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89章

作者:御炎

他现在是现阶段汉军军中少数几个将军之一,论军职,还要在很多老人之上。

而在文化素养方面,徐晃在军中也是名列前茅。

有个有意思的事情。

就是自从刘备确定了军官升迁除了功劳之外必须要进行文化考试之后,每一次升职的考试之中,徐晃都是排名同期第一,做题能力相当优秀。

而且他犹善数学,很喜欢数学,据说他平时带兵练兵之余用来放松神经的方式就是拿着一本数学习题研习做题,可谓将军之中的学霸。

除此之外,他统兵征战素来有沉稳的名声,行军作战一丝不苟,非常严谨,总是将命令贯彻落实,是所有将军之中少有的能够做到【大军过境而民不知】的将军。

所以大将军府军部中一些资深高参就评价徐晃有周亚夫之风,是可以托付大事的、抗压能力极强的将军。

刘备的重要高参荀攸就特别欣赏徐晃,曾多次在刘备面前夸奖过徐晃可以托付大事,不要因为他资历不够就轻视他,而要给他足够的可以发展的空间。

据此,刘备从善如流,综合大家的意见,将徐晃确定为中原军区的总负责人。

接着是西蜀军区,配备军队数量为三个军,主要作战区域是蜀地。

因为复杂的地形和糟糕的交通环境,以及蜀地南部那数量多如牛毛的南蛮部落,普遍被认为是未来两三年内最有可能爆发新一轮大作战的地区。

在蜀地征战,骑兵就不是最重要的军队了,善于山地作战、水战的将军才是最佳人选,而且考虑到蜀地特殊的交通状况,这个镇守人选还真的相当重要。

在大家激烈商讨之际,程昱忽然提起了一件事情。

“昱曾听闻当年大将军征讨蜀地叛逆返回凉州之时,有雄文一篇,至今已传遍天下,其中有一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昱以为,这对于蜀地来说,是非常正确的。”

程昱指出,自古以来,蜀地闹出来的叛乱就非常严重,最值得参考的,莫过于当年公孙述所主导的蜀地割据事件。

那件事情的发生充分说明蜀地如果没有绝对值得信任的人来看守,就会发生割据事件,就会出现割据政权,从而引发混乱。

所以程昱主张由目前担当神策军中郎将、巴郡太守的刘备宗族将领刘晟出任西蜀军区的负责人。

以他身为刘氏宗族、刘备亲属的身份来看,担任西蜀军区负责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而就军事能力来看,刘晟在刘备最早的一批部下里面并不算最优秀,但也不算差劲,倒不如说跟了刘备那么久的部下里,就没有差劲的,有差劲的都混不下去。

在巴郡太守任上,刘晟做得很不错,与賨人相处的不错,在之前巴郡有叛乱的时候也很快就把叛乱摁了下去,处置得当,是个称职的将领。

能力足够,身份过关,忠诚度也久经考验,所以在综合考量之后,刘备点了头,决定任命宗族将领刘晟为西蜀军区的负责人。

最后,就是江南军区了。

对于江南军区的总负责人,刘备早已有了心中的人选,所以直接就把人选说了出来。

关羽。

对于刘备提出的这个人选,众人颇有些疑惑。

关羽出身河东郡,成长于幽州,是刘备最早的班底之一,也是擅长骑兵作战的冲阵猛将,军事能力上没得说,行政能力上也可圈可点,治军严谨,颇受好评。

但是他怎么会适合江南作战呢?

第七百一十二章 威震华夏

江南水网密集,沼泽密布,行路艰难,运输困难,不管从哪个角度上来说,都不适合大骑兵兵团机动作战。

这些地方反倒适合小股骑兵纵横穿插,执行一些战场辅助任务,而主力绝对是步军和水师。

刘备麾下诸将多成长于江北,成长与草原和荒漠地带,更擅长平原和草原作战,善于使用步兵和骑兵,对水师作战不是很熟悉。

所以在他们看来,刘备应该尽力挑选出身南方的将领,或者出身海边的将领,以蜀中、青徐出身为佳,就算没有,也应该尽量选择有相关经验的,怎么却选个关羽呢?

关羽可是一丁点南方作战经验都没有的。

除了信任、亲信之类的原因,大家也想不到什么了。

虽然从各个角度来说,刘备选择关羽都是合适的,但是出于责任心,年轻的郭嘉和杨修还是向刘备提出了反对意见。

“君侯,关将军虽然善战,但是不熟悉江南气候,不熟悉山地、沼泽、丘陵,水网,窃以为,应当选择蜀中出身或青徐出身之人,较为合适。”

“君侯,关将军英勇善战,但确实不太适合任命为江南军区之首,还望君侯三思。”

其他人慑于刘备的威势,都不敢说,但是年轻的杨修和郭嘉缺少了一些畏惧,多了一丝责任感和进取之心,想要向刘备展现自己。

对此,刘备当然不会不高兴。

大家的反对意见在他看来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无论是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想到关羽一个长于骑兵搏杀的北方大汉居然能在江南把自己的军事能力发挥到极致。

