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57章

作者:御炎

就在很多人莫名感觉刘备身上的光芒有些过于炽热的时候,这一波“雨露均沾”让统治阶层又扭转了对刘备的一些看法。

毕竟没人喜欢和钱作对。

他们觉得刘备或许只是看不惯底下的庶人豪强过于嚣张,但是对士人、官员还是很好的,不仅给支持自己的人赐予土地,还给全体官吏加薪,这实实在在的好处拿到手里,总还是舒服的。

于是刘备的声望又有了一次极大的提升,微妙的政治氛围一扫而空,成为了极少数人心底里的忧虑,不再被公开提起。

伴随着限奴令在司隶和并州地区的成功推行,刘备打出一套组合拳,让自己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势和声望更加高涨了。

在此基础之上,刘备在整个建安二年都没有继续折腾了,而是安心处理已经有的事情。

他在司隶地区和并州地区打击豪强,并且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安顿解放出来的数量达到一百二十万的奴隶、黑山的四十万山民还有十五万的南匈奴部众。

刘备调动大量资源和人力、运力,将他们安顿向并州、凉州和幽州,给缺少人口的三个边境大州狠狠的补充了一波新鲜血液。

按照计划,这一波补充将使凉州的户籍人口突破至一百八十万,幽州的户籍人口突破至一百五十万,并州的户籍人口也将突破至一百四十万的规模。

对于地广人稀的三大边境州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人口补强。

集体农庄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凉州是吸纳人口最有力的州,数十万迁移人口在五个月的时间里得到了妥善安置,凉州的官僚团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得到了刘备的称赞。

到建安二年年底的时候,凉州的情况已经安定下来,迁移人口在凉州完善的安置政策之下,已经逐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凉州新政的优势显露无疑。

幽州也不错,虽然战后没过多久,各方面建设都比较困难,但是吸纳的数十万迁移人口还是在五个月的时间里得到了妥善安置。

夏侯惇亲自带队执行任务,带着州府里的年轻官吏们四处奔波,忙到不眠不休。

武将出身的他在打仗方面只能说是平庸,但是听命令办事且执行效率高、执行力强的军人特色让他在办理民政事务的时候有了特殊的优势。

什么地方出现动乱,他会派兵解决问题,什么地方出现聚集性疫情,他也会派人立刻进行隔离政策,避免瘟疫范围扩大。

移民的粮食、住所、药品等等事务他都办的井井有条,毫无差池,他利用幽州地区的官奴大量修缮基础设施,给刚刚脱离奴籍的民户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原本他们还以为这一次北上是死亡之旅,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官府对于这一次的北上所做的准备非常充分,一路上有人伤病,也有人死去,但是数量确实非常少,绝大部分人都安全的抵达了幽州,开始了新的生活。

不得不说,这一波夏侯惇的功劳确实很大,所以在年末的时候,刘备也宣布为夏侯惇提升爵位,封他为建平县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而对于百废待兴最为破败的并州,满宠所面临的局势才是最严峻的。

因为人手的缺乏和有经验官僚的短缺,满宠的压力是最大的,他要做的事情最多,要处理的突发状况也非常多。

不过好在有关羽和牵招的军队在,所以满宠考虑之后,决定借助军队的力量,对并州实施军管。

军队的效率是很高的,靠着军管,满宠才勉强度过了这一波民户暴增危机,把并州的秩序给维护住了。

当然了,来自雒阳的支持是不能缺少的。

刘备把筹集到的所有粮食中的六成都运输到了并州,又从冀州、青州发动力量给并州运粮,还要求自己身边的食盐利益集团动用大规模运力给并州提供食盐。

靠着充足的粮食和食盐,并州那些心思各异的民户终于度过了这个冬天,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疫病、冻饿而死,并州最危险、也是满宠最危险的一个冬天,算是熬过去了。

第二年开春之后,并州组织了大规模的集体垦荒、种植行动,农业生产开始成为并州的主流。

到此为止,并州的局势才算是真正安稳下来。

边境三州之外,因为打击地主豪强势力而获得的土地也被全部收归朝廷所有,在刘备的指示下,这些土地又被作为集体农庄建设之用。

靠着这些土地,不少地方就地吸纳了一部分奴隶人口,转为司隶地区各州各县的民户,让司隶地区的人口也上涨了数十万。

这部分人口吸纳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地吸纳,就地安顿,比送到边境三州要省钱多了。

