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第712章

作者:小鱼的命运

“怎么会这样?”

然后,他又像是想通了似的,自言自语道。

“好吧,应该是这样……”

施里芬伯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早在“巴西战役”期间,巴西王子加斯顿率领的军团,就曾在轰炸中损失了超过25%的军队,那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甚至都没能抵达前线,就被彻底摧毁了。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在陆军的作战计划之中,防空,就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而在施里芬伯爵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德国需要投入超过180艘战斗飞艇,用于野战防空,而且德军每个师都有一个气球炮连。

至少,按照之前的演习来看,拥有如此强大的防空力量,他们是可以不用考虑空中威胁的。

但是,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因为飞机的出现被改变了。

“伯爵,飞机,大明的飞机把我们的飞艇变成了靶子,我们的飞艇只要一升空,就会被摧毁,所以,部队在行军中根本没有任何空中掩护,至于防空炮,它们在行军时也很难施展开……”

这就是的技术上的差距啊!

施里芬伯爵无奈的长叹了口气,现在他似乎已意识到他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怎么失败的?

绝对不是战术上的失败,即使是直到现在,施里芬伯爵都认为他的计划是完美的。

是什么导致了行动的失败?

是技术上的落后!

“如果我们拥有几万辆卡车,拥有飞机的话,也许这场战役的结果就截然不同了。”

为什么施里芬伯爵会发出这么一声长叹?

是因为,德国没有足够的卡车让军队快速行军,军队的速度满足不行战术的需求,所以他的计划只能依靠火车和士兵双腿,而且在大多数时候,只能依赖双腿。

至于飞机……飞机的出现,同样也改变了太多的事情。

尽管内心懊恼非常,但是施里芬伯爵知道,现在不是后悔的时候,既然战争已经爆发了,那么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把战争进行到底,直到胜利。

“第五集团军……”

想了想,意识到已经失去先机的施里芬伯爵说道。

“命令第五集团军撤退吧!撤退到凡尔登一线,我们还有机会重整旗鼓。英国人正在派出他们的军队,我们还有机会……”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施里芬伯爵甚至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他在反复强调着英国人,似乎他想用这来说服自己。

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很清楚,一旦在战争之中失去先机,那么接下来就会发生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战争之中,胜利的机会可能是稍纵即逝的,一旦错过这个机会,下一次机会又会是在什么时候呢?

没有人能够说出个所以然了,但是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而不是做无谓的牺牲!

第1433章 小试牛刀马恩河

夜幕是进攻部队的最好掩护!

对于远征军十三团来说,从他们接到进攻命令开始,他们就在第一时间利用突击部队撕破并扩大的间隙,朝着目标快速挺进着。

为了加快进攻速度,十三团的战士们和远征军其它部队一样,都是轻装上阵,他们甚至只携带了三天份的口粮——三斤压缩饼干,即便是如此,这些饼干也要分成五天份。

他们的身上只剩步枪和手榴弹。然后就发起了进攻。

在一路沿着德军防御间隙渗透之后,在5月6日深夜,他们发现了一个严密防守的德军据点。

“长官,前方发现一个德军据点!”

“是什么样的据点?”

“就是一座庄园,不过看起来不一般啊,不但防守严密,而且我们观察了一下,好像有不少电话线。”

“电话线?有很多?”

“不少于十根,我们在周围的树林里查了一下,找到了十根电话线,都是通往庄园的,而且庄园里不时有汽车进出!”

营长李学贤的眼前一亮。

电话线、通往庄园,有汽车进出。所有的一切汇聚在一起是什么?

“这里没准有大鱼!”

舔了舔嘴唇,李学贤的目光中迸发出一股异样的神采。

“一连作预备队,三连从左翼渗透,二连从右翼树林渗透!务必全歼敌军!”

一接到命令,两个连的官兵,便立即沿庄园两翼静悄悄地接近了这个据点,所谓据点是一座法国贵族的庄园,庄园周围不仅有灌木篱笆,而且还有贵族狩猎的森林,在庄园通往外界的道路上,设立有沙袋工事,工事上架着两架机枪,月光下的马克沁重机枪枪身泛着幽冷的光泽,在工事周围有数名德军士兵来回巡逻着。

提着冲锋枪,猫着腰行进的林国威对身后的战士,打了一个手势。

那是提醒他们动静小点!

