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第542章

作者:小鱼的命运

“他们来的正是时候,二线那边正需要大量的劳工。”

身为帝国贝专纳特别区的总督,陆安国准将的统治手腕不可不谓之强硬,在特别区过去有5个大部落,因为煤矿开采和铁路修建都需要征用大量部落土地,部落土著人曾用武力反对征用土地的曾发动过叛乱,对此,陆安国准将的反应直接且迅速,直接派出了麾下最精锐的部队迅速平定的骚乱。

当一切结束的时候,这里只剩下了三个部落。至于另外两个……没有任何人关心他们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样的结局,毕竟在这个时代全世界的主流压根就没有把那些人当成……

得益于他的铁腕,才有了现在特别区的迅速发展——数十万土著人在矿区工作,大片的土地被交给了移民。移民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畜牧业,让这一地区并不仅仅只是依靠矿业。

其实这也是移民们给这片土地带来最大的改变,他们把这片蛮荒的土地变成了一片富饶的鱼米之乡!

他瞥了一眼钟,时间是下午五点多了,看了一下桌面上的已经空了的公函筐,陆安国看了看一旁档案筐里的信,那些都是移民们写来的信,这是他的副官放在他办公桌上的。

他的铁腕只局限于土著人,对待移民他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亲民官儿,对待治下的移民不仅非常宽松,而且还经常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难题。

“彭科福外科诊所……”

看到信上的名字,陆安国的眉头轻扬,对于这个彭科福医生,他并不陌生。

彭科福是盛德二年以优等成绩从南华医学院毕业的,那个学院不仅是大明最知名名牌医学院,在全世界也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外科与医药学更是世界第一。

得益于朱大皇帝的金手指,早在1861年的南华初创时建立的“治疗室”时,在朱大皇帝的指导下制造了包括止血钳在内的一批新式手术器材,再加上术前消毒以及首创的血型输血就突破了疼痛、感染、失血这些千百年来制约外科发展的三大难题。

而在1862年,创办南华医学校时,学校就重视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再加上无影灯等器材的应用,南华的医学水平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开局就是王者。

在这个医学仍处于蒙昧的时代,将中华传统医学与现代化学,将科学与外科学结合的南华医学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南华医院早就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医学院。绝对是这个时代的王者荣耀。

那里的学生毕业后,就连中都、南华以及应天的各大医辽也都争着从那儿要人,一些欧洲国家的医院也非常欢迎他们的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很少有南华医学院的毕业生会来殖民地,来殖民地的大都是二流医学院的毕业生。而彭科福不仅毕业于南华医学院,而且他的履历也十分引人注意。

他得到学位毕业后先是在南华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而后又到了应天仁济医院,在那里成为外科主任,那时候他就已经是国内最知名的外科医生了。

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来说,他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即便是他厌倦了在别人的医院里工作,只要他稍微显露出想法,就会有很多人捧着银子请他开办医院。

可是谁曾想到,这样的名医居然到了贝专纳,到了这片殖民地,早在几年前,他刚到这里的时候,矿业公司就试图以极其优厚的薪水雇佣他在公司医院工作,但是他拒绝了,随后他在矿场附近建了自己的诊所。

再然后呢?

直到过了很久,陆安国才知道那位彭医生在干什么。

他在这里治病是其次,他是在这里解剖尸体。

两年前,陆安国曾去过他的诊所,在那里一具具的尸体就像菜市里的生猪肉一样摆在那里。他在那里将一具具尸体进行极其精细的解剖后,然后由画家绘制各种器官、血管等画作。

甚至直到现在,陆安国仍然记得,他第一次在解剖室里所感受到的震惊。即便是作为军人,见惯了死亡,他也被那一幕深深的震惊了。

“……通过精细的解剖,人类第一次对血管和组织以及神经等有了深入的解,通过画家的精致描绘,以后每一名医生都将会从中受益!这个事业如果达成的话,将会有成千上万人因此而得救,总督阁下,现在我正在碰到一个难题……”

什么样的难题呢?

当然是资金了,看到对方提出来的资金难题,陆安国先是一愣,旋律又是一笑,他知道机会来了。

作为军人的陆安国深知外科医生的重要性,在战场上最重要的医生不是那些会诊脉的医生,而是可以进行外科手术的医生,而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需要对人体有着充分的了解。

其实,在大明最不排斥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的,就是军人,与很多国人优先选择传统医学不同的是,军人们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在战场上,受伤时都是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

因为亲眼看到手术、输血以及现代药物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像陆安国这样的军人才不会排斥现代医学,不会视解剖学为异端。

“这应该是一个机会。”

想了想,陆安国拿起了电话机,接着他让接线员给卫生科科长打电话。

“知道彭医生的诊所?”

