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430章

作者:御炎

“陛下,臣有说不的权力吗?”

“当然,您是我的老师,别人没有的权力,您有。”

“玄德,我答应你。”

卢植把手里的那本《左氏春秋》塞到了刘备手里:“这东西已经没用了,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现在已经明白了,大汉的未来,在这工巧研究院里,而不在左氏春秋。”

“老师为何如此说?”

刘备勾起嘴角,笑道:“明明左氏春秋也很重要。”

“不是左氏春秋重要,而是你的存在,让一些人误认为左氏春秋很重要。”

卢植摇了摇头道:“左氏春秋从来不能让人打胜仗,而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让人打胜仗,事到如今,我继续坚持这些东西也没有意义了。

玄德,你看的太远了,与你相比,我只是井底之蛙,看不到真切的东西,但是我唯一好奇的是,玄德,你到底看到了多远?看到了什么?”

卢植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刘备,似乎想要从刘备这边得到这个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刘备没法儿给他,他没法儿告诉卢植自己看到了两千年以后,看遍历史兴衰,看遍人类周期循环的闹剧。

他只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

“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常人所不注重的东西,老师,我只能说,未来我要做的事情,是让工巧研究院更强大,然后就是走出去,是不断地走出去,不断地寻找更新的地方,探索未知的领域。

所有可能带来改变的方式里,只有工巧研究院和走出去这两样东西能切实的带来改变,其他的都不算什么,人亡政息罢了,所以我一定会朝着这两个方向走,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两个目标打基础。”

“这样啊……”

卢植好像听懂了,但又好像没听懂太多,他能感觉到刘备话语里的情绪的低落,这让他的情绪更加低落,因为他的学生并不愿意跟他讲太多。

难道说,他的学生并不认为他这个老师能够在这个方面帮到他吗?

这样想了一想,卢植觉得这也是自己的问题——刚刚在门户私计的选项之中,他犹豫了。

或许就是这样的犹豫,让学生不再相信自己?

卢植稍微有点难过,有点自责,有点无奈。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答应了刘备,他决定交出属于卢氏的《左氏春秋》的传承,从此,让涿郡涿县卢氏回归原本的生态位,告别阀阅之家的地位。

也就此结束最后一个阀阅家族的存在。

与此相对的是,他只有一个要求。

他想要时不时的来工巧研究院这边看看最新技术的发展,他想要看看这个充满蓬勃向上气息的地方到底能给大汉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刘备答应了他,将自由进出工巧研究院的权力给了卢植。

于是,刘备成功了,他成功的将最后的阀阅之家消灭了。

建安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刘备明发上谕,昭告天下,宣布以他自己的家族为首,涿郡涿县刘氏、扶风茂陵马氏、涿郡涿县卢氏三大阀阅家族,将同时放弃《左氏春秋》的传承,将家学传承归还给国家。

在上谕之中,刘备明确的提出了当年白虎观会议和白虎观会议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把阀阅家族的诞生用自己的理解讲了一遍,然后宣布,阀阅家族将放弃一切,把原本属于天子、国家的,归还给天子和国家。

因为天子年幼、暗弱而导致的学术权力外流的情况,到刘备这里走到了尽头。

天下的阀阅家族在十几年风云变幻之中,死的死,贬的贬,主动放弃的主动放弃,最终,走向了全面覆亡。

从此以后,大汉第三帝国就没有阀阅家族了。

皇族本族都带头放弃了,还有谁能够坚持呢?

所有的家学传承全部从家族中剥离,全部纳入到太学这个大集体当中,从此往后,学术归公,归属天下学府,任由天下学子自由学习,再也没有门户、家法传承之说。

所有的解释,所有的异议,都会在朝廷这里走向终结,门户之见将永久成为历史,不再成为限制学者们进一步发展学术的桎梏。

这个消息其实还挺惊人的,因为随着这个消息的公开,一个重要的伴随了东汉帝国一百多年的社会现象即将走向末路。

门生故吏遍天下。

失去了家学传承,也就没有人有资格招收门生了。

没有门生,哪来的门生遍天下?

