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第750章

作者:小鱼的命运

没有理会媳妇儿翻的白眼,李鸿安摆出了一副勇敢无畏的模样。

几天后,这位前李大局长就和许多动员兵一样集结在一起,乘火车离开了徽州……

第1518章 战争中的商机

命运总是飘浮不定的,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就像李大局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送上前线。当然他也不会知道当他抵达前线之后,在前线会有什么等待着他。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大局长的命运已经被彻底的改变了。在战争之中,他和许多人一样,只能够随波逐流。

战争会带来改变,当然也会带来机会。许多人的命运都会被战争所改变,当然一些人则在战争中看到机会。而他们所需要的就是抓住机会。

下雨了。

雨水像一道缓慢移动的幕墙降落到市区,在轻微的西南风的吹拂下,雨水像水帘一样下落着,一个穿着雨水的男人站在市场的边缘观察着。

虽然下着雨,但是他仍然在那里盘算着,观察着,穿着雨衣的他,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

“每周的食物包括:肉100克、植物油或动物油100克、奶酪50克、牛奶1800毫升、糖100克、茶叶50克、鸡蛋2个……”

这是什么?

这是帝国的食物配给标准,在战争爆发之后,许多商品都进入了管制清单,现在甚至就连同蔬菜、大米和水果也先后也进入了管制清单,这让民众的日子也变得紧巴巴起来。

而这是帝国官方制定一周的标准配给,如果是未成年人和孕妇,可以额外增加500毫升牛奶。在战时状态下帝国民众也是要勒紧裤腰带的,虽然说温饱不是问题,但显然不如过去那么富足。

当然了,面粉和玉米以及土豆这种主食并不在管制清单上,在所有的参战国之中,这是比较好的一点,毕竟,那怕就是在罗马,包括面粉在内的许多主食也开始实施管制了。

但是,这一切和丁磊没有任何关系,他扶了一下眼镜,高度近视的他,并没有通过征兵体检,这也意味着,在同学和朋友们上前线的时候,他只能留在家里。

当然,他也可以去工厂工作,但是丁磊有自己的想法。

“丁磊,你又到这发什么呆?”

打着雨伞走过来的女孩,看着丁磊问道。

“肉店。”

不用扭头,丁磊也知道来的是谁——王云,他们是邻居、同学,勉强算是青梅竹马。

他的回答让扎着麻花辫的女孩笑道。

“怎么?又想吃肉了?”

一个周100克肉……对于习惯了大鱼大肉的帝国民众来说,确实不太适应,毕竟,过去这点肉……都不够塞牙缝的。

“谁不想吃肉?”

丁磊都没有扭头看身王云,只是眼巴巴的盯着的街对面的肉店。在肉店的门口,有很多人在那里排队。

“不过大家的肉都不够吃的。”

丁磊顿了顿,说道。

“毕竟肉的配额少,我们常吃的肉类通常点数较高,根本不能购买太多,当然了,那怕就是想买,也没有足够的点数,不过,动物的内脏、大脑和舌头等部位则便宜许多,因为精肉要拿去给军队,被制造成为罐头,这些内脏之类的则是军队用不到的,所以市场上有很多。”

“然后呢?”

王云看了一眼男孩,问道。

“你是有什么想法吗?”

“过去那些的脏器,有一部分是制成卤菜卖掉,但是绝大部分都被制成罐头,因为更方便运输,但是现在罐头也是管制的,那些工厂都转产军队需要的各种罐头,市场上也买不到了内脏罐头,而生产水果罐头的工厂,现在有的很忙,因为他们是用马口铁制罐头,而有的都已经快破产了,因为他们用的是玻璃罐头瓶不适合军用,所以,我在想……”

盯着肉店前排着长队的人们,丁磊说道,

“如果能用把两者都结合在一起,用玻璃罐头装猪头肉、猪舌、牛舌,牛头肉之类的脏器,那肯定会受市场欢迎,毕竟,那是肉啊……”

不仅仅是肉!

而是机会!有时候有些机会就隐藏在一些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细节之中,其实,丁磊,也不过就是比别人稍微多想了一点而已,其实,这也是因为他的叔叔就在城外开了一家罐头,专门生产凤梨罐头,因为成本的关系,一直用玻璃罐头瓶,在战前,厂子里生产的凤梨罐头在本地就能销售一空,毕竟,大品牌的水果罐头往往都是以出口为主,多年来,无论是殖民地还是本土生产的水果罐头都深受欧洲各国主妇的欢迎。

而现在呢?

