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751章

作者:高月

现在的车船已经是第三代了,叫做一体式车船,什么叫一体式,就是船只在最初的设计建造时就考虑到轮桨的位置了,两侧船身是凹进去,凹进去的位置正好装了两部轮桨,又装了两个外壳。

陈庆登上了这艘三千石的车船。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敦煌

“铜轮桨不小啊!”

从侧面外壳的缝隙里,陈庆隐隐看到了铜轮桨,他原以为三千石船的铜轮桨应该不大,没想到居然不小。

严阔无奈道:“船身上的轴孔必须在吃水线上方,否则很容易进水,这样一来,轮桨只能做大。”

“做成铜轮,那就很费力了!”

“正是,原本只需要八个人蹬踩,现在需要十六人,万石海船的铜轮桨更大,需要更多的人,只能等蒸汽机来带动。”

“就是因为怕进水,才把轮桨造得很大?”

严阔摇摇头,“进水只是一方面,我们确实没办法解决这个进水问题,我们可以用油布封堵轴孔边缘,内河可以,但海上怎么办,当然,我们把轴孔开在船只满载的吃水线上方一点,可如果是空船呢?轮桨可能就碰不到水面了。”

陈庆点点头,“那就只能根据每艘船的大小来确定轮桨尺寸,找出一个最优方案。”

“陛下说得完全正确,这就要反复试验,先试验这艘三千石的船只,然后是五千石,最后是一万石。”

陈庆沉思片刻道:“还要想办法找到一种堵漏的材料,当然完全堵漏是不可能,但可以尽量少的渗水。”

“可以在轴孔处做个套子,这种套子要足够软,弹性足够好,但微臣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

陈庆忽然想到了橡胶,天然橡胶不就是最好的堵漏材料吗?

但取得天然橡胶也要等到明年去了,只能等拿到后再说。

“把轮桨做大,是不是可以走得更快?”

“回禀陛下,其实就像我们划的单桨一样,桨越大,船速就越快,同样,桨越大,对材料的要求也就越高。”

陈庆笑道:“不一定非要用铜,用铁梨木制作轮桨也同样很坚固。”

严阔微微笑道:“陛下有所不知,目前的万石海船轮桨就是用铁梨木制作,所以才能在海上航行,用普通木头根本不行,但问题是,最多三年就磨损得差不多了,但换成铜或者铁,却能使用十年以上。”

“先按照你们的方案试验吧!可以在长江试验万石海船。”

“回禀陛下,我们确实打算在长江和沿海试验万石海船的铜制轮桨,时间就定在两个月后。”

“好吧!朕只是提一个建议,具体怎么做,还是你们自己安排,朕只要结果!”

……

回到御书房,陈庆随即下旨,命令水军都统汤怀再向雍南岛增派一千五百名水军以及十五艘万石战船,同时带去大量粮食和先进火器。

虽然陈庆从战略上蔑视朱罗国,但战术上他还是十分重视,他担心曹德手中的兵力还是弱了一点。

……

时间渐渐到了九月下旬,刘琼和唐骞率领的十万大军终于抵达了沙州,在他们之前,灵夏路的数万头骆驼满载着帐篷等物资送到了敦煌,加上敦煌县本身就有几千顶大帐。

十万大军到来后,住宿问题就解决了。

到了沙州,除了战略上必须按照天子的部署来进行外,具体怎么作战、怎么行军都是由刘琼说了算。

十万大军同样也是名将云集,岳云、张宪,还有曹德的儿子曹宁、杨再兴的儿子杨文意、刘璀的儿子刘金鹏、呼延通的侄子呼延青云,这些新锐小将也参与了这次将铭记史册的西征,重建安西都护府。

十万大军已经在敦煌城外扎下了大营,中军大帐内,几名都统制站在地图前商议下一步的行动,主将是刘琼,左右副将是唐骞和李成,另外还有李慕清、鹿贵、岳云、张宪、呼延云和赵仑等都统制。

这里面呼延云负责粮食物资的供给分配,则赵仑则负责骆驼运输,赵仑就是当年的赵小乙,陈庆给他改名赵仑,但提起赵仑是谁,全军没人知道,可提到骆驼王,西军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第一个凭借养骆驼的功劳被封都统制、获得县公爵位的将领。

“雍王殿下部署给我们的任务有两个,第一,建立重建安西都护府,建立庭州、伊吾、高昌、焉耆和龟兹五座军城;第二,要大败西辽军队,以围魏救赵的方式逼迫漠北草原的西辽军回撤;第三,不一定要灭了西辽,但一定要把它打痛,让它不敢再窥视东方;第四,要防止西州回纥翻脸,一旦翻脸,我们就直接灭了西州回纥。

这四个任务是按照重要性来排序,不是按照实施的先后顺序,首先我们要做的是第二点,对阵西辽军队。”

说到这,刘琼对李成笑道:“这里面只有李都督和西辽交过手,由李都督给大家说一说吧!”

