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340章

作者:天下乐

但再一想它有百万人参与进来的时候,你就明白了它为什么会如此强大。

而李恪看着这样的成就,同样也是很感慨,因为这就是人类的伟大之处啊!

人类的群体效应很多时候会产生一种让人类本身都觉得难以置信的震撼。

而现在导致这种结果的,显然就是群体效应当中的社会助长效应、社会趋同效应,从众效应在影响。

当一个庞大的群体集体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众志成城的效应,最后所做出来的成就会让所有人震惊且侧目。

并且这样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会形成一种人类的集体荣誉乃至于信仰!外来的人无法理解他们,但他们自己却深刻的知道这一点。

李恪想到了后世那曾经令人震撼无比的建设兵团,没有那一代代人无私的奉献,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快速的发展,那些土地怎么可能得到那么快的发展?

就拿后世亚洲两个同样差不多的国家对比就知道了,差不多的建国时间,差不多的贫穷,差不多的人口,但最后取得的成就却是天地之差。

这就是群体效应的可怕之处了。

李恪敢肯定,虽然田蒙他们没说,但草原上的那些牧民,一些大人绝对有开始给自己的孩子和后代,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运送这些石头。

并且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当他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李恪怀疑,这种运送石块的行为甚至有可能成为草原上的传统。

李恪很想知道,如果他将来修路的时候不用这些石块,这些人一代又一代的往那石块形成的路线上摆放的时候,这会不会又是一个如同长城一样的世界奇迹,人造奇观?!

也许未来,这种行为甚至会形成如同后世藏区磕长头一样的信仰都有可能。

第944章 真珠可汗不讲武德

李恪觉得,这件事很有可能,万里长城也许是不会存在了,后世的万里长城主要是明长城,但是现在的大唐根本没有必要建造长城。

李恪自然也不可能单纯的为了一个名头去建造一个世界奇观。

如果他引导,并且日后大唐在草原修建铁路以及道路都不用这些碎石,但却通过宣扬告诉那些牧民,这些碎石代表了草原人的精神,代表了他们信仰,代表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决心,以及对未来幸福的期许的时候。

这些碎石形成的石墙只会越来越多。

反正草原上刚开始修路的时候,肯定是不可能上混凝土道路,没必要。最多了也就是夯土,不断地将道路夯实然后形成道路。

铺砂石路也不太可能,碎石倒是好说,但是沙子可没那么容易整。

而这些碎石不可能直接铺路,这些碎石都是棱角分明,有可能弄破未来大量使用的轮胎。

至于修建铁路的时候,碎石肯定也是有标准的,大概率是从更远的地方专业运输。

不过这样一件事即便是最后看来毫无意义,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凝聚力,信仰,群体效应等各个方面的好处也并不亏!

毕竟,未来碧绿的草原上,一道如同蛛网一样遍布草原的石墙也很震撼人心不是吗?

没准未来这就是大唐的奇观之一了。

在长安众臣因为这件事震撼的时候,大唐的东北,一个人却因为这件事有些苦恼。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室韦的可汗,骨那伟可汗。

室韦虽然对外统称为室韦,但室韦并不像东突厥,也不像薛延陀是一个整体,有一个大可汗。室韦放到后世的话,更像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室韦总计有四个大的部落组成,而这四个大部落又是由很多小部落组成的,所以室韦看似占据了非常富饶的山林草原等等,但却一直不强势。

骨那伟可汗之所以苦恼,就是因为,他的领地紧挨着薛延陀,之前薛延陀变成瀚海州的时候,瀚海州的总督就派人过来通知了它。

同样作为大唐的属国,对方通知他们肯定是正常的。

当时骨那伟也没有多想,当然,想法肯定是有的,毕竟大唐已经将真珠可汗为什么去大唐,又得到了什么好处都告诉他们了。

上千万贯的财富去长安享受去了,当时骨那伟都特么想骂人。

问题是大唐也没有说过来让他去长安,骨那伟自然也不可能主动说要去,但后面的事情就不太一样了。

瀚海州那边开始搞起了什么修路筑敖包之类的活动,跟更关键的是,大唐给所有薛延陀牧民分配了牛羊,并且这些牛羊是属于这些牧民自己的!

将原本贵族的牛羊都给分了!

这特么谁受得了?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面,他已经接到了不止一次汇报,他部落里面的不少牧民都跑了,跑到瀚海州去了。

而这些牧民跑过去之后,直接在瀚海州就成为了大唐的牧民,而且那边也给他们分配了牛羊牧场,然后他们在跟着一起干活的时候,还给他们发了粮,盐!

这就导致,这两个月下来,他这里跑了近千户牧民!

