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128章

作者:四代重奸

“如今士卒修整多日,早就闲的无聊,何不与兄长走一遭,也搏点军功出来?”

陈长梃从善如流,见有如此好事,便连忙应了。张顺想了想,便把李际遇、“治世王”和“乱世王”各带领二百精锐,共六百步卒一并随陈长梃赶往康家庄。

如此两处人马相加,共有一千一百人敢战之士,不要说对手是不知道哪里来的“贼人”,就是哪怕朝廷派来一员副总兵,亦可以纠缠一二了。

明朝末年,由于边军吃空饷、养家丁的恶习,总兵麾下能够进行野战的人手有限。

像围剿农民军的曹文诏、左良玉之类的总兵也不过带领二三千精锐罢了,至于副总兵汤九州之流多数时间也就带领千余人,守备贺人龙更是只能率领五百士卒。

以陈长梃的本事,除非曹文诏、左良玉亲自,不然先不论杀敌如何,至少亦可以自保。

虽然张顺心里对陈长梃多数有点芥蒂,但总归是自己麾下第一个培养出来的人物,张顺还舍不得雪藏此人。他这次故意派遣给他一个副总兵所能率领的人马,以培养陈长梃的领兵能力。

陈长梃哪里知道张顺心中的弯弯道道,只道是张顺事务繁忙,顾不上此等“琐事”,便一路往康家庄赶去。

等到第二日,众多紧赶慢赶,便赶到了康家庄。只见庄外黑压压的多少人,正在围攻康家庄。

幸好陈长梃被张顺委任为康家庄庄主以后,一方面致力于金矿的开采冶炼工作,一方面致力于肃清康金山余孽,使得庄户人人称赞。

为了应付可能到来的危险,陈长梃早已把庄内庄户以户编成花名册。但有贼人来犯,便户户抽丁,男战女辅,务必发挥出庄中最大的力量。

那李大亮深知陈长梃计划,早在“贼人”出现以后,便逐户抽调男丁,组织守城之事。也幸好如此,来寇“贼人”虽多,却也一时间不能取得任何进展。

李大亮先是使丁壮守城,用弓箭火铳射击“贼人”,等到“贼人”退却懈怠的时候,再让吴禄国带领二百士卒出城袭击。那吴禄国本是一员降将,如今入了伙反倒更为卖力。

“贼人”只道把康家庄围的铁桶一般,庄内庄户早已瑟瑟发抖,哪里想得到庄内还敢出城浪战?

猝不及防之下,“贼人”被吴禄国打的节节败退,差点全军崩溃。

只是庄内人少,庄外“贼”多,吴禄国亦不能尽全功。贼人随即调整策略,一部分轮换进攻,一部分留守防备。这下子义军没有了可乘之机,被贼人的车轮战打的精疲力尽,日夜难休。

正当这个时候,陈长梃带领义军赶到。他站在山头之上,远远望去,只见贼人人头攒动、旗帜飘扬,一时间也不知道到底来了多少人。

幸好陈长梃被张顺多次警告之后,没了像之前那样鲁莽,准备单刀匹马前去叫阵。

他反倒先让李际遇和“乱世王”“治世王”三人寻一处营地,就地扎营,与康家庄呈掎角之势。

所谓掎角,便是拉住退、抓住角的意思,形容相互配合,从两方夹击敌人。

军事上忌讳防守孤城。因为凡是被围,多是敌强我弱。若是外无援军,内无精兵,敌人主需要把城门一堵,慢慢想办法炮制便是。

无论是水攻、火攻,还是掘穴攻城,城内都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法反制。

而若是两军成掎角之势,分别立城、立寨。若是敌人攻此处,这彼处可出城营救;若是敌人攻彼处,则此处可出城营救。防不胜防,攻不可速拔,遂陷入僵局。

来者贼人果然是不通兵法之辈,他自恃麾下兵马虽多,都是持弓箭刀枪的“毛葫芦”,没有把义军放在眼里。他们见陈长梃在附近立营,便趁机来攻。

陈长梃仍然不改江湖习气,他一边命令“乱世王”“治世王”两人列队迎敌,李际遇作为奇兵。一边他身披铠甲,远远喝道:“来着何人?岂不知这康家庄为我舜王所有,竟然来攻,却是不讲江湖道义。”

来人也是个二杆子,闻言居然应道:“我乃嵩县矿首余大忠,尔何人也?岂不知远近三百里,若我余大忠允许,哪个敢私自开矿?老子横行此地已久,不曾闻什么舜王、舜八的。只是知道哪个不服,便把他杀服了事!”

