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61章

作者:御炎

中午醒来,在家里吃了个饭,稍微来看了一下午睡未醒的小儿子,下午就回到官署里加班去了。

黄夫人端来一碗鸡汤给黄琬,然后埋怨刘备的不近人情。

“近来听说好些人家都连着十天半个月的不回家,家里人都给担心死了,大将军也真是,哪来的那么多事情?你也好些时候没回家了,回来歇几天吧?”

黄琬一边喝汤,一边摇了摇头。

“事情真的很多,不是大将军刻意为之,这几日有一批粮秣要从河南这边转运到并州去,并州现在还缺粮,曹孟德那边负责此事的官员病倒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人负责,必须我在那边盯着。

底下人毛手毛脚,办事不踏实,万一出了事情少了粮食,谁都担待不起,我稍微睡了半天,是曹孟德亲自在那边盯着,我要尽快赶过去跟他交接,他下午还要去一趟颍川,我不能耽误太久。”

“哪来的那么多事情?以前都不这样的啊。”

黄夫人有些心疼地给黄琬擦了擦嘴。

黄琬咂咂嘴,苦笑了一阵。

“或许这就是之前为什么大汉国势日渐衰颓的原因吧?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原来,此前朝廷居然堆了那么多事情没有办完,还有更多的事情做得一塌糊涂,全都是问题,全都要抓起来重新处理,唉……”

说着,黄琬站起了身子。

“处理完这个事情,我还要去一趟弘农郡,那边也有点事情需要办理,这几日就别等我回家了,你们自己照顾好自己。”

说完,黄琬就小跑着离开了家里。

雒阳城外的运粮大道上,黄琬和一脸仙气飘飘的曹操交接完成,曹操就急忙乘车奔赴颍川郡了——颍川郡释奴数量较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刘备分配到了河南尹辖地安顿。

限奴行动中,河南尹辖地打击土豪力度较大,放出大量优质耕地,刘备指示必须要全部利用上,一寸土地都不能浪费。

之前负责交接事务的部下一个病了一个伤了,曹操放心不下其他人,只能亲自上阵,亲自交接。

他可比黄琬忙多了。

到黄昏时分,黄琬好不容易结束了这个任务,刚把报告提交上去,回到太常府喘了口气,刘备那边就来了紧急命令。

刘备要求太常府这边立刻派人到河南县对接当地的奴隶安置工作,据说当地奴隶的安置工作出了一些小问题,大将军府需要尽快知道具体情况,不能耽误,以免引起民变。

当时太常府里已经没有谁还有闲工夫了,黄琬一看身边人个个都顶着黑眼圈仙气飘飘,面前堆满了竹简,便知道他们都没有力气了。

于是他灌了一杯水,主动站出来揽下了这个事情,然后趁着雒阳宵禁之前快马离开了雒阳城,向着河南县飞驰而去。

除了那半天时间,一个月间,黄琬全部的时间都在雒阳城内外飞奔,要不就是在出差的路上,整个人黑了一圈,瘦了一圈。

很累,很疲劳,但是……

心里莫名的畅快。

这一个月里,他办了大大小小十八件事情,每当疲劳的快要受不了的时候,新的任务一来,又是一股力量涌上心头,让他坚持着继续办事。

对于这种情况,他自己都感觉自己很奇怪。

不只是黄琬,很多官员自己也是有着一种奇妙的感觉,本该恨死了这样累得要命的事情,但是有趣的是,他们办成的事情得到反馈之后,总会有大将军府的人带来“大将军本人的夸赞”。

一些口头上的称赞,或者是大将军本人的一些小小奖励,一些糕点,一些小甜品,一杯小饮料之类的——据说都是原本天子才能享用的顶级点心和甜饮料。

确实高端,而且味道很好。

于是每当他们完成了一件事情得到了来自大将军府的反馈的时候,便莫名的觉得有些满足。

时间一长,有一些老油条老官僚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对刘备到底是怨恨居多还是爱的深沉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 大将军府内的六部

