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213章

作者:天下乐

李恪他们的行程很简单,进入黄河之后,会顺着黄河而下,直奔黄河的出海口。

图:黄河唐代和后世改道入海图。

路上的时间相对还是漫长的,但因为是顺流而下,加上最近的天气不错,也刚好晚上有月亮,所以晚上的船只也可以行进,以目前船只的速度配合顺流而下的船速,每日可以行进接近600里,大概四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渤海。

李恪他们之所以要前往渤海,而不是由运河转往长江是因为宇文林那边给李恪建造了一艘全新的旗舰,刚好已经完成了海试测试,这一次李恪过去直接接收,而其他的船队则是在长江入海口附近进行更换船只的装船作业,按照目前的进度,李恪他们从渤海前往长江附近的时候,那边的货物装载也差不多了。

四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李恪他们也顺利抵达了渤海,当离开黄河之后,李恪他们所有人都站在甲板上看着面前的海天一色,以及蔚蓝的大海。

长乐她们这些从未见过大海的人都被大海的辽阔所震撼,而李恪则是被那蔚蓝的海水所震撼,原来,渤海并不是一直都是黄色的啊。

其实现在的黄河也并不是很黄,但黄河的水质已经开始变黄了,是因为黄土高原的树木被人们逐渐的砍伐,到了大唐已经破坏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贞观年间目前还好。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大唐人口的不断增加,黄土高原所在的地步,树木还是会被大量的砍伐。

李恪沉思了一下,要不要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执行植树造林计划?因为现在救,还来得及。

如果说李恪现在救仅仅需要出一分力,那么维持现在的情况在一千多年后的话,出一百分力恐怕都不行,要出一千倍才能救的过来。

现在的黄土高原虽然说树木砍伐也严重了,但是水土流失不是几年内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这些地方的气候还没有那么坏,这个时候如果开始种树的话,这里的降水还不错,树木很快就可以成活。

所以很容易就可以稳固住,不用太久,再过一二百年,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控制了。

哎,《二十二条》进化!《二十三条》。

其实目前的大唐不缺少耕地,因为连年征战,从汉末三国迄今为止,整个中原地区就没有多少休养生息的时间,人口已经非常少了,所以黄土高原这些地方的很多耕地也没有种植。

即便是大唐稳定之后,人口开始暴增,但李恪觉得后续大唐的国土面积会飞快的增加,李恪肯定是会迁徙移民的。

至于如何移民也不难,只要给出相应的政策,你要相信自古以来百姓对于耕地和美好生活的渴求。

所以,在未来很多年,大唐的人口一直都会处于短缺状态,不用担心耕地不够用,更何况黄土高原本身严格来说,并不太适合耕种,只是因为这里距离长安较近,所以聚集的人口相对较多。

实际上大唐未来的经济等中心可以向东转移,毕竟长安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其实并不太适合充当首都。

长乐她们在那里叽叽喳喳的讨论,而负责操控船只的人已经快速跟等在入海口的领航船只汇合,接着驶向了船坞所在地。

位于后世的潍坊莱州市附近的海域。

实际上,后世潍坊市区现在都基本是海洋,因为现在这片区域的海洋海岸线要比后世深入内陆的多。至于说为什么后世海岸线推后那么多,这就不得不说黄河这条千百年流淌的河流到底天然铸造了多少陆地了。

黄土高原每年海量的泥沙都在汇入这里,在出海口附近几次改道,宋朝、明清时期几次改道,都是因为这里的泥沙大量堆积导致的。

李嫣一边在跟长乐他们讨论,一遍看向了旁边安静的殿下,她知道殿下肯定又是在想事情了,也许又是在想大唐的国策吧。

哎,殿下真是一个操心的性子呢。

又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船队才来到了港口附近,等他们到来的时候,港口外面一艘巨大的船只出现在了所有人的视线当中,如果说李恪目前这一艘1200吨的船只在长乐她们眼里都是巨无霸的话,眼前这一艘船只要他们乘坐的这一艘还要大一圈!