在此期间,河南尹曹操安顿了八万余奴隶人口于河南尹辖地,是司隶地区安顿奴隶数量最多、政绩最突出者,被刘备特意表彰。

时间进入到建安三年,满宠像是升华了一样,对各种事物的处置有条不紊,再也没有手忙脚乱的情况,也不再哭着喊着向刘备要人要物资,冷静多了,也从容多了,整个人像是开悟了一样。

刘备这边也为司隶地区和并州的限奴令做了一个收尾工作,宣布限奴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这一阶段针对司隶地区和并州的限奴令告一段落了。

风起云涌的建安二年算是就此走到了终点。

年末的时候,因为过于忙碌而十分疲惫的雒阳朝廷官吏们都认为刘备会好好安生一阵子,会在建安三年或者建安四年都不做什么,与民休息,保守执政,不干什么出格的事情。

但是刘备显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种喜欢安逸生活的人。

或者说刘备也喜欢安逸的生活,但是却是有一些前提的。

他是个心安乐才能身安乐之人,如果心里不痛快,身子再怎么闲,也终究是不痛快的。

凉州、司隶和并州的行动告一段落了,但是其他地方还没有推动限奴令呢,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很多的奴隶在奴主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呢!

比如,益州。

第六百四十三章 公孙度玩的比较花

对于益州这被刘备从朝廷手里要来的天府之国,他可从来没有忘记过。

所以在建安三年正月刚刚过去的时候,二月初一,刘备上表,要在凉州、益州、幽州、冀州三地推行限奴令。

益州、冀州是主要攻击地区,凉州和幽州是顺带的。

凉州在他的治理下那么多年,说句难听的,那早就是他的形状了,他一声令下,整个凉州的奴隶都会被解放出来成为民户,谁敢反对,就是在自寻死路,纯粹给自己找不快活。

幽州刚刚才遭逢重大灾祸,旧势力死伤惨重,新势力尚未成型,正是官府势力最强的时候,以夏侯惇为首官僚团队拥有很强的执行力,刘备毫不担心夏侯惇办不成此事。

硬是要说,连冀州都能使顺带的。

冀州也有一波就得既得利益者被干掉了,大军来来回回在冀州的土地上犁了好几遍,此时,也是内部新的利益链条尚未完全成型的时候。

刘备在冀州的权力触角也相当有力,宦官集团和古文学派的势力都是愿意配合的,若要执行限奴令,难度不会比在司隶、并州执行起来要大。

唯一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就是益州。

但是刘备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益州以天府之国的肥沃土壤,和众多的人口、资源,中平六年、建安元年和建安二年连续三年的赋税收入都未能超过凉州,很明显就是因为奴隶太多、民户太少,以至于朝廷赋税不足。

益州大户多蓄奴,以至于益州的土地收入都归了地方豪强,而没能属于朝廷,这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

所以刘备要求对益州实施限奴令,将大量的奴隶解放出来,归于民户,重新扩展官府户籍人口,以增加土地赋税和人头税,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那么,对大家而言都是好事。

有了之前的办事经验,虽然对刘备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强人作风很不适应,但是对于有利益可以图谋的事情,总有人愿意支持刘备去折腾。

表态支持,付出一些象征性的代价,然后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财富,甚至还能为此得到刘备的赏识,得到掌握权力的他的青睐,这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当然了,一般对仕途没有太多设想的人可能只是象征性的配合一下刘备,释出几个奴隶,而真正想要在未来取得仕途上的突破的人,那可是相当在意刘备的感官的。