现在因为凤梨受到管制,他叔叔的工厂虽然是罐头厂,但是因为产品是玻璃罐装,不能满足军方的需求。没有了原料自然也就只能停产,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申请新的马口铁罐头灌装设备,但是因为工厂规模有限,即便是采购新设备,等轮到他们的时候,早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也正因叔叔的罐头厂现在已经实际上陷入停产,所以,丁磊才会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毕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商机。

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丁磊特意跑了几家菜市场,所有的肉铺前都排着队,即便是买几百克肉,也需要排队,在过去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这简直就是再寻常不过,因为军队采购了大量的精肉,不仅如此,帝国还需要向包括法国、罗马以及奥匈在内的盟友出口肉类以及各种罐头——现在帝国不仅供应着自身数百万军队的衣食,还需要保证盟友的需求,毕竟,在这场战争之中,帝国需要借助同盟的力量,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赢得战争。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呢?这一切的代价就是国内的民众需要省吃俭用,以节约出来宝贵的物资供应帝国军队以及帝国的盟友。

“这个……”

王云瞧着远处的肉铺,抿了抿嘴唇说道。

“这些我也不懂,不过你觉得的行的话,那肯定行的,你这么聪明,读书那么好,你想出来的办法肯定行……”

说话时,王云尽是一副迷妹的模样,丁磊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话,其实,他现在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夸他读书好,因为读书好的代价就是这副眼镜,而这也是他不能参军的原因,相比于上大学,他更像其它的同学们一样,到战场上去建功立业,至于大学,可以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再读。

叹了一口气,丁磊看着王云说道。

“走,咱们回家吧,回去了我和叔叔商量一下,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有点搞头。”

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这么简单,只要稍微换一个思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带来新的机遇。

第1519章 航空母舰

或许战争会给一些企业带来危机,但是同样也会带来机遇,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抓住机遇。

实际上,在战争爆发之后,尽管有一些企业的生产受到了影响,但是对于帝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来说,战争就是机会,是机遇。只要抓住机遇,一家规模中等的企业,会迅速发展成为大型企业。

临海,泰昌造船厂。

自战争爆发以来,船厂的喧嚣声,从未曾停止过,曾经可望不可及的军事订单,蜂拥而至。面对数量激增的订单,在短短一年内,船厂的规模就扩大了一倍有余,不仅增加了造船的船台、船坞,就连工人也增加到了上万人,甚至就是现在,在各地职业介绍所里,都有泰昌船厂的招工信息,而且其中四分之一都是长期雇佣的岗位。

战争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而对于船厂而言,战争就是发展状大的机会。壮大的并不仅仅只是工厂的规模,同样还有技术。

“这就是你说的航空母舰吗?”

王鹏举不时的用翻看着工程师武凯带来的模型,耳朵听着外面叮叮铛铛的气锤击打铆钉的声音。

在战争爆发之后,他一直在寻找着什么。

寻找什么?

当然是在寻找着新的商机。

尽管军队发来的订单,已经超出了泰昌的产能,但是王鹏举并不满足这一切,他还有更多的渴望。

是什么样的渴望?

对于泰昌的未来,王鹏举早就规划好了——帝国规模最大的私营造船厂!

现在泰昌已经是西海岸最大的私营船厂,只有东岸的南华造船厂能够与之相比。

南华……那是私营造船厂吗?

分明是皇产好吧!

不过,东岸还有一家广兴船厂,规模不逊于泰昌,他们和军方的关系良好,甚至接到了战斗舰的订单。

尽管两家船厂的规模相仿,但是在业界广兴船厂才是第二大船厂。因为他们的技术不逊于南华造船厂,远远领先于泰昌。

对于船厂来说,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技术。在造船界技术含量最高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军舰了。

“是的,老板,我们接到的军方的订单不是运输船,就是登陆舰,顶多也就是几千吨的巡洋舰或者一千吨左右的护航舰,我们需要建造的是大型军舰,但是,这似乎不太现实,军方有他们选择……”

尽管泰昌列入了军方采购单位,但是军方仍然更愿意把订单分配给与军方有一定关系的船厂,他们都已经合作多年,尤其是在主力军舰的建造上,军方显得非常谨慎,相比于泰昌,他们更倾向于过去的合作船厂。

这是什么?

大明自有国情在。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去老的合作伙伴,他们的技术更加成熟,其他的工厂在技术上军方还是信不过的。

“真是的,他们不知道我们泰昌也能造主力军舰吗?”

王鹏举一边抱怨着,一边指着航母模型说道。

“那么这个呢?”

这肯定不是武凯的设计,毕竟厂子里并没有这个项目。而且这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泰昌船厂发展一直受到制约的原因,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军舰设计团队,只能够按部就班的,根据军方提供的图纸建造军舰。

而没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意味着他们就不能够参加军方的竞标。在很多时候也就失去了主动权。

但是那样的团队也不是一家私营船厂,能够建立起来的,毕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才。

全大明也就只有一个南华造船厂有类似的团队。

“东家,这是大唐帝国海军舰政本部设计的航空母舰,他整体结构借鉴了我们的‘神州级移民船’,但是结构上采用的是军用标准,舷侧有装甲钢,水密舱更多,抗损性更高,它的生存力远远超过以‘神州级移民船’改进的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

自从帝国使用航空母舰奇袭汉普敦锚地之后,世界各国都在研究航空母舰,差不多都是以“神州级移民船”为原型,而大唐那边也不例外,也设计起了航空母舰,以确保海军不落后于其它国家。

