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户官开始 第449章

作者:七只跳蚤

说实话,夏皇后对李桓的印象其实是相当的好的,毕竟当初如果说没有李桓的话,天子可能早已经身死了,对于天子,李桓可以说有着活命之恩。

再者说了,她之所以能够诞下龙子,这其中李桓绝对算得上是功不可没,如果说没有李桓想办法帮天子调理身体的话,可能她这一生都未必能够为天子诞下子嗣。

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夏皇后对李桓的印象绝对可以说是非常之好,所以说陡然之间看到关于弹劾李桓贪污的密奏的时候,夏皇后首先的反应就是有人想要污蔑李桓。

毕竟哪怕是身在深宫之中的夏皇后也知道李桓在朝堂之上不敢说人人喊打,那也是百官所弹劾的对象。

朱厚照闻言则是忍不住哈哈大笑道:“不单单是魏国公,还有高凤高大伴以及锦衣卫都向朕密奏,李卿带了一箱子的奇珍异宝回府,这可不是什么污蔑啊!”

夏皇后忍不住面色微微一变,看着天子道:“陛下不会是想要……”

朱厚照似乎是猜到夏皇后想要说什么,轻笑一声道:“不就是一箱子的奇珍异宝吗,别说是一箱子,便是再多几箱子又算的了什么,既然李卿喜欢,那么李卿随便拿去便是,朕难道还能因为区区一箱子奇珍异宝就要怪罪李卿不成?”

夏皇后不由的暗暗的松了一口气道:“陛下圣明,冠军侯立下盖世之功勋,莫说是一箱子奇珍异宝,便是再多也不够表彰冠军侯之功勋。”

说着夏皇后一边服侍着天子褪去衣衫,一边道:“臣妾若是没有记错的话,后日大朝会之上,陛下便要封赏一众有功之臣了吧,不知陛下此番要如何封赏冠军侯呢?”

帝后二人相拥躺在床榻之上,朱厚照轻抚着皇后的发丝,闻言微微点了点头道:“内阁已经拿出了一份封赏的名册,只是关于李卿的封赏问题,至今朕仍有疑虑。”

夏皇后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再对此事做深入的交谈,显然是秉承着后宫不干政的惯例,只是笑了笑道:“这等事情自然是由陛下乾纲独断,尤其是关系到冠军侯的封赏,陛下须得好生考虑才是,陛下早些歇息吧。”

数日之后的大朝会如期到来,相较于以往,此次大朝会之上,却是多了一群明显浑身弥漫着一股子煞气的武将。

这些武将显然是不久之前班师回朝的一众将领,身上的那股子煞气尚未散去,在百官之中自然是显得颇为醒目,引得不少官员频频投来关注的目光。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最为重要的是,傻子都知道今日大朝会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便是针对此番南下平叛的有功之将士进行封赏。

此等大事绝对是干系重大,可谓是满朝文武最为关注的事情了。

今日过后,也不知自此将多出几位勋贵出来,而做为此番率领大军轻易平定了宁王叛乱的李桓,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封赏,绝对可以说是百官所关注的焦点。

要知道如今李桓已经是贵为冠军侯,在诸多勋贵当中那也算得上是极其尊贵的存在了,然而此番李桓所立下的功勋之大,完全可以再进一步,成为大明最为顶尖的勋贵,就是不知道内阁以及天子将会如何封赏李桓了。

随着天子銮驾缓缓而来,大朝会如期举行。

在走完了大朝会开始的流程之后,天子便直接便进入了正题,开口宣布对平定宁王叛乱的有功之将士进行封赏。

随着天子话音落下,侍奉在天子身旁的丘聚手中捧着一份圣旨缓缓上前,目光扫过一众人,缓缓开口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煌煌大明,咸有万邦……三军将士有功于社稷,赏白银二百万两……”

“威远侯功勋卓著,特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黄金千两,良田千亩……”

无论是威远侯还是威武候,陈昂、徐英等人先前便已经是侯爵之位,此番虽然也算得上是功勋卓著,然则无论是内阁还是天子皆没有将之封为国公的意思。

一者是国公太过尊贵,放眼大明有名有姓的国公满打满算也就那几位,另外一点就是徐英、陈昂他们先前所受封的爵位其实并非是赐下丹书铁券,许以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那种勋爵。