要悄悄的靠近庄园,相比于正面完备的防御,在庄园其它地方,防备倒谈不上严密。

端着枪的战士们,在暮色的掩护下,悄悄的接近了庄园,或许是因为这里是后方的缘故,防守庄园的德国兵,压根就没有想到敌人能够从前线部队渗透到他们的后方。

正因为这里处于相对安全的敌后,所以守备庄园德国守兵大都没有保持应有警惕性,以至于林国威率领着一个排的战士从庄园侧翼,通过篱笆墙进入庄园时,庄园里的德国守军,压根就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

灯光通明的宫殿式建筑里,军官们来回奔走着,窗外几个德国兵在那里聊着天,此时,没有任何人意识到危险已经降临了。

宫殿外,几名德国士兵抽天聊天的时候,几个从阴影中穿出的战士,猛然一下化身成为暗夜的恶魔,扑向他们的同时,捂住他们的嘴,直接用刺刀抹断了他们的脖子。

捕俘、抹哨,这是尖兵训练的必修课。

在宫殿外的德军哨兵被解决后,从后背取出一枚重型手榴弹,这个像是一个大铁锤似的玩意,一直都是帝国陆军的最爱,这种手榴弹的装药量极大,与普通手榴弹依靠破片杀伤不同的是,它是利用1到2公斤炸药爆炸所引起的猛烈冲击和震撼来杀伤敌人。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帝国军人一次次的用它摧毁敌人的工事,并且将成群的敌人炸飞上天——它爆炸后,半径二三十为米内的敌人即便没有被炸死,也会因强烈的爆炸而暂时失能。

拧开手榴弹盖,林国威的双眼盯着大厅里奔走的德军军官,那些军官们或是在地图前讨论着,或是翻看着刚刚收到的军事情报,电话铃声和人们说话声响成一片。

居然有好几个将军啊!

大鱼!

鱼好大啊!

在激动之余,林国威看了一下手表,在拉下手榴弹拉火绳时在心下默数起来。

“一、二、三……”

默数到四秒的瞬间,突然重达2.5公斤重的手榴弹从他的手中甩了出去,呈抛物线向那扇高大的玻璃窗飞去,从手榴弹甩出到爆炸大概只有1.5秒左右,几乎是手榴弹撞碎玻璃窗,在房间里的那些德军军官们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时,手榴弹突然爆炸了。

剧烈的爆炸瞬间就吞噬了房间里的一切,尽管这个房间是一间宽敞的宴会厅,但是剧烈的爆炸仍然摧毁了房间里的一切,就在爆炸的瞬间,已经渗透到庄园内的战士们,立即朝着附近的德军工事发起了进攻。

一时间,手榴弹的爆炸声、枪声,在庄园内外响成了的一片。

“快,快……”

当林国威率领着战士们冲进房屋的时候,房间内的德军早就是死伤一片,只有少数幸运儿在血泊中挣扎着。

端着步枪的战士不加思索的冲了过去,麻利的用刺刀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就在这时,外面传来的一阵叫喊声。

是德国人!

眼见着德军士兵冲了过来,林国威和战士们就端着枪冲出了那扇被爆炸的冲击波炸开的房门,枪声在走廊里响成了一片,在进攻时,战士们不时的扔出手榴弹,在手榴弹的爆炸中,德军的抵抗几乎是不值一提的。

事实上,直到他们冲上二楼的时候,许多德国士兵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遭到袭击。

别说是他们,就是身为第五集团军司令的帕别在睡梦中被爆炸惊醒后,第一个反应是司令部遭受了炮击——2公斤炸药爆炸的威力甚至不逊于大口径炮弹。

等到帕别听到门外的枪声时,军人的本能驱使着他拿着枪,走出了房门,在房门打开的时候,他就看到了副官倒下的一幕,在他举起枪的时候,几名明国军人闯入了他的视线中。

在房门打开的瞬间,林国威就看到一个德国老人,尽管他穿着睡衣可手中的武器却暴露了他的身份,他的那张脸庞上带着浓浓的不解和疑惑。

“叭……”

清脆的枪声在走廊里响起了,林国威身边的战士对着跑出来的德国人就扣动了扳机。

在帕别中弹倒下时,这位第五集团军的司令官,到死都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有时候,战场上总会发生一些偶然,只是有时候,偶然的影响力比较大罢了。

十几分钟后,被打懵的德国守军纷纷投降了,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这场战斗就结束了。直到这个时候,李学贤才从俘虏那里弄明白这个“据点”并不是什么据点,而是第五集团军的司令部!

“他们的司令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两个字而已。

“死了!”

第1434章 撒哈拉大铁路

“嘟……”

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一列满载着各种货物的火车“哐、哐”作响的在铁路上行驶着。

在车头与货车厢之间,还有两节客车厢和餐车,车厢里的乘客无一例外都穿着军装,不过他们的军装不是帝国的绿色军装,而是深蓝色军装。

他们来自大唐帝国,是大唐派出的军事考察团。他们出现在这里,是为了前往法国战场参观考察,当然也是为了学习。

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唐的商船把他们送到了肯尼亚后,他们就改乘火车前往突尼斯,然后从突尼斯进入法国,相比于大西洋,现在地中海的制海权在法国和罗马的控制之下。

置身于车厢之中,袁世凯不时的把目标投向车厢外的浩瀚的沙漠,起伏的沙丘看起来很是壮观。

“居然在沙漠里修建铁路,真是出乎人们的意料啊!”