这段时间,是整个雒阳朝廷狂飙突进的一段时间。

每个人都在办事,除了办事,他们什么都不做了,睁开眼睛就是上班,闭上眼睛就是睡觉,连争权夺利都没有时间。

当然,也不是没有闲着的人,比如四辅臣的其余三位,还有阀阅家族的那些大佬们。

董重还是一如既往的当缩头乌龟,像死了一样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

张让和蹇硕对于这个局面倒是感慨不已,感慨于刘备以身作则的超强工作能力和带动人们发生改变的人格魅力。

大汉真的变了,变了好多好多,变得他们都快认不出来了——因为士人们都被刘备拉去九九六加班奋斗了,一时间居然没有几个人有闲心思继续和宦官们搞争斗了。

他们都在办事,都在紧张的奔跑着、挥洒着汗水,而随着他们的变化,汉帝国从雒阳开始,也切实的发生了变化。

最明显的,便是一个又一个农庄聚居点的建立,是一卷又一卷新户籍人口的登记工作的完成和累积,是一户又一户人口的安居乐业。

六月底,刘备召集全体官员联席会议,把堆满了一整个仓库的新人口户籍册展示给他们看,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的辛苦工作的成果。

三年以后,仅仅是田赋和算赋,这些户籍册上的人口就将为大汉带来上亿钱的实实在在的税收。

而这笔税收又能养很多士兵,建设很多城池和基础设施,修缮很多道路和桥梁,能把整个河南尹地区的基础建设翻修一遍。

大家吐槽的破烂道路、危险桥梁、破旧城池和房屋,都将得到全面的翻新,大汉将焕然一新。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雒阳朝廷全面转向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他们的辛勤工作之上,这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辛勤工作,是真的可以带动整个汉帝国的变化的。

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官员们的共识,而他们也几乎是第一次意识到正儿八经的办事而不去想别的什么东西是一件多么愉快且轻松的事情。

正儿八经的办事,是真的比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轻松多了。

这是刘备带给他们、带给汉帝国的重大变化,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重大变化,他一扫汉帝国数十年来的政治弊端,让一个朝廷回归到了它最本源的工作事务上,并且做出了成绩。

所以,毫无疑问的,所有人都意识到,刘备是这一体系当中的那个最为重要的存在。

但是刘备自己是清楚的,朝廷其实还是那个朝廷,并不可能这么快就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或者说永远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只不过通过刘备的主掌和其他势力的配合,刘备以天降猛男的姿态,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在这一特殊时间段内,让这个朝廷变得和过去不一样了。

但是事情也就那么多,就算是堆积起来的事情也就那么多,以当前的速度和状态,甚至都不用一年时间,该处理的就都能处理掉了。

说到底,现在是汉帝国时代,是古典时代,交通和生产力限制之下,每天产生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一如刘备的行政团队在凉州历练出来之后,很快就超出了凉州发展天花板,从忙的要死到闲的无所事事,该做的事情其实也就那么多。

客观的发展规律摆在那儿,以年为发展单位的时代,刘备却以天作为办事效率的单位,对官僚们大加鞭挞,一直下去,二者迟早会发生冲突。

总不能没有问题还要创造问题吧?

当然了,一整个汉帝国的事务远远超过凉州范围内的事务,但是以当前刘备举着鞭子逼迫大家的速度来看,也不用很久,这个朝廷的行政效率也就要超出汉帝国的发展天花板了。

一旦超出,很多情况就又和当下完全不同了。

所以刘备觉得自己要提前为汉帝国思考后路了,总不能就那么顺着走下去,总要走点别的路试试,这是他作为大将军、实质统治者的责任。

就当前来看,汉帝国的实质运行已经是处在大将军府的统辖之下了。

因为成年天子的缺位,刘备在实质上以大将军、首席辅政大臣的身份取而代之,在太皇太后董氏的支持下,实质上掌控了皇权,成为了另类的霍光。

大将军府在这一阶段成为了汉帝国实质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朝廷部门都不是对皇帝负责,而是对大将军府负责,和大将军府对接。

而在这一阶段,刘备也把大将军府做了一番机构革新,使大将军府能够承担起汉帝国的各项中枢事务。

简而言之,刘备在大将军府内采用了六部制,革新了原先的所有机构——因为实际上的很多权力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且大将军府完全属于他自己,他这样做是完全行得通的。