骨那伟想骂人!真珠可汗不当人子!你他妈跑去享福去了,结果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麻烦。

“可汗,我有个想法。”骨那伟的营帐里面,一个身材发福的男人开口道。

这个男人是骨那伟的弟弟。

“说。”骨那伟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道。

“可汗,如果你不准备跟大唐敌对的话,我觉得,我们不如主动上书,我们也要去长安?”骨那伟可汗的弟弟开口道。

“嗯?”骨那伟愣了一下。

“可汗,你看,那真珠可汗比我们的地位可是要大得多了,既然如此他都同意了这一点,显然大唐的态度自然是非常的强硬,不管大唐如何,薛延陀等都变成了瀚海州,咱这室韦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如此,与其大唐上门所谈,不如可汗你直接自己上书,到时候咱也得求个更好的待遇,不说别的,没准可汗你将来能比得上真珠可汗一个地位呢。”骨那伟的弟弟很直接的开口道。

骨那伟可汗愣了一下,然后就是沉思了起来,不得不说,他弟弟说的有道理。

至于打,他是根本没有想过的,因为根本打不过,光是室韦自己的四个可汗就相互之间并不能同心协力,更何况还要针对大唐。

别说大唐了,就算是邻居的高句丽他们都不是对手,这些年高句丽可是侵蚀了他们不少的土地,如果不是他们归属了大唐,怕不是高句丽还得继续占领他们的土地。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如果主动投了大唐,按天可汗陛下,想必给自己的待遇不会差了吧?

到时候这室韦的苦寒之地,就交给大唐了。

跟真珠可汗不同的是,骨那伟因为毗邻高句丽,而高句丽其实跟大唐的文化很相似,说的也基本都是大唐话,写大唐字,而高句丽的一些城市也很是繁华。

所以骨那伟很清楚,这些城市里面可比他这室韦要舒服的多了,待在这地方能有什么用?虽然名头上是个可汗,但这东西又给带不来什么全新的享受。

“那我就去写封信。”骨那伟很干脆的开口道,他之前倒是没想到这一点,他这个弟弟向来喜欢吃喝玩乐,这倒是提醒了他。

虽然说他的初衷估计也是要跟着他一起去长安,怕不是能得到不少的奖励,但无论如何,总归是替他出了个不错的主意。

下定决心之后,骨那伟可汗就直接开始书写国书,然后派遣使臣直接送往长安。

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等骨那伟的国书送到长安的时候,也已经过去了一月有余,接近十一月的长安已经进入了初冬,今年入冬的长安格外的热闹,主要是最新的农田产量已经彻底统计了出来,所以,今年的长安城,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面带喜色。

天下丰收,这本是喜事,陛下自然高兴,陛下高兴了,下面的官员日子过的自然就好了。

第945章 我儿有大帝之姿

长安城,太极宫,两仪殿。

“哈哈哈哈!”李世民笑的那叫一个畅快,刚刚隶属于审计部的统计局将最新的核算数字已经计算出来了,那得出的数字,让李世民恨不得畅快的大笑三声。

“我儿有大帝之资!”李世民很是兴奋的一挥手开口道。

魏征:“……”

房玄龄:“……”

今日的长孙无忌自然是照例不营业,不营业的原因他自己也清楚,所以该不出现的时候,自然是不出现。

房魏二人就没办法了,他们也逃不脱。

“看看,看看,我不知道这小子从什么地方搜集到的这些高产小麦种子,也许也是来自海外,但不管怎么说,这产量可是太高了啊!”李世民有些兴奋。

“从去年冬季开始,我听闻长安城外的仓库就连续不断地运送小麦前往关内道等几个道的重要产粮地,听说这小子都是从海外运送而来的高产小麦良种,也不知道他到底推广了多少。”

“但今年这个数字,果然是老天该让我李世民的大唐风调雨顺,富饶千年啊!我的好儿子,我的好儿子啊!”李世民整个人都是激动不已。

他很少有这么失态的时候,但房魏二人却能够理解,因为李世民登基之后太不容易了。贞观元年,颉利带兵突入隆右道附近,陛下为此不得不与颉利签下渭水之盟。

就像是点陛下自己所说,那不是大唐的屈辱,但那却是他李世民的屈辱。因为如果不是他李世民发玄武门之变,颉利绝对是没有那个机会的。

随后,从贞观初年到贞观四年,大唐连年遭灾,从旱灾、蝗灾、霜冻等灾害频发,让陛下不得不口吞蝗虫,亲自写下罪己诏。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贞观四年大唐还是灭了东突厥!从贞观年开始的东突厥、吐谷浑、吐蕃、高昌、西突厥、高句丽等周围国家轮番上阵找大唐的麻烦。

而导致这一切的只有一个原因,没有足够的粮食。

粮食一直都是李世民的心病,而直到秦王殿下不再藏拙,或许又从那大洋另外一侧的国家里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从南洋得到了大量的粮食,陛下都未这么高兴。

因为那些粮食来自于南洋,在陛下看来,南洋还未被大唐彻底掌控,终究不是长久之道。

谁也不知道南洋到底能供应大唐粮食多少年。

之前的土豆虽然已经屡次开始播种推广,陛下甚至也吃过,但陛下也从未如此兴奋过,他们都知道,陛下在等,等这粮食能够普及天下,真正普及天下的时候。

而今年,这一切终于算是有了结果。

根据统计局给出的数据,从去年到今年开始,殿下运送到大唐各地的高产小麦种子总计种植农户约为60万户,超过大唐的十分之一农户,占据了大唐几乎所有高产土地的北方区域。

60万户百姓平均每户百姓种植小麦约为50亩,总计三千万亩,而统计出来的平均产量约为4.8石每亩!

