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 第413章

作者:高月

陈庆在张妙的陪同下,在数百骑兵护卫下巡视大营的情况,这时,他来一座官方大营,却意外地遇到了晁清。

晁清是第一批援助商州的官员,他和同僚一起,协助数十万百姓从商州迁徙到郑县,此时正是午休时间,他独自一人坐在大帐内写着什么,写得十分专注,丝毫没有注意到一行人走进大帐。

直到张妙咳嗽一声,晁清才惊觉抬起头。

“啊!郡王来了。”吓得晁清连忙起身。

陈庆微微笑问道:“午饭吃过了吗?”

“刚才简单吃了一个馒头。”

陈庆点点头,看了一眼桌子又问道:“在写什么?”

“这个……”

晁清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卑职有些思路。”

“什么思路?”

“就是……安置百姓的思路。”

陈庆拉过一张椅子,示意晁清也坐下,亲兵们给张妙也搬过一张椅子。

陈庆笑眯眯道:“我们闲聊几句,你给我说说,你的思路是什么?”

晁清点点头,“那卑职就从关中说起。”

“你说!”

晁清整理一下思路道:“上次会议纪要中说,要在关中安置五十万人,理由是绍兴五年和宣和五年人口对比,关中人口少了七十余万,但卑职从上次清理田产的报告中就知道,关中种田的农民其实已经不缺了,缺失的是城里的人口,准确说是手工业者缺乏,以前很有名的咸阳的纸,临潼的瓷,高陵的大酱,醴泉的酒,现在都没有了,或者说已经不出名了,还有军器监,以前西军的军器监,工匠带家属就有二十余万人口,现在才六万人口,还有京兆城,宣和五年的京兆城有五十万人口,现在只有三十万,少了整整二十万,酒楼、茶馆、书肆、客栈等等,连从前的一半都不到。”

“所以你的思路就是往城里安排人口?”

晁清点点头,“卑职的思路就是趁这个机会,扩增京兆人口,可以再修建一道外城墙,这样京兆城就扩大了。”

陈庆沉吟不语,张妙知道陈庆的心思,他还是想迁都到汴梁,张妙劝道:“晁参军说得有道理,京兆是我们的根基,我们有必要把它建牢固,打扎实,说不定几十年后,我们还会迁回京兆。”

陈庆点点头,对晁清道:“你先把建议书写出来,提交给蒋参军,蒋参军觉得可行,再进行内政堂讨论。”

第七百九十五章 巡视

没有谈多久,陆续不少百姓来领粮食,晁清和同僚们开始忙碌起来。

陈庆离开大帐,没走多远,便看见一家人在大帐门口围在火炉前吃饭,老老小小有七八口人。

陈庆笑着走上前,只见火炉上有一口锅,锅中水已经煮沸,一名妇人正将调好的面糊糊挑进锅内,煮成了面疙瘩。

这种吃法比较常见,也比较简单省力,四个小孩子已经开始吃了,大人还在等下一锅。

为首老者虽然不是认识陈庆,但他见过陈庆身后的张妙,他连忙起身行礼。

一名亲兵给陈庆摆来一个小凳子,陈庆坐下笑问道:“吃这种面糊糊有没有配菜?”

“有菜!”

一名小孩夹起碗中的长条笑嘻嘻道:“我娘腌的萝卜,最好吃!”

“阿文,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快吃面吧!”

老者歉然道:“让官人见笑了。”

陈庆点点头,“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是光州光山县人,我们先出来,等秋收后还会有更多人的出来。”

“老丈不等秋收再出来吗?”

