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80章

作者:御炎

面对刘备的安抚,董卓表现出了一幅好学生知错改错的模样,诚恳的向刘备认错,表示自己今后绝对谨言慎行,小心翼翼,绝对不会触犯任何法律法规。

只要他能继续做这个大鸿胪。

当然,董卓现在失去了军队,失去了最大的依仗,所以或多或少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得到一些补偿。

他多少知道现在大鸿胪这个职位的尴尬处境,对于没有外交的情况,他还是比较在意的,他可不想做一个只拿钱不干活儿的中二千石。

这对于躺平的人来说当然很爽,但是董卓现在还不想躺平,就算要躺平,那也是做了三公以后的事情,不是吗?

“大将军,关于大鸿胪的事务,卓还是第一次担任,不是很了解,还请大将军为卓解惑,大鸿胪之职,到底该怎么做才比较好呢?”

刘备当然听的出来这话里的潜台词。

于是他笑了笑。

“大鸿胪乃九卿之一,位置十分重要,职权也很重要,之前天下比较乱,大汉和外邦之间的往来也渐渐中断,没了消息,但是大汉迟早有恢复的那一日,之前中断的往来也必须要继续。

我想着,就从仲颖履职大鸿胪开始,大汉就要开始重新经营西域了,西域诸国和大汉之间的往来已经断了很多年,仲颖担任大鸿胪之后,应该着重处理这些事情,使西域诸国恢复对大汉的朝贡。”

“西域诸国……”

董卓沉吟片刻,感觉这还真是个事儿。

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西域地区做过戍己校尉,参与过东汉政权对西域的经营与统治,对西域多少有一些了解。

但是伴随着东汉的逐渐没落,以黄巾军之乱为起始点,东汉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管理,董卓也再没有回到过西域。

尤其在凉州大乱期间,雒阳朝廷和西域之间的交通渠道断绝,遂结束了对西域的统治和影响,刘备虽然在之后稳定了凉州,使得凉州复兴,也降服了羌人,但是并未恢复对西域的统治。

他的精力和全部的资源都用在了重整山河方面。

西域是一块好地方,但是对西域的经营,需要建立在内部稳定的前提上,内部稳定了,汉帝国重新出发了,才能恢复对西域的统治。

对新领土的征服、开发和统治,本质上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力溢出的表现,如果国力不足,不能溢出,打肿脸充胖子也没有任何意义。

从光和六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今日,整整十年时间,汉帝国实质上都不具备恢复对西域经营的能力。

但是此时此刻,建安四年七月,汉帝国在刘备的操持之下已经渐渐恢复了元气,已经渐渐有了恢复国力的迹象,所以,对西域的先期经营其实已经可以重新展开了。

不单单是为了让董卓稍微安心一些,其实刘备也确实想要恢复对西域的统治。

不单单可以扩展国外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也的确可以方便他之后对中部鲜卑和西部鲜卑的余孽发起最后的灭绝性打击。

他绝不会放过这群鲜卑人,无论如何都要把他们一网打尽,要把整个草原扫荡的干干净净,为未来几百年的北部边境的安稳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能够继续把国土向西延伸到中亚地区的话,还能接触到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甚至进一步向西接触到罗马。

那可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正是因为怀着如此的期待,所以刘备统治凉州期间,对西域还是保持了维持通商的局面。

第六百九十三章 好日子?才怪嘞!

他发动凉州的一些家族和凉州官方力量组成联合商队,对西域进行商业上的联通,为后续的政治回归留下可能。

最早的那一批愿意开拓西域的家族势力在西域遇到了一些危险,三五年之间,三个家族因为西域的危险而灭族,但是活下来的其他家族成功带回了西域的一些消息,给刘备在之后组建联合商队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从建安二年开始,凉州的联合商队就数次往返于西域和凉州,脚步最远达到了焉耆国的南河城,也到达了车师国和鄯善国,主要对这三个国家展开贸易,贩卖食盐、铁器、牲畜和一些凉州的手工艺品。

更西边的一些地区,他们还没有抵达,因为路途遥远,资金不能支持,而刘备当时也没有准备经营西域,所以仅限于商业上的往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恢复对西域的经营,不可谓不是一件难事。

而董卓也意识到刘备选择他成为大鸿胪,或许还真不是随便选择的,他有过在西域做官的经验,亲身体验过西域风情,这种经验对于现在的东汉官僚群体来说,相当罕见。

“大将军选择卓成为大鸿胪,是否是因为卓曾经在西域担任过戍己校尉的职位呢?”

