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472章

作者:高月

消息正式公布后,整个大同城都要沸腾了,百姓们纷纷冲到大街上敲锣打鼓,欢呼声直冲云霄,他们载歌载舞,欢庆让他们终生难忘的这一刻。

但就在大同城满城欢庆的同时,陈庆率领两万骑兵离开大同城南下了,在鄯阳县接上余樱后,返回京兆,结束了他对河东北路的巡视。

不过这次河东北部之战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天气格外关照了女真军,原本期待的暴雪没有来,只下了一场小雪,使完颜喝离撒的败军没有被大雪所困,成功撤退回了燕山府。

直到一个月后,一场暴雪才从草原席卷而来,吞没了整个北方。

……

时间转眼到了十二月中旬,北方已是天寒地冻,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

这时,历时整整两年的京兆城扩建终于完工,将整个城墙向南推进了五里,城墙周长达到了空前的五十八里,成为天下第一大城,甚至超过了大宋旧都汴梁。

这天上午,川陕宣抚使司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竣工仪式,庆祝新城墙的落成。

新城墙前锣鼓喧天,彩旗飞扬,狮子舞、飞龙舞精彩异常,竣工仪式由周宽主持,由陈庆掀开了筑城碑文上的红布,宣布新城墙正式落成。

紧接着还有五千士兵上城操演长矛大阵和弓弩大阵,数万百姓在城下观看。

东城头上,蒋彦先笑着对陈庆道:“卑职之前提议,在汉长安城基础上重建一座新城的奏折,不是殿下是否看了?”

陈庆淡淡道:“看是看过了,但我记得还不止一个方案吧!”

蒋彦先点点头,“对!还包括将北城墙向北再移三里,落在从前唐朝长安城的城墙位置上。”

“向北再扩三里的理由是什么呢?”

“理由嘛!对外可以解释为军营不足,驻扎军队需要,同时因为需要修建一座新的仓城,但实际上,卑职考虑是为以后建造宫殿做好前期准备,至少土地要留出来。”

“蒋参事和赵开谈过了吗?”陈庆又不露声色问道。

“别提了!”

蒋彦先没好气道:“那个吝啬鬼,让他花一文钱都不干,整天哭穷,我知道将来在中原和河北要耗费大量钱粮,所以在东面修新城的方案我已经放弃了,现在我只提两个方案,要么在汉长安城修建新城,要么城墙北扩,实际上在汉长安城修建新城,也是为修建宫殿做准备。”

“两个项目需要花多少钱,蒋参事算过吗?”

“大概框算过,修新城需要四十万贯左右,用十年时间修城,平均每年四万贯,其实并不多。”

“城墙北扩呢?”陈庆又问道。

“城墙北扩三里大概需要八万贯钱左右。”

陈庆眉头微微一皱,“可是我们城墙南扩五里也才花了五万贯钱。”

蒋彦先解释道:“殿下别忘了,南城墙利用了原来的大量城砖,而北城墙不拆除,只是在三里外再修建一座新的城墙,需要大量砖块,还要征收大量农田,比南面多了不少,所以肯定要比南城墙耗费更多的钱。”

陈庆沉思良久道:“我原则上同意第二个方案,在三里外修建第二座北城墙,修建汉长安新城耗钱太大,将来再说,这次我从大同得到二十万斤粗银和三万两黄金,修新城墙的钱就从这里面出,我来和赵开谈,你再提交一份奏折,还是以修建新军营和仓库的名义,宫殿的方案一个字都不能提到。”

蒋彦先大喜,连忙道:“卑职明白了,明天就着手写奏折。”

这时,城墙上演练结束,四周响起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喝彩声,陈庆也笑着鼓掌。

他又对蒋彦先淡淡道:“奏折先别急,等我说服了赵开再着手。”

第九百一十五章 换地

说服财神爷赵开只是一个借口罢了,陈庆是事实上的统治者,财权岂能不在他的手中?不过陈庆也并非独裁者,他把君相之权分得很清楚。

他建立了两座财库,一座叫司库,也就是川陕宣抚使司的钱财物资库,所有的税赋收入、采矿铸钱收入、官方租赁、转让,官商贸易等经营收入等等,都计入司库中,财权由内政堂掌控,财税司参事有审核权。