解释着这个模型的来处,武凯又补充道。

“它的设计师是我大学时的同学,他现在是船政本部的技正,你知道的,大唐那边虽然看似拥有建造大型船只的能力,可是受限于技术能力,他们希望能够由帝国的船厂建造,但是现在帝国的船厂订单早就饱和了,虽然他们的大使说服帝国同意为其建造航空母舰,可要是在船厂里排订单的话,不知要排到猴年马月,所以,他找到了我这,希望把订单交给我们,而且他们会派出技术专家参与建造。”

技正也就是舰政本部最高技术官员,相当于帝国海军舰政处的总工程师,大唐绝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有留学大明的经历,他们在大明碰到问题的时候,自然会在第一时间找到曾经的同学。

被老同学找上门后,武凯自然在第一时间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东家。

“交给我们?还派出技术专家参与建造。”

看着航空母舰的模型,王鹏举想了一会,说道。

“他们恐怕并不仅仅只是想交给我们这么简单吧。”

造航母,大家都是新手,泰昌的设备和造船水平造航母没有问题,而大唐那边的技术专家在技术指导上也没有问题,对于泰昌而言,这个订单不仅仅能挣钱,而且还能够掌握建造航空母舰的技术。对于船厂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但是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的,毕竟,没有好处的事情,肯定没人愿意去干。

“是的,他们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合同签订后,我们必须在1个月内下料开工,工期不得超过30月,二是,合同约定的两艘,一艘由泰昌建造,另一艘由泰昌加工部件,并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大唐相应船厂进行组装建造。”

武凯的回答,让王鹏举笑道。

“他们倒是会打的算盘啊,他们是想借咱们的手,掌握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技术,提高自己的造船水平,虽然我们能够从中受益,但是他们获益更多,这些大唐的技术官员啊,真不愧是曾经在帝国留学过的的高才生。”

作为商人的王鹏举自然知道大唐的技术官员们想从这份合同中得到什么,他们要的不是航空母舰,而是造船技术。对此,他倒也不排斥。毕竟,对船厂来说,同样也会在完成订单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造船水平。

摇头轻叹之余,王鹏举不无可惜的说道。

“可惜,大唐的高层……都是一群酒囊饭袋,可惜了……”

即便是作为旁观者的王鹏举,也知道大唐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其统治阶层的保守与腐朽,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唯独这些技术精英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只是他们的才能在那样的国家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哎……”

感叹着,王鹏举仔细端详了一会航空母舰的模型,然后说道。

“武工,我会派孙副总去和他们谈判建造航母订单,到时候,你也参加吧……”

第1520章 未来的序曲

窗外大雨滂沱,有些昏暗的领事馆办公室内里,一个年青的官员正在批阅着公文。

三等参赞林学民走进办公室后,先是微微鞠首,然后报告道。

“总领,海军部和泰昌的合同已经签订了!”

“嗯,”

正在翻看公文的谭嗣同,先是轻应一声,然后又问道。

“泰昌同意了?”

“是的,他们同意在二号舰建造时,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建造,海军部的技术人员认为,等二号舰完工后,他们可以利用部分帝国部件,建造三号舰,从而完全掌握建造航母的技术。”

听着林学民的汇报,谭嗣同这位大唐驻临海总领事微微点头道。

“但愿如此吧,也不必着急一时,消化吸收是需要时间的,咱们想要发展就必须要从大明这边引进技术,要从这边学习,一点点的来,总能实现国家真正的工业化!”

真正的工业化!

这正是包括谭嗣同在内的许多革新派所渴望的。革新派大都有留学大明经历,谭嗣同也曾在大明的并州大学就读,也正是留学的经历告诉,大唐的未来在于工业化,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真正的富国强兵。

尽管从表面上看起来,通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大唐帝国的工业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意大利,成为仅次于大明帝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奥匈帝国和罗马帝国之外的第八工业强国,但是大唐的工业基础仍然是相对薄弱的,相比于意大利可以利用部分进口部件建造主力舰,直到现在大唐都没有建造过主力舰。顶多也就是利用从大明进口的部件和原料,建造了两艘无畏舰。

经验上的不足,导致大唐在机械建造上是相对保守的,他们可以设计军舰、机车,但是往往都是委托帝国的工厂代工,当然,代工对大唐并不是没有好处,就像三年前,大唐铁道部为满足粤汉铁路株韶段铁路崎岖复杂的地形,自行设计的KF型蒸汽机车,就是由太原的昌德机车公司建造,在完成了首批21辆机车的建造后,在昌德机车公司的指导下,大唐的海州机车厂利用部分进口配件组装生产上百辆KF型机车,它们运行于大唐的铁路上,成为牵引特快列车、快货列车和专列的主力机车。去年,KF蒸汽机车已经成为大唐最知名的国产机车,而海州机车厂也在这一过程获得了制造先进蒸汽机车的能力,成为亚洲最先进的机车制造厂。

“总领所言甚是,技术吸收确实不能操之过急,不过,海军部的陈技正他们倒是信心十足,他们认为,国内的造船厂在设计上,甚至工人技术上都可以满足建造航母的需求,只是经验上有所不足。只要获得技术指导后,肯定没有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