“这是当然的。”

刘备笑道:“想要重回西域,就需要对西域有所了解的人,班氏家族因为一个淫妇全部殉难,这让我感到非常的可惜,没有了班氏家族,我们就需要选择其他有经验的人来担当这个职责,当前,我寻遍整个朝堂,也找不到几个有西域经验的人,而你,仲颖,你是。”

董卓差不多理解了刘备的意思,同时,心里也稍微有了一些底气。

看来刘备是真的打算用他的,而不是把他放在雒阳养老,给他送终,如果这样的话,他就要考虑是不是该离开雒阳了。

可现在有了可以去做的事情,有了可以行动的目标,如果实现了重新开通西域的功劳,是不是可以凭借这样的功劳,升任三公之职呢?

董卓开始进行美好的幻想。

于是他接下了刘备交给他的任务——

从即日起开始对西域进行研究和行动,要竭尽全力重新开通西域,以大鸿胪的身份与西域诸国领导层展开联系,恢复曾经的政治往来。

至此,董卓的问题算是初步解决了,他的军队没有闹事,或许也是看到了董璜和吕布的军队严阵以待,所以没人敢闹事,虽然心里多少有点想法,但还是拿了钱,等待安排。

刘备命令大将军府内的户部将这些士兵分割安排落户地,或者凉州,或者并州,或者幽州,给当地增加人口去了。

此间事了,董卓也正式走马上任,出任大鸿胪,一场不算很小的政治风波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伴随着中原四州限奴行动的结束,以及尚未开启的江南二州限奴行动,似乎整个天下进入了一段暂时的安稳时期。

刘备没有进一步的搞事情,而是在老老实实的处理日常事务。

刘备也确实没有短时间内更进一步去搞其他发展政策的想法。

当前这个局势,做的事情太多,东汉帝国的主观能动性已经被他压迫到了极致,再往上,就有点不遵循客观规律了。

就和当初的凉州一样,发展的速度就那么快,天花板就那么高,你要是超过了这个天花板,去搞主观能动性超越一切的戏码,只会给汉帝国带来灾难,带来痛苦。

所以当刘备观察到雒阳朝廷的官员们已经满负荷、甚至是有些超负荷运转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的鞭子也不能抽得太狠,而要适当的让官员们放松一下,不然很快就会迎来一场官员吏员的伤病潮了。

所以刘备在建安四年七月中旬的时候主持国务会议,主持修改了官员待遇的部分内容。

比如加薪,增加福利待遇,还有最重要的改十日一休为七日一休,原先一月三休,现在改为一月四休。

对于一些重要的不能缺人的岗位则采取轮换制度,适当放宽官员名额,对一些要紧岗位允许安排多一个的副职,以便轮换上班,避免因为某些人的伤病而导致部门运转出了问题。

这场会议给朝官们很好的观感,很多官员吏员对刘备是赞扬声不断绝,认为刘备终于良心发现,大家以后有好日子过了……才怪嘞!

刘备可不会随随便便允许什么人就有好日子过,只不过是把官员们吏员们从满负荷、超负荷状态稍微放松一下,别让他们废了,走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道路,把这些家伙的全部智慧、体力都给榨干。

那么好的福利,你们想要享受,总要给我办点事情吧?

各州的奴隶安置,各州的道路修缮,各州的集体农庄建设,各州的水利工程建设,各州的桥梁搭建工作,各州的司法刑事案件,以及各州各郡国之间的矛盾纠纷等等。

被刘备解决掉的问题不多,但是由此带来的很多新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总而言之,雒阳朝廷永远也不能停下来,官员们也永远不要想着能轻松。

过去那种混日子的状态,从此以后一去不复返了。

在提高官员福利待遇和休假日的情况下,刘备终于动手,把凉州那一套官员考核体制给拿了出来,准备运用到雒阳朝廷,并且由此逐步推广到各州州刺史和各郡国官府、各县官府内部。

