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红 第727章

作者:圣诞稻草人

  跟杨妙言那种沙土地比起来,王阮是真真正正的金刚石做的土地,你不求饶,不说自己不行了,她能笑眯眯、不声不响的一直主动耕种下去。

  刚刚被杨妙言折腾了个够呛,再被王阮缠上的话,能要人半条命。

  雍王殿下虽然是一头身强力壮的耕牛,但架不住家里田多,而且还有无数奇珍异田啊。

  李元吉逃离了正殿以后,在前殿偷了个懒,重新回到了昭德殿,傍晚的时候才返回了武德殿。

  如此往复。

  数日之后。

  远在荥阳的李神通和李孝恭分别来了消息。

  李神通在郑氏祖宅内成功的找到了郑氏私藏甲胄,眷养死士的证据,以谋反罪将郑氏上下所有人下了狱,清查出了良田百万亩,粮食四百多万石,钱财八百六十多万贯,奇珍异宝无数,家藏的书籍字帖等籍册三万多册,可见郑氏之富,让人侧目。

  要知道,在武德五年以前,郑氏可是先后经历了隋炀帝盘剥、王世充压榨,以及各种战乱的,在武德五年,以及武德五年之后,郑氏虽然得到了李建成的庇护,但却一直处在李建成的对手李世民的管辖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郑氏依然能拥有良田百万,粮食百万石,钱财八百多万贯,可见郑氏的底蕴有多深厚,敛财的手段有多高。

  郑氏一家尚且如此,那其他各家呢?

  一个个在朝廷需要钱粮的时候,抠抠搜搜的一石粮食也不愿意拿出来,即便是朝廷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去换,也抠抠搜搜的拿出几万石,或者十几万石粮食来应付朝廷。

  在眼皮底下灾民遍地的时候,更是不肯拿出一粒粮食来赈济灾民,让灾民活命。

  其他各家暂且不说,就说郑氏。

  在刘黑闼祸乱河北道的时候,从河北道逃出来的难民,绝大多数都盘踞在郑氏所在的都畿道,而郑氏在此期间,除了拿出了十数万石粮食为族中旁系的子弟换取了一个官爵外,再也没有拿出半粒粮食。

  由此可见,世家豪门之恶,到底有多恶。

  世家豪门为富不仁,到底有多不仁。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这句话用在世家豪门身上,同样适合。

  有人或许会说,世家豪门中也有好人,这句话不适合。

  那你就错了。

  难道车行、船行、脚行、牙行里面就没好人了吗?

  也有。

  那为什么要说他们无罪也该杀呢?

  因为里面藏的污垢太多了,即便是没有沾染上污垢,也见证过污垢的出现。

  不举不报不清理,反而跟满身污垢的人待在一起,那被株连的时候也没办法幸免。

  世家豪门也是一样。

  世家豪门本来就是由利益争斗、权力争斗中的胜利者所建的,根子都不一定干净,在他们建立起来以后,为了维护超人一等的地位,会变得更不干净。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里面的干净人,也会遇到、看到很多不干净的事情。

  即便是没有参与,也在享受这种不干净带来的好处。

  所以刀斧加身的时候,没有一个是被冤枉的。

  是,你是没做错事,但你享受着别人做错事带来的便利,以及赃款,那你就得跟别人一起承受被清算时候的代价。

  郑氏的为富不仁,郑氏的恶,让李元吉更加坚定了清除世家豪门的信念。

  李元吉提起笔,在李神通所递上来的奏疏上刷刷刷的画了几笔,将粮食和钱财的数额分别降低了五十万石和一百万贯,然后让赵成雍重新给李神通送回去。

  这降低的五十万石和一百万贯,就是允许李神通一行贪的数额。

  军方一大帮子大佬出动,眼看着世家豪门都在郑氏的尸体上大快朵颐,不让他们贪,他们是会有怨气的。

  所以必须分拨出一些数额,让他们去贪。

  至于李神通在报上来这个数字之前,有没有再拔一层皮,那就不好去计较了。

  不用查,也不用问,就当没有。

  查了,问了,反而对谁都不好。

  虽说从郑氏抄没的一切,最后都没入了国库,他又拿不到一分一文,但在李神通等人眼里,这些钱粮、奇珍异宝等物,都等于是入了他的口袋了。

  他吃了大头,如果不让李神通等人吃一点的话,那李神通等人能愿意?

