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洪武当咸鱼 第415章

作者:火红的鸡枞

沈从兴说得卑微,但却没人敢小瞧他。

沈万三当年白手起家,创建偌大的商业帝国,强大到能让皇权都感到恐惧,手里的底牌必然不少。

否则,沈家都被抄家发配了,为何短短十几年再次兴盛起来,并成为江南九大家之一?

沈老爷子当年打下的基础,结交的人脉,让沈家再兴盛三代都没问题!

沈从兴自嘲的笑笑后说道。

“不过我觉得张兄说得有理,咱们还是先观望观望,不急着走市舶司的明路。”

“万一露了富……”

“我沈家的下场还不够惨吗?”

众人听到沈从兴这话,心中无不升起兔死狐悲的戚戚然。

但凡朝廷给个活路,谁又愿意当反贼?

他们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呀!

陆士原见众人意见达成一致,当即起身拍板道。

“既然诸位都不打算去松江市舶司,那咱们就继续按照以往的路子贸易。”

“下边诸位说说今年想要多少份额,咱们研究下具体的策略。”

“好!”

接下来的谈判就不像刚刚那样团结了,因为每一分、每一毫都是钱啊。

而商人这个群体,只要谈到钱就没什么感情可讲。

正所谓谈钱就别出来做生意。

在镇江会馆的九大家研究今年的海贸份额时,朱允熥那边也遇到个难题。

松江市舶司的主管官员上书,从今年开年至今,还没招到一个像样的海商。

只有一个海外番商,还是因为遭遇暴风雨,被迫靠岸才来投靠的。

而且目的性非常强,希望大明朝廷能帮他修补商船,他才愿意在大明贸易。

朱允熥看到这个奏疏气得恨不得将其给撕了。

什么时候他大明天朝这么卑微了,还要求着海外番商来贸易?

不应该是大明一手拎着茶叶,一手拎着瓷器,一票番商上赶着求着跟大明交易吗?

杨新炉正在修改请罪奏疏呢,他已经写了好几版了,但总是觉得不满意,感觉可能会惹恼老皇帝,因此一直在涂涂改改。

见到朱允熥无端发怒,登时伸头过去瞅了一眼。

虽说杨新炉跟另外两位师傅,已经掌握了帮助朱允熥草拟意见的权利,但并不是所有奏折他们都有权利看。

比如说海事方面,他们就只能等着朱允熥自己发落。

杨新炉瞟了一眼,见是关于市舶司之事,不由微微一笑。

“皇太孙是不是实在奇怪,为何海外番商不愿来我大明市舶司?”

“是啊!”

“这不科学……不不,这不合理呀!”

“明明咱们是朝廷,从咱们手里买最划算,为啥不来找咱们?”

杨新炉闻言笑得更神秘莫测了。

“微臣冒昧的问一句,皇太孙殿下,您觉得朝廷手里是掌握着茶叶,还是掌握了丝绸,还是掌握着瓷器?”

“这……”

朱允熥还从没想过这个,他本能地以为这些都该是大明朝廷掌握的。

但既然杨新炉敢这样问,那必然不是他想的那般。

“敢问杨先生,咱大名的丝绸、茶叶、瓷器在什么人手里掌握?”

杨新炉伸出手指沾了点茶水,在桌子上写了个“九”。

“据老夫所知,大明的海上贸易早就被九大家所垄断了。”

“九大家是什么玩意?”

“九大家来头可就大了,有的甚至能追溯到宋朝。”

“宋朝之所以能以区区江南之地对抗金国和蒙元百年,靠的就是海上贸易的丰厚利润。”

“否则,光是连年征战、岁币之类的,就将宋朝的财政拖垮了。”

朱允熥也是非常重视海贸的,认为海贸利益巨大。可是他最近翻看了大明开国以来的海贸税收,最高的一年也不过三十三万两!

这点钱别说朱元璋看不上,就是朱允熥也看不上啊!

他想要的可是一年三千万两!

就算一年没有三千万两,那也得争取达到一千万两啊。

再少就是对大明的侮辱了,大明人口放在明面上,有户籍可查的都接近一万万人了。算上逃户、隐户,以及老少边穷地区那些不愿意上户口的人,少说也能达到一亿两千万以上的人口。

大明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一年连一千万两银子的税收都完不成,那简直丢人丢大发了!

“钱呢?”

“为啥南宋靠着这个能跟金国和蒙元打仗,并且坚持那么多年。到了咱们大明头上,一年就三十几万两银子?”

杨新炉闻言摇头苦笑道。

“其实,这事说来话长,简单点说就是蒙元人太傻,被江南的海商给糊弄了,每年定额收个三两百万两银子的税收就算完事,剩下的全是海商自己的赚头。”

“你想想看,海商们做惯了元朝的生意,能受得了咱大明的制度?”

朱允熥听到这里,顿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

“懂了!”

