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44章

作者:御炎

第七十三章 而你的上限,我暂时还看不到

这次事件中,刘备毫无成为了最大的胜利者之一。

他的名望提升,职位提升,权力提升,终于开始不再是跑腿小弟和抄写员,而是开始接触到真正处理国家政务的过程,名正言顺的参与其中。

至于这次事件的另外一个最大受益者袁绍来说,刘备地位的提升有百利而无一害,他兴高采烈地举办宴会庆祝刘备升官,在宴会上频频敬酒,称赞刘备,夸奖刘备,俨然有成为大汉第一刘备吹的迹象。

至于那个拒绝了参与此事的袁术,现在正在无能狂怒之中。

虽然袁绍碍于家族颜面没有对袁术进行什么公开处刑,但是许攸很明白袁绍的心理,多次在宴会上提及了这件事情。

然后袁绍假装大度斥责许攸,当中解释说【舍弟】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才没有参加,大家千万不要责怪他。

于是袁绍又得了一个【贤良兄长】的美名。

这可给袁术气坏了,在屋子里又摔又砸还打人,见谁不爽一顿痛揍,整个人就跟吃了火药一样,一点就着。

于是暂时没什么人敢于接近袁术了。

袁术所遭遇的这一切当然和刘备没什么关系。

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刘备频繁出入雒阳城内不少高门士族的府邸,经过袁绍的引荐认识了不少人,和不少家族混了个脸熟,算得上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和这些家族往来的同时,刘备也通过曹操的关系结识了曹操的家人,成为了为数不多正式拜访曹家的士人,为曹家所热烈欢迎。

曹操的父亲、大司农曹嵩亲自出面接待刘备,向他表示友善,并且希望刘备可以多多和曹操亲近亲近,不要生分了。

而且……

曹操有什么能帮得上刘备的事情,就要多伸手帮帮忙,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那当然,很是理所当然。

就这样一直到六月份,炎炎夏日之际,刘备的老丈人韩荣以议郎的身份抵达了雒阳。

那一日,刘备带着韩宁和部分家中人一起出城数里迎接韩荣和韩夫人,一家人终于团聚。

韩荣不仅带来了很多家乡特产和家乡的酒水,还带来了刘备母亲亲手为他编织的草鞋、草席和亲手给他缝制的衣服,以及介绍家里情况的由简雍亲笔书写的信件。

刘备对此表示感谢,和韩荣好好地喝了一顿酒。

酒过三巡,韩夫人和韩宁久别重逢,母女之间有着说不完的悄悄话。

而刘备则和韩荣一起到院子里纳凉聊天。

“玄德,这一次遇险脱困,因祸得福,还真的是多亏了你,没有你,我现在应该已经无奈的回家赋闲了。”

韩荣拍了拍刘备的肩膀,向他表示感谢。

刘备笑了笑。

“丈人这话说的,咱们是一家人,不互相帮助,难道还能袖手旁观?”

“话是这样说,但是面对宦官,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站出来的。”

韩荣笑道:“我可听朝廷使者说了,你在雒阳现在也是响当当的名士,更是一人单独对抗两大宦官,让两大宦官对你无可奈何,犹如虎口拔牙一般完成了此番壮举。

那朝廷使者看上去对你非常佩服,言辞之间满是赞美,甚至还说你是士人的骄傲,玄德,我没有看错你,今时今日的你,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轻易拿捏了,你已经今非昔比了。”

刘备拿起了放在一旁果盘之中的水果,咬了一口。

“我应该没有辜负您的期待吧?”

“当然。”

韩荣也拿起了一颗梨子,咬了一口。

“你的所为,即使我宦海沉浮多年也不敢想象,玄德,我的上限在什么地方我是知道的,而你的上限,我暂时还看不到。”

我的上限吗?

刘备吃着手中的梨子,略微思考了一下。

“您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进入这个圈子,踏入这个层级,我就没有了退路,之后的每一步都必须走的小心翼翼,且坚定无比,我只有一步一步向上爬,别无他路。”

“是啊。”

韩荣叹了口气,低声道:“一入宦海,就很难找到退路了,且一般的退路也不可能让人满意就是了,否则为什么得了一个议郎,我就如此欣喜若狂呢?说到底,我也渴望着三公九卿的高位啊。”

三公九卿吗?

这的确是汉代士人的理想和追求。

不过,我又不是什么简单的汉代士人。

刘备狠狠地咬了一口手中的梨子。

“接下来有什么更进一步的打算吗?”

