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第574章

作者:小鱼的命运

很多欧洲人他们之所以找不到答案,并不是因为没有答案,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那个答案。

其实答案就在华夏的传统之中——“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于欧洲各国来说,他们的征服是什么?就是为了奴役,为了掠夺,早在罗马时代,罗马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掠夺奴隶,是为了掠夺土地。

而相比之下,周天子分封诸侯与四方,诸侯们在干什么?就是在“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就是用先进的文明教化四夷,令他们归属华夏,最终融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差距,让两者的行为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

“‘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在应天大学国学的课堂上,柳重教这位大院君李昰应一起流亡的大明的朝鲜大儒,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个字。

然后他反问道。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从地图上来看,四夷皆在中原周围,而今之江苏、陕西、北直隶、山东以及湖广等地,皆为四夷之地,那么如今四夷何在?”

“四夷早就融入我华夏之中,《孟子梁惠王》一书中有‘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所谓‘抚’,就是抚慰,以我华夏文化教化蛮夷,令其摆脱茹毛饮血之蒙昧,归属文明,这也就是‘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最终经过千百年抚化,四夷皆融入华夏……”

学生的回答,让柳重教这会儒学大师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作为一个原教旨中华主义者,对于“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这八个字,非但不会排斥,而且是发自骨子里的认同。

几百年来,朝鲜自称“小中华”,并且以此为荣,可是骨子里,他们更渴望真正的成为中华的一部分,就像现在的日本,不,像东瀛一样,现在可不就是“华瀛同宗,归属华夏”嘛。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柳重教从“教化”讲到“华夷之辩”,讲到了“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

“‘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的真正出处,乃是效力于蒙元的伪儒郝经以及许衡为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发明的,郝经、许衡的论调则是典型的服务于异族统治的‘用夷变夏、无君无父’的伪理论,此理论经由满清治下,更被满清治之下伪儒发扬光大,实为我儒家之害。”

提及许衡等伪儒时,柳重教仍然是一副愤慨激昂之色,这也难怪,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间,受宋时烈等人的影响,朝鲜士子是以“春秋大义”、“华夷之辩”为其思想之源,再加上斯密达特有的固执,“华夷之辩”早就深入其骨髓,提及那些伪儒时,自然是一副愤懑之状。

“……此句出自于韩愈批注春秋后写的的《原道》一书,韩昌黎《谏佛骨表》对于胡佛本就不满,很明显韩愈这句话的意思是:夷狄进入中华就要用中华的办法对待夷狄,因为夷狄一定会用夷狄的办法对待中华的。所以用中华的办法对待夷狄就是要么夷狄接受汉化,主动臣服。要么就应该被攘夷,进而施以教化……”

在柳重教的课堂上,不仅有华裔,同样也有欧裔,欧衣之中有西裔,有意裔,当然也有欧印混血,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学习,甚至也不会激起他们的不满。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大明正是在华夏传统的儒学中找到了化解内部人种分歧的根本。于欧洲文化强调人种优劣不同,华夏的儒学从来不会说什么人种的优劣,而只是强调“教化”,强调“大同”。

为什么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以“小中华”或“中华”自居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本质上就是由儒家文化传播的产物。作为异族的朝鲜、越南以及日本等国,在这种教化之中,甚至产生了“以中华为荣”的小中华思想,从仰慕到自甘融入,这也正是其最成功的地方。

或许儒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儒家以“教化”为基础的“天下大同”也是帝国所需要的。

就像现在这间课堂上的那些欧裔学生一样,他们不仅不会排斥“天下大同”,甚至还会主动欢迎它、接纳它。其实这也是华夏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

西洋人打着文明的名义,把人类分成“文明人”与“野蛮人”,把文明人对野蛮人的奴役视为天经地义,而华夏呢?事实上也一样,什么尊王攘夷啦,什么抚夷啦,本质上还是对蛮夷的歧视,可是关键还有有一个西洋文明中所没有的——“归夏”,就是蛮夷是可以归属华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就是“教化”,于是乎也就有了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而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帝国的扩张就可以演讲成为“教化四方、以为大同”,这也就是帝国的使命。

也正因如此,帝国的扩张被巧妙的伪装成了另一个目的——文明的传播,但是这种传播又不同西洋,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征服地区的精英群体,甚至普通人,他们都可以在华夏文化中看到成为其中一分子的可能性。

