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58章

作者:天下乐

所以李世民的想法就很容易理解了。

西域诸国其实并不强大,大唐最强大的战斗力安西军,后期常备军力不超过三万,虽然都是精锐,但是威慑的疆域面积超过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吐谷浑这里能够驻扎五万精兵到十万精兵是什么概念,李世民比李恪更清楚!

“那这个生意就要做了,其实这个生意最重要的地方就位于吐谷浑王庭青海西南不到100里的赤海!这里乃是一天然盐湖!只要进过儿臣工匠改良后的食盐制作方法,它可以月产盐超过五万石以上,而且都是比父皇你现在吃的盐都好的精盐!”

“按照儿臣的方式来经营的话,它每年的收益利润可以达到二百万贯左右。”李恪微笑着开口道。

“此话当真?!”李世民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二百万贯的利润?不要说二百万贯,如果驻扎五万精锐,不打仗,一年花费也就是十万贯左右,考虑到吐谷浑比较遥远,这个数字再加五万贯足矣。

“当真!”李恪微笑着开口道,“所以儿臣的想法是,这笔生意按照十成来计算,李世绩二成,儿臣二成,剩下六成,留给当地驻军三成,三成留给父皇您。”

第149章 为什么这么做

对于李恪嘴里的分成李世民没有问缘故,而是直接皱着眉头问道:“跟李世绩有什么关系?”

“没啥,他是儿臣有间商城的黄金会员,儿臣说了带他做生意的。”李恪耸耸肩膀。

“五十万贯你就给他一年盈利二百万贯生意的二成份子?!”李世民瞪大了自己的眼睛,他很想说你脑袋没问题吧你。

“千金买马骨,当然要竖立好榜样了。”李恪理所当然的说道。

“行吧,技术是你的,你自己看着办就行,不过这个留给原地驻军三成是不是太多了?还有,朕那三成可以不要。”李世民想了想说道。

“这个钱您必须拿,您不拿,其他人拿着不安心,毕竟这里有数万军队,如果都交给将领,到时候这些士兵也必然对将领非常的忠心,这对您统治不利,所以,这个事情必须由您的名义来,如果您确实不要这三成利润的话,儿臣可以让吐谷浑在几年之内成为铁板一块!彻底归于大唐!”李恪微笑着开口道。

“我说不要就不要,你说怎么操作?”李世民眼睛都亮了,他对什么钱不感兴趣,他一个皇帝国库的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他李世民的钱,虽然现在有国库和内库之分,但是你要看皇帝怎么想。

这点钱李世民看不上,但是开疆扩土的诱惑力对李世民可是更大!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关系,李世民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功绩来证明自己!

“这个简单,三成如果仅仅作为维护大唐驻吐谷浑驻军,十万人都足够了!我想这里也用不了十万人,五万精兵足矣!以五万为例,儿臣可以附带做其他的生意,但是当地的粮食,不要从西域三十六国购买,也不要从河西走廊调运,而是从山南道,河东道内地运过去。”李恪很干脆的开口道。

“为什么?!”李世民有些懵逼,这不是多花钱吗?“你知道从山南道,河东道运送的粮食损耗有多少吗?至少七成。”

所谓七成就是指从这些地方运送100斤粮食,到了地方只能剩下30斤,因为运送的府兵也是需要吃饭的,这些就是损耗。

“我知道。”李恪笑了笑,“您不是那三成不要吗?那三成用来给这些运送粮食的府兵发放粮饷,这部分府兵因为他们只负责运输的关系,儿臣介意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年纪大了,或者立过功,但是却又返还原籍的府兵。”

“调用他们运送粮食,一来他们有战斗力,二来这也算是对他们的补助,给他们发放军饷。”

“那不是跟大唐现有军制有所冲突?”李世民皱了皱眉头。这里就不得不说,大唐的府兵军制了,后世所有人的印象当中,当兵打仗是有钱的,而大唐仅仅岁入一千万贯,凭什么养得起全国接近八十万士兵?!

