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161章

作者:御炎

“您已经做了很多了!”

荀彧忍不住的开口道:“和其他肉食者比起来,您真的已经做了太多太多了,彧很少能见到如您这般愿意拿出自己的东西治理地方的官员。

大部分官员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治理,他们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而您却能真正拿出东西反哺民间,您比他们好的太多了。”

“不够。”

刘备摇头:“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文若,我能救得了一个凉州,可是大汉有十三州,受苦受难的人有几千万,我只能救了几十万,这够吗?

别的不说,我的家乡幽州涿郡,我能看到的受苦受难的人就有很多,我从那里走出来,身居高位,锦衣玉食,那么他们的苦难我就能视而不见吗?”

荀彧张张嘴,不知道该怎么说。

难道说刘备身怀拯救数千万人的决心吗?

“使君,您……您的志向……”

“我一路走来,做了不少让我觉得心中有些不安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才让我更加坚定了必须走下去的决心。”

刘备看着荀彧,笑了笑,缓缓道:“我不想让后人说我是个靠着钻营苟且上位的弄臣,我总得做点什么,让后人对我的评价能够两极分化,那样,倒也不是为一件美事。

文若,我曾听人说过,大丈夫在世,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则不枉来着人间走上一回,但是我觉得,不管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不够的,都是片面的,所以,我全都要。”

荀彧目瞪口呆。

“这……这如何能全都要?”

“在了解我的人的心里,我流芳百世,在憎恶我的人的心里,我遗臭万年,则在所有人心里,我都是他们无法磨灭的存在,大丈夫在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便不枉活上了那么一回了。”

刘备哈哈大笑了一阵,笑道:“这难道不是人间的极乐之乐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荀彧暂时还无法理解刘备的真正用意,但是刘备在他面前豪迈大笑的模样,他是记住了,还记在了心里。

之后,刘备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暂时冻结了集体农庄的“农分分配法”,转而采用更加简单直接的传统方式,以官府主导集体农庄,按照各家分配的土地收获粮食。

正常状态下,大家各自耕种各自分配到的土地。

用工、战时状态下,未出工的劳动力除了耕种自家土地之外,还要完成集体农庄出面分配明确的耕种亩数,为出工的农友出把力气。

完成之后,由集体农庄负责验收耕种成果,记录下来,等下一轮次此人被抽调用工的时候,他家的土地也会得到集体农庄的同等照顾。

大家互相照顾,将心比心,集体农庄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如果有懒汉犯事,记录三次,屡教不改,则没收土地,驱逐出农庄,对外公示,永不接纳。

另外就是在税收方面,集体农庄的税收不按照土地亩数征收粮食税,而根据收获季节的粮食收获量缴纳税收。

相较于传统的【简单了官府难受了农民】的方式,刘备做了调整。

他决定让官府多出力,多折腾官员,而更多的维护农民的利益。

在分配模式上和税收模式上做了一番改变之后,以荀彧为首的官员都认为这些改变是有价值的。

虽然一些好的策略限于当时的情况而不能立刻推行,但是这反而更加坚定了刘备要进一步扩张集体农庄规模的决心,并且也基本上打消了其余官员的顾虑。

全新的改革策略,将在凉州进一步的推动。

第二百九十四章 大汉天下并不安稳

经过实践,大家不得不承认,集体生产的模式确实比小农生产模式有更强的抵御灾害的能力,也更能维护官府的需求。

比如在用工层面,集体农庄就是能很好的协调官府用工和农业生产方面的事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做到用工生产两不误。

凉州的农业水利设施大多荒废且劣质不堪用,集体农庄需要全新的水利设施来抵御自然风险,也需要人去建设,但是用工荒,官府拿不出太多的人力来支援,只能集体农庄自己出手。

他们协调一下,农庄内的劳动力们轮换着来,一拨人建设水利工程,挖水沟,一拨人则继续翻土种地锄草,于是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就都搞起来了。

虽然现在还没有迎来收获的季节,但是随着下一个收获季节的到来,凉州的农民们必将得到丰收的喜悦。

而且更关键的是,凉州,并不需要农业生产去补贴太多的东西。

集体农庄的生产模式是非常高效的,它的下位模式屯田就曾经是秦人制胜的法宝,也是汉武帝开拓西域的法宝,更是曹操争霸中原的法宝,对于积攒粮食办大事是很有效果的。

如果官府没有更多的需求,想要让农民吃饱饭,搞屯田是绝对有效果的。

就怕为了建设其他的产业,拿走的太多,而留下的太少。

凉州虽然百废待兴,但是也没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建设,建设的无非是一些常规的传统的东西,手工产业也远远没有到需要吸血农业的地步,不至于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

刘备给集体农庄定下的税收并不高,充分考虑了农民的积累需求。

所以他有信心,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凉州农民有较为丰厚的粮食储蓄,让他们意识到集体农庄的好,更愿意支持这个政策的存在。