  下次再查抄其他家的时候,人家会主动出手,先吃一大口,然后再报上来。

  所以不如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有。

  在批示完了李神通的奏疏以后,李元吉又看起了李孝恭递回来的密信。

  李孝恭已经找到了下一家要清除的对象。

  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如今可以说是位列所有世家豪门的第一等,因为博陵崔氏光是在博陵就足足分了六房之多,更别提还有其他几个在博陵外的房系。

  其氏族的庞大程度,远超郑氏,说比郑氏大一倍也不为过。

  博陵崔氏如今的家主叫崔民干,李渊兵临长安的时候就倒向了李渊,被封为了相府主簿,武德元年迁为黄门侍郎,后随李神通安抚山东,爵封博陵郡侯。

  博陵崔氏下一代的扛鼎人物叫崔仁师,如今在史馆中出任记室,跟虞世南等人在编撰魏书,历史上官至宰相,也是博陵崔氏在大唐的第一位宰相。

  而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一样,在大唐历史上也出现了两位数的宰相。

  由此可见博陵崔氏底蕴和实力的雄厚。

  李孝恭之所以盯上了博陵崔氏,除了因为博陵崔氏的人在他们清理郑氏家产的时候,疯狂的侵吞郑氏的家产,让他们看的不顺眼外,更重要的是,博陵崔氏在朝廷上没什么一言九鼎的人物,官爵最高的崔民干,因为在武德二年跟李神通安抚山东的时候,出了茬子,得罪了李神通,后来就一直不被重用,如今挂着个黄门侍郎的官职在家里蹲着,下一代的扛鼎人物如今也只是个记室。

  一旦有人从官面上打击他们,他们只能闭门自守。

  这样一来,就容易对付多了。

  毕竟,只能守不能攻的对手,远比能守能攻的对手更容易对付。

第八百三十三章 走一步,看三步

  李元吉提笔在李孝恭的密信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可字。

  李孝恭觉得博陵崔氏可以作为下一个铲除的对象,李元吉也这么觉得。

  相比起李孝恭在信中给出的解释,他想到的更多。

  得益于郑氏丰厚的家资,李元吉也惦记上了博陵崔氏的家资。

  博陵崔氏比郑氏足足大了一倍有余,那么他们的家资恐怕也要比郑氏多一倍多。

  只要抄了博陵崔氏,洛阳的粮仓有很大的几率会被填满,国库也有很大的几率被塞满。

  有了这么多钱粮可以用,在不计较丁口的问题的情况下,大唐可以提早的对突厥发起进攻,在征讨完了突厥以后,接着征讨吐谷浑、西突厥、高句丽、百济、新罗、林邑等诸国也不是问题。

  毕竟,大唐在有数十万钱粮的时候,就可以悍然的行兵数十万跟突厥对垒,在拥有了数百万钱粮以后,大唐能发动的战争规模将会更大,能持续的时间也将会更长。

  以突厥如今分裂的趋势,根本不可能挡得住大唐的攻伐。

  吐谷浑、高句丽、百济、新罗、林邑等一众实力远远不如突厥的,也经不起大唐的摧残。

  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西突厥。

  “唐俭回来了没有?”

  李元吉将李孝恭的密信重新装好放进信筒里,递给刘俊以后,随口问道。

  刘俊躬着身将信筒捧了过去,点头哈腰的道:“唐尚书已经回来了,近几日都在府上待着。”

  李元吉点了一下头,吩咐道:“召唐俭到太极殿见驾。”

  这里所说的见驾,指的是王驾,而不是圣驾。

  李元吉还没想过篡位自立呢。

  不过李渊最近似乎有些不安分,正跟傅奕、裴寂,以及他那两个已经不受重用的元谋功臣谋划着什么。

  这还是刘俊探听到的消息,不过李元吉并没有在意。

  李渊总不可能造自己的反,又或者再将两个儿子放出来,看着三个儿子自相残杀吧?