正常的军费支出、政务俸禄支出、教育支出、赈济支出等等,都从司库中支出,预算内的正常支出不需要陈庆审批,内政堂审批通过后即可实施。

但预算外大额支出,比如某地爆发蝗灾、水灾之类,需要赈济百姓,这种支出就要陈庆批准,陈庆不在则由王妃批准。

另一座钱财库叫做府库,是雍王府的钱财物资库,收入只有两块,战争收入和海外贸易收入,府库由陈庆掌控,财税司代为管理。

府库一般用于战略性支出,战略性支出范围比较广,比如一百艘万石大海船是属于陈庆和郑平私人所有,可不能无偿征用,最后陈庆和郑平作价三千贯一艘卖给了府库,作为府库的资产,正常情况一艘万石海船就要万贯以上,还要很长时间建造。

战争支出也属于战略性支出,战争支出和正常的军费支出不是一回事,平时士兵的俸禄是两贯钱一个月,减免赋税,退伍时还有土地奖励等等,可一旦进入战时状态,士兵俸禄就要变成四贯一个月,增加的两贯钱就是战争支出。

还有征用百姓运送物资,征用民间医师等等都要花钱,这些也是战争支出,还有伤残和阵亡将士抚恤,士兵的奖励等等,也属于战争支出。

这次蒋彦先提出的城墙北扩,按理应该由司库支出,作为军费支出的一部分,但因为金额巨大,耗资八万贯,司库承担有点吃力,加上这次攻打大同府收入颇丰,所以陈庆便特批为府库支出。

府库才是陈庆经略川陕的真正根基,用赵开的话说,府库是他们的老底,里面究竟储藏了多少财富,一直是最高机密,只有陈庆和几名内政堂参事知道。

光攻灭西夏后,便夺取了。

整个西夏百年积累的财富,虽然西夏官库钱财不多,但几百名权贵的财富全部成了战利品,还有各种天量物资,扣除战争开支后,都进了府库。

还有这次攻下大同府,大同府是辽国西京,金国的战略重地,尽管大部分金银和珍玩都被金国运走,但剩下的金银就折合一千五百万贯以上,还有铜钱八十万贯,再有女真抢掠蒙兀商人的钱财没有来得及运走,被宋军缴获,这部分有两百三十万贯,用来作为犒赏士兵以及攻打河东北路的战争开支。

另外还有大量物资,生铁六百万斤,铜四百五十万斤,羊皮百万张,布匹八十万匹、绸缎十万匹,还有帐篷、木材、药材、皮毛等物资数不胜数。

再有就是粮草、羊肉、奶酪、羊油、羊酒等物资是直接进入粮仓,不属于钱财物资,而兵甲则箭矢进入兵器库,都不属于钱财物资。

当然,京兆的府库和临安的内库又不一样,临安的内库是天子的私人财产宝库,而京兆的府库则属于国有,有点像储备库,只不过审批权是在陈庆手中,不需要经过内政堂批准。

至于陈庆个人的财产和这两座仓库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自己的小金库,有自己的不动产,在云阳县有一座三千亩的庄园,在京兆城还买了三座五亩宅,又在新开辟出的南城拥有两百亩临街地皮,这是一种高官福利,军队统制以上,文官五品以上,都会得到新城的土地赏赐,面积不等。

黄昏时分,陈庆回到了府中,距离过年还有半个月,家家户户都在忙碌过年,陈庆府中也不例外,不过他们家里还有两个特殊的‘病人’,一个是赵璎珞,她挺着一个大肚子,待产期大概就是这几天,刘医师已经搬进了陈庆府中,另外一个就是余樱了,从河东北路回来不久,她便有了身孕,这让流产过的余樱喜出望外,小心翼翼的保养。

陈庆和往常一样,回到自己内书房坐下,不多时,妻子吕绣给他送来一盏茶,陈庆的内书房是不允许使女仆妇进入,一般都是余樱替他打扫奉茶,如果是吕绣端茶进来,说明妻子有事情找自己。

陈庆端起茶盏喝了一口道:“璎珞什么时候生?”

“就这两天了,刘医师说胎位比较正,顺产没有问题,两个产婆都请好了,都已准备好了。”

陈庆迟疑一下道:“明天我可能要去趟咸阳,晚上才能回来。”

“夫君放心去吧!我会安排好。”

停一下,吕绣又笑道:“其实我是有事情和夫君商议。”

“什么事?”

“就是我们对门的一排仓库,东主姓鹿,夫君还记得吗?”

陈庆当然知道,他们后门出去是一条河,河对岸是一条小街,铺着石板,比较幽静,整个小街上是一排仓库,而仓库的北面便是京兆城三大瓦子之一,西北街瓦子。

妻子说的就是小街上的仓库,占地约十亩左右,是一个长条型,仓库主人姓鹿,汉中人,他的仓库正对王府的后墙,陈庆便一直考虑把这片仓库买下来,修建成房舍,但这位鹿东主怎么也不肯答应。

“怎么,那片仓库他愿意卖了吗?”

