平解决的。

虽然第三帝国如今的官吏有很多是刘备自己培养出来的,但是毕竟时间比较短,尽管经过了一系列的政治清洗和“任人唯亲”,但整个第三帝国的统治集团还是有差不多一半的官吏是第二帝国的旧官吏。

这些人在广义上都能属于老官员派系,和刘备自己培养出来的新官员派系有较大的思维模式上的不同。

刘备带出来的人那身上自然打上了抹不掉的刘备的烙印,那是斗天斗地谁也不怕,天王老子来了都能朝他吐口唾沫。

但是对于老派官员们来说,比起斗争,肯定更习惯于协商解决问题。

谈,都可以谈,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谈的?

只要谈,就能解决问题。

不要打打杀杀,打打杀杀的一下子撕破脸皮了,对大家谁有好处?

别搞零和博弈那一套,咱们要讲一个合作共赢。

比如担任渤海郡守的蔡邕和担任赵国相的服虔,那都是老牌大儒了,刘宏去世不久之后出任的地方官职,至今也五年了,和地方上的关系也处的不错。

刘备觉得他们做的还可以,所以暂时没动他们,这一次也是想考验一下这些老学究们,看看他们是不是有点做事情的本领,能不能适应第三帝国的斗争形势。

他们比较早得知了度田令的消息,在政务大会的时候,刘备就和他们透了底,让他们有个准备,而且冀州南部这几个郡国因为地位特殊,刘备也是较早的给他们布置了满员的郡国兵。

连安排过去的郡国兵都尉都是军队里比较有经验的老军官,绝对能带几千人干仗的那种。

属于说皇帝给你们撑腰做靠山,把排面拉满的那一种。

蔡邕和服虔大概也是觉得自己排面拉满了,有底气了,所以觉得应该可以和地方势力谈一谈和平解决问题了。

缴税就缴税,无非是多出一笔钱,之后你好我好大家好,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总比打打杀杀要好,看看当年限奴令,反抗的人都死了,顺从的人都活下来了。

反正蔡氏家族和服氏家族在他们两人的打点下已经决定顺从度田令了,反正他们的家产规模也不大,在官员队伍里也不算是第一梯队的选手,缴税就缴税,官还是有的做。

但是冀州本地势力不这么看待问题。

他们觉得他们在之前的种种事件中已经很给刘备面子了,已经给了刘备足够多的利益,他们自己都损失了不少利益了。

比如限奴令时期,为了应对刘备的需求,他们可是联合起来交出了一大批奴仆给朝廷交差,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了一大笔的利益,这笔利益难道什么都不算吗?

结果现在刘备还要他们割肉,居然让他们缴税?

发家致富之前就要缴税,发家致富之后还要缴更多的税,那我不是白发家致富了?

蔡邕去谈判的时候,谈判对象就和蔡邕算了一笔账。

以他家族总数超过十万亩的土地额度,还有当前的平均收成,再加上目前各类农业生产的支出和储存成本、运输成本等等,如果按照刘备规定的税率,他家种田就不能赚钱了。

得赔钱!

种田还要赔钱!

我花了那么大心思去种田,为了种植粮食,结果还要我赔钱!

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蔡邕连连摇头,劝他们再仔细的算一笔账。

别想着保留那么多土地啊,要那么多土地干嘛?将一部分土地用市场价格卖给官府,这样又能赚到卖地的钱,剩下的土地还能保证盈利,这不好吗?

土地规模小一点的话,获得的收益是比之前高的,要交的税款是比之前少的!

虽然赚得比以前少,但是你们已经很有钱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于是对方的谈判代表就黑着脸请蔡邕离开了。

老子从来就没交过税款,这年头谁交税啊?你还有脸说我交的比以前少?

谈判陷入僵局,蔡邕和服虔用自己多年大儒、海内名士的一张老脸去谈判,得到的回应居然是——天子已经变法,儒家已经不能独尊,所以你们的老脸不值钱了已经!

这谁受得了?

蔡邕脾气算好的,只是拂袖而去,将此事上报给朝廷,请朝廷稍微了解一下这里头的事情,看看接下来该怎么做。

服虔当场就和一个“十年老友”撕破了脸皮,绝交了。

尽管如此,蔡邕和服虔还是不想率先动手,尽管各方消息显示他们辖区内的诸多家族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但他们依然不认为这些豪族真的就敢于和刘备那天下无敌的军队作对。

于是他们没有提前下手。

等豪族们发动自己的人力物力正式举起反旗、组成联军攻城略地并且强力抵制度田令的时候,蔡邕和服虔才惊觉这天下间居然还有人不怕刘备。

但是为时已晚,他们只能带着郡国兵据城死守,保住各自的郡治所不丢失,然后立刻向中原军区负责人徐晃求援。

徐晃这边其实也不是很宽裕,因为这段时间各地都有反叛出现,青州和徐州也有地方闹得挺凶,且这两州的郡国兵数量少,更难以自行解决叛军,所以只能让徐晃发兵。

徐晃于是安排曹仁率领本部鹰扬军和新兵军第二十二军奔赴青州和徐州展开平叛战争。

好在徐晃本部的虎贲军精锐没有调动,这是中原军区的预备队,徐晃认为一般的叛乱交给三个新兵军就足够了,他们镇着地方,足以不出乱子。

除非真的出现了一些特别厉害的能够威胁到地方安稳的“大贼”的时候,徐晃才会出动虎贲军精锐。

徐晃一直认为虎贲军虽然已经不再是过去历史上那个唯一的精锐代名词,但是作为曾经的荣耀象征,虎贲军必须要有一点自己的排面。

一般的小贼不出手,就算是乌合之众,那也要是三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叛军,才值得虎贲军这样的精锐出手。

然后他就发现,是时候了,虎贲军可以出动了。

冀州甘陵国、赵国、安平国、魏郡等地区,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叛军作乱,叛乱规模很大,叛军声势浩大,攻城略地,已经有好几个县城失守了。

徐晃勃然大怒,县城失守不仅意味着地方官员守土失败,对于他这个中原军区负责人来说,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