谁也不知道成长于北方的关羽是怎么学会在江南的地形上使用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但是刘备一直认为这是关羽之所以能够成为名震天下的名将的重要原因。

刘备可以确定的是,整个蜀汉创业集团的历史资料应该是被有预谋有组织的删减过的。

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人经历的战争和战绩一定被有组织的删减过,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删减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他们在史料上记载的内容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完全无法和同时代人对他们的评价联系起来。

同时代的人们都对关羽和张飞这两人有非常高的评价,一些身份地位很高的人一样如此,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关张之后,世人谈及大将、猛将、熊虎之将,言必称关张。

后世有什么大将猛将,都会认为他们有关张之勇。

但是关张本身的战绩却记载甚少,让人搞不清楚他们究竟是为何得到了那么高的评价。

这种违和感,尤其以刘备入蜀之后到关羽北伐之前那段时间为甚。

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关羽本人的传记里没写过什么战争相关的经历,但是曹魏各方大将却在这一阶段轮流驻守荆州,且屡有升迁、降职、调任和与关羽交战的记录。

然而这些记录统统没有写明白战争起因、经过和最后的战果,只有调任、职位变动,相关记载之频繁,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在那十多年的时间里,关羽和他们到底打了多少次大仗、硬仗?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十多年里,曹魏政权绝对不是干瞪眼啥都没做的,他们在荆州展开了多次军事进攻,东吴方面也并非全然没有动作,大动作不多,小动作不断。

当时镇守荆州的唯有关羽,而刘备麾下其他的势力已经基本上进入了益州,等于是关羽一个人守着荆州的四战之地,同时面对曹魏和东吴的全明星阵容。

到最后,他甚至能凭借三万荆州兵发起战略进攻,引得许都震动,曹操甚至要北迁以避锋芒。

个中凶险,实在不是寥寥几笔能够写下的。

终于到了关羽威震华夏之战和终局之战,实在是没办法删除了,实在是没办法回避了,且和之后关羽败亡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这最后的辉煌和转瞬即逝倒是被留了下来。

而之前那十余年的时间里,关羽打了多少仗?和多少曹魏名将对线过?战果如何?战斗经历如何?

刘备不知道。

但是他相信,【威震华夏】这来自敌人对他的评价,并不是坐守困境那么简单就能得到的。

在那十多年的时间里,关羽一个人坚守荆州,不仅能维持着坚固的防线,还能在风风雨雨之中维持对曹军的打击和对孙吴的威慑,在相当恶劣的战略劣势之中保持自己在荆州的存在,实在是很不容易。

他最后的翻车也多少有点偶然,多少有点时也命也的感觉,不像是败在战场上,更像是败在人心上,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他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全部,且相当称职。

正是因为如此,刘备才决定把江南军区交给关羽负责。

因为在他的统治下,人心是不会出问题的。

相比起西蜀军区,江南军区才是刘备认为未来两三年之中必然会发生战事的,这是刘备根基最浅薄的地区,也是地方势力最顽固最保守最排外的地区。

刘备在益州还有好几万的部队和愿意配合的賨人,以及一批益州本地人对他的支持,益州的局势远没有朝廷分析的那么糟糕。

但是在荆州和扬州,却只有三支刚刚建立没多久的营兵,在交趾,更是毫无根基。

甚至于江南军区的设立和大军的进驻会引起当地人怎样的看法和戒备都不好说,大军能否顺利进驻都是个严肃的问题。

对于这般情况,刘备需要一个抗压能力极强且有着足够军事能力的大将去撑起整个局面,去把江南地区给震慑住,管好,甚至于在度田之时,面对全面反叛,也能全面出击,全面镇压。

在自己不熟悉的地形、气候环境之下,在缺少朋友的支持而四面都可能是敌人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刘备自己,他也只能相信威震华夏的关云长。

“我选择云长,并不仅仅只是出自于亲信的想法,德祖,奉孝,你们的担忧我清楚,但是你们可以相信我,也可以期待,我相信,云长不会让我失望。”