李成有点脸红,帐内一半以上都和他交过手,岳云甚至和他在战场上见面,差点一锤把他砸死,不过金国已经灭了,他现在因为镇守边陲有功,被天子封爵为张掖郡公,出任沙州都督、上军都统制,从三品云麾将军。

李成立下的功劳很大,陈庆当年和西州回纥曾达成过协议,甘州回纥被西州回纥攻灭后,陈庆同意将甘州回纥的人口交给西州回纥,也同意西州回纥名拥有张掖城,但条件是不准在张掖驻军,只能文治。

三年前,西州回纥派一万军队企图进入河西走廊,前往甘州长驻,结果被李成率军拦截并击败,西州回纥一万军伤亡惨重,逃回了都城别失八里。

正是这场冲突后,李成得到陈庆的批准,切断了西州回纥和张掖之间的联系,李成随即率三万西军和五万回纥州军在星星峡对峙,西州回纥最后不得不认怂,半年后,张掖的西州回纥官员全部撤离。

可以说,正是这场冲突使雍国彻底收复了河西走廊,为表彰李成的功绩,陈庆登基后封李成为张掖郡公,升为上军都统制。

但也是这场战争使西州回纥耿耿于怀,以至于陈庆登基,建立大雍王朝,西州回纥都没有派使者朝贺,更没有派使节长驻京兆。

李成咳嗽一声,对众人道:“首先给大家释清一个误会,西辽军队不是由契丹人组成,西辽除了贵族是契丹人外,他的军队和百姓基本上都不是契丹人,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当年跟随耶律大石西征的两万契丹士兵要么老迈、要么死掉了,现在西辽大概有军队三十万,一半是从前的黑汗士兵,另一半是塞尔柱的士兵,按人种分有回纥人、葛逻禄人、突厥人、吐火罗人、粟特人等等,当年两万契丹士兵的后代都是耶律大石的近卫军。”

刘琼点点头笑道:“不管是哪里人吧!我们更关心士兵的装备和战斗力。”

李成笑了笑继续道:“西辽大部分都是骑兵,也有步兵,装备以长矛和短剑为主,盔甲几乎是皮甲,只有近卫军是铁甲,如果是步兵,会有一面盾牌,他们弓箭不行,射程只有七十步,但他们冲击力很强、很骁勇,但持久战不行,我在庭州率两万军击败他们的三万骑兵,就是在激战了一个时辰后,他们突然崩溃,全军败退,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士气崩了,另外说一下,西辽很喜欢冒险,喜欢出奇兵长途奔袭,西州回纥三次惨败都是被对方长途奔袭,干掉了后勤,一点教训都不吸取。”

“西州回纥现在还有多少军队?”旁边唐骞问道。

李成冷笑一声道:“他们自我吹嘘还有二十万大军,但我估计已经不到五万了,但凡还有一点余力,他们也不会派人向朝廷求援,更不会允许我们重建安西都护府。”

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 伊吾

五天后,十万大军拔营出发,浩浩荡荡向星星峡方向而去,十二万头骆驼满载粮食物资跟随。

两边是草场,一条河流从草原中穿过,更远处是莽莽的山峦。

这时,李成指着河边一处规模颇大的军城道:“就是那里,那里原本是西州回纥军的军城,常年驻军一万左右,封锁住了星星峡。”

刘琼达手帘看了片刻道:“这个位置不错,可惜已经没有军队了。”

“正是!这也说明西州回纥兵力已捉襟见肘,把各地驻军都收缩回京城了。”

“伊吾城距离这里还有多远?”

“还有三百余里!”

刘琼想了想道:“从敦煌到伊吾有八百里远了,中间我们必须要设两个补给站,柳园那边设一个,还有一个我觉得应该就设在这里,李都督觉得呢?”