就和之前司隶地区出身的官员们搞释奴内卷竞赛一样,这一次,益州赛区和冀州赛区的官员们搞起了释奴内卷大奖赛,凉州和幽州地区的老部下们也不遑多让。

盖氏家族和阎氏家族带头冲锋,各自释出家中奴仆三百七十一人和六百三十六人,甚至都没有留下每人三个奴隶的名额,将家族奴仆一扫而空,实现全面雇佣化、自由化管理。

他们公开表态支持刘备的限奴令,表态他们将再也不使用任何奴隶来促进家族的发展,并且会把家族土地财产的数额全部报告给官府,让官府全面了解他们家族的土地财产状况。

盖氏和阎氏带头,其他人就冲得更狠了,大有和奴隶不共戴天的势头。

在凉州,这个事情没有任何压力,因为凉州的奴隶本来就少,各大家族还是被刘备驯化过的,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说不要奴隶,那就不要奴隶,少了奴隶大家也不会没法儿过日子。

不过是花的钱多了一点,少了一些耀武扬威的爽感。

在幽州,这样的情况略有些波折,但是波折不是很大。

经过战乱,幽州本土的势力已经比较衰微了,他们被袁绍的军队和鲜卑、乌桓的军队来回折磨,来回劫掠,本身已经损失严重,土地房产什么的都失去了很多,现在属于活着都比较困难的情况。

所以战乱之后,幸存的地方家族甚至在主动往外丢出奴隶。

战争严重破坏了生产,为了维持自身的奢侈生活,他们也不太养得起那么多的奴隶了,就算没有限奴令,他们本身也想要解除一部分的烦扰。

所以对于某些家族来说,限奴令简直就是他们给刘备的一个顺水人情,没什么无法接受的。

不过刘备这个限奴令给大部分人带来的影响还是太大了一些,没有官身只能留下三个奴仆,这让相当一部分幽州豪强都不太愿意接受。

而在这个情况下,涿郡涿县刘氏和涿郡涿县卢氏带头做出了表态,两家家主都表态要支持朝廷的限奴令,主动释出家族的大批奴仆交给官府统一安置,做了一个表率。

在此基础之上,又有一批态度比较温和的家族和家产破损比较严重需要官府帮忙度过危机的家族也做出了妥协,释出家族奴仆,没有和官府作对。

于是辽东郡以西的幽州地区整体来说都是愿意做出妥协的,少数不愿意妥协的就被夏侯惇调遣州郡兵马威慑、攻杀,除掉了十几二十个家族之后,幽州的限奴令就推行下去了。

至于在辽东郡、玄菟郡和乐浪郡地区,公孙度也表态要支持刘备的限奴令,不过公孙度显然还是玩的比较花的,他把刘备的限奴令当作了他巩固权势排斥异己的捷径。

与他关系好的,就算没有执行限奴令,他也会上报对方执行了限奴令。

与他关系不好的,就算执行了限奴令,他也会说对方没有彻底执行限奴令,于是将对方的家族定罪、破灭。

借着限奴令的颁布,公孙度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辽东三郡的权势和地位,使得他的权势在三郡之地更大了,三郡之地的人多投靠公孙度,为公孙度办事。

虽然如此,但是公孙度倒也是在客观上把限奴令贯彻了,给刘备上报了不少数目的奴隶,算是让当地的大族彻底成为官府的附庸。

幽州的限奴令也就随之得到了执行,没什么意外发生。

冀州的情况相对更加复杂一些,因为冀州不单单是刘备说了算,冀州北部的河间国、常山国和中山国是刘备说了算的。

所以这三地的各大家族势力以甄氏家族为首,积极响应刘备的限奴令,没有和刘备作对的打算。

虽然他们没有交出全部的奴隶,但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蓄奴大户,联合起来交给官府一个非常漂亮的数字,在外界看来,那就是严格执行了限奴令的模样,没什么好指摘的。

而暗地里,配合限奴令并且在舆论上支持限奴令的各大家族靠着甄氏家族的牵线搭桥,已经和刘备达成了协议。

冀州地区的贩盐事务正准备扩张规模,则之后将从他们当中挑选合作者。

与我合作,确实是有好处的——当前阶段刘备需要让他们看到这一点,他们才会真正的配合。

用政治上的服从和行动换取经济上的利益和未来政治上的关照,这在地方豪族看来并不是一笔赔本的买卖,哪怕为此稍微亏了那么一小小点,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要刘备记着他们的好就行。