刘备一锤定音,决定把这最后的江南军区负责人的职责,交付给关羽。

关羽,张飞,牵招,徐晃,刘晟。

这五人被确定为除了中央军区之外其余五个军区的最高负责人,他们将各自统领自己直属的军队和其余中郎将统领的军队,统领着三万或者四万的兵马,镇守一方,保一方安宁。

为了凸显此五人的身份地位,确立他们对其余诸将的上下级身份,建安四年九月,刘备上表天子,请立将军。

他希望以关羽为镇南将军,以张飞为镇西将军,以牵招为镇北将军,以徐晃为镇东将军,以刘晟为镇蛮将军。

此五将军位在其余杂号将军和诸中郎将之上,与前后左右四将军平级,具设为中二千石将军职,立为常设将军号。

小天子刘协对刘备的请求无有不准,一个准字贯穿始终,于是五将军在刘备军中仅次于刘备的身份地位得以确定。

按照之前的商议结果,关羽镇守江南,统领三个军,张飞镇守西北,统领三个军,牵招镇守东北,统领三个军,刘晟镇守西蜀,也统领三个军,只有徐晃镇守的中原统领四个军。

五个外部军区就此确定设立。

第七百一十三章 全面对抗

大将人选安排完毕之后,刘备也做出了军队的编制安排。

西北军区,东北军区,西蜀军区和江南军区,都按照一个主力军搭配两个新兵军的方式来搭配兵力,而中原军区则按照两个主力军和两个新兵军的方式来搭配兵力。

虽然新兵军缺少正儿八经的战斗经验,没有主力军那么丰富的作战经验能够支撑起艰苦的作战,但是以他们的训练水准和战斗意志,刘备并不怀疑他们无法承担起重大的作战职责。

倒不如说,给他们一些机会,他们一定可以带给刘备丰厚而惊喜的回报。

于是,西北军区中,刘备安排张飞统领的虎骑军和第十三军、第十四军两个新兵军,以酒泉郡禄福县为军区本部驻地。

东北军区安排牵招统领千牛军和第十五军、第十六军,以渔阳郡渔阳县为军区本部驻地。

西蜀军区安排刘晟统领神策军和第十七军,第十八军,以犍为郡江阳县为军区本部驻地。

江南军区安排关羽统领天威军和第十九军、第二十军,以及南阳营兵、庐江营兵和九江营兵这三支营兵,以南郡江陵县为军区本部驻地。

中原军区则安排徐晃统领本部虎贲军和曹仁统领的鹰扬军,另安排第二十一军和第二十二军接受徐晃的指挥,以山阳郡昌邑县为军区本部驻地。

剩下六个主力军和两个新兵军则继续保留在中央战区,由刘备亲自统领,刘备本身就是中央军区的最高负责人——大将军。

如此一番干脆彻底的军队改编改组和军队驻防地调整之后,刘备便下令给大将军府军部,让他们用最快速度协调此事,让所有的军队士兵都根据各自的最新驻防地,在一年之内完成全部的调动安排。

最迟到建安五年九月,刘备需要全军完成最终的调动安排,开始驻防当地,执行驻防、训练任务。

在此期间的一切支出,全部走军费支出,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调防计划和协调计划,需要在一个月内开始整体行动。

总而言之,刘备需要他的军队尽快到位,最好不需要一整年的时间就能完成军队的驻防计划,实现对地方相当程度的震慑。

当然了,他的这一番大动作根本就不需要整体军队全部到位,已经足以对雒阳朝廷内部知道此事的人产生一些小小的震动了。

因为在此之前,刘备只是正大光明的募兵、练兵、建设军营,外界隐隐知晓刘备正在不断扩军,但是具体数目尚未得知——都特酿的超过二十五万了。

这是二十五万!不是二万五千!

原来不是只有十二万的吗?

这才几年,翻了一倍?

朝野上下对这件事情的议论很多,深深震撼于刘备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扩军几乎一倍,结果财政支出还是那么稳当,并没有什么撑不住的迹象。

而且皇室对此没什么反应,无论是小天子刘协还是太皇太后董氏,对此都没什么反应,对于刘备这一轮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和军队驻防计划,他们直接通过了。

显然对于此事,皇室是知道的。

而这个事情确实是刘备的职责、权力之所在,大将军掌天下兵马征伐,招募兵马、组建军队,还有调动军队去什么地方这种事情,除了刘备,别人还真的不好做。

只是这二十多万的军队全都听他一个人的命令,实在是让人觉得很震撼。

东汉帝国之前也不是没有过二十多万的军队,中央汉军的人数确实不算多,但是在地方重要关隘和边境地区,东汉帝国也设有营兵,比如虎牙营、黎阳营之类的。

包括中央汉军和各地营兵在内,桓帝灵帝时代的东汉帝国也能维持二十多万人的正规军。

只不过那是分散各地的,归属不同地区不同人的管理,有些是否满编、是否听朝廷的号令也不一定。

当时,没有一个人可以正儿八经的掌控那么多军队。

除非是皇帝。

刘备不是皇帝,却掌控了大汉绝大部分的军权和相当一部分的财权、政权,简直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超级权臣。

而更让他们觉得惊讶和可怕的是,这一切好像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那么的理所当然,刘备的整个上位和夺权的过程,都好像是那么的合乎实际,合法合规,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天下人认同的很轻松,接受的很容易,没什么觉得不好的。

甚至在此之前,他们都没有怎么意识到刘备已经是一个超级权臣的身份了。

愣是要说有什么不好,也是今年以来,刘备的权势和威望大大增加,权势进一步扩张,以郑泰和贾喜为代表的一群人和刘备出现了利益冲突。

在利益冲突难以调和的情况下,这种感觉才越发明显。

然后,直到刘备自己爆出来,他们才意识到,刘备原来不声不响的搞了那么多大事情,不声不响的就训练了那么多军队。

他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甚至还要分兵驻防全国,你还不能说他有什么不对的。

大汉的军队驻防在大汉的国土之上,有什么不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