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红 第736章

作者:圣诞稻草人

  所以生男丁,重视男丁,不光是为了香火传承,也是为了自保。

  所以你要是跳出去胡说八道,剥夺人家自保的权力,人家不光会喷你,还会跟你拼命的。

  所以这种事即便是看到了,猜到了缘由,也只能假装没看见。

  除此之外,民部所奏上来的奏疏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个数字,那就是如今大唐人口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两百二十万户。

  除了有二十万户是新生儿以外,剩下的近三十万户,都是去年各地衙门从山里劝回来的逃民,以及从各个世家中解救出的隐户。

  民部尚书在奏疏中特地为两个人请功,一个是李神通,一个是一个姓卢的州司马。

  这两个人解救出来的隐户足足达到了五万多户。

  李神通是在铲除郑氏的时候,从郑氏族中解救了近三万八千多户的隐户,算是占了朝廷对付郑氏的便宜。

  姓卢的州司马就离开了,他完全是凭借着一己之力,从河北道各家中解救出了一万多的隐户。

  为此还和他的本家范阳卢氏大闹了一场,并且差点被卢氏所刺,幸得高雅贤庇佑,才捡回了一条命。

  他正是范阳卢氏的旁系子弟,是李世民开始偷偷倒卖官爵以后挖掘出来的能人。

  是的,李世民现在已经开始倒卖官爵了,虽然是偷偷摸摸的在进行,但已经倒卖了不少河北道、都畿道、关内道的官爵了。

  目前由长孙实业在帮他操持这件事情,不过他有点不放心长孙实业,所以又奏请了长孙顺德、宇文士及帮他。

  长孙顺德和宇文士及如今低调的很。

  长孙顺德是失去了依靠,没有了李世民做靠山,李渊也不怎么见他了,所以嚣张不起来,只能低调做人。

  宇文士纪低调,纯粹是为了他的外甥着想。

  他外甥李元嘉因为能跟李承业玩在一起,经常在武德殿晃荡,所以在一众庶系皇子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了。

  虽然他外甥年龄还小,但前途却是光明的。

  他不想毁掉他外甥的前程,不想让他外甥太过引人注目,就必须低调做人。

  毕竟,自从宇文化及在扬州弄死杨广以后,他们宇文氏的名声就不太好了。

  他要是太过高调,很容易让人从他身上注意到他的外甥。

  一旦让人发觉了他外甥天资聪颖,是个神童,还比较受宠,肯定会起异心的。

  这种异心无论是出自于哪个方面,又怀着什么目的,都会毁掉他外甥,毁掉他们宇文氏即将到来的荣华富贵的。

  所以他说什么也得低调做人。

  他外甥越受宠,得到的越多,他就得越低调。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被李世民看上,跟长孙顺德一起成了李世民的白手套。