李成点点头,“这件事我来安排!”

李成的军队负责后勤支援,西域地域广阔,他们又得不到本地人的支持,那么来自敦煌的后勤支援就显得极为重要。

也正因为他们对敦煌的后勤依赖太重,所以刚开始决不能过于深入,把第一个落脚点设在伊吾县是最合适不过了。

大军继续西行,三天后,大军抵达了伊吾县,一路过来,有戈壁,有草原、有森林,也有壮丽的风沙侵蚀形成的石林,河西走廊也仿佛变得那么遥远。

伊吾县是一座周长约二十里的县城,风格略像中原的风格,实际上它最初就是隋朝所建,唐朝又经过多次修缮,从隋朝以来,伊州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郡县,和沙州、甘州、肃州一样,有官员和军队长驻治理。

但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了河西走廊,伊州便被历史的风沙淹没了。

伊吾县一直就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翻新重建,风格像中原城池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雍朝和西州回纥签署的协议,伊吾城以外的土地属于西州回纥,但伊吾城属于雍朝,但双方都明白,这个协议只是权益之计,是西州回纥面临灭国之忧,没有办法才向雍国让步,否则,他们怎么可能把人口集中的城池让给雍朝,这里的城池本来就没有多少。

一旦西辽被击败,西州回纥肯定会翻脸,会想方设法把雍军赶回河西走廊,但它还有没有那个能力,就是另一回事了。

城内的官员已经接到通知了,他们在城外和刘琼办理了城池交接,便匆匆撤离返回别失八里,他们也要急着向可汗汇报,雍国大军已经来了。

给他们当翻译的是一名汉人官员,李成推荐给刘琼,是敦煌县的押司,二十七八岁左右,叫做张煌,据说是名将张议潮的后人。

张煌经常来伊吾县,对这里非常熟悉,除了张煌,还有十几名在敦煌县招募的年轻汉人,他们的汉语和回纥语都十分流利,在军中充当翻译。

但这些汉人其实都有定位,他们将成为安西都护府各军城的地方文官。

比如这位张煌,他是敦煌县的押司,他将出任伊吾县县令。

十万大军在城外驻扎,城内则驻扎了三千人,正好城内有一座中等军营。

刘琼在商人张煌的向导下进了城,城内十分热闹,各族人在大街上来来往往,店铺林立,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雍军的到来他们根本不在意,就仿佛和他们毫无关系。

两边的建筑风格也五花八门,有汉人飞檐斗拱,也有回纥人穹顶,还有本地乌孙人的平顶土屋。

如此交杂地混在一起,却又那么自然和谐,完全没有任何冲突。

回纥人对汉人比较宽容,不像吐蕃把汉人当奴隶,当年汉人和回纥人联手推翻了吐蕃的统治,所以汉人也一直能和回纥人和睦相处。

“这里的百姓怎么都不逃跑?”

刘琼不解问道:“他们不怕大军入城抢掠吗?”

张煌笑道:“回禀大将军,如果是西辽军,他们害怕的,早就跑光了,但雍军不怕,之前李都督率领大军过来,秋毫无犯,百姓们都知道。”

“原来如此!”

刘琼点点头,又对张煌道:“我想和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们谈一谈,时间就定在明天吧!就在县衙里面,这件事就拜托你了。”

“卑职一定办好!”

……

县衙里的回纥官员已经走了,还剩一些文吏,有汉人也有回纥人,他们都是本城人,雍军的到来让他们惶惶不安。

刘琼把十几名文吏召集起来,对他们高声道:“按照雍朝和西州回纥达成的协议,雍朝将重新安西都护府,安西设立五座军城,也就是五个县,伊吾是第一个县,各位可以继续留下,成为雍朝的官吏,也可以回家,我们不会勉强,如果愿意留下,就需要大家签署一份效忠书。”

十几名官员都没有迟疑,纷纷上前在效忠书上签了字,他们也要养家糊口,失去了这份差事,他们怎么生活?

