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731章

作者:四代重奸

张顺又让高起潜拿了一坛好酒,就在养心殿招待了两人一番。

菜是家常菜,酒是家酿酒,虽然并非十分丰盛,却自有一股温馨的味道。

等到酒足饭饱了,张顺这才笑道:“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从今以后好好干,趁着年轻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军情紧急,我也不能留不能太久,但凡有甚么需求,只管给我提,我会尽量提供给你们。”

“这……”刘文秀和艾能奇闻言对视一眼,这才开口道。

“孩儿久在南方,又没有立足之地,弓矢、火药和棉衣俱缺,还请殿下帮忙。”

“哦?没问题!”张顺闻言点了点头,不由笑道。

“弓矢火药简单,回头我让兵部拨付给你们。不过这棉衣我却早已经准备齐整,不知你们要不要试穿一下?”

“嗯?那……那好吧。”两人不知道张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由疑惑的点了点头。

随着张顺一声令下,不多时高起潜便带着两个太监走了进来。

那两个小太监一人捧了一个托盘,而托盘之上正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两件棉衣,棉衣的颜色正是明军常见的蓝色。

“试试吧,看看合不合身!”张顺微笑着道。

“哦?”刘文秀和艾能奇疑惑的伸手一抓,不由惊讶的“咦”了一声。

“这……这棉衣怎么这么轻?”两人不由一脸疑惑地看向张顺。

这时代的棉衣内胆皆以棉花为主,若是做厚了,披在身上也十分沉重。

然而,这两件棉衣竟是如此松软,如此轻薄。

“这个叫做羽绒服!”张顺笑道,“是我命人取鸡鸭鹅等家禽绒毛塞进去制成,十分暖和。”

“我自己也有一件,前几天穿出去热的我大汗淋漓,我刚让你们义母给我减了绒!”

“羽绒?”刘文秀和艾能奇将信将疑的脱了身上的旧棉衣,把这“羽绒服”披上,不多时就觉得浑身热气全兜在衣服了,整个人都热了起来。

“谢义父赐衣!”两人这才晓得这是好宝贝,不由连忙拜道。

“好说,好说,这一次你们前往辽东,比不得陕北,要冷上很多。我特意让匠人做了这个,就是担心你们冻坏了!”张顺不由笑道。

只是他这话一出口,却是听得屏风后面的张周田朱四女只翻白眼。

你道为何?

原来义军政权新立,一切还不完备。

先前张三百、赵鲤子求取棉衣,张顺便命人狠狠的收罗了一番库存,不够之处,拆了储存的棉甲补足,这才勉强凑够了一万多件棉衣。

如今刘文秀和艾能奇这两营新编人马前来,张顺哪里能变出棉衣与他?

思前想后,琢磨了许久,蓦地张顺想起来前世冬天经常穿的棉衣——羽绒服。

羽绒服,羽绒服,顾名思义便是以羽绒作为充填物的棉服。

张顺对这种衣服具体工序倒不是很懂,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猜测出羽绒的保暖功效。

说干就干,张顺便立刻命人收集羽绒。

这京师乃繁华之地,每天消费的鸡鸭鹅不在少数,故而很快就收集了一些羽绒出来。

张顺看了,见这些羽绒又脏又大,很难塞进夹层里。

于是,他便让李三娘等女替自己挑拣出来一些,清洗干净,然后在上锅蒸了一番。

待晾干以后,用剪刀剪碎了,这才塞进棉衣内,然后用经纬线固定在里面,于是一个简化版的羽绒服就制成了。

不过李三娘等人不识得这羽绒的保暖效果,便按照棉花的用量往里面填了一斤。

好家伙,这充填了一斤羽绒的羽绒服穿到身上,哪怕寒冬腊月,也热的张顺满头大汗。

原来这羽绒蓬松度远超蚕丝和棉花,哪怕没有经过科学手段整理,也要比棉花保暖效果更好。

张顺不由大喜过望,连忙命士卒于北京及附近城市收罗羽绒。

这玩意儿倒不值什么钱,耗费了月余功夫,这才收集够了原料,然后请女工制成了“羽绒服”。

那刘文秀和艾能奇先前也听说辽东天寒地冻,颇有几分畏惧心理。

如今见张顺替自己备下了好“宝贝”,顿时喜不自胜,哪里还有怨言。

眼见这两人十分满意,张顺这才笑道:“这两件都挺合身,就不用改了,一会儿你们直接穿回去吧。”