  李元吉猜测,李渊有很大的可能正在谋划着将族长之位名正言顺的传给他。

  等到那天上苍降下了什么奇奇怪怪的语言的时候,估计就是李渊谋划发动的时候。

  到时候再阻止也来得及。

  反正牛不喝水,你还能强按牛头不成?

  刘俊在这里之所以称呼唐俭为唐尚书,是因为唐俭在数次出使、游说有功以后,已经升官了,如今官拜礼部尚书。

  虽然比陈叔达逊了一等,但地位快要跟王圭持平了,已经成了朝堂上的一位大佬。

  似刘俊这种宦官,自然得对人家恭敬一些,不然失了礼数,人家计较起来,李元吉也不好帮他说清。

  在大唐,掌权者和重臣们的关系,其实更像是合作关系。

  虽然掌权者拥有着绝对的生杀大权,但在没有将重臣削成下臣的时候,还是要给重臣一些脸面。

  什么当庭辱骂,当庭仗责,甚至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事情,根本落不到重臣头上。

  相反,重臣有个头疼脑热的,掌权者都得第一时间派人去慰问,并且派御医过去诊治。

  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得给予一批丰厚的赏赐。

  重臣要是闹脾气了,耍性子了,如果不是生死攸关,影响朝局的大事,还得给三分薄面,让着点。

  所以在大唐,重臣们更像是掌权者的合伙人、股东,而非下属、奴仆。

  当然了,这仅限于武德朝。

  历史上到了贞观朝、永徽朝,李氏彻底坐稳了江山,李氏的皇帝彻底的握紧了天下的权柄以后,李氏的掌权者跟重臣的关系立马出现了变化。

  重臣们纷纷从合伙人、股东,变成了下属,更有甚者直接沦为了奴仆。

  所以掌权者跟重臣们之间的关系,完全取决于掌权者所掌握的国家是否稳固,手里的权柄是否集中。

  当国家不够稳固,权柄不够集中的时候,掌权者就不得不放低姿态跟重臣们相处,当国家变得稳固,权柄变得集中了以后,掌权者才能凌驾于重臣们之上。

  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一样的。

  除了嬴政那种靠着祖辈的福荫打江山的外,剩下的开国皇帝,在建国初期,跟重臣们初的都跟兄弟一样,即便是有上下级的关系,也会以兄弟相称,亦或者以兄弟的模式相处。

  平日里要做事,也是跟重臣们商量着来。

  一直到屁股下的江山稳固了,手里的权柄集中了,才会慢慢的跟重臣们区分开来,凌驾于重臣们之上。

  像是刘邦、朱元璋,都是这么过来的。

  刘邦在建国初期,就没什么架子的跟一众重臣们相处,一起喝酒,一起睡美人,一起吹牛,一起打群架。

  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对徐达等一众重臣也是客客气气的。

  只不过刘邦夫妇在江山还没有稳固,大权还没有集中的时候就开始跟重臣们翻脸了,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疯狂的内斗了一番,使得国力衰弱,最后被匈奴人骑在了头上。

  尊贵如一国之母的吕雉,面对冒顿单于的调戏,也只能虚与委蛇。

  一直到刘彻即位,帝国双壁出世以后,才翻过身来。

  相比起来,朱元璋就厉害多了,朱元璋在江山还没有稳固,大权还没有集中的时候,只对那些身份地位不够高的下手,剪除一众重臣的党羽,面对重臣的冒犯,也是屡屡隐忍。

  一直到江山稳固了,大权集中了,才对重臣举起了屠刀。

  不过,论高明,李唐的解决方式才最高明,李渊在位期间,疯狂的拉拢重臣,李世民则一个劲的培育新人。

  在权力交替之际,李世民轻而易举的用自己手底下培养的新人,将老人扫进了垃圾堆。

  这既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也没有大肆的屠戮功臣。

  不仅留下了好名声,还完美的解决了这件事,更重要的是,在权力交替之际,还没有出现无人可用的断层。

  像是刘邦夫妇、朱元璋,就是因为下手太狠了,这才导致了继任者一度陷入了无人可用的窘境。

  大唐就不一样,从太祖、到高宗,一直有大把的人手可以用。

  所以面对重臣,大唐的策略才是最好的。

  言归正传。

上一篇:三国开局斩关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