不是可能性,而是必然性,也正是这种必然性,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融入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最固执的犹太人,也可以在历史长河中融入华夏的原因之一。

本质上来说,帝国现在就是在汲取儒家文明中,对帝国有益的一部分让其为帝国的扩张以及殖民大业所服务。毕竟扩张早就刻到了帝国的血液之,骨髓里,无论是任何借口和理由,本质上都是为此而服务的。

但是一个有思想的扩张,远远好过没有思想的扩张。

正是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让大明帝国可以把曾经的敌人变成自己人,而这则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无法做到,他们或许会建立自己的海外殖民帝国。

但是却永远无法建立真正的帝国。

就像英国一样,那怕是英国女皇是头戴印度皇冠的印度皇帝,但是在大英帝国治下,印度阿三永远不可能成为英国人,英国人是英国人,印度阿三永远是印度阿三,永远是被殖民者、被奴役者。两者了泾渭分明的,当一个在英国统治下的阿三精英看不到自己成为英国人的可能性时,反抗英国统治就成为了必然。然后殖民帝国也就瓦解了。

但是在帝国治下,东瀛人经过几代人的融合会融入帝国,当然,所谓的智利人、阿根廷人、巴西人、秘鲁人、玻利维亚人,他们也会融入帝国之中,成为帝国的一分子,成为帝国的一员。当地方精英成为帝国的一员时,他们会自发的成为帝国的悍卫者。

这一切正是华夏文明的优势。

第1138章 神圣的帝国

在这间应天大的学国学课堂上,透窗而过的阳光挥洒在学生们的身上,他们既有华裔也有欧裔,虽然人种各异,但此时所有人都沉浸于柳重教所描述的“大同之世”之中。

大同之世!

这就是儒家所追究的最终目标!无论怎么去说儒家,但是都不可能改变这一终极目标无疑是超越时代,甚至超越种族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

同样也是帝国的昭昭天命,早盛德七年,在王有龄等人提出大明帝国的这一天然使命之后,大明才真正蜕变成为一个帝国。

毕竟,帝国为了证明自己的正当性,要赋予自己一个具有普世性的使命,帝国通过自我赋予这种使命,让帝国子民心甘情愿推动帝国大业,同时这种使命也会让帝国的存在在变得神圣化。

“帝国存在神圣化以及帝国扩张的正义性。”

在云顶皇家庄园湖畔边,朱大皇帝和左宗堂两人一这垂钓,一边聊着着“帝国的使命”。

“从盛德七年起,文部就开始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国文课中,不断添加与‘大同之世’有关的文章,既有教育四方、又有抚夷归夏,这是帝国扩张正义性所在,当然这也是陛下经常提及的——帝国之扩张,非扩张,而是解放!”

做为当年“帝国使命”的赋予者之一,左宗堂在提及“帝国使命”时,难免的会想到王有龄,甚至直到现在,他都觉得王有龄的死很可惜。

“使命!”

朱大皇帝的点了点头。

“在某种程度来说,使命就是一个国家的内驱力,尤其是对于大国,强国,内驱力决定了它的未来,没有内驱力的大国是没有未来的!有关这一点,有太多的帝国可以作为例子,比如俄罗斯,它的使命就是让自己变成‘第三罗马’,因此把自己向东方扩张与蒙古诸汗国的战争,与土耳其的战争以及对中亚的战争,说成是保护基督徒不受野蛮侵犯的战争。”

其实对于“帝国的使命”,朱大皇帝比这个时代的人们,了解更为深刻,毕竟在另一个世界,几乎每一个大国都曾给自己赋予了一个宏大的使命,这种使命并不是国家本身的,而是世界性。从解放全人类,再到针锋相对的悍卫自由世界。等到针锋相对的对象没有了,又变成所谓的“普湿”,说白了,这些所谓的“使命”,本质上就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内驱力,让其保持前进的动力,而这种前进当然也包括扩张。甚至于其本质就是扩张,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领土上的扩张变成了另一种扩张罢了。

“是的,陛下,也正因如此,俄罗斯人在俄土战争之中,甘愿流血,甘愿牺牲,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文明,是为了上帝,是为一个崇高的价值而战,而这也正是帝国使命的神圣化,一个拥有神圣化的使命的帝国,才是真正的帝国。”

尽管鱼浮动了几下,可左宗堂却就像是没有看到鱼已经上钩似的,继续说道。

“这也是帝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帝国使命’教育,需要赋予其进一步神圣性的原因,臣致仕后一直与人讨论这个话题,也算是略有心得吧!”