“对了,定国和可旺两人都挑了两个宫女,一会儿你俩也去挑两个吧。”

“这些女子都是大户人家出身,你们好好对人家。等将来建功立业以后或作正妻,或作姬妾,也不失一桩美谈!”

那刘文秀和艾能奇闻言不由大喜,纷纷纳头便拜,千恩万谢了好一番,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而等到刘文秀、艾能奇一走,张顺这才下令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看样子可以告诉李定国,让他即刻统帅东江、朝鲜兵马,攻打凤凰城!”

“这一次打得越猛越好攻,越快越好。争取把后金的主力吸引过去,便是大功一件!”

第615章 兵指凤凰城

当张顺的命令传到朝鲜的时候,李定国正在铁山练兵。

这里聚集了很多辽东的逃人,也具备一定的军事技能,算是很好的兵源。

故而李定国很快就选练了一千多人和朝鲜精锐骑兵和火铳手一起编练了一营新兵。

虽然名义上都是新兵,其实都是老卒,李定国只需要统一军令、磨合战术就行了。

那朝鲜国的骑兵已是精锐,倒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步卒上面。

包括肉搏兵种的进退行止,火铳手的装填射击、队列变化,等等不一而足。

如此用了月余功夫,演练熟练,这才堪堪练就一营人马。

待到李定国一接到张顺的命令,立即告知了朝鲜国国王李倧和东江总兵沈世魁两人。

那沈世魁得到消息以后,知道此事非同小可。

他只把侄子沈志祥及两千兵马留在东江,自率三千精锐渡河前往铁山与李定国相会。

“将军!”当沈世魁一见到李定国,便迫不及待道,“不知咱们何时出征?”

“老夫憋屈了这许久,这一战一定要打头阵!”

不意李定国却摇了摇头道:“不急,不急!”

李定国不急,沈世魁却急了:“俗话说:兵贵神速。这铁山一带鱼目混珠,藏有不少东虏的探子。”

“将军若是再犹豫许久,走漏了风声,这仗可就不好打了!”

“呃……主要是粮草不足!”李定国犹豫了一下,最终决定实话实说道。

“啊?”沈世魁闻言顿时傻眼了。

果然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马上战斗就要开始了,结果你告诉我没有粮食,开什么玩笑?

“嗐,这事儿别提了!”李定国不由懊恼道,“本来依照殿下的命令,这粮草本该由朝鲜国提供。”

“结果这朝鲜国国王李倧先以虚言诓我,然后现在却又告诉我筹集不上来,这仗怎么打?”

原来这朝鲜国本就不如中国富庶,又屡遭后金勒索,自身日子过的也挺紧巴。

于是便起了心思,准备效法当年万历援朝之役,赖掉义军的后勤辎重。

“这事儿好吧,只需交给我,保管他乖乖把粮草奉上!”不意沈世魁听到此处,不由冷笑道。

“哦?你有何办法?”李定国闻言,不由心中大为奇怪。

“让我带三千兵,杀入汉城,夺了那鸟位,自然一切都有了!”沈世魁不由冷笑道。

“啊?”李定国闻言一愣,顿时就笑了,遂书信一封,传到了朝鲜国首府汉城。

“什么,沈世魁要反?”那李倧正在得意,骤然得到消息,不由大惊失色。

实话实说,东江镇蟠踞在东江一带,不仅占了朝鲜国的土地,更是引来“胡人”来攻,素来被朝鲜国上下视为祸患。

而先前出身于东江的孔有德、耿仲明一干人等发起登莱之乱,更是坐实了朝鲜国上下的这种看法。

故而但凡东江镇作乱,不论真假,朝鲜国君臣便先信了三分。

“对,据说那东江总兵沈世魁听说粮草不足,便鼓动士卒作乱,声称要打进汉城讨粮!”左右连忙汇报道。

“乱臣贼子,乱臣贼子,还反了他不成??”那李倧顿时气得脸色通红,忍不住破口大骂。

“快,快给李定国写信,让他即刻平叛!不然,本王就去京师告御状!”

