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39章

作者:御炎

而他刘某人斗天斗地,打得多少人灰飞烟灭,又让多少人心惊胆战,近年来,天下人对刘玄德天下无敌这件事情,已经形成共识了。

不听刘玄德的话,不管你在哪里,就算是在辽东那种犄角旮旯,刘玄德也能追过来,捶死你。

所以哪怕刘备委任给公孙度三郡的统辖权,公孙度也没有产生对刘备的异心,因为他相信,如果他有异心被刘备知道,刘备一定会追过来,捶死他。

刘备已经展现过自己的能力了。

他真能。

刘备对天下的恐怖威慑已经成功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处理内部敌对势力,是性价比最高的最佳选择。

所以对待张燕和并州山匪,刘备并不想纯粹使用军事攻势,如果能够用政治攻势瓦解之,就能获得一大批人口。

根据估计,这批人口起码四十万,把这一大批人口用于开发建设并州上,用于恢复并州的农业生产,那肯定是更好的。

如果单纯用军事,会造成太多太多的伤亡,刘备不想这样做。

张燕现在领着朝廷中郎将的官职和俸禄,实际上是并州东部北部山区的话事人,底下有大大小小数十个中小型团体,每一个都有点势力。

直接上去硬打肯定是下策,所以该怎么行动,刘备也稍微有了些想法。

于是他一边在雒阳整顿内务,处理军务,一边等待关羽和牵招过来。

而且这一回关羽从凉州过来,也是顺带着把刘备的家人从凉州接回了雒阳。

此前,考虑到雒阳并不安稳的局势,以及妻妾多有怀孕的情况,所以刘备没有把妻妾儿女们接到雒阳来,而是让她们在凉州安心养胎。

一段时间以来,刘备不断得到凉州方面传来的消息,告诉他刘氏大家族添丁不少。

韩宁韩小蝶还有龚氏二姐妹相继生产之后,盖凝和曹蕙也是怀孕生子了,于是现在刘备加在一起就有了八个孩子。

韩宁和韩小蝶生育的长子刘深、次子刘泽,那是刘备最早的两个孩子,黄巾之乱前后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经六岁了。

后面龚氏二姐妹率先怀孕,于中平六年刘备抵达雒阳以后顺利生产,一前一后诞下两个女儿,后面韩宁又诞下一个儿子,接着韩小蝶又诞下一个女儿。

盖凝和曹蕙在中平六年年初刘备出发之前相继怀孕,一直到建安元年年初,刘备在冀州才得知她们已经在妥善的照料下安全生产,盖凝诞下一个儿子,曹蕙诞下一个女儿。

所以刘备的孩子就眼下来说,是四儿四女的的结构,除了长子刘深和次子刘泽,其余六个都还年龄太小,没有取名。

或者说三五岁之前,一般孩子也都不会取大名,连刘深和刘泽都是在他们进入凉州州学正式开始学习之后才由刘备和卢植一起给取了大名。

八个孩子目前都还算是比较健康的,刘备也觉得很高兴。

整个中平六年下半年和建安元年的几乎一整年,他全部的精力都在对内对外斗争上,的确没有精力顾得上家人,所以就没有把家人都接到雒阳来。

这段时间,他家里只有母亲,他除了抽出一点时间陪伴母亲之外,也确实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其他事务上。

而现在,他总算可以把家人都给接回雒阳了。

一家人长期分居,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孩子们就学的事情,刘备也做好了打算。

老部下们的孩子都和他的孩子一起给丢在了凉州州学里学习有一段时间了。

一开始,大家都在凉州,也好就近教养管束,现在大家的主要活动地点在雒阳,如果继续把孩子们留在凉州州学,虽然也能得到妥善的教养,但是毕竟失之亲情。

正好刘备之前也在筹备在司隶地区建立司隶学府以培养司隶地区的学子,正好就把在凉州的那一批孩子都给接到雒阳附近的司隶学府来就近培养。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转学吧。

刘备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十一月上旬,又过了几天,刘备自己也没闲着,把拉着一大群部下商讨出来的结果公布了出来。

他向朝廷提交了【恢复郡国兵】的制度建议。

一开始这个建议被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早就被光武帝废除的制度你拿出来干嘛?