首先是最重要的财政权力。

原先,财政权力实际上是刘备和董重分领的,刘备掌控了少府,董重控制大司农,一个掌控皇帝私人财政,一个掌控名义上的国家财政。

不过在实际运行中,甄俨控制的少府明显能干的多,而董重那边安排的大司农则在财政事务上非常拉跨,以至于需要从少府借调一些财政人员前往帮手,以应对日常财政事务。

刘备当然也不客气,尤其在董重流露出对刘备的戒备和不满之后,刘备就更不客气了,指示甄俨渗透大司农府,用少府的人掌控大司农府的重要职位,架空大司农。

因为董重麾下的那些废物们过于无能,甄俨都没费多少功夫,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上把董重安排的大司农给架空了,掌控了大司农的实际职权。

到董重自闭的时候,刘备已经实质上控制了大司农府,由此将少府和大司农的权柄一起掌控,控制了汉帝国的全部财政权。

皇帝私人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自此全部掌握在了刘备手里。

因此,刘备在大将军府内设户部,以户部专门和负责朝廷民政和财政事务的部门对接办事,然后处理这些事情,最后把处理结果和大事汇总到刘备这边,由刘备做最终的决策。

朝廷收入多少钱,花多少钱,官员的俸禄支出,朝廷的办事支出等等一切的权力,实质上全都掌握在了刘备的手里。

而通过户部,刘备还能掌控国家的民政事务,正大光明的将集体农庄作为基本国策推行到县以下的地区,并利用县府直接管理集体农庄事务,以增加东汉帝国的基层动员力。

东汉的基层动员能力是真的挺差劲的,自己亲自掌控了雒阳朝廷之后,刘备才意识到这是西汉可以运行兵役制度的基础,也是东汉转用募兵制度的原因。

一个政府的权力有多大,取决于它对基层的掌控能力,权力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

所以何进最初当大将军的时候任人搓扁搓圆,是宦官走狗,直到五六年后才逐渐起了威势,能够反过来压制宦官。

因为他的权力最初是别人给的,而不是他自己争取来的,别人给又能给多少呢?

自己没有底层基础,就是跪着要饭的,有了底层基础,才能站着把钱给挣了,一如当前的刘备。

除了财政权之外,最重要的兵权不管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掌握在刘备的手里,他这个大将军本来就能掌握全国军事,所以在大将军府内建制军部是理所当然的。

第六百五十三章 他早晚是刘备嘴里的一块肉

刘备把原先的所有在自己掌控之下的军事部门全部合并起来,把全军的指挥权收归大将军府军部,自己亲自监管军部的事务,以大将军的身份统领军部,又通过大将军府内的军部直接对接军队。

雒阳城内外绝大部分的军队,乃至于大部分地方上的正规军,目前都在大将军府军部的控制范围之内,整个汉帝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军事力量都在刘备的直接掌控之中。

并且因为权力增长和对国家财政的控制,还不单单是自己的军队,蹇硕统领的三万西园军因为在后勤补给上仰赖刘备的提供,所以实际上也在军部的影响范围之内。

西园军原本实质上就是刘宏亲自统领的,后勤补给也仰赖刘宏自己的供给,走的是少府系统,而现在少府归了刘备,整个汉帝国的财政权也都贵了刘备,西园军的后勤补给自然也要靠刘备。

当然了,蹇硕也是有选择的,他可以通过自己掌控的财富提供给军队后勤补给物资,打造自己的后勤补给基地,这样就能直接控制那支三万人的西园军了。

但是蹇硕显然不太愿意,而且以他的财力,自己过奢侈的日子当然是绰绰有余,养三万人的军队,那就有点吃力了。

他养不起也不想养那么多军队,所以在刘备掌控了国家财政权力之后,蹇硕实际上默认了刘备对西园军的指挥。

他本人慢慢淡出了对西园军的整体控制,在西园八校尉里头,他只保留了对他本部上军校尉的控制,用以保护他本人的安全,其余七个校尉的军队,他基本上放弃了。

现在其他七个校尉控制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从刘备控制的财政系统内走账,这七个校尉基本上也都投靠了刘备,和刘备关系匪浅,刘备正打算把他们七个外派出任地方职位,正大光明的吞并西园军呢。