实际上这里是有误解的,首先,府兵制是没有军饷的。也就是说,当府兵是没有钱的,这是因为府兵在国家给你发了均田制永业田的时候,你需要服兵役,所以没钱可以拿,不仅仅没钱,府兵还还需要自己准备购买轻武器。

比如说弓、横刀、以及自带粮食!没错,府兵服役的粮食是自带的!当然这说的是非战争时期。而这些武器平时由朝廷保管,服役时拿着朝廷出具的证明领取相关武器。

而朝廷负责的只有铠甲,但是铠甲是可以轮换使用的。

所以大唐的军队对朝廷资金消耗极低。

但这里面有特殊的军队,比如说戍边,守卫边境的军队超过一年后是可以拿到军饷的!但是这部分的士兵不多,对大唐朝廷来说,负担自然也就很轻松。

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无法在这些附庸小国长期驻军的原因,因为驻不起。

“不冲突啊,这部分府兵父皇可以雇佣啊。”李恪咧着嘴笑着道。

李世民有些懵逼,显然不太懂。

“这是大唐皇室为了体恤边疆将士,然后由自己的内库出钱雇佣立功府兵解决边疆战士的粮食问题,这又不是国家行为,跟国家的府兵制不冲突。”李恪笑着解释了一下。

李世民:“……”你这不就是换个说法吗?不过仔细想想,好像……确实可以说的通?而且这也宣传了他李世民的声望,让他在底层士兵当中颇有威望。

想到这里,李世民古怪的看了一眼李恪,怪不得他能一己之力弄的整个朝臣和世家都无能为力。

“你还没解释为什么非要从内地运粮。”李世民看着李恪问道。

李恪有些头疼,这个东西不好解释,这是属于经济问题了。

在这个时代的人内心里面,比如西域打仗了,为了节省朝廷资金,自然是直接从河西走廊陇右道调粮,这本没有错。

但是陇右道虽然可以产粮,但目前来说产量和余粮都不多,抽粮太多,必然会造成当地粮价上涨。

而一个国家的产量是恒定的,吃粮的人也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总量是不变的。

看似从内地调粮消耗了七成,但实际上这七成是被运粮的府兵吃了,而这些运粮府兵家里面的粮食就剩下来了,百姓的粮食无法大量保存的时候,自然就会卖出去的,所以市场上的粮总量是不变的。

而内地运粮,河西走廊的余粮就会留存,这本身也是战略存储的一个办法,可以辅助调控大唐各个区域的粮价。

其次,给这些府兵发钱,还有一个隐藏的作用就是藏富于民,民有钱了,自然就有钱买李恪产出的商品消费,李恪有钱了,就可以多给百姓想办法赚点钱,这个过程当中,国家也得到了发展,良性循环,三赢!

古代的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门阀世家都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将钱给埋起来!百姓还好,毕竟没多少钱。

而像是这些五姓七望的大门阀,还有富户,他们的钱要么在仓库里面发霉,要么就已经偷偷的找地方埋起来了。

而这些世家又都贼有钱,一埋就是几百万贯,上千万贯,钱埋起来不流通,那玩意跟地下的铜矿有什么区别?整个国家可使用的铜钱少了,自然就不够,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现在大唐所有世家的手里面绝逼有大量前朝,甚至南北朝时期的钱币。

如果他们将这些钱都挖出来,回炉重铸,大唐的铜币绝对够用了,不用再用绢帛等代替货币了。

李恪现在做的就是想办法让钱流通起来,这个办法,只能是他或者是李世民砸钱,将钱给到百姓的手里,其实这也是提升国家实力的一部分。

“爹,这个要不然我改天给你解释?”李恪无奈的开口道,这东西解释起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释完的。

“你什么意思?”李世民瞪了他一眼。

“我怕您听不懂。”李恪试探着道。

李世民:“……”你是不是屁股又痒了?