吕绣点点头,“他今天找到刘管家,他想和我们换一块地,夫君不是在南城那边分两百亩土地吗?他想和我们换南城门的临街土地,十亩换五亩,他可能是想开一座酒楼。”

陈庆笑道:“这位姓鹿的商人算得很精啊!南城门那边临街土地多值钱,至少是他这边的四五倍,修建酒楼的话,他要发了,不过这位鹿东主用十亩换五亩,还没有狮子大开口。”

吕绣很无奈道:“关键是我们真的需要后面那片土地,可以给刘医师修一座药铺,她就搬过来,随时可以来我们府中,再修六七座院子,乳母家也可以搬过来,方便她们照顾自己家庭,看起来好像是这位鹿东主占了便宜,其实也不尽然。”

陈庆微微笑道:“可以交换,你给刘医师说过了吗?”

“她现在有三个女徒弟,原来的铺子还不到一亩,太小了,我给她三亩地,她很高兴的答应了!”

陈庆府上这位刘医师是京兆城最有名的女医师,陈庆本想请她为王府专用医师,但对方不肯答应,她的病人极多,她不可能为了陈庆一家就丢下别的病人不管。

如果按照陈庆的性格,如果不肯就算了,自己再换一个家庭医师,但问题是,陈庆对这个刘医师也十分信赖,他的长女陈雪是早产,一般都会夭折,但在她的精心医治下,不但活了下来,现在还很健康活泼,是陈庆的心头宝贝。

还有几个妻子都能顺产,和刘医师的关系极大,要知道宋朝时女人很容易难产,稍微胎位不正就生不下来,然后一尸两命,生孩子就是女人的鬼门关。

但刘医师独创的胎位锻炼法,使陈庆的妻妾基本上都能顺产,凭这一点,陈庆就对这位女医师足够信任,土地不是问题,关键她的药铺在自己王府旁边,既然不影响她对外看病,也随时可以过来,一举两得。

“让管家尽快置换吧!另外修房时再顺便修一座小桥,我们过去也方便。”

“我知道了,那我今天就给管家说,先把人找好,过了年就开始动工。”

“可以,这件事你就别费心了,交给管家去做。”

第九百一十六章 织造

次日一早,陈庆出发前往咸阳,此时京兆城外已一片冰雪世界,但官道上依旧人来人往,地面的积雪被踩得一片泥泞,陈庆是坐马车而去,数百名士兵护卫着三辆马车,陪同陈庆前往的高官还有蒋彦先和匠作署署令周成栋,周成栋便是周宽的长子,在甘泉堡时便负责管理兵器库。

渭河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官府在冰面上铺上临时浮桥,又撒上稻草,这样就方便往来行人走过渭河,之所以要做临时浮桥,而不直接在河面上撒一层稻草,这主要是河面和地面还有至少六七尺的高度,人下不去河面,大车更不行,如果没有渡船,那就必须要搭建浮桥。

队伍驶过了渭河,沿着咸阳大道继续西行,中午时分,队伍抵达了咸阳。

咸阳县人口有近二十万,和其他几个京兆府的县一样,都是以手工业为主,咸阳这边主要以造纸和纺织业出名,仓储也很发达,主要是京兆房租太贵,大量胡商便在咸阳租房做仓库。

陈庆今天是来视察官办第三纺纱坊,在咸阳县有上百家织造工坊,官府的三座工坊占据了规模前三。

陈庆今天要视察的第三织造工坊,并不是规模最大,但这家工坊却在试验新产品,纺绵。

长期以来,南方纺丝织绸,北方纺线织麻,但在一个月前,从巴蜀运来了十万斤绵,也就是木棉。

这是从泉州运来的货物之一,是一名商人这两年用低价从琉球岛百姓手中收来,但在年初,这名商人因走私生铁去南洋而被泉州官府抓捕,被判处死刑,他的货物也全部被官员没收,包括两艘万石海船和大批茶叶、瓷器,以及十万斤绵,这些货物便被陈庆带走了,直到半个月前才从成都运到京兆。

绵在北方可是奢侈品,主要用来做冬衣填充,每个官员每年冬天会有半斤绵作为福利,宣和年间,在东京汴梁,一斤绵要卖十几贯钱,是和鸭绒、羊绒一样的奢侈品。

十万斤木绵,陈庆将一部分作为福利发给了官员们,其他则储存起来,另外再拿出一千斤作为试纺。

之所以把纺绵放在第三织造工坊,因为是这座工坊在纺线织布的同时,也织造一种特殊产品,白叠布,白叠布就是棉布,棉花从波斯大食等地引进,一直在高昌种植,当地人便用棉花织布,叫做白叠布,早在唐朝时就作为贡品进献给了皇宫。

相对于棉花,陈庆更看重木棉,因为棉花会和粮食争地,而木棉不会。

织造工坊的大管事叫做顾新,长得很壮实,年约五十岁,汴梁人,曾在官办织造工坊做过管事,经验非常丰富。

顾新在工坊大门前迎接陈庆的到来,陈庆还是第一次来到这座织造工坊,他打量一下工坊问道:“这里面有多少人?”