陈长梃闻言皱了皱眉头,又是一个不讲江湖规矩的家伙。他哪里知道这豫西之地人多地少,却是内卷的厉害。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与北方草原无疑,哪里讲究什么江湖规矩?

陈长梃见交涉失败,便偷偷搭起弓箭,准备射他面门。双方距离较远,陈长梃也看的不甚真切。他便诈言道:“我乃‘二关公’也,你何德何能,也敢辱及舜王?”

但待此人回答,陈长梃他便估摸着距离,一箭射出,正中那人面目。

结果那箭却射高了,正中那人头盔,夺的一下钉在了那厮额头。那人吓了一大跳,才发现差点没了小命。

他不由恼羞成怒,连忙喝道:“速与我进攻,我要将这个暗箭伤人的无耻之辈乱刀分尸了!”

第59章 长梃领兵

双方在山头展开的战斗述说起来枯燥无味,却血腥而残酷。

贼人余大忠麾下有两千人,都是嵩县的矿徒。这些人平日在余大忠压迫下下矿井开矿,一饱一日之食。有事则以矿头为头目,手持刀枪弓矢,列阵而战。

这些矿徒无论服从性、韧性还是意志都有很好的基础,比起那些以山民、农民为基础的“毛葫芦”更胜一筹。

余大忠麾下人马众多,故而所列阵线较长。双方刚一接战,义军便被这些“毛葫芦”从两翼包抄过来。

陈长梃不想这么快就将手中的奇兵释放出来。所谓奇兵,其实就是后世的预备队。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便是此意。

古代列阵作战,以维持阵型为第一要务。

若是防守,无论士卒武艺如何、士气高低,但凡阵型完整,哪怕一等一的精锐进行反复攻打,也难以取得像样的战果。若是阵型被破,哪怕再精锐之士,也是被屠杀的下场。

但是阵型本身就有一定的弱点,比如锥形阵善攻,圆阵善守。若是被敌人多番试探,测试出薄弱之处,倾力一击,打开缺口。那个时候才能放出奇兵,一边堵上缺口,以保证阵型完整。

若是用于进攻,一时半会儿无法取得敌人阵型节点的突破,关键时刻也可以放出手中的奇兵,用于增强队伍的突击能力。

当然也可以以守为攻,等到敌人攻的筋疲力尽,再放出奇兵反败为胜;或者是以攻为守,袭击对方的侧翼、后背,引发敌人全军溃败。

总之,“奇则变也”,“握奇即握机”。预备队是战场之上最后一个变数,掌握奇兵就是用来掌握战机之用。

陈长梃被张顺多番灌输兵法知识,对此倒是认识深刻。见敌人势盛,他只是命令“治世王”和“乱世王”收缩阵型,变为圆阵,以拖延时间。

余大忠见义军退缩,更为猖狂。他不由下令道:“你们都给我打起精神,射上两波箭雨,世上就没有不崩溃的阵容!”

这些“毛葫芦”得了命令,便握着手中的长枪往下一顿,把长枪尾部的枪鐏插在地上。然后取了弓箭,乱糟糟的向义军射了过来。

虽然这个时节酷暑难耐,义军为了性命着想,也已经穿上了棉甲、铁甲。顿时这许多箭支叮叮当当的便落在了义军身上,有的是铁甲直接被弹了出去;有的是棉甲,箭支则挂在了身上。

只有个别倒霉之人,不是被射入了甲缝,就是被射中了裸露之处。幸好都不是致命部位,倒是伤的不甚厉害。

早有伍长什长命令这些受伤士卒退了下去,让身后的人依次顶上。更有三五个女护士,连忙取了白药和绷带,为他们赶快缠上,以便早点恢复伤势,继续作战。

这护士营的护士也不甚多,李香和柳如是二人也就招募了三四十人罢了。如今这陈长梃带队出征,张顺特意拨付给他十个护士,试一试效果如何。

果然这些义军见敌人箭支射来,多数被铠甲挡了。只有个别人受了点伤势,便被护士好生照顾了,一时间也没了惧意,反倒士气高涨起来。

这些“毛葫芦”并非真正的士卒,往日所用之弓多是猎弓。弓弱力少,箭支无力,不能射透铠甲。

那余大忠往日欺负的都是没有铠甲的其他庄户、山贼,哪怕是县里的衙役丁壮,或者是巡检司的弓手,亦都是无甲之辈。他哪里遇到过如此对手?

