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做藩王 第211章

作者:背着家的蜗牛

不同上次,此次消息传出,百姓们立刻炸了锅。

负责登记的官员几乎被汹涌的人潮淹没。

上次,由于府衙要的是有手艺的百姓,所以没手艺的百姓只能干瞪眼。

但现在招募大量不需要手艺的学徒,虽然月钱只有五钱银子,但同样吃住免费。

这下百姓们再也不肯错过这个机会。

疯了一般涌上前。

甚至有百姓为了争抢前面的位置打起来。

被负责秩序的士兵一顿教训才老实下来。

不过这样一阵拉扯,体力不行的青壮反倒是被挤到了后面。

府衙官员见状,干脆从前面一个个登记起来。

第一个青壮的名字“沈达”被写下,按了指印,他兴奋地跑到百米远的一个草棚中。

此时草棚里一个妇人正抱着不足八个月的孩子喂奶。

妇人形容枯瘦,裸露的身体上骨头突出,显然是经过长久的饥饿。

孩子也是一样,基本剩下皮包骨头。

“顺子娘,我被燕城府衙留下了,现在是木匠学徒了,每个月有五钱银子了。”沈达激动地抓住妇人的胳膊。

妇人平淡的神色上有了波澜,她不可置信道:“你说的是真的?”

“真的,刚才官员记下我的名字,我还按下了指印。”沈达激动地浑身发抖。

草棚里其他妇人闻言,露出羡慕的神色。

她们的夫君也去了,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了。

沈达的妻子忽然喜极而泣,她搂住自己的孩子,“这次如果不是燕王殿下施粥给咱们吃,医棚的郎中还煎药给顺子喝,顺子怕是要撑不过去,到时不管府衙把你派到什么地方,你可要死命地干,报答燕王。”

“这还用说,也只有燕王殿下把我们当人看,不提这些,殿下每月还能给五钱银子,据说出师了,还能拿到一两,这么好的燕王,咱们肯定不能没良心。”沈达握紧拳头晃了晃。

想起什么,他道:“府衙的官员还说,被选中的人,还能带着妻儿老小,咱们也不怕分开了。”

妇人听了又是松了口气。

她也担心夫君离去,自己母子该如何办?

两人的对话让其他妇人更是艳羡。

一个个期盼自己的夫君能早点回来。

招募又持续了三日。

第四日的时候,刘福再次把名单呈给了赵煦。

“让这些名单上所有人都入城,这份名单上的人俱都安排到承德坊中去。”赵煦道。

还有几日兵仗司就要正式搬迁了。

“这份名单的人送往范阳,交给陈寿,告诉他等承德坊的事了,本王会去一趟范阳。”赵煦道。

刘福点点头,“殿下,各郡府衙的官员都到了,如果殿下不需要再招募,下官就让他们把人领走了。”

赵煦想了想,突然一拍脑袋。

他只是想着兵仗司和工坊的事了,完全忘记了官府农庄的事。

手工业要发展。

但是农林牧渔,林,牧,鱼也要大力发展。

毕竟它们能给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提高四郡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姓的身体素质就上来。

如此才能提供优质的兵源,给战场上的士兵提供蛋白质给养。

鸦片战争时期,清廷除了在火器上拼不过西洋人外,当时清士兵的身体素质也是不如当时的英军的。

所以,白刃战清军同样也是输。

这不是某项,而是综合国力的差距。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这种现象。

一些老兵回忆,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兵越来越容易打了。

这是因为后期日本经济因为战争而崩溃,无法再提供丰富的后勤保障。

饥饿中的日本人自然不行了。

正是基于此,他从一开始就注重王府士兵蛋白质的提供。

王府士兵能在与北狄的比拼中不落下风,也是因为在体力上他们不输于以肉食为主的北狄人的。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他要给士兵提供更加丰富的伙食。

这样他们才能承受更加严酷的训练。

除此之外,农林牧渔也是最初手工业的原料的来源。

比如香水需要的花瓣,酒精需要的粮食,诸如此类。

不过,他还是没有对刘福说什么,他让回去,让各郡府衙把人领回去。

反正王彦忠还不断送人过来。

可以从这些人里再选一些。

第270章 马家来人

“啪啪啪……”