要知道大唐之前的小麦亩产量平均只有1.7石左右啊!

几乎翻了三倍!

这意味着光是这3000万亩土地所丰收的小麦就是86亿公斤!约为860万吨!按照大唐每个百姓高配每日2斤粮来算,每个百姓全年约为365公斤粮食,这些百姓一年的口粮也不过才91亿公斤而已!

3000万亩土地就能够养活大唐全天下所有的百姓了,那剩下的土地不都是盈余嘛?!

问题这只是小麦啊!那土豆的产量更为恐怖,重点是土豆对土地的需求更加低廉,大唐的土豆今年总种植亩数只有320万亩,但是平均亩产却达到了30石!

这还是因为很多土地都是相对贫瘠的土地!

光是这些土豆就又是57亿斤粮食!殿下说了,人光吃这土豆也能活!光是这两样就足够大唐百姓全年的粮食生活,更不要说还有南方种植的所有稻米,以及从林邑、真蜡、天竺等地源源不断运送回来的稻米!

听说益州以及南诏等地的山民一直都在招募他们前往林邑、吕松等地种植水稻,那些地方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更是不缺少粮食!

未来,大唐可不缺少粮食了,陛下能不高兴吗?!

而今年种植一年之后,明年这些高产的种子重新留种,土豆的种子更是足够普及天下,这大唐再也饿不死人了啊!

陛下今日如此失态也就可以理解了。

天下的百姓怎么可能每个人一天吃的完一公斤的粮食啊。显然日后这大唐的粮价是涨不上去了,当然殿下说了,这粮食也不可能让它跌下来。

唐储粮已经跟中央钱庄打了申请,开始进行收粮政策了,将会将大唐的粮价,小麦的粮价稳定在一石100文,粟米的价格也将会稳定在80文,稻米可能会贵一些稳定在110文一石。

这是今年唐储粮代为国库收粮给于农民的补贴价格。

今年百姓绝对能过一个富裕年!大唐一户百姓平均都不到5个人,就按照5口人来算,一人一天一公斤粮食,全家一年也不过1800公斤粮食,大约30石粮食就够吃了。

而百姓的收入却有240石粮,就按照每户百姓卖掉200石粮,这就是20贯钱啊!什么时候大唐百姓一年种田能有20贯钱的收入?

更不要说这还没有算另外50亩的收入。

“玄龄。”李世民很是开心的开口道。

“臣在。”

“今年收粮还未开始,现在着手让唐储粮开始收粮,并且将农业补贴的事情对整个天下公布!”

“同理,粮食产量也向天下公布!记得别忘了,就说都是李恪的功劳!这一点交给下面的官员去宣传,就不要通过大唐周报了。”

“另外就是向那些田地较少的地区,让当地的官员向百姓宣布,就说大唐现在各地有大量荒芜人烟的土地需要种植,凡是愿意迁徙的,朝廷补贴他们的路费以及一年的粮食!”李世民大手一挥。

老子现在也有钱了。自然也就是大方了!

反正收上来的粮食很多,今年的粮食也吃不完,给这些愿意移民的百姓补贴路费和粮食!只要愿意移民,都好说!

让天下的土地都种起来!

第946章 殿下这坑不是我挖的

不得不说,大唐初期真的是改革最好的时代,大唐初期的人口凋零,大量的土地荒芜,即便是所有的百姓派发永业田,都依然有无数的农田闲置根本无人种植。

不像是各个朝代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门阀世家地主乡绅手里,而这些人又都有大量的佃户需要养活,改革根本没那么容易。

而现在的大唐初期根本没有佃户,部分拥有佃户的门阀世家都是因为那些佃户其实都是他们的非编户在种植,而各家名下的土地也并不多,没办法,种不过来。

天下百姓不缺少土地,他们自然就招募不到足够帮他们种植土地的百姓,单纯的非编户根本买不了那么多。

更不要说大唐初期对于一百亩田地是有要求的,不允许土地荒芜,当然一百亩土地也不可能都种粮食,各地根据特色,有些地方是要求部分土地要种植麻,蚕桑之类的。

之前是因为大唐的绢帛等是主要的产业,现在改革之后,百姓种什么朝廷虽然没有了强制规定,但李恪通过签约的方式来控制百姓种什么。

尤其是原材料的种植根本不可能少。

所以100亩土地也都不会闲置,如果不进行改革,等大唐到了中后期依然免不了土地兼并的局面,但现在既然李恪进行了农税等部分改革,这就意味着大唐中后期的土地兼并是不存在了。

门阀世家想要通过土地控制大量的百姓也就自然而然不可能了。

在唐初这样的局面下,可以说门阀世家对百姓的影响是最小的时候,而对于农税改革之后,遭受门阀世家反对也是最小的。

李世民虽然不具备李恪这种后世的眼光,但看李恪操作了这两年,而且李恪还没事给他各种讲解,李世民多少也知道了一些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