也就是说陈昂、徐英他们这些人若是将来身死之后,其身上的爵位是无法传之于后代子孙的,但是这一次天子虽然说没有加官进爵,却是赐下了丹书铁券,将他们身上的爵位化作了世袭罔替的世袭爵位。

这便意味着自此之后,他们的后代便是与国同休的勋爵,大明不亡,爵位不消。

似这等世袭罔替的爵位在大明一朝,可以说除了开国之初追随太祖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那一批开国元勋之外,也就只有追随文宗皇帝靖难的那一批勋贵了。

除此之外,大明一朝的天子就鲜少有封赏出世袭罔替的勋爵了。

如今朱厚照一下子便赏出了数个世袭罔替的侯爵之位,十几个伯爵之位,可以说这般的赏赐绝对说是大明近百年来的首次了。

而做为接受封赏的徐英、张淮、陈昂等人一个个的显然也被这封赏给刺激到了,皆是满脸的感激以及激动之色,无比恭敬的向着天子叩拜谢恩。

虽然说早已经有了预料,但是当百官看到勋贵集团一下子多了这么十几名手握实权的新晋勋贵的时候,仍然是忍不住一阵的不爽。

文官集团同勋贵集团斗了上百年,毫不容易才算是将勋贵集团给压了下去,如今短短数年之间,通过几场大战,以李桓为首的新晋勋贵竟然已一种惊人的速度壮大起来,甚至已经成长到了一种相当惊人的程度。

不过此时文官集团最为关系的恰恰是天子关于李桓的封赏。

要知道一直到现在,参展的三军将士乃至统军将领的封赏皆已经封赏了下去,唯独漏了一人。

不用说这一人不是别人,正是此番平定宁王叛乱的主帅,冠军侯李桓。

谁都知道以李桓所立下的这般的绝世功勋,天子肯定会重赏李桓,只是天子到底会如何封赏李桓,哪怕是内阁几位阁老心中都没数,更不要说是百官了。

随着上前听封的陈昂、徐英、张淮等人一个个的退下,大家的目光自然而然的都落在了李桓身上。

与此同时,站在那里宣读圣旨的丘聚也是将目光投向了李桓,缓缓开口道:“冠军侯李桓亲率大军平定宁王叛乱,有大功于社稷,特赏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奇珍异宝一箱,良田三千亩,加封为秦国公,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场中百官其实很清楚,以李桓的功勋,此番必然会被封为国公,但是国公却也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国公的名号非常的重要。

就像魏国公、英国公这些封号,只听封号便能够看出其尊贵程度。

历朝历代,国公封号大多从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春秋战国的国号当中挑选,这诸多的国公封号当中,要说最为尊贵者,不用说便是以秦为尊。

可以说秦国公的封号绝对是国公之中第一等的存在,历朝历代能够被封为秦国公的都不是一般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初便是被封为秦国公,后进封为秦王。

现在天子突然之间将李桓封为秦国公,真的要说起来的话,其尊贵程度还要在魏国公、英国用、成国公、定国公这些大明几大国公之上的,以至于百官这会儿都有些发懵。

突然之间,就听得百官之中一人高呼道:“陛下不可啊,臣不服,这秦国公,李桓他不配啊!”

第四百九十章 耗银千万的大动作

不得不说在这大朝会之上,突然有官员跳出来高呼这么一嗓子,真的是一下子便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

尤其对方还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公然质疑天子对李桓的封赏。

要知道方才丘聚宣读圣旨之时道出天子关于李桓的封赏的时候,百官虽然说惊讶于天子竟然会将秦国公这么一个尊贵的封号封给李桓,但是至少在大多数的官员看来,以李桓所立下的功勋而言,封其为秦国公倒也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所以说尽管有不少的官员对于李桓被封为秦国公颇为不忿,却也没有站出来,毕竟以李桓的功劳,众人还真的不好说什么。

但是大部分的官员没有反应并不代表所有的官员都没有反应啊。

就像这位在大朝会之上公然站出来反对的,莫说是其他的官员了,便是一脸笑意坐在那里的天子也是忍不住免得为之一变,看向对方。

“苏大人这是……”

苏鲁做为工部员外郎,在百官之中官阶不算高,甚至可以说正常情况下,在这大朝会之上都没有其发言的机会。

现在苏鲁一声高呼却是一下成了在场的焦点,便是天子都为之侧目。

有人认出苏鲁来不禁露出讶异之色,似乎是没有想到平日里看上去老实巴交的苏鲁竟然有这般的胆色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对天子的封赏提出质疑,这简直是不要命了啊。

