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422章

作者:高月

他眼珠转得飞快,怎么把这二十份《京报》搞到手?稍稍思索片刻,有办法了。

贾应芳上前陪笑道:“县君把这几份报纸拿给卑职处理吧!我有办法让县君给秦相公一个交代。”

王薄精神一振,“你有什么办法?”

贾应芳小声道:“库房里不是堆积了几千份旧的邸报吗?卑职把它一把火烧掉,冒充收缴的《京报》,然后这些报纸也一起烧掉,留几张没有烧尽的边角,我们就向秦相公汇报,收缴了三千份《京报》,公开烧毁,若秦相公不信,派人来查看,那几张没有烧尽的报纸边角就是证据。”

王薄鼓掌大笑,“妙计!我们这就动手。”

贾应芳吓一跳,真烧了他怎么捞好处?他连忙道:“这件事县君暂时不要出面,会引起很多人注意,人多口杂,卑职担心会传到秦相公耳中,不如让卑职来烧,等烧完后县君再出面,拉一些百姓来围观,装装样子。”

“行!你来处置吧!”王薄一挥手。

贾应芳连忙拾起报纸,心中暗喜,两百贯钱到手了。

就在这时,弓手都头马颂飞奔跑来,连声道:“县君,好消息,查到眉目了。”

王薄自己不会去查,他却把事情丢给手下去查,弓手都头就是武松那个职位,县公安局局长,马颂确实有点本事,真给他查到一点眉目。

“查到什么眉目?”王薄心情已经变好了,浑身的困倦一扫而光。

“县君,请看!”马颂将一本书递给王薄。

王薄接过书瞟了一眼,“《猴王闹天宫》,什么意思?”

旁边贾应芳一惊,连忙不露声色抽出一张报纸,放在桌上。

马颂连忙道:“《猴王闹天宫》是《京报》上的连载小说,印这本书的人,一定就是印《京报》的人。”

王薄一拍脑门,大喜道:“是哪里印的小说?”

“书上写得有,博文印刷馆,小人知道,就在吉前街。”

“把弟兄们都带上,现在就去抓人。”

贾应芳见王薄根本就不看报纸,又悄悄把报纸收回来,十贯钱呐!

“县君,不如我们兵分两路,卑职去烧报纸,县君带人去印刷馆!”

“可以!”

王薄对烧报纸不感兴趣了,他要抓人,抓到人他就可以彻底交差了。

“我们走!”

片刻,王薄骑着马,带着数十名弓手向吉前街方向奔去……

博文印刷馆不大也不小,但在印刷界还是有点名气,否则都头马颂就不会知道它了。

印刷馆的东主叫做胡渊,字博文,印刷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个近六十岁的老者,人和店铺都是从汴梁迁到了临安。

当数十名弓手从大门冲进来,将他按倒在地,老胳膊差点掰断了,吓得胡渊魂飞魄散,大喊道:“我没有犯法,你们干什么?”

这时,王薄走了进来,打量一下,店里只有一个穿蓝色布衣的年轻人,还有几名伙计,都惊得目瞪口呆。

王薄心中得意,用手中的书在胡渊的脸上重重抽了一下,冷冷问道:“这是你印刷的?”

胡渊看了一眼书封面,点点头,“是!”

“托你印刷这本书的人在哪里?他是朝廷通缉的重犯,你若是他同伙,也要全家抄斩。”

王薄信口胡说,他压根就不知道对方姓什么,叫什么,还朝廷重犯呢!

但胡渊被吓着,当初他接这个印刷活的时候就知道有风险,只是对方的开价让他无法拒绝,他才接下。

这会儿胡渊保命要紧,连忙道:“他住在高升客栈城南分店,你们去一问就知道。”

王薄大喜,又追问道:“他叫名字?”

胡渊一怔,连对方名字都不知道,还通缉个屁啊!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被这位出了名的混账知县给骗了。

但话已经出口,他只得恨恨道:“他也姓胡,叫做胡尊容,有两个随从,好像会点武艺,你们自己要当心。”

“那本书的刻板交出来,就没你事了。”

“那本书的板子是他们自己带来的,报纸才出来几天,我怎么来得及刻?”