而官府也从中看到了好处,推动这一政策推动集体农庄遂成为州府的一种基本策略得到承认,不再被质疑。

随着集体农庄的建设,一些传统的地方基层组织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必要了。

本来战乱之中这些地方的基层组织就崩坏的差不多了,有了集体农庄的存在和管理,一些人建议的重新设立乡里管制人员的声音也就渐渐的不见了。

值得一提的是,隋以前,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的皇权不下乡,而是在编户齐民的基础上对人口有着相当严密的管制,比如乡、亭、里、什、伍等各个层级对人口的管制。

这种严密的管制设置给秦汉第一帝国提供了强大的动员力,创下了辉煌的军事成果。

但是时过境迁,刘备意识到,官吏太多不是好事。

尤其在凉州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更加不需要那么多的官吏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就算是中原人口稠密地带,加在一起,也不过数千万人口,比起后来三四亿人口时期的明清时代,管理上要轻松得多了。

所以在刘备的推动和坚持下,凉州官府开始适应以县府直接对接集体农庄、传达上级政令要求的行政流程。

至于在这个制度推广过程中那些至今还留存当地的地方性家族的不满,刘备并不在意。

集体农庄的全面推广在凉州是有必要的,不管是谁,和他站在对立面上,都没有好的下场。

一个农业生产稳固且发达的地区,经济必然稳固,经济基本盘稳固了,政治也就能够稳定下来,社会环境就会从动荡转为稳定。

所以以汉阳郡为中心,凉州的基本局势开始以相当的速度走向了缓和,从大乱到大治的道路,似乎并没有那么的遥远。

但是与此同时,整个大汉天下并不安稳。

时间进入了中平四年,二月,刘备出发开始巡视整个凉州的时候,荥阳郡爆发了起义,义军开始声势浩大,攻打中牟,成功斩杀中牟令落皓及主簿潘业,声势渐盛。

但是因为荥阳郡距离雒阳太近,雒阳朝廷很快做出反应。

这一次,刘备不在,雒阳朝廷也并不缺乏合适的人选。

比如成功升任骠骑将军的张温,或者是已经返回雒阳的卢植。

卢植去年就已经成功返回雒阳升任太尉、并且录尚书事,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宰辅,和袁隗共同秉政,声威一时无两,隐隐有超过袁隗成为古文学派二号话事人的趋势。

这一次,卢植还是老样子主动上表请求出战,但今文学派官员、将作大匠黄琬上表声称卢植身份尊贵,已经不再适合领兵出征,建议另派人选。

黄琬推荐回京之后一直都在赋闲的皇甫嵩,希望朝廷再给皇甫嵩一次机会。

刘宏当然不愿意让卢植再次出击,他想要把卢植留在雒阳,但是对皇甫嵩又实在没什么好感,于是本来打算让张温再次出战。

张让却在此时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举荐了之前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大将军何进。

“卢植、张温都有了很大的战功,再次获胜,朝廷在赏赐方面就多有不便了,大将军何进则不然,他缺少战功,素来为人低调,一直都不能真正展现大将军的威严和地位,此时此刻正是追求军功的时候,陛下为何不委任何进主导此战呢?”

刘宏一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下令,令大将军何进统兵平复叛乱。

何进非常开心,感谢了张让,然后给张让送去了感谢他成功办事的“尾款”,接着便点兵点将准备出击。

这一次何进不仅是自己出击,也喊上了正在担任河南尹的弟弟何苗,兄弟俩一起出击,靠着中央汉军的强悍和义军的经验不足、组织混乱,只用一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将叛乱者悉数斩杀,获得胜利。

获得军功的何进声威大震,一时间成为了雒阳头版头条上的风云人物。

趁此机会,何进彰显了自己作为大将军的权势,又通过张让的运作和建议,使得他的弟弟何苗被朝廷任命为卫将军。

张让这么搞,用意是非常明显的。

何进本来就是宦官集团的一份子,他的弟弟何苗也是,而骠骑将军张温也是宦官集团的一份子,现在大汉四个最重要的军职,三个都是宦官集团的人,成功把持了中央军权,岂不美哉?

第二百九十五章 今文学派的军事突破

卢植是古文学派的战神,皇甫嵩背靠今文学派,这两个学派任何一个成为重号将军染指军权都不是张让愿意看到的事情。

同样的,刘宏也不是很愿意看到他们染指军权,所以答应了张让的建议,让宦官集团的势力在汉军军界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垄断。

面对这种情况,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都很不愿意看到,但是他们又无能为力。

他们不是没有过机会,皇甫嵩当时带着七八万的军队讨伐凉州叛军,何等威势?