  至于长孙实业嘛,在这两个人加入以后,已经快被架空了。

  就长孙实业那点能耐,连还没步入大成期的长孙无忌都压不住,又怎么可能压得住长孙顺德和宇文士及这两个在官场上厮混了多年的老官宦们。

  有了这两个人相助,李世民倒卖官爵的事情就办的非常的顺利。

  目前已经卖了不少官爵给关陇八大家,以及五姓七望的旁系子弟了。

  并且从里面挖掘出了不少对关陇八大家、五姓七望恨之入骨的大才。

  那个一个劲的掘自己家根基的卢司马,就是他挖掘的大才之一。

  那个卢司马敢跟卢氏叫板,也是因为他在背后帮忙撑腰的缘故。

  往后随着这些人越混越高,越来越胆大,这一类的事情会更多。

  一个郑氏,藏民三万多户,一个卢氏,一个旁系子弟随随便便就挖出了一万多隐户,可见世家豪门藏民之多。

  若是将这些百姓全挖出来,必定能壮大大唐的国力,削弱世家豪门对地方上的掌控,以及其本身的实力。

  所以李元吉毫不犹豫的在民部尚书的奏疏上写下了对李神通和那个叫卢敏之的州司马的赏赐。

  加淮安王李神通百户,赐鼓乐一队、屏一队。

  加幽州司马卢敏之幽州都督府参军一职。

  给李神通的赏赐没什么好说的,光加封户一项就够酬谢李神通解救郑氏的隐户了,以李神通如今的官爵,除了加封户,赐仪仗以外,也没什么好再赐的了。

  给卢敏之幽州都督府参军一职,纯粹是为了让卢敏之在幽州都督府能说得上话,以后好好好的跟卢氏打擂。

  有幽州都督府庇佑,以后卢氏再向卢敏之发难,卢敏之就不需要再找高雅贤那个已经半隐退的咸鱼救命了,可以直接躲到幽州都督府去寻求庇护。

  卢氏要是敢在幽州都督府伤人,那卢氏的乐子就大了。

  虽然幽州都督府没有什么白虎节堂,可是在幽州都督府动手伤人,那就是在打幽州都督府上下的脸,同时跟造反也没什么区别。

  幽州都督有权即刻调兵去清剿贼人。

  将卢氏杀一个鸡犬不留,朝堂上的官员也只会埋怨幽州都督不仁,但绝对不会说幽州都督做的不对。

  世家豪门的人也没什么话好说的。

  所以卢氏除非是脑子出问题了,不然绝对不敢跑到幽州都督府去伤人。

  这样一来,卢敏之就可以放心的从卢氏身上割肉了。

  “送去给民部,让他们不用商议,直接照做吧。”

  李元吉在写好了给李神通和卢敏之的赏赐以后,将奏疏递给了刘俊,让刘俊送到民部去。

  在刘俊走后,李元吉就继续批阅起了其他各部的奏疏。

  唐俭所领的礼部,上奏的事情绝大多数是跟外交、以及祭祀、礼仪有关的。

  除了跟西突厥通使的事情比较大以外,其他的都不算什么大事。

  不过,奏疏的最后还是提到了要钱的事。

  要的也不多,仅有二十万贯。

  其中一部分花在出使上,另一部分花在招待各国使臣,以及给各国的回礼上。

  在此之前李元吉也收到过一定的风声,鸿胪寺有人提议厚赐各国,也就是说给各国回重礼,以彰显大唐天朝上邦的威仪。

  原本李元吉还想插手一下,拨乱反正的。

  在李元吉看来,威仪这个东西是打出来的,而不是送礼送出来的。

  大唐作为天朝上邦,就应该接受四邻的孝敬,而不是把四邻当成乞丐一样去瞎施舍。

  有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人家就算是再穷,那也是个国家,还用不着大唐施舍。

  而且大唐也不用回赐厚礼,去吸引更多的国家来朝,弄出一个万邦来朝的虚荣场面。

  在李元吉看来,真正的天朝上邦,要的从来都不是什么万邦来朝。

  真正的天朝上邦,就应该要万臣来朝才对。

  有万邦来朝,并不足以证明你的强大,只能证明你做的不够,还没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不然的话,也不会有上万个国家还存在。

  所以,真正的天朝上邦,是应该将这上万的国家打下来,然后再分封给自己人,让自己分封的臣子来朝拜才对。

  然而,不等李元吉出手拨乱反正,唐俭就先出手拨乱反正了。

  从唐俭的奏疏上看,他将以往赐给各个属国的回礼足足减去了六成有余,不仅如此,唐俭还给各个属国的回礼分了一定的档次。

  像是新罗这种愿意交好大唐,愿意让大唐驻军,愿意唯大唐马首是瞻的,得到的回礼最为丰厚。

  像是林邑、倭国这些跑到大唐占便宜的,回礼的价值不超过他们上贡的物品的价值的十分之一。

  唐俭此举,为大唐节省了足足十多万贯的开销。

  不过,唐俭在奏疏中也提出了给各国使节一些特权,比如说允许各国使节在大唐做生意,并且免去各国使节出关或者出海时候的关税。

  唐俭也解释了自己这个提议的目的,那就是吊着各国使节,让各国使节天天来、年年来、一直来。

  虽说大唐不能让藩属们占便宜,但大唐也不能因为吝啬的问题让各国失去跟大唐通使的兴趣。

  大唐在无暇派人去各国本土了解各国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各国使节来了解各国内部的情况。