袁世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十年前,帝国铁路公司与法兰西非洲铁路公司签署协议,要从刚果河口的马迪塔修建一条通往突尼斯的铁路时,全世界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在很多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的话,有谁能够想到,居然能够修进如此浩瀚的沙漠之中。

“这条铁路根本就是一个笑话,或许他们能把铁路修到马里,可是然后呢?撒哈拉沙漠会阻挡他们的野心……”

在英国,在欧洲,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笑话,毕竟,把铁路修过沙漠,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条铁路最困难的路段就是穿过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铁路,沿途所过之处都是沙漠不说,大部分路上没有水源和煤炭供应,而且更为致命的是什么?

是沙尘暴会长年累月地推移着巨大的沙丘穿越道路,铁路最终会被沙丘所吞噬,导致其无法通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在全世界看来,修建撒哈拉铁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可是最终在两大帝国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九年的努力,一条起点于刚果河口马迪塔终点位于突尼斯的“中非大铁路”终于修通了,在铁路修通的当年,就有超过一百万法国移民通过这条铁路进入尼日尔、乍德以及中非等法国殖民地,甚至还有数万法国移民进入大明帝国殖民地,根据帝国与法国签署的移民法令,帝国殖民地每年可以接纳30万法国移民。

为什么大明和法国要修建这一条投资巨大的铁路?

仅仅只是为了便于移民的进出?

确实,中非大铁路和其延伸线的修通,让法国人得已方便的移民内陆殖民地,他们在当地兴建种植园,驱使廉价的非洲劳工,移民前往殖民地,甚至提高了法国的生育率——这是早就被证实的,在中东殖民地,法兰西移民的生育率2.3倍于本土。

“在战争爆发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条铁路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在英国考察时,很多人说这铁路是法国染指非洲的野心,可现在看起来,这条铁路并不是染指非洲的野心所在,而是把法国与广阔的非洲殖民地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啊!”

恰好在这时,铁路蜿蜒的从沙丘间驶过,袁世凯指着车厢外位于沙丘间高耸的铁路桥说道。

“有了这条铁路,非洲殖民地的粮食、肉类以及矿产,都会源源不断的进入法国,有了这些物资,法国人才能把战争继续下去,而且,帝国的援军也能源源不断的经过铁路,进入法国,如果不是这条铁路,帝国的非洲军团,又怎么能在开战的第一时间,就抵达法国呢?”

袁世凯的话,让段祺瑞深以为然的赞同道。

“确实是如此,这条铁路军事意义重大啊,就是……”

手指着高耸的铁路桥,段祺瑞说道。

“慰亭你看,铁路经过撒哈拉沙漠部分,差不多都是用这种高达十余丈的木制铁路桥建成,这样的木桥,木梁很容易被摧毁啊,如果英国人派遣精锐分队的话,很容易被”

在沙漠中修建铁路,并不是说把轨道铺设到位就万事大吉的,要知道沙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稍微风一吹,就可能把轨道给覆盖住了,导致列车无法通行,为了避免轨道被风沙覆盖,通过撒哈拉沙漠的部分路段,就采取修建高架桥的方式,让铁路离开沙子表面,但这也导致铁路施工成本大幅度上涨,而为了降低成本,帝国铁路工程师们充分借鉴了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的经验,采用了木架桥。

之所以用木材而不是用钢铁来建桥,主要是因为非洲中部有大量的森林,所需的木料可以就地取材。不但建造的工艺相对容易,而且与钢铁材料相比,造价也会更低,毕竟只有伐木成本。

“哎呀,破坏了就再修就是了,修建木桥是很容易的……”

说话的是曹云达,这个毕业于帝国陆军军官学校的陆军上校,指着车窗外因为明显弧度而映入视线中的木架桥说道。

“我有几位同学就参加的撒哈拉铁路的修建,他们说如果铁路被破坏,重新修建也就只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而且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合木架桥,虽然根据美国的经验木架桥的寿命很短,如果不加维护,一般只能使用20年左右。但是在撒哈拉,这里的降水量很少,所以木架桥的寿命很长,根据他们的估算,寿命应该在40年左右。”

这倒也是事实,毕竟降水量少,木材腐朽的速度自然就非常缓慢。

说罢,曹云达用赞叹的语气说道。

“我听说,在撒哈拉铁路中最高的木架桥有足足超过63米的大桥,真的很难想象啊……”

其实,在北美如此高大的木架铁路很常见,但是对于这些初来乍到的大唐军官们来说,如此高大的铁路桥确实非常罕见。

“帝国工程学发达可见一般啊!”

在这些军官们不由发出一阵感叹声,盯着车窗外的沙漠,听着同僚们的赞叹道。袁世凯突然有一种感觉,或许早在十年前,帝国就已经处心积虑的在准备这场战争了,这座铁路桥,可不就是明证嘛!

突然就像是想起一个笑话似的。袁世凯说道。

“法国可以通过中非大铁路运输物资,可是英国人可怎么办啊!他们的物资可是需要从印度和非洲往英国本土运输的,但是无论是在印度洋还是在大西洋,都有帝国和法国的舰队。英国人的商船队怎么能够绕给他们呢?”

尽管他的问题有些杞人忧天,但确实,英国确实面对着这方面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