可是他没把握住机会。

今文学派始终不能染指军权。

古文学派也差不多,卢植原先也是带兵,还有一州军权,现在则在雒阳城里从事政治工作,看上去权势滔天,但是并不能威胁到宦官集团的利益。

唯一有点能耐的刘备还在凉州做凉州牧,能力有,兵权也有,奈何不在雒阳。

雒阳的兵权,是完全被宦官集团把持了,不仅如此,张让还身兼尚书令一职,利用自己靠近皇帝的优势,竟然能与袁隗、卢植在尚书台内分庭抗礼,袁隗和卢植不能压制张让。

大家稍微一总结,愕然发现这些年来,宦官集团居然不声不响的把自己的权力扩张到了这个范围。

他们不仅染指行政权,还对司法权进行了侵略,掌控了中央军权不说,还有自己的财政力量,俨然成为了一个完全体的内部小朝廷。

刘宏哪怕只依靠这个内部小朝廷都能完成一段时间的行政过渡,外部大朝廷不知不觉间竟然被侵夺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

这引起了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一致的不满。

但是当前这个局势下,他们想要重新和过去一样合作对抗宦官集团已经不可能了,双方的仇怨已经不可扭转,古文学派卯足了劲儿想要向《仪礼》发起冲击,今文学派也是日日夜夜都在想着要把《左氏春秋》给击垮。

他们彼此不能调和矛盾,面对宦官集团的步步蚕食,颇有些进退失据的感觉。

今文学派就不说了,灵魂人物杨赐死后,他的儿子杨彪需要守孝三年,三年内不能出现在政坛上,今文学派一时之间缺乏可靠的领袖人物统筹指挥。

一开始各大家族打了一阵子各自为战,结果什么都没打出来,损失还不小。

后面实在没办法,他们只能接受杨赐生前做的紧急预案,即以能力很强的杨氏门人黄琬作为杨彪的传声筒和代理人,由黄琬在明面上活动,杨彪在幕后协助,勉强接过之前杨赐的盘。

他们需要在杨彪守孝期间努力推动黄琬登上高位,并且竭尽全力扶持皇甫嵩,争取让皇甫嵩再立功劳,从军事层面开辟全新赛道,展开差异化竞争,避免把今文学派的全部力量局限于学术这一条道路上。

这也算是杨彪在杨赐死后作出的最大决断。

如此一文一武,大概能够维持住眼下的基本盘,等杨彪守孝结束正式出山,想必就能迎来一波有利于今文学派的反攻浪潮。

不过目前来看,大家尚且还需要养精蓄锐,韬光养晦,尽量就不要折腾了。

必要的情况下,还能适当的表露一些弱势的状态,因为皇权是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古文学派击垮今文学派的。

至少眼下还不行。

于是今文学派不得不在新的局势面前苟起来,不再锋芒毕露和古文学派打对攻,维持学术和政治现状,力抓军事层面,想要在军事层面出现不稳状态的如今,进行差异化竞争。

今文学派需要武装自己,需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军事层面的强大,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强大。

一群人秘密和杨彪展开内部会议,会议中,具有不错能力和军事眼光的黄琬提出了一个想法。

古文学派虽然在雒阳城内没有军事力量,但是在凉州,古文学派重要人物刘备正担任州牧,掌握军事力量,这对于古文学派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补强。

虽然不能在雒阳城中拥有军事力量,但是如果可以在外拥有强有力的臂助,那么在内,宦官集团也会相对来说顾忌一下外部力量,以免对方鱼死网破,秩序破碎。

刘备虽然不在雒阳,却依然可以为古文学派提供军事庇护,这一手,或许是当初推动此事的皇权所没有想到的。

所以黄琬进一步提出了想法,认为他们或许可以利用并州一带的混乱,经营属于今文学派的军事力量,推动皇甫嵩更进一步,进入并州主掌军事,成为今文学派在外的有力臂助。

不得不说,黄琬的这个提议得到了杨彪的重视。

他也感觉到刘备出任凉州牧对古文学派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当时杨赐认为这是今文学派的重大胜利,为此甚至高兴的当场去世。

可是现在看来,古文学派莫名有种因祸得福的感觉。

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福福祸祸,祸祸福福,真的很难说啊。

严肃的现实危机之下,杨彪开始认为这件事情很值得商讨,或许发起对并州的军事行动,将是今文学派在军事层面上的一次难得的突破。

而且就算抛开一切都不说,并州目前的问题还真的挺严重的,可真要说起来,这件事情和并州本来还真没什么关系。

这个事情原本是冀州引起的,而冀州的问题又来自于之前影响了大半个冀州的黄巾军,再要追究到源头上去找这个事情的直接责任人,刘备又不得不站出来背上这口锅。

因为张角三兄弟被刺杀,整个冀州太平道组织在黄巾军成立之前,就崩盘了一半左右。

大量太平道人因为恐惧被朝廷追责、杀戮的后果,所以四散而逃。

一些人逃到了江南,一些人逃到了辽东,还有一些人因为不想离开冀州家乡太远,所以向西逃窜,从平地上逃入了太行山脉。

因为地势问题和官府的办事效率问题,在山区执行治理政策和在平原地区执行治理政策的难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农民不堪苛捐杂税而抛弃土地逃入山中避难的情况。

这些人被官方称为逃户。

一旦成为逃户,虽然生命安全没什么保障,但是官府成功追索的情况也就变得非常稀少了,逃户可以获得自由,当然,仅仅是自由而已,要是运气不好,山上有土匪,自由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