  所以必须让各国使节赶到大唐有吸引力才行。

第八百四十四章 执着的傅奕,大唐的难处

  对于唐俭的这个提议,李元吉很赞成。

  因为大唐确实不能让藩属们占便宜,也没必要给藩属们更多的好处去彰显大唐的大方。

  但大唐确实不能让各国使节无利可图,对大唐失去兴趣,断掉跟大唐的往来。

  大唐目前处在向四邻张望的阶段,对于远邻了解甚少。

  一旦断掉了跟远邻的往来,那大唐就彻底失去了解远邻的机会了。

  等到大唐完成了征讨四邻的战略,向远邻伸长脖子的时候,再去了结远邻可就晚了。

  而且闭关锁国不是什么好政策。

  这一点是经过明清两朝验证过的。

  所以打开门,欢迎四方到来,跟四方人做生意,跟四方沟通,了解四方,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才能保证大唐在各个方面一直处在世界的领先水平,而不是被世界偷偷摸摸的给落下。

  所以,不仅得让各方的使节觉得大唐有吸引力,还得让各方的商人、读书人等等都觉得大唐有吸引力。

  而且,大唐还得加大跟各方的交流,让唐人走出去,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各方的一切。

  所以李元吉提笔在唐俭的奏疏上写了很长很长一段话。

  上面除了赞成了唐俭的提议以外,还对唐俭以后的工作做了一定的指示。

  让唐俭扩大鸿胪寺的规模,让唐俭广纳喜欢冒险、喜欢出使的官员,跟随各国的使臣,去各国出使,了解各国的历史、了解各国的文化。

  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在各国驻使。

  虽说麻烦是麻烦了一些,工作量也大了一些,但这对唐俭来说并不难。

  李元吉相信唐俭可以做到,大唐也不缺喜欢去冒险,喜欢游荡四方,喜欢通过各种危险搏一个富贵的人。

  大唐也有许多的游侠儿整天在大唐各处晃荡,各处惹是生非。

  把这些人收编了,让他们去帮大唐探索一切的未知,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历史上李世民就干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没把这些人用在探索未知上,而是用在了管理敌方上了而已。

  而这些人也被赋予了一个在后世传的极广的名字。

  不良人。

  历史上,不良人就是由街道上游走的闲汉,以及地痞流氓、游侠儿组成的。

  李世民收编他们的目的,一是为了好管束,把这些四处为祸的家伙们全收编了,然后再以军法去管束,不仅能约束他们的行为,也能为民间除害。

  二是为了以恶制恶,这些人就是大唐最恶劣的一群人,他们知道所有欺负人的手段,由他们去收拾其他欺负人的人,必定能手到擒来。

  依照历史的记载看,他们在被收编了以后,确实做到了李世民想要的这两点。

  只不过,李元吉的想法跟李世民不同。

  在治理地方、维护地方治安这个问题上,李元吉有更好的人选。

  那就是退出军伍的兵卒。

  他们本就是纪律部队出身,比不良们更懂得遵守纪律,也比不良们更好灌输,也比不良们战斗力强。

  他们中间一些打了十几年仗的人,已经习惯了跟人厮杀,已经学不会其他谋生的手段了。

  放他们回去种田,实在是有些浪费,让他们维护地方治安,才是人尽其用。

  维持地方治安的事情,由军伍出身的兵卒们占了,那么不良们就只能帮大唐去探索未知了。

  管他们吃、管他们喝,让他们去大唐外面作威作福,他们绝对会激动的嗷嗷叫。

  毕竟,能成为不良的,不是懒汉,就是心里不安分的人。

  你让他们安分守己,他们反倒不自在。

  你让他们去探索未知,去为非作歹,他们会激动的嗷嗷叫。

上一篇:三国开局斩关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