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第417章

作者:小鱼的命运

卢瑟福打趣的看着好友。

“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对于你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的,真的很难想象啊!”

是难以想象吗?

卢瑟福不觉得这有什么难以想象的,毕竟,汤生是他们的同胞,他们给自己的同胞各种优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

辜鸿铭想了想,看着甲板上站着的人们,然后说道。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知道我的父亲出生在广东,那里是清国,我生在南洋……同胞。”

真的是一个很新鲜的,却又让人非常亲近的词汇啊。

同胞!

这个词汇是朱大皇帝十几年来始终不渝给灌输给所有大明人的思想。

同胞在过去只用来形容“一母同胞”,但是在大明所有的华夏人都是同胞,他们都是炎黄子孙,流着相同的血。

之所以不断的灌输并且强化“同胞观”,是因为朱大皇帝很怕海外大明的国民在一两代人中就形成地域观念,将故国华夏视为“外人”,对华夏同胞漠不关心,或者说渐行渐远。

更进一步,弄出个什么“美洲高华”之类的东西,那可就真的扯犊子了。

无论将来如何,大明都是华夏的一部分,无论大明如何发展,他的根都在华夏,所有大明人的根都是神州,所以“华夏同胞观”,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并且向每一个国民不懈地灌输,形成大明版的“政治正确”。

什么是“政治正确”?

就是不容挑战的基本原则,也正因如此,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看到辜鸿铭的时候,他们是由衷的高兴,因为在大明人纯朴而率直的认知中,辜鸿铭那怕是生于南洋,那也是华夏同胞啊!

同胞就是同胞,他们的血脉是相通的。

横眉冷对西洋鬼,俯首甘为同胞牛。

这才是大使馆对待同胞应有的态度嘛!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美大明是一个完全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府县,他们甚至就连口音也各有不同,只有通过强化“同胞观”,才能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

所以,同胞观的培养本质上还是大明的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要是大明的国民都是一群“民不知有其国”的奴才,那大明又怎么可能参与到世界称霸的之中呢?

自近代以来,任何一个试图参与世界称霸的国家,都必须要先完成思想的上构建,尤其是民族主义思想的构建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同胞观”本质上还是民族主义划着等号的,当然他不像民族主义那么直接。

毕竟,大明嘛!

立国于异域,国内还有几百万西裔,一上来就整那一套会惹来无数麻烦的,所以同胞嘛!

更隐晦一些!

同胞,对于同胞当然是有特殊的照顾的,甚至就连船舱,辜鸿铭住的都是双人舱,这几乎就等同于头等舱了,只不过没有浴室、客房而已,不过,对此辜鸿铭也是极为满意的,毕竟,卢瑟福只能住在六人舱。

当辜鸿铭感受着同胞给自己所带来的时候,船上的其它大都是对大明充满了期待,谁又能不期待的。

毕竟,大明意味着新的人生,截然不同的人生。

对于这些来自欧洲的学者、青年来说是如此,对于华夏故地的同胞们来说,更是如此。

“等到了大明,咱们不仅再也不用穿打补丁的衣裳,而且还能天天吃上白米。”

“还能吃上肉呢!顿顿都有牛肉!”

在拥挤的舱室中,就着昏暗的光亮,宋玉昆拿着一本不知道从那里拾来的画报,盯着画报上的楼房,嘴里振振有词的说道。

“这房子真的是所有人都能住上的?”

这张画纸,是他在爪哇岛拾到的《生活》画报上,画报只有半本,但是从那之后,他就打定主意到去大明。

“舅公,大明真的有那么好吗?”

躺靠在两尺高的床铺上,韩教准扭头问道。

“要是不好,舅舅能带你出来嘛?你比你哥精明,等到了大明,到时候你好好干活,不出五六年的功夫,一准能住上大房子,挣上大把的明元。”

探出头对隔壁铺位上的外甥说了一句,宋玉昆又特意说道。

“对了,往后阿虎你不能再叫我舅公,要叫我爹,别让人家误会了,知道吗?”