王薄想想也对,他不甘心,又敲诈了十两银子,这才带着手下向南城门方向奔去。

等对方走了,胡渊才对旁边穿蓝衣的年轻人道:“胡老弟,抱歉了!”

王薄要抓的胡尊容就是旁边这位蓝衣年轻人,要找的印刷板子,也整地的码放在桌上,因为书卖得火,胡尊容还想追加印刷五千套,正在和胡掌柜谈价钱呢!王薄就冲进来了。

“胡掌柜,这位是谁啊!做事情虎头蛇尾的。”

胡尊容当然是化名,他真名叫胡云,是京兆报馆派驻临安的管事,全权负责《京报》在临安的发行,他还要印两万册《猴王闹天宫》,这本书在京兆大火,估计临安也会火爆,卖书的获利已经超过报纸了,杨天放当然也很关注这本书。

胡渊叹口气,“他是钱塘知县,秦桧的内侄,叫做王薄,临安很出名的花花公子,也是个混帐知县,你也看见了,他连十两银子都不放过。”

“没事,十两银子损失我们来负担,你刚才没出卖我,很仗义了。”

胡渊着实不好意思,连忙道:“我刚才说了你的住处,不要紧吧!”

胡云微微笑道:“那家客栈只是用来掩人耳目的,开两间空房而已,我实际上不住那里。”

胡渊松了口气,“你们要当心,我估计他们不是为印书而来,一定是寻找报纸,你们的报纸这两天已经让临安天翻地覆了。”

胡渊不是傻子,他知道对方一定就是《京报》的发行者,否则怎么会有《猴王闹天宫》的全套板子呢?

胡云也意识到自己印刷书太急促了,现在报纸正在风头上,结果给了对方一条线索。

他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道:“板子我先拿走,等风头过了,我们再继续合作。”

胡渊拱拱手,“这也是我要给你们的建议,先避避风头,印书的事情以后再慢慢谈。”

胡云立刻把后院喝茶的两名手下叫来,三人收拾了雕板,顾一辆牛车走。

第八百一十三章 交换(上)

进入二月后,便是早春时节了,大同府开始热闹起来,从辽东押来的汉人奴隶都陆陆续续抵达大同府,双方约好三月初一交换重要人质,但之前先交换奴隶,距离现在还有十天。

这次除了贵族交换外,还有就是被俘士兵交换被掳的汴梁汉人奴隶,一共有四万七千五百人,不光是普通百姓,还有外戚、官员和他们家人,十年时间,外戚和官人基本上都死掉了,他们的子女后代也被视为奴隶。

当年共掳走十几万人,大部分都经受不住辽东的严寒气候,十年间陆续死掉了,只剩下三成,都是熬过来的汉人。

这次负责交换的金国代表是太师完颜宗磐,完颜宗磐是金太宗完颜晟的长子,完颜晟在晚年曾经想改革勃极烈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让完颜宗磐登基为皇帝。

但改制遭到了完颜宗峻、完颜粘罕等人的强烈反对,只能作罢,最终让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嫡长孙,完颜宗峻的长子完颜亶继承了皇位。

不料完颜亶登基后,立刻推动改制,完颜宗磐坚决反对,如果不改制,将来很可能会是完颜宗磐的儿子登基,可一旦改制,便再也没有机会了。

不过绝大部分宗室都赞成改制,完颜宗磐独木难支,金国最终废除了勃极烈制度,改为汉人的三省六部制,这就意味着金国的皇位将来是子继父位。

天子完颜亶待宗磐也不薄,封他为宋国王、太师,掌三省大权,完颜宗磐也只得面对现实,老老实实做臣子。

这天上午,最后一批汉人奴隶一万一千人抵达了大同,同来的还有完颜昌,得到消息,完颜宗磬急忙到城外迎接完颜昌的到来。

他们二人是金国中的主和派,同时也是政治盟友,对抗完颜宗峻、完颜宗干、完颜粘罕和完颜兀术的主战派。

完颜昌已经被罢免右相资格,他的三省事也被完颜宗干取代,现在出任左都元帅,取代粘罕主政河北,他这次过来是为了接收战俘,他说服了天子,这批三万女真战俘将留在河北。

“挞懒已经急不可耐了吗?”

