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红 第759章

作者:圣诞稻草人

  李元吉目光闪烁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从尺寸上讲,王阮的确实大一点,但杨妙言还有进步的空间啊,杨妙言年龄比王阮小,发育期也还没彻底的过去,还能长。

  至于王阮为什么比杨妙言大,却要叫杨妙言姐姐,那是身份地位上的问题,跟年龄无关。

  一个做姬妾的,年龄再怎么大,也不好在正室夫人面前托大吧?

  不过,要是在杨妙言面前承认王阮的确实比她大一点的话,那杨妙言铁定不乐意,杨妙言如今还没有脱离愚蠢期,肯定会找茬。

  所以还是得顺着点说。

  “咳咳……”

  李元吉当即干咳了一声道:“也不见得吧。承德或许是喜欢王阮身上的味道,毕竟你们两个用的熏香不一样。”

  杨妙言用的熏香是参杂了各种珍贵香料的熏香,是特制的,只给她和长孙、郑观音,以及李智云的生母万贵妃供应,其他人可没资格用。

  所以王阮用的是一种宫里很普遍的熏香,味道跟杨妙言截然不同。

  李承德现在虽然不记事,但那种味道他喜欢,那种不喜欢,他应该还能表现的出来。

  杨妙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很有可能,回头我就拿王妹妹的熏香试试。”

  李元吉笑着附和了一句,没有再多说什么。

  杨妙言急着从王阮手里夺回儿子的宠爱,也没有在殿内多留,风风火火的就去制香的地方取熏香去了。

  看来她对儿子喜欢王阮这件事很介怀,所以一刻也不愿意多等。

  杨妙言既然答应了回去省亲,那么这件事就算是定下了,不过为了避免又被杨妙言怀疑,李元吉并没有吩咐人去帮她做准备,只是跟王阮说了一声,让王阮在她要走的时候帮她准备准备回去省亲要带的东西,同时又吩咐了赵成雍一声,让赵成雍分派出一支兵马跟着一起去弘农,剩下的什么也没做。

  杨妙言去了宫里制作熏香的地方,拿到了王阮平日里用的熏香以后,非但没从王阮怀里把儿子吸引回来,反倒让儿子更依赖王阮了。

  这下杨妙言更生气了,干脆不搭理这个小没良心的了,气呼呼的准备起了回娘家要带的东西。

  她现在是亲王妃,还是身份十分独特的亲王妃,所以回去省亲不能草草了事。

  她的身份也决定了她以后没办法经常回去省亲,所以她得准备一大堆东西带上,一来用作赏赐,二来充作礼物。

  毕竟,一帮子姑嫂凑上来了,你不可能什么都不给,那样人家会觉得你小家子气,还会在背地里嚼舌头说你在夫家不受重视、过得不好云云。

  一帮子小辈们凑上来了,姑姑姑姑的叫着,你要是什么也不给,这个长辈做的也不长气。

  要是杨氏有心钻营,借机推举一些依附在杨氏门下的学子,人家在充分的展现自己才能的时候,你什么也不赏赐,也会被人诟病。

  而这个诟病不仅仅会针对杨妙言,也会针对李唐宗室。

  因为杨妙言出去以后,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李氏,学子们在她面前展示学问,也是为了把自己卖进李氏。

  所以她太吝啬的话,人家会说李氏不重视人才,不值得效忠云云。

  虽说年轻的学子们都比较清高,但你给了钱和不给钱,他们对你的态度依然会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或许有真正清高的人,但绝大多数清高的人都是面面上清高,背地里比谁都贪婪。

  朝堂上自诩清高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可真正清高的两只手都数得出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在发俸禄的时候,一文也不能少。

  不然的话就会失去人心。

  杨妙言在准备好了自己所要带的一切以后,带着足足两千多人,浩浩荡荡的出了宫,一路赶往了弘农。

  李世民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快速的和长孙顺德等人对弘农杨氏发起了‘进攻’。

  而李元吉已经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件事了,因为前后因为各种琐事而延期了三次的冯盎终于抵达长安城了。

  为了彰显重视,李元吉特地带着陈叔达、任瑰,以及礼部上下到长安城外相迎。

  之所以没带萧瑀,是因为萧氏在南方称雄的时候,曾经跟冯盎的父亲有过不快,所以为了避免冯盎觉得朝廷对他有意见,所以没带萧瑀。

  之所以没带更多的官员,也是因为冯盎的级别不够,也不是因为为大唐立下大功才回京的,所以没办法召集百官一起相迎。

  如果对冯盎动用百官相迎的话,那以后将帅们在外为大唐立下了大功,又该动用什么礼节相迎呢?