不过后面刘备所说的还真是有点意思的。

刘备在朝堂会议上提出,光武皇帝之所以废除这个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郡国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统治,这在当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样,光武皇帝也没有认为地方上就不该有武装人员。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地方上是真的需要一些武装人员来维持治安的,所以郡国兵废除之后,代替郡国兵的郡国杂役填补了这个空缺。

但是从始至终,郡国杂役兵的存在既不标准,也没有什么训练,人数也不固定,比起原先的郡国兵,更加直接的有了地方武装的身份属性,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推动了地方郡国的分离态势。

这对于雒阳朝廷来说是很不利的。

所以刘备希望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即恢复郡国兵制度,但是又不安全恢复郡国兵制度。

黄琬作为当朝著名的【反对派】,对刘备这一番说法提出质疑,要求刘备给一个完美的解释。

刘备也不生气,给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建立一支标准的在朝廷登记造册的只维持地方治安而完全不负责征战的郡国兵队伍,建立这支队伍的标准对标的不是征战的军队,而是东园密探和司隶校尉手底下的中都官徒吏。

他们在征战属性上弱一些,不需要接受完整的军队作战式的训练,而与之相对的是,他们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律法相关知识的教育,作为维持地方治安的重要存在。

简而言之,他们是一支拥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专业化治安队伍,主打一个专业,主打一个治安,建立目标是打击违法犯罪,而不是对付叛乱和外敌。

所以人数上需要有明确的限制,指挥体系上也应该和原先的郡国兵全然不同,人选选拔上也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不是什么人都能担任的。

刘备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等于在每一个郡建立一支中都官徒吏的队伍,打击违法犯罪,维持地方治安,冠以郡国兵的名称,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他们绝对不是军队,而是郡府用以巩固治安的重要力量。”

第六百零九章 揽权,但不擅权

在之后的会议上,刘备把一系列的细则对朝廷公布。

比如郡国兵的人数按照郡国本身人口来决定,根据各郡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设统一人数标准。

比如每郡国设一郡国都尉,专门负责统领这支郡国兵队伍。

再比如郡国都尉由朝廷任命,作为执法官员,郡国兵的任命和选拔由郡国太守国相、郡国都尉和朝廷使者共同主持,之后郡国兵的名单、籍贯、家庭信息等等需要汇总到雒阳,郡国兵也需要轮流到雒阳受训。

郡国兵的身份并不因为在地方就局限于当地,而是汉帝国的公务人员。

他们必须拥有律法相关知识,拥有的权力是执法之权,迥异于作战军队,所以朝廷内部对他们的称谓不该是军兵,而应该是“法卒”。

一系列让人想得到的想不到的规定都在刘备列出的表奏之中,这就让很多人了解到刘备准备的是很充分的。

对这件事情,没有多少人能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最后所着眼的地方就在于这件事情若要办理,需要很长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且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支出。

这笔钱又该怎么支出呢?

朝廷的花销越来越大,眼下因为大量的进项才可以支撑,长久来看,可以吗?

具体该怎么办,刘备有想法吗?

刘备表示当然有想法,接着表示要在雒阳成立一个新的官府部门,把这个任务交给该部门缓缓推动且最后起到一个总管、总负责的作用,把全国郡国兵的最终指挥权收归朝廷所有。

至于花销……

如果因为法卒的建立而使得违法犯罪的事情减少了,朝廷本身需要付出的维稳成本也就减少了,两相抵消,算一笔账,朝廷未必吃亏,反倒可能是赚的。

大家的目光要长远,不能只是盯着一件事情看,而要看更多更长远的东西。

刘备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而官员们也基本上明白了。

好家伙,朝廷没有官给你升了,没有权力让你掌握了,你就要自己创造权力来掌握?

这份本领你还真是擅长啊。

黄琬有点想要讽刺刘备,但是这个事情本身他觉得对朝廷是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能把地方治安权限收回来,能对地方施加影响力,增强雒阳朝廷的权势,就这一点来说,黄琬并不想反对。

说到底,他也是中央高官。

至于刘备本人的意愿和想法……

他也不好说就是了。

关于这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当然是通过了,且通过之后也被刘备要到了权力来负责这个部门和这项改革的实施。

刘备要求在朝廷内部成立一个独立的新部门,增加一个全新的负责此事的官职,让这名官员来全权负责全国范围各郡国的郡国兵复立行动。

这场朝议会结束之后,不属于古文学派的一些官员在散朝之后闲聊,谈及此事,纷纷感觉到目前刘备的权势和威望越来越高,越来越重,隐隐有了压制其余三辅臣、独揽朝政的态势。

其余三辅臣对刘备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改变几乎没有提出过什么反对意见,四辅臣的格局很明显变成了刘备一人超强的局面。

刘备才是真正的辅政大臣,才是现阶段汉帝国真正的掌权者。

但是感觉上,还就真的不太一样。

“还不得不说,其余三人根本不可能在朝堂上和大将军争锋,大将军权势虽然大,但是确实在做事,不管有没有私心,你不得不说他所做的对于大汉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相较于其他人更加明显的排除异己任人唯亲的办事方法,大将军至少能让所有人觉得他是真的在做事,只是在做事的时候顺便彰显权势,只这一点,就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

一名中立派官员一边走一边感叹:“从前也有很多权势滔天之人,但是他们当政之时,那种任人唯亲争权夺利的模样,真的很让人反感,给人的感觉和如今大将军当政之时给众人的感觉是全然不同的,我不知道诸位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一群人互相看了看,然后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还有一名官员说得比较到位。