第150章 我要翻新整个长安城

“说!”李世民怒声道。

“这个事关经济,解释起来很麻烦。”李恪有些无奈,这玩意看似简单,给一个现代人解释,可能三言两语就行,因为现代人都有相关的基础,你说一些他都懂,但是跟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解释。这就好比你给一个人不懂物理的人解释量子物理……你得从基础开始才行。

“经济?什么时候轮到你给我来讲述经济了?”李世民一脸懵逼,就你?

一听李世民这话,李恪反应了过来,哦,大唐的经济一词跟后世不太一样,大唐的经济一词的意思是经世济民,整治天下,扶助百姓的意思,就是治理国家。

“哦,爹你误会了,我说的经济一词,指的是货币流通,国家繁荣与否方面,跟国计、度支、岁计等相关的问题,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就用了这个。”李恪绞尽脑汁才想起几个词汇,这几个词汇在大唐代表着国家财政这个意思,但是财政这个词大唐也基本没有。

李世民古怪的看了看他,这也就是老子在这里,要是一些大学士之类的在这,听你敢乱改经意词汇的意思,喷不死你。“你说吧,我听着,我有的是时间。”

李恪无奈,只能苦着脸给李世民讲解了,简单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货币流通起来带来的国家经济繁荣方面的知识。这玩意……李恪自己都是一知半解,好歹也是经历后世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多少也知道一些,大概的原理还是知道的。

等李恪解释完毕之后,李世民一脸懵……他……没听懂,或者说一知半解。主要李恪对这些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让他给另外一个人解释,他找不到合适的例子来说明,光是说明性文字自然听的一头雾水了。

老李的脸红了一下,还好遮掩的好,尴尬一闪而过,他摆摆手说道:“这些东西老子自然懂,你照你的办就是了,你说的倒是有些道理,藏富于民,民有钱了,自然朝廷补贴也就少了,补贴少了,朝廷也就富裕了。自然可以将钱用作他处。”

“那就按照这个办?”李恪试探着问道,他怀疑李世民就听懂了这一点,不过没有证据。

“就按照这个办,具体的方式你得写个奏章,李世绩那边的二成可以给他,关于留给府兵当地的三成以及我的三成你看着用。不过这些成本控制方面你觉得该如何处理?直接让府兵们动手吗?”李世民问道。

“用什么府兵,这次打仗必然抓获许多有罪之人,营地的初步建立,包括盐池的建设就让他们,死了都不心疼,至于到了后期更简单了,没事就以练兵的名义去让这些精锐骑兵剿匪!出了河西走廊的马匪不要太多。”

“而且像是吐蕃虽然归顺我大唐,但是松赞干布不是没事就想娶公主吗?不下嫁于他,动辄威胁劫掠我大唐边境,五万精锐士兵直接出击,就找吐蕃附近一些部落,实在不行,派遣控制住之后的吐谷浑的当地人,让他们混入这些部落,然后主动挑事。我们借机出征!将人抓回来之后让他们干活。”李恪早就胸有成竹。

如何抓捕劳动力李恪早就想好了,得益于茶卡盐湖的高质量盐,这里的盐工只要有体力就行,工作指导自然有人去做。所以生产成本几乎相当于没有。

至于运输成本,其实李恪也想好了,从内地运粮过去返回的时候,拉点货物,这不是常规操作?来回都有货物可以拉,运输价格自然就低了。

而且还有其他降低成本的方法,比如借用黄河,这个时期的黄河上游是可以通航的。

其实大唐的陇右道粮食产出是可以的,而关中因为人口众多,在大唐中期经常缺粮,反而需要陇右道那边补充,就是借用黄河顺流而下到了壶口瀑布上游再通过陆运到关中。

其实这个时代的黄河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运输任务。

李世民点点头:“不错,你赶紧将这些写成一个完整的计划奏章,我这里会向朝堂公布,然后送信给李靖他们,准备执行,你的人员什么时候到位。”

“等那边战局定了,我的人立刻就可以到位。”李恪很干脆的开口道,“还有,爹,这件事不用经过朝堂,您直接宣布就行了,就以您的名义,这是在通知朝堂而不是让他们决定,因为不花朝堂一分钱。”

李世民看了看李恪,这小子,够机灵的啊,这就看出来了朝堂的本质了。

“行,我知道了,看你的计划什么时候写完。”李世民点点头,“就这事吗?”