当然在这件事情上,刘备的确也没有亏待蹇硕就是了,好吃好喝的供给者,保障他的利益,给他足够的安全感等等。

也就是说在当前这个阶段,除了董重手里的宫城卫士系统和城门校尉系统,还有担任徐州刺史的董卓所控制的五千旧部之外,整个汉帝国全部的军队都已经听从了刘备的指挥。

不同的是有些是本部,有些是听从指挥但不完全属于刘备的军队,比如后将军吕布所部的军队。

但是整体上来看,刘备对汉帝国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而且真要说起来的话,就算是董重的城门校尉系统和宫城卫士系统,其实也是一个岌岌可危的状态。

董重慑于刘备的威势,恐惧刘备,不敢和刘备正面相对,宫城卫士和城门校尉虽然还在他的亲信的控制之下,但是城门校尉和宫城卫士的工资也是走朝廷财政的账目,不是董重个人给予。

说到底,这两个部分的军队和军官属于汉帝国正规编制,跟随董重多是因为他骠骑将军的身份和地位,以及职责所在,真要说忠诚,倒也没那么忠诚,吃谁的饭,拿谁的钱,大家心里门儿清。

在董重的开府之权实质上冻结的如今,他对于城门校尉、宫城卫士系统到底还有几分控制权,是很不好说的。

反正就刘备本人来看,从他的大将军府到刘协、董太后寝宫这一路上所遇到的所有城门校尉、宫城卫士系统内的大小军官乃至于一些士兵,刘备都已经很熟悉了。

其中一些人刘备甚至叫得出名字。

平时遇到了,他们也会恭敬的向刘备行礼,刘备偶尔带了些什么好东西入宫,也会分给这些看管宫城重地的家伙们一些,大家混得很熟,很融洽,完全不像是两个指挥系统内的人。

雒阳城之外不属于刘备指挥的有建制的正规军,也就剩下两支,一支是青州牧刘虞麾下的青州军,两三万人,规模尚可,战斗力也还可以。

不过刘虞本人并没有争霸的野心,他是个传统的老官僚,对政治地位更加热衷,也更加爱惜羽毛,只要是以雒阳朝廷名义下达的命令,他就没有不遵守的。

所以他的军队刘备完全不想插手,没什么意义。

剩下来一支刘备没有掌控也没有渗透的军队,就是正在徐州征战的董卓的那五千旧部和处在董卓指挥下的徐州杂役兵转变而来的徐州官军。

算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问题吧,因为董卓还是比较在乎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军事指挥权的,此前面对朝廷的试探,也是表明态度不想放弃这五千旧部,去哪儿都要带着这五千旧部,一身老封建老军人的行事风格,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但是相对于整个天下的状态来看,董卓的这五千人已经翻不起什么大风浪了,和朝廷之间的实力对比也是完全失衡的状态。

不管董卓听不听话,他早晚是刘备嘴里的一块肉。

工程事务上也差不多。

东汉帝国主要负责工程事务的太仆、执金吾等人不是在刘备的控制下,就是在张让的控制下,张让一贯配合刘备,所以在工部的对接工作方面,大将军府也能做到全盘掌控。

司法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司法三司的控制权刘备或多或少都沾一些。

司隶校尉是刘备的铁杆郭鸿。

御史大夫是刘备的铁杆马日磾。

只有廷尉不是刘备的人,而是古文学派的人,但是和刘备的关系也还不错。

刘备本身还是《左氏春秋》的阀阅之主,在春秋决狱盛行的时代,刘备在大将军府内设置法部对司法事务进行管理还是强而有力的。

所以东汉帝国的司法大权现在也被大将军府的法部控制着。

接着是吏部和人事权力。

人事权力的掌控上还是比较敏感的,大将军、骠骑将军和三公在实质上都有中央的人事权力,尚书台选部也有人事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