学术归公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只有官方办设的官方学府有教授学生的权力,而官方学府里面的老师始终有一层官方身份加持。

他们是以官方身份传道授业的,他们教授弟子的场合是在官方的学府之中,是不可能形成家学时代那般紧密的门生故吏体系的。

这是公有的,而非私有的。

刘备很明确的说了,从今往后,包括他刘备在内的所有个人,也将不再以个人身份和家学传人身份招收门生弟子。

所有人都应该在以太学为首的官方学府里求学,跟随官方老师自由学习经典,而不应该去找什么私人老师做什么私人的门生、弟子。

在上谕之中,刘备还明确规定,经典归公之后,刘备会以经师的身份参与到《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之中,将数百年来大家争论不休的儒家经典的分歧全部理清。

所有不同的字形,读音,理解,以及各家不同的说法,全部都会在《五经正义》当中得到最合理的解释,而且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刘备还宣布会开创标点符号,用于断句。

他会将朝廷以及天下学者共同认定的最合适的文本用标点符号完成断句,然后颁行天下,让天下人不需要学习句读也能读书,省去这一学习环节,减少学习的难度和门槛。

这份上谕的发布可以说是传到哪里,哪里的识字群体就虎躯一震,大为震惊。

甚至于在发布之前,在刘备召开内部会议的时候,就引起了与会人等的集体震惊。

可以说句都这玩意儿在这个年代是区分读写型选手和正儿八经读书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学会了句读,掌握了句读,才能成为一个读书人,否则就是个简单的读写型选手,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

而一旦一种公开的得到全面认可的断句方式被创造出来,并且运用在书本文章之中,读写型选手和读书人之间的差距就被抹平了。

用东汉时代的术语来说,识字庶民、豪强与士人之间的距离就被人为抹平了。

那大家就都是读书人了。

甚至于一般读书人和有家族作为支撑的士人之间的区别都会开始缩小,各类知识的学习难度会进一步缩小,读书人群体的进一步扩大将成为事实。

原本大汉只有三五十万正儿八经掌握足够学识的士人,而一旦标点符号普及,句读成为历史,这个数字将在短时间内扩张十倍不止,且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读写可能成为每个大汉子民都能掌握的基础技能,读书人也不再是那么天之骄子一般的存在。

明智的官员们纷纷对此感到惊讶,并且对此感到担忧。

刚刚跟随刘备没多久、正在内阁任职的蒯越就预料到了这一点,然后提出了一点担忧。

“陛下,这自然是好事,眼下来看也是好事,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或者三十年之后,掌握学识的人可能会遍布大汉,那么多掌握学识的人,而大汉会有那么多的官职能够提供给他们吗?

没有学识的人是最好统治的,拥有学识的人是很不好统治的,一旦心有不满,一群人聚在一起,就能给大汉带来巨大的麻烦,因此臣建议,此事还是从长计议比较好。”

蒯越的想法也是一部分官员的想法。

他们纷纷提出刘备降低学习难度果然是好事,但是从统治的角度上来说,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对于维持国家稳定不一定是好事。

诚然,刘备必须承认,他们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族,也有为了汉帝国稳定的这一层考量,甚至于在这个时候,对汉帝国稳定的考量要超过他们自身的利益考量。

不过,刘备看着他们焦虑的模样,便知道自己之前所作出的推测是对的。

乱世终结,治世到来,会给人们带来安稳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必将伴随着统治力度的加强和自由思想与创造的窒息。

因为统治者只想维持稳定,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稳定。

而且这几乎是一个下意识的行为,是一个群体一个阶级下意识的行动,哪怕他才刚刚做皇帝没几个月,这种情况就出现了。

他想起了他曾阅读过的同为汉室皇族的刘安和他的门客们所共同编写的《淮南子》当中的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渗人的故事。

第七百七十二章 春秋决狱到此为止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周武王和姜太公。

一对在帝制时期乃至近现代都非常有名的君臣。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周武王打败殷商建立统治之后,自己觉得自己以臣弑君,如果后世有人也效法他的样子做了同样的事情,毁了他的天下,又该怎么办呢?

于是武王就开始向姜太公寻求长久统治的方法。

姜太公听后笑了笑,就是说武王能有这样的忧虑是很好的,说明他的心态转变过来了。

这就好比猎人射杀猎物的时候,惟恐箭矢插得不够深,但是获取猎物之后,又担心猎物身上的伤口太大、皮毛卖不出好价钱。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想法,但是有了这个想法,就意味着武王已经转变心态,从秩序的破坏者成为了一个维护秩序的统治者,姜太公对此很高兴。

所以他给武王出谋划策。

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想要长久的占据天下,指导思想就是蒙住人们的眼睛,捂住人们的耳朵,然后引导人们做一些无用功,再养成他们安逸的习惯,让他们清明的思想变得浑浑噩噩。

具体的方法就是摘掉他们的头盔,给他们戴上翎毛装饰的帽子,收走他们的刀剑,让他们手持笏板,制定三年守孝期,限制他们的生育,大力宣讲统治秩序和谦卑退让,让他们不起争斗之心。