  直接上最高礼节,让其跟掌权者同车?

  那要是李靖、李世勣、苏定方这种级别的人物灭了敌国,立下了灭国之功,又该如何相迎?

  让掌权者帮他们牵马?

  那他们还活不活了?

  自古以来,在王朝强盛时期,或者走向强盛时期的时候,凡是让掌权者牵过马的将帅,几乎没有一个寿终正寝的。

  “臣高州总管冯盎携子冯智彧参见雍王殿下!”

  冯盎在赶到五里亭,得知李元吉率领两位宰辅来迎接以后,快速的下了马车,带着一众随行人员到五里亭前主动拜见。

  冯盎虽然统管着交州,节制着交州其他各州的总管,但名义上只是高州总管,爵封耿国公。

  李渊很久之前改的,在冯盎降唐以后,李渊先后给冯盎改了三次封号,先是封吴国公,后来改为了越国公,最后又改成了耿国公。

  所以冯盎现在是大唐的耿国公。

  冯智彧是冯盎的三子,在他前面有还有一个早夭的大哥,以及二哥冯智戴,在他后面还有一个弟弟。

  他弟弟名声不显,但他弟弟有一个相当出名的孙子,那就是在大唐赫赫有名,深受李隆基信任,又帮李白脱过靴子的大宦官高力士。

  对,人家高力士不姓高,人家本家姓冯,高是后来改的,因为他初入宫廷的时候年龄还小,拜了一个叫高延福的大宦官做义父,跟了高延福姓。

  老实说,这么做明显有些辱没他的曾祖父,也有辱家门。

  他的高祖母冼夫人、曾祖父冯盎,哪个不是声名赫赫的人物,他不仅跑去做宦官,还改了姓,可不就是辱没了门庭了嘛。

  “快快请起!”

  李元吉在冯盎的腰弯下去的一瞬就快速的走到了冯盎身边,扶起了冯盎。

  “令祖乃是我汉家忠良,令祖母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纵然是身坠夷地,依然忠于我汉室,不坠我汉室威风。

  身为其后人,你又在我大唐夺取天下以后,重归汉室。

  你们冯氏对我汉室的贡献,值得所有人敬佩。”

  李元吉扶着冯盎站直了,推心置腹的说着。

  这些话都是他的心里话,没有掺杂任何水分。

  冯氏在冯盎的祖父冯宝那一辈的时候,被任命为高凉太守,移居到了交州,又娶了当地的俚人大首领冼夫人为妻,在交州站稳了脚跟,随后又在两代人的经营下成为了交州的霸主。

  在前隋末年的时候,冯氏在交州的实力已经快要追上秦汉时期的赵佗了。

  冯氏如果自立,根本没人能阻止,甚至有机会创出一个比赵佗建立的国家还要强大的国家。

  可冯氏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一直在北望汉室。

  在李靖代替李孝恭写的招降书送到的时候,没有打多少磕绊就送上了降表。

  由此可见,冯氏绝对是汉室的重臣。

  他们或许不忠于帝位上的那个人,不忠于某一个姓氏,但他们绝对忠于自己的民族。

  有了后世的牧羊犬做对比,这种人简直就是民族的珍宝。

  更值得钦佩的是,冯盎的祖母冼夫人一个俚人,在嫁给了冯盎的祖父冯宝以后,非但没有借此让俚人坐大,也没有谋划着建立一个俚人江山,反而在活着的时候数次派儿子到中原王朝称臣,甚至亲自率军帮当时统御着那一片地方的陈国平定广州的叛乱。

  在陈国被灭以后,她曾经被岭南各郡奉为了圣母,她只要点个头,她就能成岭南真真正正的女王了,可她没有,她在前隋灭了陈国以后,依旧派儿子到前隋称臣。

  如今她虽然已经亡故了,可她定下的调子她的后人依旧在遵守。

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神入京

  所以她值得所有人敬佩,也值得所有人铭记,更值得后世子子孙孙称颂。

  后世西南出的多位忠诚于汉室的女将,有极大的可能都是受了她的影响。

  比如明朝的女将秦良玉,在朝廷都不给她发粮饷的情况下,还带着弟妹们,以及她麾下赫赫有名的白杆兵帮朝廷清剿各地叛乱,抵御清军。

  说她没听说过冼夫人这个人,不知道冼夫人的过往,可能吗?