完颜宗磐哈哈大笑,上前和完颜昌拥抱。

两人见了礼,完颜昌苦笑道:“我怕夜长梦多,某人也在打这批战俘的主意,我不能大意。”

“兀术吗?”完颜宗磐笑眯眯问道。

完颜昌点点头,“他说自己女真军兵力不足,要求补充三万女真军,可你也知道,朝廷的嫡系女真军只有十五万合扎猛安军,其他都是杂军了,兀术不会不知道,他的意思不就明摆着吗?他要这三万人,可这三万人本身就是河东女真军,是我的属下,我怎么可能给他。”

完颜宗磐眉头微微一皱道:“我们女真兵力有这么严峻了吗?”

完颜昌叹口气,“我们女真人口才五十万人,灭辽国后,增加到五百万人口,号称兵力三十万,但真正的女真军是合扎猛安军,他们是天子亲卫军,不参加作战,剩下的十五万人这十年来增少减多,兀术那里八万,我那里两万,只有十万人了,剩下的军队要么是东胡军、漠北军、要么是签军,这三万女真军战俘就弥显珍贵!”

“你后来那个建议,天子是什么态度?”

完颜昌是支持交换被俘士兵,因为被俘都是河东女真军,是他的军队,所以他坚决支持用奴隶换战俘,但完颜昌却反对用宋朝皇帝换完颜粘罕,他想极力说服天子,只是他的势力斗不过军方,最后没有成功。

不久前他又提出一个新建议,和宋朝朝廷交换人质,理由也很光明正大,陈庆只是一个地方官,怎么有资格和金国交换人质?

要逼迫宋朝朝廷把粘罕、银术可以及万夫长高官们拿到手中,然后两国来交换,完颜昌相信宋朝天子绝不会希望先帝回去。

完颜昌这个建议的亮点,就在于他摸透了宋朝天子的心思。

完颜昌摇摇头,叹息道:“宗峻和兀术坚决反对,在天子那里没有通过。”

这个结果在完颜宗磬的意料之中,完颜昌怎么可能是军方的对手。

“那天子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向西还是向南?”完颜宗磬又问道。

“天子的意思是向南,先捡软的捏,收回江淮,掠夺江南一带,增加财力,这完全就是兀术的意图嘛!我怀疑天子是不是和兀术暗中达成什么交易了。”

“你是指……粘罕?”

完颜昌点点头,在粘罕的事情上,兀术是向粘罕背后捅了刀子,粘罕才被迫放弃河北,转战陕西路,最后全军覆灭。

完颜昌是知道一点内幕消息的,兀术暗助了天子,那么天子怎么回报他,显然是同意他的方案,对宋朝强硬,至少夺回江淮。

但这就和完颜昌的思路背道而驰了,完颜昌是希望和宋朝朝廷和解,然后集中兵力和资源对付陈庆。

沉思片刻,完颜昌冷笑一声道:“由他们去吧!等他们撞得头破血流再来找我。”

……

二月二十日,三万一千四百名女真战俘被押解到太原府,每个人穿着粗布灰麻衣,基本上什么都没有,这些战俘一直在矿山服役,时间最长的一批已经有三年。

临行时,陈庆对他们训了话,告诫他们,战场上打打杀杀没有关系,但他们如果再敢欺凌百姓,一旦抓捕立斩不赦。

三万多名战俘都被打理得规规矩矩,但还是按耐不住内心的狂喜,他们终于要回家了,不过,如果他们知道要去河北的话,恐怕很多人都不愿走了,矿山虽然辛苦,但能吃得饱饭,更重要是不用担心生命安全,可一旦重新返回军队,重返战场,那是要丢小命的。

宋军在太原城以北八十里处,距离赤塘关约二十里,扎下了两座大营,两座大营都是按照五万人的标准扎营,由刘璀率领五万大军应对这次置换,另外在太原府和汾州还有五万驻军,也就是说,如果金国想制造危机,那么宋军可以迅速调集十万大军应对。