下了船,早已经守候在码头的工人迅速开始搬运货物,而李恪则是去见了一下宇文林。

“殿下。”宇文林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极好,给人一种熠熠生辉的感觉。

“怎么样?”李恪笑着问道。

“殿下前所未有的好,臣觉得再有五年,臣可以将帆船的体积推进到3000吨排水量!”宇文林认真的开口道。

“外面那个大家伙多大?”李恪有些好奇。

第584章 舰队

“1800吨!这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向上最多能造出2000吨的巨船,但是性价比不划算,如果说建造1800吨的船只大约需要4万贯成本,2000吨就会直线上升至8万贯左右一艘船,这是建造成本。这里面没有算建造时间。”

“2000吨的船只所使用的工人只要要多100名熟练工人,300名辅助工人,而且时间至少要比1800吨的船只多2个月。”宇文林给出了一个大概的答案。

李恪默默的点了点头,船只不是一味的大就好,实际上1800吨排水量的船只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巨无霸了,绝对的巨无霸,任何一个国家目前都无法建造出如此规模的船只。

“这个你们考量就行了,性价比很重要,如果可以的话,你找一个合适的吨位直接大规模开始建造就行了。”李恪点了点头道。

“那其实1200吨的排水量就都不错,不管是建造时间,还是所需要的花费。”宇文林开口道。

“那就主要建造1200吨的船只。”李恪果断下达了命令,别说1800吨,就是1200吨都已经足够了。

因为1200吨宇文林说的是空载排水量,如果是现代设计的话,这个空载排水量的木船不考虑自身船体材料强度的情况下,载重都能超过自重,估计满载就奔着3000吨去了(作者君不是学船舶设计的,只懂物理原理,勿杠,现代专业货轮载重都能超过自重,而同等排水量、正常设计的木船体积肯定是要超过钢铁船只的。)。

但是现在这艘船肯定是做不到的,因为它的容积限制了它的装货数量。但专业的战船和货船肯定是不同的,宇文林已经接触了现代的造船知识,他虽然学习的很慢,但是他已经知道船只不同舱室的排列可以携带的货物重量自然不同。

“是。”宇文林很干脆的答应了下来。

“目前我们可以一次建造多少艘船只?”

“目前船坞数量已经扩充到了十三个,一次性可以建造十三艘船只,但熟练工人数量较少,还需培养,至少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化的生产。”

“你培养出来的徒弟有多少?能跟的上你进度的?”李恪看着他问道。

“其实不少,我的两个儿子和两个侄子都可以,他们是从小进入悦来商行学习的,学习的数学等文化都是从小跟上的,而船只方面他们从去年开始学习殿下你给他们带过来的船舶设计方面的知识,他们跟我这样的陈旧学派的人不同,他们从开始接受的就是最新的事务,所以他们的思维甚至比我更加灵活。”

“不瞒殿下,在最新的船只设计当中,他们给了我不少的启发。”宇文林指了指自己的脑袋道。

“很好,这样的话,你这次跟我们一起前往扈(晋朝的一种捕鱼工具)渎(江入海处称之为渎,故唐代的上海称之为扈渎,后扈逐渐演变成沪,现简称沪。上海一名则由南宋咸淳三年设立上海镇),在那边也建立一个大型船坞造船基地,相关的人员设备也已已经提前到位了。”李恪开口道。

“这个,殿下你不能让其他人去吗?从无到有建立一个新的船坞基地并不需要我吧,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就是组织调度能力,我擅长的是研究船只能力,我推荐一人陆塘。正好他出自吴郡陆氏,目前负责这里的后勤组织工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错。”宇文林皱了皱眉头道,显然他并不想挪窝。

李恪想了想,“也可以,等到那边的船坞建成之后,你再过去。”

“可以。我不想停下我自己对船只的研究工作。建成之后就没有问题了。”宇文林点点头道。

“对了,这次过来我还带了几个郎中,还有一百套《赤脚医生手册》,一会儿让那个陆塘挑选合适的人员让他们学习,人员聚集较多的地方容易产生疫病,虽然未必是瘟疫,但也要重视起来。”李恪开口道。