傻子都能够看出天子对李桓的信任和倚重,偏偏苏鲁在这个时候对天子的封赏表示质疑,且不说究竟会不会给李桓造成什么影响,首先是恶了天子。

面色阴沉的朱厚照自然是不认得苏鲁,朱厚照只是淡淡的扫了苏鲁一眼,然后目光投向了王阳明以及杨廷和等几名重臣。

一般而言,似这等场合,是不大可能发生这种事情的,毕竟内阁肯定是要做好百官的工作,否则的话那就是给天子添堵了。

王阳明、杨廷和几人同样是面色不虞的看着苏鲁,显然苏鲁搞出这么一出也是出乎他们的意料。

深吸一口气,王阳明做为内阁首辅,发生这般的事情,自然是不可能置身事外。

就见王阳明上前一步走出朝臣之列,看向苏鲁道:“苏鲁,冠军侯功勋卓著,为我大明立下赫赫战功,陛下封赏其为秦国公可谓是实至名归,你何以质疑陛下!”

苏鲁似乎是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遭,看了王阳明一眼,当即便冲着王阳明拜了拜,然后又冲着天子拜了拜道:“臣弹劾李桓贪赃枉法,监守自盗,如此品行,如何能够当得起秦国公之位,臣不服……”

一旁的杨廷和眉头一挑皱眉道:“苏鲁何出此言,冠军侯又如何监守自盗,贪赃枉法!”

苏鲁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之色看向一旁的李桓道:“想来冠军侯自己心中非常清楚,下官只问冠军侯,几日前冠军侯傍晚时分带回贵府的那一箱子奇珍异宝又是从何而来,难道说不是此番南下抄没来的赃物吗?”

一时之间百官的目光齐刷刷的落在李桓的身上,不少官员更是露出兴奋之色。

这会儿只看苏鲁的神色就知道苏鲁肯定是有了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否则的话他肯定不敢这么的肯定,并且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揭发李桓。

现在就看李桓如何解释了,所以众人都盯着李桓。

李桓却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丝毫没有因为苏鲁的一番话而有什么异常的反应。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坐在那里的天子忽然之间笑了起来。

天子突然发笑自然是将众人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

在百官愕然的目光注视下,朱厚照轻笑道:“原来苏卿家所指是李卿带回府上的那一箱子珍宝啊!”

百官都不解的看着天子,听天子的意思,李桓还真的带了一箱子奇珍异宝回府啊,这么说来,李桓是真的监守自盗,贪赃枉法了啊。

不知多少人露出兴奋之色,大有跃跃欲试站出来跟着弹劾李桓的意思。

然而就在这会儿,朱厚照的话音响起道:“如果说只是因为这一箱子奇珍异宝的话,朕可以作证,李卿并非是贪赃枉法!”

苏鲁闻言不禁急道:“陛下,你怎么可以这般袒护李桓……”

朱厚照淡淡道:“那一箱子奇珍异宝是朕密旨赏赐于李卿的,难道说诸位卿家有意见不成?”

其实到了这会儿,尤其是看了天子的反应,只要不是傻子都已经反应了过来。

李桓的确是贪赃枉法了,但是谁让天子偏袒李桓呢。

有天子亲自开口为李桓作证,便是李桓真的贪赃枉法那又如何,难道说他们还能够说天子说谎骗他们不成!

苏鲁正想开口说什么,就听得朱厚照冷冷的道:“苏卿若是没有其他事的话,且退下吧。”

面色苍白的苏鲁被身边的同僚给扯着退了下去,而一旁的丘聚看到这般情形,立刻继续宣读圣旨。

一日之间,朝堂之上多了十几名新晋勋贵,李桓更是被敕封为秦国公,隐隐为勋贵集团之首,随着百官散去,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可以说不到一日之间,李桓被封为秦国公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京师。

李府接到消息的时候,顿时陷入到一片欢腾之中。

从冠军侯一跃成为秦国公,李桓的爵位足足提升了一个级别,可以说位极人臣,贵不可言。

李家也自此成为京师之中最为顶尖的勋贵之家。

这边李桓还没有回府,便已经有反应够快的官员第一时间亲自登门送上大礼以为李桓道贺。

如果说先前不少官员对李桓那是心怀嫉恨的话,那么如今李桓在朝中的权势越发的鼎盛,自然而然的也就引得不少官员生出依附李桓的念头来。

尽管说坊间有李桓功高震主的传言,可是看今日大朝会之上天子的反应,他们只看到了天子对李桓的宠信,却是没有见到天子对李桓有任何的忌惮,市井之间的流言自然也就因为天子的态度而不攻自破。