随着一阵鞭炮的炸响,承德坊南门,王应喜笑颜开率领兵仗司官员进入南坊区。

在他之后,一部分兵仗司的老匠人和新招募的匠人,学徒以及杂役鱼贯而入,人数达到了两万余人。

赵煦早就在南坊区的署衙等着王应等人。

筹备了数日,南坊区正式启用。

见到赵煦,王应和众官员俱都行了一礼。

王应道:“殿下,南坊区一应匠人和官员俱都到了。”

赵煦点点头。

承德坊很大,南坊区和北坊区各有一个大学校区那么大的面积。

所以两万人进入南坊区并不显得拥挤。

“多余的废话本王就不说了,南坊区的意义就是拓展兵仗司的产能,无论是火炮还是燧发枪,匠人,本王也给你了,地方也给你了,兵仗司的产量本王要看到显著的提升才行。”赵煦对王应说道。

王应还是有点压力的。

他很清楚燕王为什么如此着急。

现在四郡周围的情况很不友善,随时要爆发一场大战。

而战争的胜负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兵仗司在造的火器。

“殿下明白,请殿下放心。”王应躬身道。

这时,赵煦又望向匠人们。

此次来南坊区,他除了要给兵仗司官员压力,同时也要给匠人们动力。

如此,生产才能如火如荼地搞起来。

于是他走到兵仗司署衙前的高台上,对下面的匠人道:“在南坊区,你们有干净的房子住,会有专门的庖厨做饭给你们吃,你们大可以将全部的精力用来干活。”

顿了一下,他道:“除了府衙许诺给你们的月钱外,兵仗司也会统计你们的每日做活的量,凭量再给你们奖励,每个月拿二两银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两银子。”匠人震惊了。

他们能拿到一两银子就很满足了,没想到还有机会拿到二两银子。

听燕王的意思,就是谁干的活多,就拿的多。

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

王应微微点头。

这件事燕王到时从来没有同他提过。

只说过今后兵仗司的管辖也要正规化。

或许,这就是燕王口中的“正规化。”

不过燕王真是看见了要害问题。

这段时间他发现兵仗司的匠人还是有偷懒的行为。

谁都不想做多一点。

而现在,从匠人精神抖擞的样子来看,似乎燕王拿捏到了他们的要害。

“谢殿下!”激动过后,匠人们纷纷向赵煦行礼。

这时,赵煦将一本册子交给了王应,“这南坊区的管辖制度你仔细研究下,颁布实施。”

王应迫不及待翻开。

只见上面写了不少东西,比如晚上几更南坊区要宵禁。

私自外出的匠人要受到何种惩罚。

除了这些类似于律法的制度外,就是燕王提到的,对工量的奖惩问题。

这个工量也是个新鲜词,不过他能理解,就是干活的多少了。

将厚厚的册子交给身边的官员,王应捏了把汗。

他看来要组织整个兵仗司的官员一起学了。

督促了官员,鞭策了将领。

赵煦起身回王府,毕竟他多待一个时辰,就得耽误南坊区的生产一个时辰。

王应将他南坊区门外便回去。

接着他听到吆喝声。

兵仗司官员先是给匠人们分配住房。

接着又让他们去坊区的食堂观看。

最后由不同的官员领着前往自己的工坊。

下午的时候,坊区冒起了白色烟雾。

整个南坊区运转起来。

有人将消息报给了赵煦,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明日再去一趟平城就行了。”赵煦暗暗道。

在大战之前,他要把四郡的发展规划全部落实下去。

如此战争下,四郡各项才能如常运转,否则又得耽误。

同时,他去平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陈寿建造一样特殊的建筑。

这建筑对战舰的建造格外有益处。

他正想着,凤儿忽然进来,道:“殿下,城门守将来报,有马家人马抵达西门。”

“马家!”赵煦眼睛转了转,他道:“让他们进来。”

凤儿应声离去。

不多时,一个中年将领模样的人带着侍卫抵达王府。

解除身上的佩剑武器后,他独子一人进了王府。

“末将马瑾参见殿下。”将领躬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