“是!”对于这方面宇文林倒是不含糊,大部分人生病了,造船就要停止,他可不想造船停止了。

跟宇文林这里建完之后,李恪就很快回到了船上,不过这一次他去的是这一艘秦王号,船只的名字都已经在船舷给写上去了,李恪有些无奈,说实话造这个船他还真不知道。

李恪上来的时候,长乐她们所有人员都已经登上了这艘船只,整艘秦王号长达107米,甲板最宽为14.8米,吃水线深3.2米,空载排水量1800吨,满载排水量2800吨,满载吃水深4.5米。整艘船行进所必须船员为80人,最大可容纳乘员为600人。

满载600人,满载物资可持续自持航行时间为45天左右。能达到这个时间,已经算是设计的非常出众了,里面的淡水存储装置、雨水收集装置,甚至还有蒸馏海水收集淡水的装置,只是蒸馏这种办法就是应急的。

古代远航最缺少的就是淡水问题,所以大部分古代船只几乎都是沿着海岸线前进,即便是横跨海峡最多也不能太长的时间。

当然,这个满载人员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这艘船是为李恪设计的,里面很多船舱不敢说很奢华,但是比普通的运兵船都要强。

比如空载1200吨的运兵船,如果只维持十天左右的自持航程的话,它设计的最大成员数量可以达到1000人,如果搭配补给船,它能塞进去1500人。当然,条件就别指望有多好了,现代船只的条件都没多好,更何况古代。

再说了,古代也不会长时间在海上远洋,都会隔一段时间靠岸寻找补给,尤其是淡水资源补给。

李恪他们不会在这里停留太长时间,等李恪等人的随身物品转移在秦王号上之后,他们很快就会离开这里。

第二天大早上,整个船队补给完毕,随着一声低沉的号声,船队再一次离开港口,而这一次总计有10艘船只组成的建队,1800吨排水量的秦王号一艘,1200吨排水量的其他船只4艘,剩下的都是800吨左右的船只。

不过这些船只都改装了现代的风帆布局,不仅仅是三角帆,或者说,三角帆只是船头有部分而已。

第585章 医学实验

曾经李恪一度认为中国古代的帆船是不能逆风航行的,但跟宇文林仔细的交流过之后他才知道,中国古代的硬帆实际上远远比李恪想的要聪明,硬帆也能逆风航行,只是它对逆风的利用率略低,而且可以转变的角度较小。

显然古人远比李恪想的要聪明,而现在李恪给与宇文林的书籍,让他对于风帆的改进已经几乎跟十九世纪的风帆船只相差无几了,包括不限于横纵帆等使用,只是在风帆的材料上还无法跟上,但这个不是宇文林的问题,这个是需要织布行业进行改进的。

“殿下,你再这样的话,就没有人帮我忙了。”船队刚刚行驶在海上,孙思邈就一脸无奈的找了过来。

说起来,孙思邈不是李恪要带着的,是老孙自己要跟着的,他说他还没机会去海外找找药材,所以他要跟上,而且老孙还带了几十个人的团队。

这几十个人都孙思邈来到长安之后,这段时间带出来的郎中,他们也不完全是孙思邈带的,之前也是悦来商行培养了部分的卫生员。

“我这不是觉得这里的船厂可能医生不够,所以给他们留了三名,人不多。”李恪开口道。“对了,那几名死刑犯没问题吧。”

“目前看不出什么问题,不过殿下你确定这个食物的理论是正常的?”孙思邈有些狐疑的看着李恪道。

“当然,我跟你说,如果只是吃肉和腌鱼为主的话,长期下来,都会出现这种坏血病的病症。”李恪一脸认真的开口道,“不信这次你跟我们就知道了,反正我给你调集了五个死刑犯做实验,他们吃的食物都是一样的,等过两三个月你就知道了。”