韩荣见刘备不说话,就主动询问他接下来的目标。

刘备思考了一会儿。

“暂时还是以尚书台内的升迁为目标吧,台阁在大汉的重要性还是可以彰显的,未来我肯定是要追求侍中、尚书的职位的,争取在雒阳朝廷内站稳脚跟,争取可以在雒阳朝廷内升迁,达到高位。”

“很实际的想法,大汉的权力在中央为尚书台,在地方为郡,虽然官阶不太高,但是权力是实实在在的。”

韩荣低声道:“在大汉,高位反而没有重权要紧,只要四十岁之前能做过实权职位,未来担任三公高官根本也不是难事,更有可能直接录尚书事,成为真正的宰相。”

真正的宰相吗?

刘备知道这个职位对于当下的大汉天下来说可能依然是很重要的职位,但是在未来,在乱世之中,担任一个宰相,可能对于终结乱世毫无意义,还没有一个军阀来得快。

他想要抱住刘宏的大腿,无非是想要在天下大乱前走通未曾设想的道路,这与是否成为宰相其实没有太大的关联。

今年已经是光和五年,再过一年几个月,黄巾大起义就要开始了。

黄巾大起义标志着东汉“和谐统一”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此后就算刘宏还维持着对东汉的统治,他的统治力和东汉中央的威慑力也大大下降了。

黄巾大起义不仅沉重打击了地方豪强的力量,打击了一些士族官僚的力量,也打击了刘宏和宦官集团好不容易安插在地方上的那些郡守县令的力量,可以说一波流对东汉中央造成了几乎不可逆的损伤。

从此天下叛乱此起彼伏,豪强作乱,官员作乱,外族作乱,刘宏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也是东汉王朝的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不也正是通过军功获取地位的良机吗?

和平年代需要通过政绩获取功劳和升迁,速度还比较慢。

而战乱年代就可以通过军功获得功劳和升迁,速度非常快,封侯拜将也不是不可能。

东汉没有文武分离的说法,出将入相才是大家追捧的人臣之巅峰,一个有着士人身份的将领会被人们称为儒将,成为大家所羡慕的存在。

所以对于刘备来说,黄巾之乱以前可以通过政治行为在朝廷内寻求升迁之路,而黄巾之乱以后,他就要利用早前打下的基础,开始从事军事,投笔从戎,通过军事功绩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所以,宰相?

算了吧。

接下来,是该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准备的时候了。

第七十四章 年轻士子的领头羊

涉及到根本的事情,刘备从来都是非常小心翼翼的。

他首先给远在幽州老家的简雍写信,让简雍带着关羽和季建等人开始加大刘氏私兵的训练量,多进行真正的军事演练,至于方法,前几年刘备已经传授给他们了。

而且要是可能的话,尽可能多接纳一些外地流浪青壮的投靠,充实刘氏私兵的数量和战斗力,尽可能寻求买马的途径,以家中积蓄买马,扩充刘氏私兵中骑兵的数量。

然后就是要在私下里锻造甲胄、盾牌,收集弓弩等战争用具,还要从此刻开始大量收集粮草盐巴等等战争物资,并且全部妥善储藏,相关人等要严格监控,不能走漏了风声。

这年头朝廷当然是不允许私人拥有这些战争武器的,但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们要说手上真的一点存货都没有,那估计雒阳城里的宦官都不信,只不过全都藏着掖着,不拿出来而已。

在黄巾之战中,幽州也被战争波及到了,黄巾军一支相当数量的军队侵袭了幽州,他的老家涿郡是否安全也是个未知数。

为了保证家族的安全,刘备要求家族早做准备,不求破敌,但求以强大武力击退来犯之敌。

这个命令很重要,刘备把正在长水骑兵队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张飞喊了回来,让他返回涿县送信。

张飞毫无疑问,领下刘备的命令之后,收拾一番就骑马上路了。

刘备望着张飞离去的背影,一些思绪涌上心头。

在雒阳的这段时间,张飞先是忠实的履行了刘备贴身保镖的职责,后面又在长水骑兵队里学习正统的骑兵战术,学习效果不错。

刘备也把他当做亲兄弟一般照顾、培养,将卢植传授给他的兵法也传授给了张飞,让张飞认真学习。

张飞和关羽不同。

关羽在老家就跟随父亲学过一些文化,有文化底子,读起书来也没什么障碍,且比较好学,张飞却没有。

刘备始终感觉关羽能够镇守荆州独当一方且威震华夏,而张飞却死在了小人手里,实在不是没有理由的。

而这种人生境界的差距,可能就是从两人的学习态度上差出来的。

关羽热爱学习,刘备传授给他兵法,他牢记于心,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而刘备传授张飞兵法的时候,张飞则显得痛苦不堪,让他多学几个篇章,就跟逼着不能吃香菜的人吃香菜一样,那是发自基因层面的不爽与抗拒。