“还有一件事要您同意。”李恪站起来,很是嚣张的开口道。

“什么事?这么得意干什么?”李世民有些不明所以。

“我要翻新整个长安城,我还要给长安城的城墙贴青石砖,甚至给长城贴青石砖。”李恪一时激动,牛逼都吹上天了。

“你发烧了,说胡话呢?”李世民满头黑线,你还给长城贴青砖,你咋不上天呢?

“额,有些激动,后面是吹牛的,不过第一个我是认真的,我要翻新整个长安城。”李恪飞快的说道。

李世民:“???”

“你哪来的钱?”李世民有些懵逼,翻新整个长安城,你把国库填进去你看够不够。

“郑氏给我的二百万,我捐了!我要将长安城的所有道路都翻新一遍,目前长安城的主要街道虽然都铺着石板,但是不少地方已经破损,我准备将长安城的所有道路都给维修一遍。”李恪认真的开口道。

“你认真的?那二百万我没准备跟你要,再说了,你不是负责了大明宫的所有家具吗?”李世民有些古怪的看着李恪。

“放心,爹,我李恪说话算话。”李恪很干脆的开口道,“我会在大唐周报重新发行的第一期里面公布这个消息。”

“行吧,我没什么意见,不过不要劳民就行。”李世民赶忙答应了,有人帮忙翻修长安城,他当然开心了,最开心的是不用花他的钱,这就更好了!

“嗯,爹放心吧,我都是花钱雇佣百姓干活的。”李恪淡淡的开口道,古代某些工程一造就劳民伤财,那是因为徭役,不给百姓钱,那可不劳民伤财呢。

如果给钱的话,懂不懂基建的厚重?如果不懂,把时间拨后一千四百多年再看看就知道了。

“而且我不仅仅想要修长安城内的街道,我还准备修一条官道一直通往工业区。”李恪补充了一句。

“只要你有钱,随便折腾,但是在你钱花完之前,给我将东西收拾干净就行。”李世民飞快的开口道,你愿意花钱,怎么都行。

第151章 决定

从两仪殿出来,李恪直接重新走向了立政殿,他心里做出了一个决定,试着救一救长孙皇后,也不能说救,她的病情放到现代也许可以拖延很多年,但是放到这个时期,李恪看看能不能拖延到孙思邈来。

孙思邈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真实记载里面活的年纪最长的,不管是101岁,还是120岁,125岁,141岁,165岁这些年龄争议,不要说古代人,放到现代人,这都是绝对长寿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他还经常接触伤患,古代这个瘟疫等各个方面爆发的社会能存活下来,只能说他是绝对有东西的。

李恪从没觉得自己比古人强,哦,当然有一点他肯定比所有古人都强,那就是电子工程领域,嗯,他是古代绝对的权威。

在这种专业方面,他可不会跟孙思邈去争,穿越来八年多,他也生过病,都是按照这个时代的医生老老实实的吃药。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李恪已经大概确定了,按照大唐目前找到的前朝记录,孙思邈出生时间与隋文帝杨坚相同,按照后世计算就是出生于公历541年,也就是后世猜测的活了141岁这个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孙思邈现在已经94岁了。

但是他能活多久,李恪都不知道,如果真的是活141岁,也就是说,人家还能活47年!李恪今年17岁,47年之后,李恪都64岁了!他都不敢保证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年纪。