“他没有在掌权之后就大肆任用亲信夺取权力,为自己谋利,而是真的在办事,他所作所为,虽然肯定有私心在里面,但至少他有个正大光明的借口,也切实带来了改变,让人难以反对。”

黄琬在一边看着,默不作声,回到家中,对小舅子来敏大发感慨。

“最开始,刘玄德的名望在我看来算不上多好,除却古文学派那些人,雒阳城内看他不惯的人也有很多,大家都对他有一份戒备,觉得他随时可能做一些僭越的事情,但是时至今日,我却发现情况有所不同了。”

“有何不同?”

拿着一本古书正在阅读的来敏好奇的询问黄琬。

黄琬叹息了一声。

“很多人开始对刘玄德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了,他们往往认为刘玄德虽然揽权,但是并没有擅权,所作所为皆十分克制,且办事往往有正大光明的理由,也并不惧于当庭辩论,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行事光明磊落,并不恃强凌弱。”

“这不是很好吗?一个不擅权的大将军,这比之前很多擅权的大将军都要好啊。”

来敏笑道:“现在天下局势安稳,没什么大的乱子,刘玄德能平定天下,总比之前提心吊胆要好,您之前总是担心天下大乱,担心会有心思诡异之人起兵搅乱天下,现在这样的人都被刘玄德杀死了,没有天下大乱,我也就可以放心读书了。”

“话是这么说没错啊。”

黄琬低声道:“但是我可是杨氏故吏,杨氏全族还在雒阳接受调查,对今文学派的打击不遗余力,还不知道会不会诛连之前和今文学派有关系的人,你让我如何安心?

还有,你小子也别高兴太早,别看你现在过得安稳,你是我妻弟,我若被问罪,你以为你能躲得过去?就现在古文学派的做法,你就等着在牢里读书吧!还放心!”

来敏面色一滞,随即嘿嘿笑了。

“您不是说杨氏和刘玄德之前有过秘密约定吗?肯定没事的,您放心吧,刘玄德素来有重承诺的名声,现在又是大将军,自然把承诺看得比性命重要,他绝对不会食言的。”

黄琬闻言,倒也是缓缓松了口气,点了点头。

“说的也是,刘玄德素来重视承诺,现在又是大将军,理当更加注重名声,不会做食言的事情……不过你小子把你的嘴闭紧了,有些事情别到处吵吵嚷嚷的,不能让外人知道的就别说,小心惹祸上身,明白吗?”

“知道知道,这个事情我肯定装作不知。”

来敏笑呵呵的摆了摆手。

黄琬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把视线投向了窗外。

这都一个多月了,为什么杨氏那边还是没有消息呢?

刘玄德啊刘玄德,你到底会如何处置杨氏?

一个不好,我可真的要准备跑路了啊。

其实黄琬所担心的杨氏倒也不是完全没消息,而是刘备在刻意的压热度,压住杨氏家族的热度,不让正处在清算今文学派高峰期的古文学派对杨氏产生兴趣。

一个多月以前,今文学派大清洗的高峰期,杨氏家族全族被朝廷下令带到雒阳受审,家族遭受了朝廷类似于抄家的调查,为了确认杨氏家族和今文学派主导的刘备刺杀事件有没有关系。

事关重大,杨氏全族在朝廷军队抵达的时候没有做任何抵抗,杨彪带着全族接受了朝廷的处置,被带到了雒阳城内司隶校尉控制的牢狱中接受看管和调查,每一个族人都面临着严格的质问。

这场质问持续了十天之后,一无所获的司隶校尉郭鸿把消息传达给了刘备。

杨氏全族在这段时间谨小慎微,和鹌鹑一样恭顺,确实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们和刺杀事件有关系。

刘备得到确切消息之后,就安排郭鸿把杨氏全族转移到了当年庶务部的旧址居住,安排郭鸿手底下的中都官徒吏保护,并且提供给他们生活所需要的必要物资。

但是刘备自己并没有立刻去见杨彪。

他一直等到十一月中下旬的时候,才带着几个亲随护卫抵达了原先的庶务部旧址,在这里见到了杨氏全族,还有一身素服的杨彪。

第六百一十章 杨修的决意

对于刘备的到来,杨彪表示了欢迎和感谢,感谢刘备能保全他全族的性命。

但是刘备却让杨彪不要感谢他,而是要感谢杨彪自己。

“杨公,你不必感谢我,是你自己保住了杨氏全族的性命,是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所以,你应该感谢你自己。”

杨彪只是笑了笑,摇了摇头。

“没有您的告诫,我也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您的告诫对杨氏全族来说意义非凡,是真正保全了杨氏的原因,我向您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