  在大明文臣们忙着敛财和内斗,忙着粉饰和平,武臣们出工不出力,或者干脆投降逆贼,或者成为逆贼的时候,她简直就是大明臣子中的良心。

  比那些要以身殉国,但嫌水太凉半途放弃的明官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把她跟那些连殉国都嫌水太凉的人放在一起比,那都是在侮辱她。

  所以冼夫人的事迹必须得铭记,必须当成一个典型,必须在西南广为传颂,唯有如此,后世才能涌现出更多像是她一样的人。

  “臣代家翁,代祖母,拜谢殿下的赞赏。”

  冯盎激动的再次躬身施礼。

  李元吉再次扶起了冯盎,拍着冯盎的肩头道:“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朝野上下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已经诏令史馆将令祖父和祖母的事迹编撰成册了,回头会发给各地,让各地的官员,以及士绅品读。”

  通俗点讲就是宣传英雄事迹,让大家都向英雄学习。

  在大唐这一类的事情很少见。

  但李元吉却清楚这种事情的威力。

  毫不夸张的说,那些各族的女首领们学习了冼夫人的事迹以后,有很大的几率会向冼夫人学习,到时候大唐的官员治理那些地方也会容易一些,大唐同化各个民族的速度也会快速的加快。

  大唐一旦有难,说不定还会冒出来一支不要钱也不要粮也愿意为大唐征战的军队来。

  冯盎一下子更激动了,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嘴巴一开一合,颤颤巍巍的。

  陈叔达和任瑰提前没得到这个消息,也没听说过这件事,不过现在听说了,却并没有阻止。

  宣传冯宝忠于汉室的事迹,不会有人反对,也不会有人有异议,毕竟这是实事求是的宣传,他的孙子如今还是大唐的国公,还是一地的土皇帝,还影响着许多世家豪门在海运上的收益。

  朝野上下的人除非是脑子出问题了,才会去反对朝廷宣传他的事迹。

  但冼夫人就有些不好说了,因为她不仅是个女人,还是个俚人。

  像是一些很看重血脉,并且经常以汉家苗裔自居的人,可能会有看法,甚至出声抨击。

  毕竟,这些人连李氏的面子都不给,又怎么可能给她面子。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有人爱抨击,爱说三道四,那就说去呗。

  反正也影响不了大唐的根基,更引不起任何动荡,也没必要太过在意。

  “不急,你有什么想说的可以慢慢的说……”

  李元吉见冯盎有话想说,可激动的说不出口,耐心的安抚。

  冯盎在激动了好久,酝酿了好久以后,才说出了一句,“殿下的恩典,我冯氏受之有亏,我冯氏飘零百载,总算是回家了。

  能得家人重视,我冯氏上下已经感激涕零了,不敢再有其他的奢望。”

  李元吉拍了一下冯盎的胳膊,由衷的赞叹道:“好一回回家了!”

  说着,回归头对陈叔达吩咐,“命人将这话记下,交给史馆,由史馆记录在案。”

  往后有人编撰唐史的时候,必然会依照史馆内的记载,将其编撰在里面。

  冯盎的这句话也会有很大的几率随着史书一起流传于后世。

  之所以说是有很大的几率,是因为谁也没办法保证大唐史馆里的所有记录,会完好无损的流传下去。

  李世民那么重视诸子典籍的人,在运送前隋所有藏书的时候都出了岔子,更别提其他人了。

  如果大唐还是会在三百年以后灭国,如果还会出现黄巢这么一个造反的人,那大唐史馆里所存在的一切注定会被践踏。

  你不能指望一个只想着造反爽一把,没想着建立千秋基业的人,去珍视什么诸子典籍。

  所以大唐宫中所藏的所有书籍、文字,能不能全部流传下去,谁也不敢保证。

  不过,大唐如今已经出现了变化,已经跟历史上不一样了,大唐的国运可能会更长,黄巢可能没有机会了。

  而且黄巢能不能顺利出生都是个问题。

  毕竟,大唐现在已经改变的太多了,黄巢祖先的命运估计也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以后的以后,可能都不会生出黄巢。

  “唐爱卿,来,帮冯爱卿引荐一下。”

  在吩咐陈叔达命人将冯盎的话记录下以后,李元吉又让唐俭帮冯盎引荐所有人。

  这种事他不适合做,得礼部的人出面。

  冯盎再次激动的道谢以后,告罪了一声,然后跟着唐俭认起了人,同时也把他的儿子冯智彧介绍给了所有人。

上一篇:三国开局斩关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