“毛葫芦”射了几轮,余大忠估计义军伤亡惨重,便命他们冲锋起来,准备短兵相接。

余大忠带这帮矿徒作战,自觉甚有章法。他素来喜欢先让矿徒射几轮箭,扰乱敌人。然后,弃弓换枪,冲个过去,便能打的对方大败。

只靠着这帮矿徒敢杀敢冲,一时间余大忠也搏了一个善战的美名。更何况这些人都是井底之蛙,没有见过正规边军如何作战,再加上有些吹捧之下,纷纷夸他是“韩白复生,卫霍在世”。

那余大忠听的久了,也以为自己“生而知之”,乃是天生的名将。若是闲暇了,喝点小酒,亦颇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如今他见义军不但不投降,还敢反抗,便准备释放“杀手锏”,一举摧毁义军的抵抗之力。

可他哪里想到,以无甲对有甲,任凭你如何血气之勇,又如何抵挡得住?

这些矿徒嗷嗷叫着冲了上来,便迎上了整齐以待的义军。双方所用武器倒也相差不大,多少长枪长矛。

两阵相交,也不讲究什么武艺本领,只是端着长枪长矛,一顿乱戳。甚至有过于紧张恐惧之辈,只是把这长枪长矛上下抖动着,进行拍击而已,也没有什么伤害。

双方交手了片刻,义军便发现对面好似“黔之驴”,视之庞然大物,其实技穷矣。

于是便有胆大之辈,冒着枪林冲了上去,往前一搦,便搦死了一个矿徒。而那矿徒的枪头也刺中了他的身体,却被铠甲抵挡住了。

其他人见状不由恍然大悟,顿时纷纷仗着铠甲坚固,和这些矿徒一换一换枪。

这些矿徒虽然是亡命之徒,却又不是不怕死之辈,见别人都吃了亏,哪个还敢上前?顿时反倒被义军杀得节节败退。

义军见状不由大喜,顿时一窝蜂一般冲了上去,痛打落水狗。

好个以嵩县矿徒组成的“毛葫芦”,遭到打击之后,虽然节节败退,却退而不散,仍然顽强的维持着阵容。

等到义军冲的太过靠前之后,阵型变得疏散起来,反倒被这些“毛葫芦”以多打少,两三个对阵一个,被杀了十余人,又败退了回来。

陈长梃站在高处,见状不由皱了皱眉头。敌人人多势众,又颇为坚韧,却是不太好办。

若是平原旷野,倒不须如此麻烦。只需自己单枪匹马,寻个机会带领十余精骑,寻得那余大忠所在,一个冲锋便能擒贼擒王,拿下此獠。

如今这山地崎岖不平,战马难以疾驰,却只能步卒对步卒,进行浪战,着实难受。

第60章 心思

陈长梃无法发挥自己个人武艺的优势,只得小心翼翼的指挥着“乱世王”和“治世王”二人和余大忠麾下的矿徒打的有来有回。

一边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一边是人多势众、武艺精湛,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义军被压缩成圆阵以后,便能爆发出很强的冲击力;可是当义军占据优势向外扩张的时候,阵型疏散起来,反而会被矿徒压了回来,一时间形成了动态的平衡。

陈长梃一边强忍着释放出自己手中的奇兵李际遇人马的冲动,一边向康家庄张望起来。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余大忠人手众多,哪怕在全力进攻山头上的义军的时候,依旧保留了六七百人监视康家庄的动静。

由于仓促和余大忠这帮矿徒接战,陈长梃并没有及时派遣人员和康家庄庄内沟通。所以他并不知道余大忠之所以预留这六七百人,是被康家庄内打防守反击,打的心有余悸。

但是这并不妨碍陈长梃做出判断,“贼人”麾下剩余这六七百人是最后的“奇兵”。只要最后这个变量被牵制住了,此战必胜。

然而,敌人这股“奇兵”能在陈长梃放出手中的奇兵之前,被牵制住吗?

答案是能!

李大亮与陈长梃本就是姑表兄弟,双方从小玩到大,与亲兄弟几乎无疑。以陈长梃对李大亮的了解,自然知道他不会坐视自己被围攻而不理。

果然等到双方僵持了两三个时辰以后,大家都打的筋疲力尽之时。突然康家庄城门打开,李大亮亲自带领五百精锐冲了出来。

余大忠又不是傻子,早防着义军从城里冲出来,对自己进行两面夹击。他立即果断的把手中剩余的五六百人派了出去,列阵阻挡李大亮部。

李大亮部虽然也算精锐,但是一时间也无法解决列阵而战的矿徒,战线暂时又恢复了平衡。

余大忠不通兵法,不过依照多年对付其他山民、土匪和官府丁壮的经验,认为义军已经拿他没有了办法。

他之所以敢来讹诈康家庄,就是听闻康金山死了,这康家庄的庄主换人了。

余大忠很久之前就觊觎康家庄的“金山银山”,很想将它占为己有。只是之前康金山在时,他多次来攻,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那康金山不愿与他为敌,又多次缴纳黄金求和,双方才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如今脆弱的平衡不复存在,他觉得自己又行了,才有了这次进攻之事。