有句俗话说的好,年轻人都不要跟白发老翁比活得久,生命这东西,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怪不得魏征在贞观三年间应李世民的命令。整修编纂齐、梁、陈、周、隋五代史,要去请教孙思邈,这活生生的人家是亲眼见过的啊,这当然要请教了。

要知道随同魏征修订历史的还有两位长寿之人,一位是姚思廉,生于公元557年,一位是李百药,生于565年,这两位今年也都七十多岁了。

中医这个职业,大家懂的都懂,活得越久,那经验是越丰富啊,所以李恪现在就琢磨能不能将长孙皇后的病情拖到孙思邈到长安。

因为李恪的缘故,李世民也已经下旨寻访孙思邈,请孙思邈到长安来,目前已经通传天下,但是孙思邈什么时候能收到消息,然后启程,等他到了长安要多久,谁也不知道,反正一年多的时间肯定是要到的。

九十多岁的高龄,这要是换个人,李恪估计都未必会邀请人家,这不是折腾人家吗?放到后世你都很难想象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每天翻山越岭寻找草药,治病救人。

反正老孙的理想李恪是知道的,只要他来,李恪就有把握他以后走不了了。

绕过侍卫,李恪重新回到了立政殿,李世民既然回到了两仪殿短时间肯定是不会再回来了,找到一个无人的角落,李恪快速进入自己的空间里面,他先在大楼的窗户上面确定了一下雾气的解封速度,哎,还是很慢。基本看不出来。

然后他就直奔医务室,医务室里面的常用消炎药还是挺多的,比如说头孢,氧佛沙星,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罗红霉素都有。

李恪有些犹豫,有些挠头,这玩意都是消炎的,有啥区别?他真的是一脸懵逼。

真羡慕那些其他的穿越者,啥都知道,自己就除了专业,啥都不懂。虽然李恪有一个庞大的战略书库,但是那里面的书,算了,工程类的还能看一看,但是医学类……李恪觉得自己不要害人了。那玩意没老师能学的通?

李恪觉得如果自己和孙思邈同时开始看现代医学书籍自学,他敢肯定,孙思邈绝对比他学得快的多。

犹豫片刻,李恪拿了数量最大的阿莫西林,这东西李恪记得现代好像很便宜,非常便宜,量也最大,虽然很多现代人吃的感觉不管用,但那是因为现代人的抗药性太高了,但古人从未吃过,应该还可以。

李恪将用法用量记住,他决定不给长孙皇后按照上面的标注吃,而是按照儿童的标准规格来,古人没吃过任何抗生素消炎药,应该……效果明显吧?

将外包装去掉,铝塑板上的内容不多,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信息,泄露不了什么,不过听说塑料的降解年限挺长的,李恪觉得自己去世的时候,要是将这些埋进自己坟里,一千多年后,后人会不会大骂盗墓贼?

哦,不对,不是这么算的,他的到来必然会改变大唐的历史,自然也会改变后世的历史,科技的进度改变了之后,也许到了一千多年后,他们就该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都是古人发明的,应该会没事就说老祖宗牛逼!

只要这个世界不要发展成他玩过的一个游戏里面的星灵,科技靠考古就行。

一板12颗阿莫西林,李恪拿了三板。

进了立政殿,看到李恪又回来了,长孙皇后有些奇怪,李恪单独到她这里来的时候还是比较少的。

“恪儿,你怎么来了?”长孙皇后在侍女扶着的状态下坐了起来,靠在垫子上问道。

“母后,儿臣有话想跟您说,能不能让她们都下去。”李恪开口道。

“你们都下去吧。”长孙皇后摆了摆手,示意其他人都离开,李恪很少有这种时候,她倒是不在意。

等下人离开了,李恪干脆搬了一个椅子在长孙皇后的床边坐了下来,李恪仔细打量了一下长孙皇后,说实话,长孙皇后长得是很漂亮的,现在她才35岁!放到后世是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