“哦!季高,说来听听。”

朱大皇帝看了看左宗堂,虽然知道他致仕后最喜欢的就是与各个大学的学者研讨国学,可却不曾想他的关注重点是这个问题,或许,这就是他和王有龄的区别。

无论是左宗堂也好,王有龄也罢,他们都知道朱大皇帝的内心充斥着扩张欲望。

所以王有龄致仕后,是想通过对海外的关注吸引帝王的注意,是想告诉陛下——臣对海外是了解的,臣支持扩张,用臣,臣可以在助陛下开疆拓土。

可是左宗堂呢?

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没有去关注海外,而是去关注国内,他在华夏文明之中寻找扩张的正当性,从而建立一个“神圣性”的扩张理由。他不是在告诉陛下——臣支持扩张。而是在告诉大明人,天下所有的大明人——帝国必须要扩张,因为这是帝国的神圣使命。

甚至不是在告诉大明人,而是在让所有的大明人产生一种神圣的使命,让他们不知不觉中渴望帝国的扩张。

就像某一时期的青年人,他们或是怀揣着“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或是怀揣着“悍卫自由世界”信念,他们在世界各地彼此撕杀。

无论结果如何,理想与信念的结合,成就了帝国的扩张。

“所谓神圣无非就是找到一高尚的目的,这一点无论是在华夏文化亦或是西洋文化,都达成了共识——就是构建文明与野蛮。帝国治下是文明的,而帝国之外是化外之民,是蛮族,通过渲染这种二元对立,让本来单纯的实力差别变成了一种合理差别。只有进入帝国教化的居民才是文明世界的人,否则就是蛮族、蛮夷。

这一点在西方的扩张中体现特别明显,他们凭借着文明的优势占领殖民地后,既把原住民视为奴役的对象,同样也看做有待教化的对象,当然他们的教化是为了更好的奴役。虽然如此,却也开成了他们的‘神圣性’,但是众所周知,这种神圣性是掠夺性,而帝国的神圣性,就在于‘大同之世’,以扫荡天下之不平‘天下大同’为目标,嗯……”

看着陛下,左宗堂说道。

“圣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日之世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此不公,帝国焉能坐而视之,帝国所为者,实为公平之道、平等之世!”

在左宗堂提到最后八个字的时候,他特意加重了证据,甚至有些激动的用力一攥拳。

朱大皇帝看着左宗堂的目光都发生了变化,他的脑海中甚至浮现出了一句话——公平,公平,还是他么的公平!

公平!

平等!

不得不说,在世界上没有有比这两个字眼更具鼓动性的了,也更为人们所渴望。

一个本就不平的帝国大讲公平与平等,这合理吗?

于法理不合吗?

不,没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因为帝国带去了相对的公平。现在的世界各国,那有什么平等啊!

突然朱大皇帝笑了起来,他看着猛然下沉的鱼浮笑道。

“帝国之疆,丰衣足食;帝国之外,贫困交迫。帝国之责,公正平等,帝国之道,大同之世!”

在吐出这句话后,朱大皇帝看似平静的内心,变得有点儿激动了,不为其它,因为所谓的“帝国之诺”本质上就是愿者上钩的事情。

但总是会有很多人相信。

如果说帝国使命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帝国精英,那么对繁荣、对公平的许诺就是面向帝国子民的!

当然,也可以变成对全世界的许诺!

也可以变成,帝国国民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把繁荣与平等带给全世界……

这不正是帝国的使命的神圣性吗?

什么殖民帝国?

什么帝国扩张?

不,大明帝国的扩张,从来都不是扩张,也不是征服,而是教化,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这个崇高的理想是属于全人类的!

第1139章 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帝国的使命当然是神圣的,这种神圣的使命本质上是为了开拓,是为了扩张,但扩张的同时当然也是为了殖民。

最绚丽的,激动人心的文字,不过只是为了掩饰本质而已。当然,有时候谎言说着说着自己也会相信他。

不论是为了殖民,还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帝国的开拓总是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敌人。

可是帝国海外开拓最大的敌人是谁?