“回禀殿下,有一千二百人,基本上都是女工。”

陈庆一怔,“有这么多人?”

顾新笑道:“里面实际上分为纺线和织布两个部分,各有六百人,纺车和织机各有一千部,实际上,我这里还算少的,最大的第一织造有三千人之多。”

“是我孤陋寡闻了!”

陈庆走到一间大屋前,听见里面传来‘咔!咔!咔!’的机轴声响,他探头从窗外看了看,里面摆放着至少一百架织机,每张织机前就有一个小娘子在专注地低头织布。

“都是本地小娘子?”陈庆笑问道。

顾新摇了摇头,“本地的小娘子喜欢去京兆大户人家当使女,不愿意来这里织布,现在咸阳纺织行的女工基本上从两个地方来,之前是西夏女子,但现在大部分都出嫁,或者分流去外地了,基本上看不到,然后便是中原涌来的百万难民,他们是是现在各行各业招募的主流,我们这里九成以上女工都是她们,一天干五个时辰,管一顿午饭。”

“那她们能挣多少?”

“这个……每个人不一样,看熟练程度,有的女工一天能挣三四百文,有的女工只能挣七八十文,我计算过,平均一百五十文一天,这个收入对于小娘子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我们这里有一个姓杨的小娘子,汝州人,父母年纪都大了,兄长当过宋军,腿有残疾,一家人就指望她挣钱养活,她是我们这里最熟练的女工之一,纺织白叠布,纺的线非常均匀,织出的布也十分密实,才十六岁,一天就能挣四百文,她一天都不休息,一个月挣十二贯,把全家养得很好,她还准备在咸阳买座院子,奉养父母。”

陈庆知道底层百姓寿命都不长,一般也就活到五十余岁,四十多岁就算年纪大了,有个兄长,十六岁奉养双亲也很正常。

“这个姓杨的小娘子在哪里?我倒想见见她。”

“她就在殿下要去的新纺堂,小人调了一批最能干女工纺织木棉,她就是其中之一,当然,我还是按每天四百文的工钱给她。”

陈庆欣然道:“看看去!”

……

“现在木绵花能出布了吗?”陈庆又问道。

顾新苦笑一声,“如果可以的话,卑职建议用木绵花做被褥、做棉衣,织布还是考虑细麻比较好。”

“为什么?”

“纺线太难了,它的絮比较短,很难成线,必须要用手搓成细线,费时费力,织成布倒很不错,但价格会很贵,甚至和绸缎差不多了,无法普及。”

陈庆想用木绵花做成绵布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寻找一种位于绸缎和麻布之间的中档布料,细麻还是粗了点,至于粗麻布,只能做麻袋,根本就不能当衣料。

宋元时期大规模推广的棉布是最合适的,但种棉花需要占用太多的耕地,所以陈庆才考虑木绵,但顾新说制作成本比丝绸还高,这就让陈庆有点难以接受了。

“没有办法解决纺线难的问题吗?”陈庆沉声问道。

“目前正在想办法,但比较难。”

陈庆心中顿时变得有点沉甸甸,以顾新这样的行业元老都说难,估计希望不大了,木绵始终没有火起来不是没有原因的,最后才成了棉花的天下。

“先去看看吧!”陈庆语气已经没有刚才那样轻松了。

……

新纺堂位于最边上,还在外面,便听见里面传来一片笑声,甚至还有欢呼声。

顾新的脸顿时黑了下来,平时都安安静静,怎么现在关键时刻吵闹起来了。

他重重咳嗽一声,里面的欢笑声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有人喊道:“大管事来了,快告诉他领赏!”

蒋彦先悄悄对陈庆笑道:“好像是有什么好事。”

陈庆点点头,他也感受到了。

第九百一十七章 建议

走上大堂,只见大堂上摆放着二十架脚踏式纺车,最东面的角落还有一架大型的花楼织机,里面都是十五六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小娘子,一共二十人,她们就是从一千多人中挑选出来的最心灵手巧之人,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技术骨干。

上一篇:回到宋朝当暴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