官员吏员们也要搞KPI了,不能容忍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情况出现,刘备在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当前大汉面临的诸多挑战和矛盾,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天下治理所需要的亟待提高的朝廷行政能力和大量不合格官员、拖累之下蹩脚的朝廷行政能力之间的矛盾。

简而言之,天下治理需要精英人才的投入,需要愿意听命令执行命令的官员的努力行动,而不是一群只知道谈经典文章的儒生在那边夸夸其谈。

刘备需要真正能办事的官员为了执行朝廷政令而奔走,不需要一群整天躺在官署里听音乐看文章的“风流才子”。

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汉拒绝摆烂

刘备很清楚,经过他多年的努力,朝廷内能办事、愿意办事的官员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眼下,还是有很多尸位素餐的家伙正在滥竽充数。

这样的情况一日不改变,大汉就一日不能真正的挽回局面。

而这一点,他早在凉州就发现了,所以他在凉州改革了原本的上计制度,执行了一套定时定量淘汰不合格官员的制度,对于无法完成既定任务的官员执行淘汰制度,罢黜他们的官位,换有能力的人上。

上计制度是个不错的制度,从战国时秦国、魏国就开始执行了,秦汉进一步革新该制度。

郡国每一年度都要向朝廷上报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方面的讯息,每一年度都要更新情况,然后由朝廷评断,一般以迁、降、转、徙、出入、迁补六种方式作为赏罚方式。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KPI,只是没有具体的达标线和危险线,虽然屡有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但整体来说对地方依然有较强的震慑力度。

只不过随着皇权的逐渐衰微和皇帝执政能力的下降,上计制度的威慑力也在不断的衰减。

西汉最初的时候,由皇帝亲自接受郡国官员的上计,亲自处理,震慑力度极大。

东汉最初由大司徒负责,到后来,逐渐变成了尚书台尚书负责,尚书台上书的品级不过六百石,对于地方的震慑力度比较小,而这种变化,也显示出了中央朝廷的逐渐无力。

到刘备当初在尚书台实习的时候,卢植就指出,上计制度渐渐流于表面,郡国官府的上报和朝廷的审核日趋形式化,失去了上计制度原本该有的意义。

于是刘备在凉州掌权之后,参考上计制度,设计了自己的制度,并且由自己本人深度介入,还要加强审核与监督,并且以较快的惩处效率来增加这一制度的震慑力。

一段时间的运转之后,在凉州执行的这套制度修缮了一些不合理的细节,把整套制度确定的更加完善,然后就在凉州官场扎根了,这些年来运转的很不错。

要说这是全新的上计制度也没错,他给凉州下的任务,给凉州制定的KPI,对凉州的期许,凉州官府都能完成。

这还是第一批最精干的官员们被大批量抽调到三辅三河之地之后给他带来的感觉。

“上计制度执行至今,已经有了太多的弊端,各地官员和朝廷官员多把它视作应付差事,不予重视,不得已之下,我在凉州执行了改革。

改革之后,凉州官员的执行力度之强,是我在其他地方所没见到的,其他地方的官员能少一事绝不多一事,讲究一个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而在凉州,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的。

总体来说,大汉官场上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惯例,那就是推卸责任,官员只想要享受,不想要承担责任,只要尊荣,不要负担,这样的情况多了,大汉国势就衰微了。

而在凉州,我们执行的是另一套体制,开年,我们根据去年的情况,制定今年需要办成的事情,所有人聚在一起,开一个大会,把各自要办成的事情分配好,这一整年就要达成这些目标。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任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责,每一个目标所附带的风险,是执行的官员来承担的,任务出了问题,不仅要问责具体的执行者,也要去问责上官为什么没有把控风险。

凉州有专门执行这个职责的官署,就是监督官员达成任务,在官员没有达成任务的时候,则要专门负责审核此事,将此事弄得通透,搞清楚到底是谁的责任,谁的问题。

过去,所有官员最擅长的就是推卸责任,遇到事情不想着解决,而想着如何把自己的责任撇干净,生怕丢了一丝一毫的权势,事后却又不吸取任何教训,只想着进一步修炼推卸责任的本领。

现在,我要告诉诸位的是,这样的时代过去了,从今往后,雒阳朝廷也要执行凉州的新政,要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具体分配下去,各州各郡国的长官要全面负起责任!”