从来都不是当地的土著人,甚至也不是欧美诸列强。

而是最不起眼的蚊虫!

可别小瞧了蚊虫,就是这个瞧着不怎么起眼的小东西,让欧洲各国止步于非洲,它甚至会绊倒列强的殖民大业。

蚊虫传播的疟疾、黄热病等疾病一直都是热带殖民地最大的敌人。

在“帝国远征”之中,非洲军团减员超过30%,他们几乎全都是死于各种疾病,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蚊子、苍蝇带去的疾病。

为了抵御蚊子、苍蝇,在非洲以及热带殖民地所有的房子都要加装纱窗、纱门,甚至朱大皇帝还特意发明了带弹簧可以自动回弹的弹性铰链,用于安装纱门。

正是纱门、纱窗的强制性使用,加上新型蚊帐的使用,让大明能够在非洲站稳脚,可即便是如此,在帝国殖民地仍然没有摆脱疟疾等热带疾病的困扰。

毕竟,仅仅只是靠防,是防不住的,更重要的是杀!

只有利用蚊香之类的药物杀死蚊虫,才是最有效的防护,可用什么杀?华夏常用艾草熏蚊子,虽然效果一般,但是配合纱门、纱窗以及蚊帐,倒也让殖民地的疟疾发病率大辐度降低。

蚊虫不仅给帝国的拓殖带来直接影响,而且农业害虫还威胁到帝国的农业生产,无论是出于阻止疟疾黄热病等传染疾病的威胁,还是阻止包括蝗虫在内的虫害爆发时农作物绝收的威胁,都需要研究一种农药。

不过受限于技术水平,最终朱大皇帝选择了天然杀虫剂——除虫菊和鱼藤根粉,前者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被加工出售,差不多三十多年前,鱼藤根粉也和它一样被当作杀虫药粉出售,十几年前引进种植的时候,大明并没有像欧美那样,用除虫菊粉或者鱼藤根粉,而是利用现代化学萃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杀虫剂应用于蚊虫扑杀以及农业杀虫。

虽然效果一般,但也是了胜于无。

不过,也正是这几种天然农药使用,让许多人看到了农药对农业的益处,纷纷投入农药研究之中。

作为中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教授的沈明东,同样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不过与其它人倾向于研究天然杀虫剂不同的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化学杀虫剂上面。

“既然氯气可以杀死人,那么肯定也可以杀虫了!”

不得不说,沈明东的思绪很直接,在知道了军方进攻巴西时使用的氯气带来的重大杀伤之之后,他就打起了氯气的主意。

但是如何使用氯气杀虫,这显然是个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之中,沈明东和他的助手们一直在试验室里进行氯气为基础的合成试验。尽管一次次的实验并不成功,但总还是有些收获。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十几名助手们的沈明东和往日一样,在化学试验室围绕着一大堆玻璃瓶忙活着,瓶子里黄黄绿绿的东西以及他们戴着的防毒面具提醒着人们——这些试验有点儿危险。

所谓的试验,在大多数时候,就是试错的过程,为什么爱迪生试验室摧毁了发明家的黄金时代,说白了就是因为几十人、上百人的试错效率更高,而率领着学生助手进行试错的沈明东,效率当然也是很高。

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们已经进行了无数次试验。

今天,似乎是很普通的一天,站在窗台边的叶知秋将氯气直接通入苯中并且溶解,在这一过程中,看着洒在试验器皿上的阳光,他看到苯变成了黄绿色,尾气通入氢氧化钙溶液。随着试验的进行,在看到溶液突然变浑浊时,他开始观察温度表,在发现温度在迅速上升时,就立即喊道。

“沈老师,它的温度在短时间里一下爬升了将近十度,接下来怎么办?”

“应该是引发了反应,”

想了想,沈明东说到。

“试试增加氯气供应的,然后用冰水冷却温度,注意监视温度的。”

就这样,在教授的指挥下,叶知秋和同学们立刻忙活了起来。反应温度被控制在40到60度之间,并且保证氯气供应。一直维持了几个小时之后,他们得到了一些重结晶母液。

……

这不过只是一次试验而已,在试验记录编号上“999”,也是所谓的“999”号合成物。最终,得到的是一些黄色粉末状的物体,至于效果会怎么样,还是需要进一步试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