他开门见山地问,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又说道。

“现在他那里碰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资金上的支持,我决定以后由总督府每年资助他2万元,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他需要帮助我们建立一所医学校,对……就是培养外科医生的医学校,可以先从培训在医院里的医生开始。”

在挂上电话的时候,陆安国又一次看了那封信,然后自言自语道。

“解剖学对外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在说话的时候,他看了一下自己的手,看着手表面的皮肤,然后用手摸了一下,又说道。

“嗯,应该很重要吧,至少解剖之后,能看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这样有了伤痛,才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手术不是,而且医学也是科学,要是有所成就的话,陆某也算不枉此任啊!”

在大明几乎所有的官员对于科学都是极其推崇的。这种推行虽然说有上行下效的成分在内,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曾经亲眼目睹过科学给生活,给生产,给军事带来的巨大变化。

正是因为他们曾经饱受过科学的冲击,才使得他们对科学是敬畏的,就像华夏传统中对于那些大儒的尊敬一样,只不过现在的大明,今世大儒就是那些科学家,那些学者……

第1070章 帝国的模范殖民地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决定,甚至给人类带来改变,在陆安国挂上电话的时候,他并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一决定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于那些毕业东瀛的医学院的医生们来说,他们有机会解剖更多的尸体,也有机会学习到更多为的外科知识。

因为大明的医学生毕业后,会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大都不愿意来殖民地工作。但是殖民地却离开医院,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热带疾病,甚至还需要开设专门的“热带疾病研究所”研究热带疾病。除了官方委派医生之外,在帝国的殖民地的那些医院之中,最常见的就是东瀛医生。

学医是东瀛四省的学生们最好选择,因为东瀛四省早在江户时代兰医就已经得到推广,学医的基础较好不说,而且医生的就业更容易。

“在帝国辽阔的殖民地上,到处都需要医院,需要医生,只要是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抵达殖民地,就可以得到一份体面且收入不菲的工作。”

在江户帝国大学预科学校的教室中,一群青年学生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报考什么专业。

“哎呀,其实农学部和矿学部也不错嘛!”

“可是都比不是医生嘛!”

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将要报考的学校时,在教室的角落里坐着的秋山真之正望着窗外有点儿发呆。

“真之,你这是怎么了,发呆,那可是我的事情啊!”

正冈子规凑到好友的面前说道。

“喂,想好报什么专业了吗?是医学部吗?”

“啊,医学部?”

回过神来的秋山真之似乎有点儿发懵。

“是啊,你之前不是说,要报医学部嘛,你说在东瀛最好的学校就是医学院,如果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医学嘛!”

“是的!”

秋山真之点了点头。

“医生是帝国少有的几个不受任何区域限制的职业,包括北方领地和殖民地在内的地区条件都比较艰苦,少有医生愿意到那些地方执业,但医生又实在是必需品,所以就给了我们机会,盛德五年帝国大学建校时,就成立了医学院,相比于其它各专业,当年招生就有80人之多,相比于其它专家,考医学院机会更多。”

其实当年在成立江户的帝国大学,甚至在规划整个东瀛的高等教育的时候,朱大皇帝可谓是煞费了一番苦心。

工学嘛肯定是要有的,毕竟,这个地方的人才还是很多的,如果白白浪费了那可就可惜了。

毕竟要割韭菜的话,人才才是最好的韭菜。

但是呢,虽说割人才的韭菜很爽,但还是需要控制数量,通过控制大学生数量来确保帝国对这里的控制。

但是也不能够做得太明显了。所以要发挥本地的优势啊,比如这地方很早就引进了兰医,所以优势专业就是医学了。在设计专业上,也就有了相对的倾向了。

在东瀛,考医学院相对容易一些,不过也容易不到那去,毕竟整个东瀛只有不到800个大学名额。

为什么不给更多的名额?当然是因为高等教育刚刚开始发展了,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大皇帝非常欣赏东瀛人的那种“匠人精神”,在21世纪,那可是让不少人为之惊讶和赞叹的精神啊。

既然如此,那就发扬光大吧。这地方的人更适合做工人啊。去充分发扬他们的“匠人精神”多好。

至于读书上大学那么辛苦的事情,就不需要麻烦他们了。他们老老实实的在工厂里,在田野中去发扬他们的“匠人精神”为帝国的建设添砖贴瓦多好。

读书……太累了。

哎,朱大皇帝对东瀛人,真的非常的厚道,甚至达到了特别偏爱的地步。就是对大明人自己都没有这么用心的规划过。

看着认真分析利弊的好友,正冈子规说道。

“那么说你肯定还是要报医学院了?我还是要报国文专业。”

对于立志成为诗人的正冈子规来说,报告国文专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个专业同样也是非常吃香的专业,不仅可以进入政府部门,甚至还可以到殖民地任职,换句话来说那就是官了。

也正因如此,国文专业一直都很热门。

“我哥哥来信了。”

看着正冈子规,秋山真之说道。

“啊,是好古吗?上次听你说,他已经晋升为少校了,可真是了不起啊。”

提到秋山好古,不,应该是秋好古时,正冈子规的语气显得很是恭敬,毕竟,东瀛四省出身的军官中少校是非常少见的。

“是的。”

点了点头,然后秋山直之说道。

“他希望我能够报考海军军官学校。”

“什么,报考海军军官学校?”