刘备拍了一下自己面前的案几:“从今以后,遇到事情,朝廷绝不仅仅只问责下面的吏员,专门负责此事的长官,一个都跑不掉!别指望找人顶罪就能解决问题!”

四辅臣国务会议上,刘备没有要继续折腾什么具体的行政事务,没有继续开辟什么新的执行项目,但是不折腾国事,不代表不会折腾官员。

对官员,他是一刻都不会停止折腾。

他宣布因为大汉的实际情况和交通问题,所以在凉州当地可以一年召开一次的政务分配大会,就全天下而言,就决定三年召开一次。

每一次全国政务大会,各州刺史、各郡国郡守、国相以及他们身边的执政团队核心人物都要前来参加会议,举办会议的地方就在雒阳城皇宫的嘉德殿。

具体的会议内容就是根据全国各地的实际状况,商讨出下一阶段各地方需要达成的实际发展目标,比如粮食产量,比如户口数量,比如集体农庄的数量等等非常直观的数据。

各地官府需要拿出自己辖地的具体数据来到雒阳,雒阳再根据往年的发展指标对这些地方设置一个大体的发展目标,接下来的三年,全力朝着这个目标发展、冲刺。

刘备还说了,朝廷三年一次大会那是照顾你们,不想让你们东跑西跑太过于疲惫,给你们更多的时间办事而不是赶路。

但是州级层面则需要一年召开一次郡国级别的大会,制定一年计划,州刺史为主要负责人,还要把一年以来的成果和下一年度的发展目标告知雒阳,以为报备。

接下来,郡国级别的政务大会则应该一个季度一开。

每个季度,郡太守和国相都要在辖区内召开政务会议,各县县官报备一下该季度的发展情况和下一季度的发展目标,把具体情况告知郡国官府,由郡国方面汇总到州府方面。

一环扣一环,一环负责一环,每一环的负责人都要有具体的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的官员只知道摆烂,而官员一旦摆烂,地方就糟糕了,就要坏事。

就汉帝国这个开发严重不足的地方状态,摆烂可不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所以宁愿让他们压力大、掉头发,也决不允许他们摆烂。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刘备还表示要建设强大的监察部门,对官员们的行政水平与成果进行监察,确保没有什么造假的情况发生。

当初在凉州搞新政的时候,也有一些能力跟不上的官员试图用造假行为来蒙混过关,给地方造成损失,还出现了一些非常恶劣的事情。

最后,这些事情都被州府的监察部门给戳破了,抓起了起来,挽回了损失,所以监察是很有必要的。

这一点,历朝历代也都清楚,对官员的监察是历朝历代都很重视的一件事情,刘备不是首创。

拿汉帝国来说,州刺史这个职位最早就是监察官员,监察地方郡国的郡太守、国相。

在中央是司隶校尉负责监管,在地方是州刺史负责监管,专门针对地方郡国的长官来进行监察处理。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一些更加实际的情况,导致州刺史在当地驻扎的时间越来越长,也逐渐朝着行政官员的方向发展了。

时至今日,大家已经普遍认同州刺史是一州主管行政官员的身份,认同他们不是六百石,而是两千石。

而他们也确实是顺应时局出现的存在,强行把他们改回监察官员已经没有必要了,所以刘备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他正式确认州刺史是一州行政主官,秩二千石,且位在郡太守之上,虽然没有人事任免权,但是在具体事务上,州刺史是郡太守和国相的上级。

所以眼下,只有司隶校尉还在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责,而对于司隶地区之外的地方的监察职责,实际上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之中。

而这个职责,刘备打算委任给御史台。

第六百九十五章 于是他放下了鞭子,举起了环首刀

之前一阶段的行动之中,御史台的年轻御史们四面出击,给地方官员带去了非常糟糕的回忆和印象,也确实抓住了不少官员造假、为非作歹的实证,狠狠的拉了一些渣滓下马。

既然有了这样的实绩,刘备也不想更多的折腾他们,所以就决定以司隶校尉负责整个司隶地区的官员监察任务,以御史台负责司隶地区之外的大汉十二个州的监察任务。

御史台需要扩张,还需要在地方上设御史台分部,和中书台一样,都要有地方上的工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