“我们家不种地,住在县城内,以做酱为生,伪齐军杀来时,我们全家都逃了,等后来回去,两百多口酱缸被砸得粉碎,房子也被烧了,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出来逃生活,听说川陕这边可以免税,盐粮都便宜。”

陈庆笑道:“那首陕西歌不对的,盐可不止三五文,要四十文一斤。”

“我知道,四十文一斤也很便宜啊!我们那里要三百文一斤,差距太大,我们家一小麦也要两百文,这边一斗小麦只要二十文,早知道,我们早就过来了。”

陈庆又道:“你们家是做酱的,你们可以去高陵县,高陵的大酱很有名,会做酱的人很受欢迎,你们先去别人作坊做几年,攒点钱后就可以自己做了,过几年后,你们就会从彻底翻身了。”

“借官人吉言,我们就去高陵县,若能活下去,我们就定居在关中了。”

……

陈庆没有打扰一家人吃饭,离开难民大营乘坐马车向码头而去。

“难民一天的救济口粮有多少?”马车里,陈庆问道。

“成年人每人一斤半麦子,孩童一斤,基本上家家都有小的石磨,如果没有石磨,可以去磨场排队磨面粉。”

陈庆想了想又道:“我在路上考虑,还是以工代赈比较好,把青壮集中起来干活。”

“如果要长久的话,肯定要以工代赈,不知可以让他们做什么?”

“疏浚河道!”

陈庆毫不犹豫道:“我们要发展航运,疏浚河道就是当务之急,冬天把农民组织起来兴修水利,那么疏浚河道就由青壮难民来做。”

“卑职明白了,卑职今天就开始统计人数。”

陈庆又道:“要记住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我们的赈济只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他们要想过得好一点,那就得出力干活,我们绝不养懒汉。”

“卑职记住了!”

“我要直接去华阴县,郑县大营这边就拜托张公了。”

张妙一怔,急问道:“昨晚骚乱的事情,郡王不过问了吗?”

陈庆摇摇头,“朝廷内斗的破事我不关心,依我的性子,一个不留全宰了,张公全权处理吧!要杀要放,你自己决定。”

张妙苦笑一声,郡王怎么可能不关心朝廷内斗?他交给自己处理,不等于他不想知道内斗的内幕,最后的报告自己还是要提交。

……

陈庆在郑县的巡视只呆了半天,随即继续乘船东行。

相对于江淮的难民,陈庆更看重中原的百姓,可以说,江淮的难民涌到商州来是一次意外,但中原的难民涌来就是陈庆可以引导的结果,军队夺取陕州,拿下渑池县,打通了崤函古道,就是希望把中原百姓引到陕西路来。

川陕是陈庆的根基,他必须要把根基夯结实了,才能继续向东扩张。

把基础夯结实,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口,如果要等人口自然滋生恢复,那最少也有几十年时间,陈庆可等不了,那么从中原借人口就至关重要了。

中原人口的安置去处主要是陕中和陕北,汉中地区原本也一个安置处,但汉中地区留给了安置军队家属。

余莲这两天比较收敛,她也知道丈夫白天要忙于公务,她便放弃了各种引诱陈庆的计划,变得很乖巧地照顾丈夫的起居,衣裙也穿着整整齐齐。

余莲端一碗参茶放在陈庆桌旁,此时陈庆正在细看周宽写来的初步报告,这是昨天刚刚才收到的报告,让陈庆有点头大的是,他们刚刚把五十万难民迁徙到华阴县,陕州那边又积累了二十万人,有点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啊!

“官人遇到烦心事了?”余莲在一旁抿嘴笑道。

陈庆搂过她的腰,让她坐在自己腿上,苦笑道:“你来给我出出主意,刚刚才来五十万人,结果又来了二十万人,你说怎么办?”

余莲搂着丈夫的脖子,在他脸上重重亲一下笑道:“官人不是说,人口越多越好吗?”

“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平衡,我们把中原人口都抽空了,将来我们拿下中原,中原那边就没有人了。”

余莲想了想道:“我家就是延安府人,以前我娘最恨的就是人口太多,天天抱怨别人跟她抢水,她说人口一多,什么都要争抢,什么东西都贵,所以夫君说要往陕北迁徙人口,我觉得他们不会久呆的,那边太缺水了,等中原也一样的税赋,一样的盐价和物价,迁徙到陕北的人保证一个个都跑回中原。”

余莲一番话让从陈庆心中释然,自己确实想得太多了,百姓又不是傻子,哪里活得好,他们自然就往哪里走,根本就不由官府控制。

他的手已悄然伸进她的衣裙,“你说你们家乡缺水,那你的肌肤为啥这么娇嫩,应该很干才对啊!”