如今“点子扎手”,由不得余大忠不心生退意。

张顺他们贼喊捉贼,把余大忠等人称为贼人,也不算没有理由。余大忠作为矿首,直接掌控着白土的数个矿井。其中有银矿、铁矿、铅矿,但是就是没有金矿。

所以他对康家庄金矿眼红的紧,金银五比一的比率,让他恨不得一口吞下康家庄。

只是若是攻势受挫,他也没有必死之心。毕竟自己有田又有钱,何必学泥腿子搏命?

只是战场之上不进则退,只分胜负。当余大忠还没决定要不要退的时候,陈长梃已经看到了胜机。

战场之上,矿徒的最后一点“奇兵”已经释放出去,敌人没有了任何变数,唯有具有变数的便是他自己麾下李际遇的二百精锐。

陈长梃一声令下,李际遇这二百精锐顿时如狼似虎,绕到矿徒左翼发起了凶狠的进攻。

矿徒还沉浸在与义军的有来有回之中,哪里想得到还有敌人从侧面杀来,顿时被义军杀崩了左翼。

余大忠突然望见自己队伍的左翼崩了,顿时大吃一惊,只是手中再也没有兵马可以使用,维持左翼的阵线。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义军杀崩了左翼以后,借着这个气势再先后席卷向中路和右翼。

余大忠大叫一声不好,连忙弃了队伍,转身向东逃去。这些矿徒坚持这么久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见左翼崩了,又找不见矿首余大忠,哪里还有战心?

顿时矿徒全军大溃,被义军两面夹击,一时间杀死杀伤活捉擒拿不计其数,义军取得了酣畅淋漓的大胜。

当张顺在抱犊寨心情忐忑的等了两天以后,果然如他预料一般,收到了陈长梃胜利的消息。

在陈长梃写给张顺的书信之中,他得意洋洋的描述了自己指挥义军如何扎营诱敌,如何列阵僵持,如何判定康家庄内李大亮定然出兵,如何放出最后一手奇兵一锤定音的战争经过。

张顺抿着嘴笑了笑,这些不过是小儿科罢了,或许当初自己带领他们与官兵作战的时候,也是这种心情吧。

陈长梃在自己有意培养下,基本上已经具备独领一军的能力,这一切亦在自己意料之中。

只是他这心中却是喜忧参半。喜得是陈长梃终于成长起来了,忧的是陈长梃终于成长起来了,看了其他人的培养也要提上日程。

不过听了陈长梃的报告以后,张顺又起了其他心思。

他本来准备找张慎言和宋献策商议寻找新的财路,如今得知白土矿首余大忠来犯,便想趁机夺了这白土诸矿。

白土在抱犊寨东北,距离甚至比康家庄都近。只是此地原本属于卢氏以东的嵩县,张顺为了避免义军为官府所知,一时半会儿不想招惹此地罢了。

如今既然这白土矿首惹到自己头上,少不得拿这厮开刀。即便到时候嵩县知县追究起来,也可以推说只怪此贼招惹了自己,所以相互厮杀。

到时候再使些银两,谅那嵩县知县也猜不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明代开矿收入纳入皇帝内帑之中,素来为当地父母官所厌恶。哪怕任凭矿首、贼人偷盗,也不愿皇帝派遣太监前来开矿。

哪怕康家庄那样的金矿,都素来不被当地父母官所重视。若是义军假借私仇火并之名,占了这些矿产,想必也不会有什么事情。

正当张顺计算其中得失的时候,却没想到康家庄第二封书信加急传了过来。

张顺心中一个咯噔,连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康家庄遭到官兵和余大忠等矿徒三四千人袭击,如今危在旦夕,请主公速发大军来援。”

第61章 故人

这书信来的古怪,若非张顺识得陈长梃歪歪扭扭的笔迹,定然以为是别人伪造。

只是之前经过张顺试验以后发现,水平低的作者比较容易模仿水平高的书法,但是水平高的作者却很难伪造水平低的笔迹。毕竟好的书法尚可套描,低劣的笔迹即使套描都不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