惊讶的看着好友,正冈子规说道,

“那你之前计划怎么办?你不是说要和我一起在帝国大学上书吗?”

“我……我不知道。”

尽管嘴上这么说,可是秋山真之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和骑马武士家庭出身的,能够正常读大学,甚至就连大学都可以选择就业不怎么容易的国文专业的正冈子规不一样,因为是足轻家庭出身,小时候家庭贫困,因此大学预科的时候,他一直接受哥哥好古的接济,他哥哥秋山好古小时帮人家澡堂子烧开水一天挣一个铜板来补贴家用,避免了这个当弟弟的因为养不活而被迫出家的命运。也正因如此,对哥哥的话,他也就只有服从的份。

“不知道什么啊,真之,做军人可不是你的选择。”

“也不能这么说吧,”

秋山真之说道。

“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军舰的时候,是‘镇远号’当时,我就被帝国海军的礼仪与威容所深深折服了,其实,加入帝国海军,也是非常不错的。”

然后,他看着正冈子规说道。

“子规,以后你一定要多保重啊!”

虽然只是一句话,可却表明了他的选择——由于兄长的一句话,真之便乖乖地从大学预备学校退学,开始全力备考海军军官学校。

帝国是公平的,东瀛四省的学生一样可以报考帝国本土的学校,虽然受到名额限制,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鱼跃龙门的机会。

每年都有近四百人考入帝国本土的学校,前往帝国本土,别说是读大学了,就是前往帝国本土,本身就是一种身份转变。而对于身在非洲的秋好古来说,尽管他已经入籍归化,但是在军中的经历,让他深知对于弟弟来说,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应该怎么做。

不是在江户的帝国大学读书,而是考入帝国本土的学校,在那里秋山真之不仅可以接受更好的帝国本土的教育,他还能在那里归化入籍,成为真正的帝国皇民。

帝国皇民!

尽管日本早就成为了帝国的一部分,但东瀛四省却是东瀛都护府四省,都护府和帝国本土还是有所不同的,当然这里也不是殖民地,东瀛被视为帝国的一部分,但却有所区别。

就像东瀛人吧,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大明人,甚至就连东瀛人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是真正的大明人,那怕东瀛是大明的。

想要成为高贵的大明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说在非洲为帝国征战的非洲军团,他们是通过军功归化为帝国皇民。还有许多女子是通过嫁给大明人得已归化。

而对于大多数东瀛人而言,想要成为大明帝国的皇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尽管通过的归化考试能够成为帝国的皇民。但是名额却非常有限,每年只有一万名额。

不过呢?

即便是归化之后,他们的地位和普通大明人还是稍微有点差别,比如说,他们前往帝国本土仍然需要护照,再比如说,在移民殖民地后并不能和本土国民一样享受种种福利,可即便是如此,成为帝国皇民,不知道是多少东瀛人的梦想……

第1071章 驯化进行时

东瀛是帝国的模范殖民地!

这句话从来都不会在公开场所被提及,为什么不会被提及?

因为在官方层面上来说,大明从来没有把东瀛视为“殖民地”,至少在表面上,东瀛都护府是通过“明日合邦”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实施合并的。

哪怕就是心里明知道这是值民地,或者说是级别稍微高点的殖民地,也不能去显露出这种想法。

也正因如此,大明从来没有把东瀛视为普通殖民地,而是视为某种海外省,至少在官方的所有文件和口头言语之中都是将其视为海外行省。

当然了这种海外省是需要进行改良,所谓的改良,自然就是“皇民化”。

其实说白了就是驯化,而驯化的第一步,绝对不是什么剃发易服之类的手段。而是语言,尽管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这些土著的语言,但必须要把它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也正因如此皇民化教育,从都护府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根据实际情况,都护府一边建立学校,一边在学校中推行国语教育,也就是华语教育。

大明帝国的“皇民化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一蹴而就。

总之,第一步就是语言关。

这个语言关就是通过教育来实施,学校中必须要推行国语。尽管他们在生活中与家人、外界的交流中难免会说日语,可是等到这一代东瀛人成长起来之后,他们就会主动逐渐减少日语,改为华语对话。

按照朱大皇帝的计划,大概用二十到三十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将日语从主流变成非主流,用两到三代人的时间将它变成历史,不对应该说是变为大明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大概需要50年~60年的时间。只要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能够培养出三到五代不会说日语的东瀛人。等到那个时候,他们和大明人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