随着一部分官员改弦易张选择依附于李桓,朝堂之上李桓一系的势力随之大涨,若是再加上依附于首辅王阳明的官员的话,两方加起来已然能够同守旧的文官集团相抗衡了。

不少人将李桓同王阳明视作同党,但是无论是李桓还是王阳明,二人却是非常清楚,他们最多就是志同道合,要说是同党的话还真的有些冤枉了二人了。

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坚定不移的选择站在李桓这边,支持李桓推行新政变革,说到底是因为王阳明很清楚大明如今的状况。

以大明如今逐渐衰败的状况,如果说不推行改革的话,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只怕会有社稷倾颓之危。

做为集心学一脉大成的一代圣贤,王阳明无论是眼光还是能力都可以说的上是数百年一出的人物。

或许李桓手段有些暴虐,但是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李桓的手段对于大明而言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王阳明或许做不到李桓那样双手沾满血腥,却是不妨碍王阳明对李桓所行之道的认同。

也正因为如此,朝堂之上,李桓同王阳明可谓是默契十足,两方势力至少在新政改革方面绝对是站在同一立场。

因为李桓平叛在外,大半年没有回京的缘故,此番李桓班师回朝,受封之后,天子便特许李桓在府中歇息一段时日。

时间一晃便是一两个月的时间过去,正德五年已然成为过去,新的一年到来。

正德六年的第一次大朝会如期举行。

刚刚过了春节,休沐了数日的官员们看上去心情都是相当的不错。

就连天子都是一脸的笑意,足可见心情不差。

看着下方的百官,朱厚照冲着身旁的高凤点了点头。

就听得高凤尖声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都说新年新气象,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德六年的第一个大朝会,要说朝廷没有什么大的动作的话,那就有些对不住去年朝廷那么大的收获了。

单单是李桓在江南之地的抄没所得进入国库之中的财物便足足价值上亿之多,尤其是后来朝廷亲自主持处理其中一部分奇珍异宝、古董字画之类,更是回笼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可以说如今的大明朝国库绝对是达到了历朝历代之最。

有了充足的银钱,内阁阁臣以及六部九卿都不是傻子,自然意识到他们名留青史的机会就在眼前,只看他们是不是能够抓住这么好的机会了。

其他且不说,就说他们这一届的官员,如果说能够利用好国库之中那堪称海量的金银去做事的话,很难想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到的。

朝廷之事无非就是关系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修缮河道、赈济地方,而这些事情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朝廷有钱,只要有钱,这些事情还真的不是什么难事。

以王阳明为首的内阁阁臣第一波站出来上书天子,奏请天子请修黄河、运河、淮河等河道,朝廷准备花费三年时间,拿出上千万两银钱来解决天下河道的问题。

不求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天下诸多河道的隐患,至少也要保证在没有不可抗衡的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天下河道能够稳定个一二十年。

修缮河道,绝对算得上是一项大工程了,尤其是在新法之下,税赋劳役合一,朝廷废除了劳役制度,也就意味着如今朝廷想要修缮河道,不可能想过去一般直接征发劳役。

如今朝廷若是想要征发劳役,那么必须要拿出实实在在的金银出来招募劳役,可以想象这对于底层的贫苦百姓而言,或许一样免不了劳役之苦,却也不会像以往那般辛苦数月却是一无所得。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通过大修河道这种基建工程将集中在朝廷手中的银钱流入底层百姓之手,无论是对于百姓还是对于大明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对于内阁的奏请,朱厚照自然是直接答应。

内阁这边提出了不少的规划,虽然不敢说是大手大脚撒钱,但是算一算一样样的加起来,也就意味着正德六年这一年,朝廷至少要支出三四千万两白银之多。

这要是以往的话,别说是让百官奏请朝廷拨款了,恐怕他们就是连想都不敢去想。

边上的一众勋贵看着文官们一个个的如打了鸡血一般的奏请天子拨钱,不由的看的那叫一个眼红。

待到文官们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就见隐隐为勋贵之首的李桓上前一步向着天子躬身一礼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朱厚照一脸笑意的看着李桓轻笑道:“哦,不知李卿有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