第六百四十四章 那可都是我的钱

这一波舆论掀起来之后,那些不理解内情的中小家族的处境就相当糟糕了。

面对绝对的力量差,他们想要抵抗,却想到了刘备的铁腕作风,想到了之前司隶地区和并州地区那堪称残忍的军事行动。

如果他们不想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济州,只有一个选择——他们不得不放弃抵抗,交出奴隶。

于是在中山国、常山国和河间国三地,限奴令推行的非常干脆彻底。

甚至中山王、常山王和河间王三个宗王的王府都被刘备贯彻了限奴令,被当地官府派遣的人进入王府,将府中奴仆全部找出来,挨个点数,最后只允许王府保留二百名奴仆,剩下的都被遣散入民籍。

据说三个宗王对此颇有微词,很是不满刘备的行为,但是最终也没有说什么,而是选择了忍气吞声。

因为他们也知道曾经的安平王刘续得罪过刘备,于是在刘备有权势之后,就报复了他。

现在,刘续和他那一支的主脉已经被废为庶人,一家子流离失所穷困潦倒,刘续一年前已经冻饿而死,家人多饿死、病死,并没有谁敢接济他,朝廷对此也熟视无睹。

而继承安平王爵位的是刘续的某个远房亲戚,他们还听说那个宗王每到佳节都会给刘备准备一份礼物,态度极其恭敬。

刘备的凶悍和手段以及强烈的报复心在宗室圈子里流传,大家都知道现在在雒阳做主的人就是刘备,他一声令下,想要找哪个宗王的麻烦,宗王本人是无法反抗的。

所以,与其给他找到了借口针对,不如老老实实的接受他的折腾,至少,还能保住王位。

宗王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呢?

除开三国之外,其余七个郡、国的限奴令推行效果则强弱不一。

这些地区担任郡守、县令的到底不是刘备自己人,宦官集团和古文学派的上层人物在这件事情上是口头支出大于行动支持,更多的人则是各有各的想法。

他们自以为知道刘备的真实用意,认为刘备推动限奴令是为了给大家牟利,是为了让官僚和大地主阶层得到更多的利益,打压底下那群土包子,不让他们向上侵犯上层的利益,所以他们愿意支持刘备的限奴令。

但是在具体办事方法上,他们则是全力打击那些没有地位的富裕家族,然后把他们的土地、财产和奴隶都收归己有,然后拿出一小部分交给朝廷,以示对刘备的支持。

在客观上,他们的确在打土豪,在执行限奴令,但是在结果上,土豪没了,他们肥了。

突出一个和绅跌倒、嘉庆吃饱的道理。

他们拿了绝大部分的好处,就把零头给了刘备,利润分润的层级上甚至没有到三七分,最多二八分。

他们八,刘备二。

比如在古文学派官员陈桥主导的魏郡之中,执行限奴令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办事方法,他们更加野蛮,接着限奴令的名头,哪怕是愿意接受限奴令要求的地方家族都不放过。

某些家族深知刘备的能力,不敢和朝廷作对,决定认怂,于是主动交出奴隶,只保留三个奴隶,试图以此躲过灾祸,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有官差上门抓人了。

理由是私藏奴隶不肯交出。

天地良心,他们是真的交出了奴隶,只留下限奴令里允许的数目,但是他们不管怎么交代,就是不行,官府就是要问罪。

杀人砍头,然后把他们的家产收归己有,亦或是和一些协作者分润这部分利益,最后在整体统计之后,拿出一成、最多两成交给朝廷应付一下差事,剩下的,私底下全给分了。

主导的官员、底下的小吏、官差,协助办事的大家族、亲属等等,有一个算一个,大家一起分润好处。

这群人借着刘备杀人杀出来的威慑,让这些不敢反抗的家族势力倒了血霉,突出一个黑吃黑、恶人自有恶人磨。

而这样的消息则通过刘备安排在冀州的情报机构传递到了雒阳,汇总到刘惠那边之后,上报给了刘备,让刘备知道了冀州那边的一些乱象。

说老实话,在此之前,刘备并没有想到限奴令还能出现这样的副作用,但是当这样的副作用明明白白的出现之后,刘备意识到,官僚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下限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