“您说的是元朝的包税制!”

“皇太孙英明!”

元朝自从在西域学到了包税制这项制度,就普遍运用到大明的各个领域。

矿山可以包,商行可以包,甚至田地税收都能包。

再加上元朝官吏不识字的很多,户籍管理得一塌糊涂,整个大元百年就没把账算明白过。

到了后期最乱的时候,他们甚至要求百姓在自家门板上写上几口人,家里有几亩地,好方便他们征税。

因此,从宋朝就活跃的大明海商,经过元朝百年的粗放式管理,哪能受得了朱皇帝的制度。

别说朱皇帝肯定要收税,就算朱皇帝不收税,他们都不敢去。

因为朱皇帝信誉太差,连亲自颁发的丹书铁券都不认,实在是没人敢冒险。

第三百五十章 这混球好生不晓事!

高明之前给朱允熥讲元朝历史的时候,重点提过这个包税制,朱允熥这才知道这东西。

他本以为大明的税制就很乱了,没想到元朝竟然比明朝还乱。

“高师傅,你知道这些事吗?”

高明早就竖着耳朵听这边的谈话了,见到皇太孙发问,赶忙站起来说道。

“皇太孙,微臣家虽然不从事海贸,但对此也有所耳闻。”

“因此,微臣之前给您讲解元朝税制之时,才会格外介绍这个包税制。”

“包税制对于朝廷来说,节省了人力开支,又增加了朝廷税收,算是一项简单有效之法。但对于地方来说,就等于彻底放权,埋下了动乱的根由。”

“元朝之所以灭亡,跟这点也有一定关系。”

“因为元朝末年,江南沿海一带,已经是一定程度上的各自为政了。”

“在这等宽松条件下,海商们大肆走私,并扶植反元势力……”

“陈友谅、张士诚等人,背后几乎都有海商的影子。哪怕是咱们大明,前期也借助了海商之力……”

朱允熥听到这儿,脑子里顿时想起一个传奇人物。

“您是说沈万三?”

高明斩钉截铁的道。

“对!”

“陛下对待沈万三过于不公,这才导致天下豪商巨贾跟大明离心离德。”

“否则,他们就是做做样子,也不会让大明每年只收三十几万两的海贸商税。”

朱允熥闻言心里又产生一个疑惑。

“这么大的事,难道就没人跟皇爷爷说吗?”

高明闻言无奈的翻了翻白眼,杨新炉和尴尬的咳了咳,只有秦亨伯颇为厚道,手里捧着个紫砂壶走了过来说道。

“皇太孙,陛下乾坤独断惯了,就算有人说了他也不会信。”

“再加上,满朝文武对陛下多多少少都有点怨念,谁吃饱了撑得给自己找不痛快?”

高明听到这话,赶忙补充道。

“还有一点,陛下诛杀吴中四杰,引得天下震动。役使官员如牛马,又惹得朝中有识之士怨声载道。对御史言官施加廷杖,还曾经命人摔死过御史……”

高明说完这番话就是长长一叹,一副心如死灰,万念俱灰的样子。

朱允熥听了之后脸上写满了尴尬,敢情对自己和蔼可亲的皇爷爷,竟然是这样的坏老头!

难怪大明收不上来税,年年缺钱,年年没钱。

原来是大明上下官员集体糊弄他,欺负皇爷爷不通财政啊!

“孤……”

“孤在这里替皇爷爷?”

朱允熥本想说自己替皇爷爷赔不是,转念一想自己不过是个皇太孙,好像还不够资格。

高明见皇太孙这态度,就知道皇太孙想说啥,朝着其摇了摇头道。

“皇太孙不用自责!”

“谁的错谁负责,不需要您为前人的事赔罪。”

“事实上,如果不是您在陛下的廷杖底下救了百十个官员,我们今天是绝不会说这番话,更不会提醒你海贸的真正原因的。”

“因为在你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大明可以兴盛的可能!”

朱允熥闻言扭捏地说道。

“孤……孤没你们想的那么好,孤当时救他们,只是觉得该给人说话的机会,不能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不喜欢的话,就……”

杨新炉等人听到这话,脸上的表情顿时一整,随后齐刷刷地朝着朱允熥躬身一礼。

“殿下英明!”

“您能做到广开言路这一点,就已经强出历代皇帝无数了!”

朱允熥闻言心里那个汗啊,原来皇帝的道德水平这么低的吗?

三人拍了朱允熥一番马屁后,又给他讲解了一番大明海贸的现状。

“皇太孙,您有没有想过,为何江南会如此富裕?”

“江南一地的赋税,抵得上大明一半,这又是何道理?”

朱允熥下意识的道。

“因为海贸吗?”

“对!”

高明本想给朱允熥讲解一下江南的局势,可看到一旁的杨新炉闭目养神,高老头心里顿时有点不痛快,将其给推了出来。

“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