还要多给酒肉、音乐让他们好吃好喝好听好玩,用鬼神之说让他们敬畏天命,用繁文缛节让他们失去自然天性,用厚葬久丧让他们损耗财产,最后再让他们挖掘壕沟、建设城墙来消耗他们的体力。

这样,就能长久的占据天下了。

刘备不知道姜太公和周武王之间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对话,也不知道这对君臣是不是真的有过类似的谋划。

反正他知道的是刘安编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刘彻的政治改革,当然,最后他没成功。

这本书的成书背景是刘彻变法的那个大变革的时代,长安朝廷转变治国思路,抛弃黄老之术,采用儒家霸术,很多人为此感到惶恐不安,刘安则站在刘彻的对立面上。

在此背景之下,刘安组织手下门客联合编撰了《淮南子》。

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两种统治方法和思路有什么不同,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们对于如何巩固统治还是有着非常明确且一致的思路的。

思路清晰,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方法论都有。

只不过从来没有统治者能够真正做到一直占据天下,因为他们有一点永远都做不到——他们从来不愿意给人们足够的酒肉、音乐,让他们陷入长久的迷醉的生活之中。

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天下或许真的能长久,如果天天可以有酒肉吃,有音乐听,那么就算工作累一点,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或许真的会有不少人愿意去当一个被蒙住眼睛捂住耳朵的聋子、瞎子。

反正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能喝酒吃肉听音乐,又不是太累,又有什么不好呢?

但是统治者做不到、或者干脆不愿意。

统治者只想让治下民众损耗财产、损耗体力,却不愿意给他们足够的酬劳和精神享受,连维系统治所需要的愚民之术都搞出一股小家子气,肉食者鄙这句话是真没说错。

就是因为这种既要又要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历史才显得如此的纷乱。

刘备不能说蒯越等人说的不对,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真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的,真的是为了他好,为了他第三帝国的统治更加长远。

他们不是傻子,不是瞎子,他们显然看到了刘备这一系列操作之后会带来的一些难以控制的社会现象。

只是刘备不喜欢这种说法而已。

所以刘备坚决的否定了蒯越等人的意见。

“尔等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只不过与这种担忧比起来,朝廷的需求更加迫切,朝廷需要足够多的人才来完成治理和开拓,大汉还有太多太多的荒地没有开拓,还有太多太多的人口需要治理。

只是靠原有的士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放开经典文章的传承势在必行,使用标点符号消除句读的困难也是势在必行,这一点,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刘备乾纲独断,下定了决心,使得蒯越等人只能低头接受此事的进行。

所以在上谕颁布之后,刘备就下令学部尚书郑玄领衔召开五经商讨会议,对五经文章进行讨论,将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之间的分歧全部列出来,然后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说法。

这个工作交给郑玄去做是最合适的,他曾遍注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的文章,对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的了解都非常透彻,他来做这个工作,是最能让大家接受的。

郑玄倒也不推辞,或者说他对这个工作很有兴趣,果断接下了这个命令,对这件事情怀揣着很大的热情。

不过在接下这个任命的同时,郑玄还向刘备上表,提了一件事情。

彻底扶正《汉律》,以《汉律》决断一切。

他主张彻底取消春秋决狱的行为,让专业的律法研究者来决断律法需要去决断的事情,让一切需要决断的事情都由《汉律》来充当主角,而不是让春秋来担当主角。

过去,郑玄还有所顾虑,但是现在,他没有顾虑了。

他以学部尚书的身份公开上表,提及此事,提到了春秋决狱所带来的一系列荒唐而又可悲的事情,认为这种事情不能继续下去了。

律法应该是严明公正的,至少表面看上去是如此。

也不能随便让人解释律法,必须要让专业的人来解释律法,谁都能插一脚的春秋实在是太业余了。

刘备对此似乎相当认可,相当满意,于是亲自通过了郑玄的意见,决定将春秋剥离出律法决断的序列之中。

他规定从今往后的案件决断,必须以《汉律》作为唯一的依据,而不能再使用春秋所记载的古人的故事来作为解决的依据。

春秋决狱到此为止。

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的律法三司相关人员都必须要全体学习《汉律》,然后还要搞《汉律》方面的考试,通过考试才能被允许继续担当职位,考试通过不了,就可以转职了。

这个事情对于雒阳朝廷来说也是个影响不小的事情,虽然说反对力量微弱,但也有人提出这是祖宗成规,执行了好几百年,要是骤然变更,恐怕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事情。

对此,刘备的回答更干脆。

他一脸无所谓的模样,甚至伸手抠了抠耳朵。

“祖宗成规?哪个祖宗?我怎么不记得高皇帝有说过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