“是,爹。”

三年前,韩教准只有九岁的时候,就因家庭贫寒不得不随哥哥政准,到荷属东印度的爪哇当学徒。现在舅公带他到大明,也是为他好。

“还有,往后你就姓宋,嗯,就叫,叫……嘉树,宋嘉树,和咱东家一个名字,这名字好,贵气!”

贵气!

何止是贵气,还出气,往后宋嘉树就是咱儿子了!

想着东家过去只要自己稍一犯错,他动不动就是连打带骂的样子,宋玉昆的心里就是一阵暗爽。

“嘿,让你厉害,现在好了,你是咱儿子了……”

心里暗自得意的时候,突然,舱外传来一阵骚动声。

“到了,到了……到大明了!”

到大明了!

原本你一言我一语说道着的人们,无不是纷纷拿起简单的行李,一时间狭窄的舱室里人声沸腾,所有人都是满面期待的朝舱外走去。

大明,这可是他们谈论了一路的地方,他们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在这个地方开始新生活,现在他们终于到地方了……

第800章 世事无常变化莫测

海关通道前,熙熙攘攘的人们排成了长队,这些来自华夏故地的人们,他们神情中充满了期待,从踏上大明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在海关通道里,他们一一报着自己的籍贯、姓名。他们有男有女,有年长者,也有年少者。

“籍贯。”

听着官员的话,少年有点紧张的回答道。

“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

“姓名。”

“姓孙,名闻。”

因为官话说的不怎么流利,少年又强调了两遍,直到确认写对之后,他才松下一口气,就在他于3号通道登计的时候,韩教准则站隔壁的通道报出了他的名字。

“姓宋,名嘉树。”

因为两个人年龄相仿的原因,在通过关口的时候,他们隔着铁栏,互相看了一下彼此,两人互相展颜一笑,他们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同龄人了。

“我叫宋嘉树,你呢?”

“我叫孙闻。”

“我是广东文昌的,文昌在海南岛。”

“啊,同乡啊,我也是广东人,广东香山。”

他们两人一边走,一边聊着天,他们的目标地是相同的,都是新移民隔离营。

对于这些年少的孩子来说,他们不需要像父母一样在离开隔离营后,还需要进行长达几个月的“教育”。

这些少年将会进入寄宿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至少需要接受四年初小教育,这是大明的法律。当然,这并不会让他们骨肉分离,等到几个月劳动结束之后,他们的子女还会送到身边,在他们工作的地区就读。

对此,宋嘉树的舅舅肯定是不乐意的,毕竟,他带着外甥过来是来这挣钱的,可不曾想因为年龄的关系,宋嘉树要进入学校读书。

半个月后,当宋嘉树与孙闻以及营里的上百个孩子被送到寄宿学校时候,宋玉昆自然是各种抱怨,抱怨着大明官府蛮横,让人骨肉分离,但也就是如此了。

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

当宋嘉树与孙闻坐着同一辆大马车,前往寄宿学校的时候,两个人整整聊了一路。

人生有时候总是如此的神奇。

……

人生的际遇有时候就是如此的神奇,至少对于丁汝昌这位北洋水师提督来说,至少在十年前,他从不曾想过,有朝一日会亲自指挥军舰横越太平洋来到了临海。

在他所指挥的“建威号”巡洋舰即将驶入临海湾时,他特意令人降下龙旗,然后才在礼炮声中驶入临海湾,然后开始了他大明的之旅。

在另一个世界,北洋水师的创建还要再等上几年,但是在蝴蝶翅膀的扇动下——在天国水师的刺激下,北洋水师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创建,不过受限于时代,除了十几艘从南华那边花大价钱买的“蚊炮船”之外,剩下几艘军舰都是铁肋木壳炮船。虽然“建威号”巡洋舰早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但是这次远洋却也证明了北洋水师的航海技术还是不错的。

不过,于临海湾海军码头的泊位上一艘艘铁甲战舰,让丁汝昌不禁感叹道。

“日本并入大明之后,朝中有人言称需要加强海防,以防备大明入侵,可大明海军即便是一艘‘临海号’就能横扫大清所有水师啊……”

丁汝昌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在途径日本、不,应该说是东瀛时,曾登上大明亚洲舰队旗舰“临海号”参观过,在惊讶于其强大的同时,现在,身处大明太平洋舰队基地,他所感受到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即便是英国人面对大明,也只能默默退让了!”