这次置换的主官是参事周宽,之所以派他来,也是因为他应对了近九十万从中原地区涌来的流民,经验丰富,安置四万七千余人更不在话下了。

除了周宽,还有三百多名官员协助,以及两百名医师,还有大批粮草物资。

周宽的副手是知客署署令王秋,他很快将率领几名官员北上确认。

上午时分,一名骑兵骑马飞奔而来,将一份情报交给周宽,这是赤塘镇发来的情报,情报告诉周宽,大批汉人百姓抵达赤塘镇北面,足有数万人之多,有一万金兵看守,没有其他重兵。

有了这份情报,周宽就像有了眼睛一样,心中大定,随即派王秋带着手下北上协调。

望着王秋背影远去,一名官员担心道:“金人不可信,会不会出问题啊!”

周宽淡淡道:“交换三万多名战俘,金兵内部没有矛盾,应该不会有问题,我担心的是交换先帝,恐怕会节外生枝,那时我们才要格外小心。”

第八百一十四章 交换(下)

二月二十五日,按照双方商定的办法,在赤塘关前用木栅栏搭建了两条通道,一条为进,一条为出。

辰时正,也就是上午八点正,交换正式开始,一名女真官员过来引导战俘走右边通道进入赤塘关,同样,王秋则负责引领宋人被掳百姓从赤塘关出来,走左边通道。

其实双方主要是怕引起骚乱,并不担心对方会搞什么名堂,毕竟真正的交换是三月初一的第二场,那才是重头戏,今天不过是小人物的交换。

这时,一名宋朝官员扶住着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出来了,他情绪十分激动,一边走一边哭,都快瘫软了,完全靠官员扶持才走出来。

后面跟着一个老太太,也是一边走一边抹泪,被儿子搀扶着,后面还有一个年轻妇人抱着孩子,这是一家人。

在他们后面,开始有一群群百姓出来了,男女老少都有,基本上都是家庭,个个衣着褴褛,面带菜色,互相搀扶着,跌跌撞撞向前走。

每个人都在哭,不停地抹泪,当他们走出栅栏,看见前面大宋旗帜,还无数气势威武的宋军士兵,很多人开始失控了,有的全家抱头痛哭,也有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悲伤传染,哭声一片。

一名男子跪在地上,低着头,泪水扑簌簌下落,哽咽着大喊:“爹,娘,孩儿终于回家了!”

后面的人越来越多,士兵们连忙上前,把情绪失控的百姓搀扶着离去。

不远处站着几名报馆的画匠,把这一幕伤感的情形都绘画下来。

人群中还不少单身女子,都是结伴而行,她们基本上都是宫女或者嫔妃,按照双方敲定的细节,所有的女人都要释放,这里面包括宫女和嫔妃以及她们的子女,她们都要视为普通百姓释放。

交换足足进行了一个多时辰,最后走出来的是王秋和几名官员,赤塘关的大门轰然关闭。

旷野里都是浩浩荡荡的队伍,宋军士兵护卫着四万七千多名被掳百姓向二十里外的大营而去。

他们将在这里休整三天,恢复一下身体,然后前往太原城。

他们的安置地也是太原城,太原城当年城破后遭到金兵大屠杀,迄今人口还不足原来的四成,大量房屋空置,四万七千百姓到来,正好填补了太原城人口的不足,也省得他们长途跋涉了。

数万百姓住进了大营,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每家一顶帐篷,如果都是单身,那么五人一顶帐篷,如果是带孩子的单身妇女,那三对一顶大帐,考虑得非常周全。

不需要他们做饭,每天都会有三顿饭供应,现在是早春二月,天气还没有到暖和的时候,夜里还有点凉,每人提供一张羊皮,一身衣服,一床被褥,这次金国格外苛刻,所有百姓什么都不允许携带,只能穿着破衣破裙,每个人连一文钱都没有。

就算这样,也挡不住数万百姓渴望回家的心情,宁可什么都放弃,只有能回去,哪怕是光着脚也要走回自己的故土。

上一篇:回到宋朝当暴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