所以刘备对关羽采取的是引导式教育,觉得关羽可以保持一定时间量的自学。

而对张飞则是填鸭式的教学,让他不管怎么说先把知识学到,以后该怎么运用就看他的本事了,反正军事家不是填鸭填出来的,军事家基本上都是天才,填出来的只能算军官。

事实上自从刘备接触到了关羽和张飞之后,就对这对鼎鼎大名的武将代名词一般存在的牛人和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了变动。

很早以前他也觉得大将都是天生的,不管是谁,只要历史有名,生来就是牛人,所有的能力数值都和游戏里面一样一成不变,只要忠诚度刷满了,所有的一切都是绝对的。

然而和关羽张飞认识很多年以来,刘备意识到,就算是真正的天才,也要经历时间的磨炼和检验,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厉害的名将。

关羽和张飞绝对不是天生名将。

最早跟随刘备的时候,这两人也就是比一般人勇猛一些、气力更大一些的高级打手,打架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往往冲在最前面,最后被人打成猪头三。

这两人鼻青脸肿的次数跟刘备手底下任何一个人都差不多,和刘备也差不多,都是吃拳头成长的。

有些时候敌人人数太多,关羽和张飞两人一个猪头三一个猪头四,躺在床上起不来。

刘备当时大跌眼镜,觉得这两人是不是冒名顶替的,后来才回过味儿来,没有经过历练和成长,大部分人都无法发光发热。

关羽和张飞都不是天生的【熊虎之将】。

所以他把自己街头斗殴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告诉他们如何打配合,拉着他们和自己原先的小弟们一起练习配合打架。

渐渐的,他们才学会了和其他“战友”一起打配合,并且因为他们身材高大,力气大,先天优势强,所以渐渐成为刘备身边的一号打手和二号打手。

而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比较能苟,生命力顽强。

早期跟随刘备的一些打手小弟有很多都在刘备成就街头霸王称号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掉队了。

比如病死,比如受伤治不好死掉,又或者被官府抓捕无奈跑路等等,他们都掉队了。

而关羽和张飞扛过各种灾厄,生病了治好,受伤了养好,也没有被官府抓捕,留到了最后。

除了天才,所谓的人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最强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很幸运的活到了最后。

所以刘备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刘邦的沛县子弟兵个个都是牛逼人物,为什么曹操的曹家子弟兵那么牛逼,为什么朱元璋的淮西旧部那么牛逼,以及为什么这些人都是老乡。

不是他们一开始就很牛逼,而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不断积累经验而且还一直活到最后、由量变积累产生质变的一个过程。

在乱世的战场上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本事,将这种本事修炼到极致的人,绝对不会在专业上差到哪里去。

刘备不知道自己能否和刘皇叔一样点满生存技能,但是他知道,自己和刘皇叔已经完全不同了。

所以现在的关羽张飞也和刘皇叔麾下的关羽张飞不同了。

他们不再走野路子发展自己琢磨的模式,而开始接受正规教育,通过正规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成长,取得了令刘备感到满意的成果。

所以,这一回,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家可以走到什么地步呢?

刘备不知道。

刘备只知道光和五年七月以后,自己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快节奏、高要求。

他在做官之余,继续维持着自己辩经达人和大汉诗圣的人设,继续把自己的名望往更高的地方推。

古文经学派一如既往的推崇刘备,视刘备为年轻士子的领头羊,认为刘备具备担当这个职责的素质,认为他必将成就一番大事业。

今文经学派也因为刘备单挑两大宦官的事情而暂时不再非议刘备,虽然也有看他不爽的人存在,可是在党锢之祸的大背景之下,刘备的存在无疑是士人们的一根标杆。

尽管如此,在深入接触高门士族的过程当中,刘备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变化。

就刘备所观察到的现象,士人们在私下里对当前政治生态的不满意已经由针对宦官的不满意转移到了针对皇帝的不满意。

士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皇帝对宦官过于宽容放纵,而对待士人却是非常的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