“好吧。”孙思邈点了点头,但没有拒绝,反正这些死刑犯都是其罪当诛,孙思邈也没什么心理压力,他一个快一百岁的人了,这方面根本没什么所谓的道德压力。

说起来李恪也是第一次知道,孙思邈居然在这个时代就解剖过人体,是他自己偷偷解剖的,毕竟这个时代,没有哪个家属会让你这么干,哪怕你是孙思邈也不成。

显然老孙在医学研究的路上比李恪玩的花的多了。

李恪给孙思邈复刻的自然是坏血病的研究,也不能说研究,其实就是缺少维生素C而已,但实际上对现在的大唐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随着土豆不断的普及种植,日后航海食物只要增加土豆,就不会得这玩意了。

土豆是唯一一种人只吃它就死不了,而且也不会缺少营养物质的食物,其他的任何食物都不行。当然活下去肯定活的不好,但是相对于其他食物单吃一种几个月就会出问题,土豆已经是前所未有的牛逼食物了。

今天的风浪有些大,原本一路上过来没什么问题的长乐,李嫣等人都有些不舒服,毕竟海洋和内河上的船只所遭受的风浪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倒是孙思邈太牛逼了,九十多岁,愣是一点不舒服都没有。

看的李恪羡慕不已,他别说九十,他八十岁能有这个身体,就谢天谢地了。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年锻炼的问题,李恪倒是也一点都不晕船,虽然说晕船其实跟锻炼没多大的关系,这玩意主要是人的大脑问题。

船队一路向南,在抵达扈渎附近之后,已经装载完毕的船队也迅速入列,而那几艘由渤海跟随过来的空船则是停留在这里,继续装载物资。

扩充到二十多艘船只的舰队迅速南下,大约8天后,船队抵达了广州港的外围!

这个速度让李恪满意的点了点头,采用了现代风帆之后的船速果然要比这个时代快得多,当然尖底船阻力小也是最大的原因之一。

而李恪的到来,对于广州府而言自然是大事,尤其是竖立着大唐国旗的秦王号入港的时候,整个码头上面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什么时候见过如此庞大的舰船,尤其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这船只底部似乎是由钢铁所铸!而那船只的前方还增加了钢铁撞角!

在码头之下,大唐岭南道的高级官员居然都在这里,李恪微微眯了眯眼睛,这些人……可都不简单啊。

岭南道不同于其他道,岭南自古以来可以说是穷山恶水,这里从古至今流传的家族名声不显,不像是大唐的其他门阀世家那样,但实际上岭南道自有当地豪族。

岭南道归附大唐是和平解决的,隋末唐初时期这里的大部分豪族都是自知其实力,纷纷归降。这里面一个人的功劳最大,这就是目前的高州总管,大唐耿国公冯盎ang。

冯盎其人在隋朝时期就是著名将领,曾跟随杨广率军百万北征高句丽,所以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很清楚他在岭南的三四万人马相对于中原大军来说就是毛毛雨,所以在武德年间,冯盎归降。

随后李恪的爷爷李渊数次封赏冯盎,并将岭南道分为九府,任命当地豪门为总管,用以控制岭南道。

这九府分别为广府、循府、南康府、高府、桂府、南尹府、钦府、交府、南德府分别对应八大势力以及岭南第一重镇、港口广州。

其中广州府由大唐直管,剩下八府分别为当地豪族,比如说李袭志桂州总管,丘和交州总管,李晙南德州总管,李光度南夷州总管等。

像是李袭志也是出身陇西李氏,其五世祖避难迁徙,当初隋末萧铣xian被大唐消灭后,就是李袭志鼓动岭南六十余州归顺大唐。

而今天当地八大势力等人都已经过来了,包括广州都督党仁弘。

从船上下来,李恪已经更换了自己的皇子服,跟在他身边的自然是长乐,后面跟着李嫣和武珝,而杨安宁等人则是没有下船。

“臣等见过秦王殿下,长乐殿下。”最前排的各个都督都纷纷向李恪和长乐行礼道。

这些人李恪一个都没见过,广州实在是天高皇帝远,这里前往长安述职至少要数月才能够前往,所以很多时候这里的官员到任数年都未必回一趟长安。

而党仁弘也是刚刚迁任广州都督。

第586章 下马威

“诸位都免礼,我之前从未见过诸位,不知道诸位能否都做个自我介绍,让我认识一下。”李恪微笑着开口道。

秦王殿下都这么说了,在场的这些各位都督自然都是纷纷向李恪重新介绍了一下,李恪将他们的容貌等都记住,这才微笑着开口道:“今日有幸见过诸位为大唐驻守边疆的国之栋梁,实感高兴,今日我在广州最大的有间酒楼宴请诸位,还请各位赏光。”