“扬威号”巡洋舰管带孙兴田盯着不远处的“镇远号”,神情肃穆且充满了渴望。于历史上大多数北洋海军管带毕业于船政学堂不同,1865年创办的海州水师学堂,在过去的十年之间,为北洋水师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而孙兴田就是最早的一批毕业生。

“别的不说,就是凭借这12英寸巨炮,就足以震撼西洋了!”

西洋有没有被震撼到,尚且不知,可是对于来访北洋水兵官兵们来说,在他们登上“镇远号”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

铁甲巨舰、十二英寸巨炮……

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这是镇远号的所使用的12英寸主炮,皆是32倍身管,这是目前世界上身管最长,威力最大,射程最远的12英寸舰炮……”

在向来访的北洋官兵介绍着“镇远号”的时候,东八郎的神情中尽是难掩的骄傲。

这些清国水兵肯定没有见过这样的铁甲巨舰吧!大明不仅有“南华级”而且还有更强大的“幽州级”。可惜你们来的太早,要是晚几年的话,保不齐就能见到“幽州级”了。

“而且这些军舰都是大明的船厂建造的……”

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参观的海军官兵的心头无不是为之一震,听说过与亲眼目睹给心灵造成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这就是‘镇远’啊!”

站在“镇远”战斗舰上,丁汝昌感叹之余,沈耀祖这位大平洋舰队司令官,笑问道。

“丁提督,不知此行感想如何?”

面对沈耀祖的询问,丁汝昌想了想,然后说道。

“沈司令,大明海军之强,远超过我等之想象,此时中堂大人派丁某来此,不仅是为了考验我等航海技术,也是为了和贵方探讨海军合作事宜,”

丁汝昌为什么来这?

表面上是为了训练,可实际上呢?

是为了合作,这种合作并不仅仅只是海军的合作,在“扬威号”上还有一个人——周馥,他是追随李中堂时间最久的心腹幕僚,他之所以随舰来大明,是为了争取大明支持的。

在丁汝昌踏上“镇远号”的时候,周馥等人就已经上岸,搭乘火车前往应天了,和许多人一样,一身洋装的他们把辫子藏在帽子里,看起来和普通的大明人倒也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在接下来的一路上,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的他们,所感受到的冲击,那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801章 这里的百姓居然能吃肉

“嘟……”

伴随着汽笛的轰鸣声,列车轰鸣着驶出了隧道,车厢里光线立即变得大亮。

借着明亮的光线,周馥饶有兴趣的环视着车厢――这是一间餐车,不过并不是头等车厢的餐,而是普通餐车,车厢内的陈设装潢十分的简单,正在用餐的乘客很多,周馥之所以会挑这个时间,就是想要看看他们到底是吃什么。

“这、这……这是普通人吃的?”

王大经看着餐盘里牛肉、土豆、米饭,即使是在他这个执掌几十万淮军军需的人看来,这饭食未免也太好一些。

“还有牛杂烧萝卜,那个套餐更便宜。”

周馥说道。

“你这一路上可曾看到有人面黄肌瘦的?个个都是红光满面,大明的富庶,果然如中堂大人所说啊。”

“哎……”

王大经长叹一声,瞧着盘中的饭菜,他的胃口瞬间就消失了,不是因为饭菜不香,而是因为,这样的饭菜实在是太过奢侈。至少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如此。

“在徐州乡下,即便是家里有百余亩地的地主,也不见得能天天吃到肉,可是在这里……听大公子说,在大明这边的学校之中,所有的孩童不仅有官府提供的午餐,午餐里不仅有巴掌大小的鱼肉,甚至还有牛奶。”

月前返回徐州的李大公子等人,向他们描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大明,当他们从电影机上看到那个大明之后,在中堂大人与众人彻夜长谈之后,他们踏上了前往临海的航行。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以为大公子说的话有多少,有那么一些夸张。可是现在来到大明之后,他们发现大公子哪里是夸张呀,分明就是保留了很多东西。

别的不说,哪怕就是这里的老百姓天天能吃上肉。就凭这一条,搁在整个大清国也没有什么人会相信。

天天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