“李定国也来信了,说是粮草不济,他也束手无策。好多士卒一味鼓噪,一个不小心就会……就会酿出登莱之乱……”左右连忙汇报道。

“他这是在威胁我思密达!”李倧听到这里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不由气不打一处来。

“那怎么办?”众人不由看向国王李倧。

“传令三军,整军备战,本王还不信了,他能拿我怎么样!”李倧不由怒气冲冲道。

“殿下,殿下!”就在这时“朝天使”金堉连忙向他使了个眼色。

“金爱卿有话直说,这时作甚!”李倧正在气头上,根本不想理他。

“那个……那个东江兵若是走水路……顷刻而至……”金堉弱弱的道。

“呃……”本来还群情激奋的朝鲜国君臣,顿时都傻了眼。

众人这才想起来,前些日子“上国”通过海路抵达汉城来访之事。

如果沈世魁也如法炮制,恐怕朝鲜国上下欲躲往江华岛,亦不可能。

“算了,算了,给他吧,给他吧,权当打发叫花子了!”李倧脸上一阵红一阵白,阴晴不定了半天,只好自我安慰道。

随着李倧一声令下,朝鲜国这才又提供了四五千石粮草,由“朝天使”金堉押送到铁山,以资军用。

那李定国收到粮草以后,遂以东江总兵沈世魁为先锋,以新编朝鲜营和本部标营为后盾,渡过鸭绿江向镇江堡攻去。

那镇江堡守将不战而降,义军复攻险山堡、汤站堡,险山、汤站两堡亦降,义军遂至凤凰城下。

凤凰城距辽阳三百五十里,其相近有凤凰山,山上有垒石古城,可屯十万众。

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其附近有薛礼站,相传为唐朝大将薛仁贵屯兵之处。

至明成化年间筑此城,设定辽右卫于此,以防女真断绝朝鲜朝贡之道。

且说李定国、沈世魁及朝鲜“朝天使”金堉一干人等连破三堡,好容易抵达凤凰城外。

众人抬头一看,只见那城池依山就势,镶嵌在高耸入云的凤凰山上,让人不由心生畏惧之心。

“这……这不好打啊!”沈世魁和金堉两人不由面面相觑。

这山城地势较高,又由条石砌筑而成,易守难攻,正是一处险峻的要塞。

义军兵马虽多,却也无法全部展开,恐怕一时间难以攻下。

“兵法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李定国皱了皱眉头道,“如今东虏覆亡在即,或可使人劝之!”

李定国计议已定,便选女真降卒一人,入城前去劝降。

哪曾想那降卒进了凤凰城没多久,早被人押上城头,一刀结果了性命。

然后城上那将叫嚣道:“世上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领!”

“此何人耶?”李定国皱了皱眉头,不由开口问道。

眼看义军大军已至,竟敢负隅顽抗,实在是愚不可及。

“此人便是王元忠!”不意那沈世魁还真识得他。

“昔日毛帅奇袭镇江以后,上下多随之东江。独此人折返凤凰城,死忠于东虏,多次擒杀与我通谋者!”

“哦?原来如此!”李定国闻言不由大怒道,“这就是所谓的‘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吧?”

“他以为缩在城里我就拿他没办法不是?那真是小瞧了天下英雄!”

第616章 西线出击

“凤凰城遇袭?”当多铎在东京城接到东线的消息以后,顿时头疼不已。

经过“大清国”多年的治理以后,辽东不说民不聊生,也荒芜了大半。

这对“大清国”来说固然有些难堪,但是在义军攻入辽东的时候,却正好又起到了坚壁清野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义军难以在当地筹措粮草,只得依赖水陆两道从关内进行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