“殿下客气了,殿下乃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理应我等设宴为殿下接风洗尘。”党仁弘赶忙行礼道。

“党都督不必客气,我专为慰问诸位而来,哪有再让诸位设宴的道理。”李恪笑着道。

再三推辞之后,这些人也就不再推辞,而是纷纷跟随李恪前往有间酒楼,这家酒楼是秦王殿下开的,他们当然是知道的,毕竟秦王殿下之名,就算是在这岭南道那也是颇有大名。

没办法,广州府的大唐周报一直都在运行,而上面可是将朝堂上面的不少事迹都有所刊登,这让岭南道的百姓对李恪都是至其名,而大唐国家烈士陵园的建立更是对岭南道所有府兵的重击。

更不要说这些府兵其实就是百姓的一员,除此之外还有曲辕犁,新式耧车等等,一幢幢,一件件看似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却早已经深入人心的政策让秦王殿下之名在这岭南道也是颇为知名。

不少百姓家都有秦王殿下的长生牌位。

他们之所以提前得到消息,自然也是有消息从内地送来,这是官方送达的消息,由水路用最快的速度送过来的。其二,这些人来了,自然是想看一看,号称大唐财神爷的秦王殿下到底长什么样子,以及那商人胡挚回来之后所做的事情,他们当地的这些豪族岂能不知?

不少人的心里都各有想法,因为岭南道这个地方,真的是那句天高皇帝远,连大唐对岭南道的统治方法也不过就是安抚当地豪族,任命当地豪族,那殿下此次前来,到底想要做什么?

他们倒是想看看,秦王殿下是否如同传闻中的那么厉害?

有间酒楼,最大的一个雅间内,这一桌只有十个人,分别是李恪以及大唐九府的各位都督,也可以说是整个岭南道的主要实权人物。

“诸位,说实话,前来岭南之前,一路上我就在想,等我到了岭南道,该怎么给诸位一个下马威。”李恪坐下之后就直接微笑着开口了。

李恪的话一出口,在座的所有人除了党仁弘之外,脸色都变得有些古怪,这……他们还从未见过秦王殿下这样的,下马威还能直接说出来的?

说出来的下马威那还叫下马威吗?

“毕竟说实话,岭南道天高皇帝远,我父皇的任命在这里也未必管用,而且这里民风野蛮,山间多有各个民族部落,诸位当地豪族才是统领当地的不二人选,大唐想要让岭南道长期安稳,就不可能对诸位如何。”李恪不咸不淡的说着。

大家表情各异,但是却没有人随便插话,主要是殿下这说话的方式,让他们听的浑身难受,他们这些人都习惯了说话含蓄,旁敲侧击,这么直白的说话,真的从未经历过。

而且李恪所说的这些话,大家都知道是这么回事,但你不能明着说出来啊。

党仁弘扭了扭屁股,他是最难受的,因为他不是当地人啊,作为广州都督,他算是朝廷委派,问题是,李恪这话让他真的更难受。

所以下意识的党仁弘就想开口说点什么。

谁知他刚准备开口,李恪就伸手制止了他,而是继续道:“不过呢,来之前我就对这里也过多了解,虽然说统治当地,要依靠诸位,但同样我也知晓,诸位都乃大唐的国之栋梁,长期为大唐驻守边疆,兢兢业业,属实勤勉,比如说冯盎都督。”

“所以呢,什么下马威也不需要,就当是我给大家上个警钟吧。”

“今日我前来所乘坐船只大家可曾看到?”李恪看着他们问道。

“看到了,实乃威武,此乃大唐新式海船吗?”冯盎赶忙开口应声,其他人也都纷纷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