生活才是最现实的,归属反而不重要,刘琼见众人都签了字,这才点点头,给众人介绍张煌,从现在开始,张煌就是伊吾县县令。

……

雍军获得军城当然还会包括周围一些附属的土地,没有哪座军城会以城墙为界线,一定还有周围的附属土地,道理也很简单,很多城内百姓在城外都有土地,如果以城墙为界,那人和土地就分开了。

如果以城墙为界,西州回纥军就直接合法地兵临城下了。

所以雍朝和西州回纥签署的细则中就标注得很清楚,安西都护府的军城范围包括城池周围二十里,同时前往河西的道路畅通无阻。

也就是说,城墙周围二十里内都附属于军城,看起来似乎很多,实际上对于地域辽阔的安西,二十里根本就不算什么。

刘琼随即在几名汉人官员的带领下,在城外巡视,外面是大片草原、森林和低缓的丘陵,一条宽阔的大河从北方流淌而来,这就是伊吾河,天空湛蓝,水质也清澈湛蓝,两岸长满了摇曳的野花,一群群牛羊在河边安静地喝水。

刘琼用马鞭指着大河两岸问道:“河两岸的土地都属于谁?”

官员摇摇头,指着遥远的北方道:“北方数百里外的折罗漫山脚的牧场属于乌孙人,其他都属于国王。”

“但我在城西看见了不少麦田,有多少?”

“一共有一百二十顷,都时官田,大将军可能不知,我们这里的土地没有私田的说法,要么部族所有,要么国王所有,哪怕是贵族占有大片土地,也是以部族的名义占有,一个部族几百户、上千户,里面很多都是奴户。”

刘琼点点头,“所以这里的牛羊要么是给国王养的,要么就是给官府养的。”

“其实都是给国王养的,官府的粮食和牛羊卖给普通百姓,得到的钱都要作为税钱上缴给国王,国王再用来养军队。”

刘琼其实考虑的是长驻大军的补给问题,以后安西长驻五万大军,他们的军粮一直由朝廷补给,太遥远了,天子的意思是,驻扎安西的军队最好还是能粮食自给。

刘琼指着大河道:“大河两岸以后就作为军方土地,用来给军队屯田。”

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南使

茫茫的大草原上,一支十万人的大军正浩浩荡荡向东方杀来,大军铺天盖地,分布数十里,一支支骑兵在各自首领的率领下,跟随着西辽狼头大旗在无边的草原上缓缓而行。

十万大军是由八万西辽军和两万乃蛮部军队组成,乃蛮部就是唐朝的黠戛斯人,生活在金山以北的辽阔草原上,二十年前他们就臣服了西辽,一直向西辽进贡牛羊。

这一次西辽大军东征,借道乃蛮部的领土,乃蛮部不仅提供后勤牛羊支援,还出兵两万人,耶律大石承诺,夺取可敦城后,将给乃蛮部一千里的牧场。

统领西辽大军的主将是西辽枢密院事萧查刺阿不,也是当年跟随耶律大石西逃的两百契丹骑兵之一,也是卡特万之战的重要将领之一,一举击败了塞尔柱帝国为首的西方联军。

跟随他出征的乃蛮部主帅,正是乃蛮部大汗纳尔黑。

萧查刺阿不见天色已晚,便下令道:“全军原地宿营!”

十万大军在方圆数十里的草原上宿营,一座座小帐篷搭建起来,战马系在帐篷旁,一堆堆篝火前坐满了士兵,士兵们大口喝着奶酒,大块啃着烤肉,兴奋地谈论着家乡的女人,一起放肆地大笑。

从高空向下望去,星星点点的火堆一眼望不见头。

疾速向东移,两百里外,十五万联合大军也正浩浩荡荡向西而行,四大部落精锐皆出,八千女真骑兵是整个大军的阵眼,这时,完颜兀术得到了探子从遥远西方带来的情报。

两百里外发现了敌军的主力,完颜兀术冷冷道:“通知所有的军队,大战就在后天,给我打起精神来!”

……

两天后,在乌山北部、薛灵哥河以东的茫茫草原上,两支大军终于相遇了,大旗招展,数十万士兵铺天盖地,号角声阵阵。

两支大军对峙了整整一刻钟,两支军队几乎同时发动了攻势,俨如两片汹涌澎湃的大海从东西两侧迅猛奔腾而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轰然相撞了。

一场史诗般的大战在茫茫的草原上展开了。

……

泉州,十几艘万石海船在两艘军船的护卫下正缓缓入港,这是官船队,也是今年最后一支北归船队,里面也有大量的普通商人搭乘,每个商人都满载货物而归,都期待着能卖个好价钱。

上一篇:回到宋朝当暴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