余莲已经感受到了丈夫的身体变化,一双桃花眼都快滴下水来,扭扭腰,一脸娇媚道:“我也不知什么缘故,夫君要不要好好研究一下人家肌肤的秘密呢?”

“嗯!有道理!我得仔细研究,今晚不能熄灯了。”

陈庆伸手‘哗!’的一下,把窗帘拉下了。

……

次日上午,船队来到了华阴县,华阴县的难民大营规模更大,超过五十万难民聚集在华阴县渭水北岸的旷野里,一座座营帐延绵数十里。

周宽也亲自到码头前迎接陈庆的到来。

“看起来气势很大嘛!”陈庆站在高处亭子上笑道。

“那是自然,五十万难民,几个县城的规模,想想都不可思议。”

陈庆点点头又问道:“都仔细甄别了吗?”

五十万难民,陈庆和内政堂官员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伪齐军混在其中,数万在关中发难就麻烦了。

但又不能因噎废食,所以陈庆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办法。

一方面把难民营放在远离京兆的郑县和华阴县,即使出事也暂时不会威胁到京兆的安全。

另外一方面又在两座大营附近驻扎重兵,两座大营附近各驻扎了五万大军。

而第三个防御措施,就是派出大量内卫士兵扮做难民潜伏进了大营内。

周宽点点头,“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卑职估计金国废除伪齐在即,刘豫对军队的实权已经被架空了,而完颜兀术又去上京未回,这个手段就算下面的伪齐军将领想到了,也不敢随意实施。”

“你的推测很有可能,但不能掉以轻心,先去大营看看吧!”

陈庆在数百骑兵护卫下,跟随着周宽和其他官员,一起向难民大营骑马而去。

第七百九十六章 建议

绍兴七年十一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刘豫被金国正式废除了帝位,迁居上京临潢府,改封曹王,齐国也随即被取消了国号,这个建立还不到十年的傀儡王朝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原本的齐国地盘正式并入金国,在汴京设行台尚书省,原本的伪齐军也改为金国签军,由完颜兀术手下名将王伯龙出任签军元帅,李成、折可求、郦琼、张仲熊等等伪齐军大将皆封为都统制。

完颜兀术被封为右都元帅,梁国王,实际管辖原来的齐国疆域,他听从范拱的建议,将齐国沉重的赋税削减三成,又将四十余万签军精简为二十万人,大大减轻了中原百姓的负担,他同时也下令,各路恢复关卡,严禁中原百姓逃往陕西路。

与此同时,完颜昌也被免去了右相国,改封为左都元帅,坐镇河北,统领河北二十万大军,十万女真军和十万协从军。

金国在中原和河北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同时,西军对百万难民的安置也渐渐到了尾声。

一共是一百一十五万难民,其中江淮难民四十五万,中原难民七十万,被安置到关中、陕北、陕中、河东路和四川路,其中光关中各县就安置了四十万人,当然,这些难民的安置要持续一两年才能完成,但已经不是政务重点。

十一月,陈庆也下令在河东路成立了尚书行台司,将灵州知府张晓调为河东行台司都监,同时兼任河东路盐铁转运使。

这天上午,陈庆来到太学,太学位于京兆城西北,占地四百亩,建筑规模庞大,在临安朝廷看来,京兆的太学就是一所杂学,包括文学、医学、算学、农学、天文地理学、工学等等,学生有一千二百人,真正的文学学生才一百多人。

不过今天陈庆不是来视察太学,而是拜访刚刚被金国送来关中的张孝纯,按照陈庆和金国达成的协议,其中一项附加条款,就是伪齐灭亡后,一部分伪齐的朝官要移交给陈庆。

包括张孝纯、上官悟、张柬、郑亿年、宋汝等人在内,名单上一共有二十四人,金国在这件事上比较信守承诺,果然把这二十四人连同他们的家人一起,送到陕州,又由宋军接到关中。

目前这二十四名都暂时安排在太学里教书和研究学问,陈庆暂时还没打算用他们,他们也需要慢慢适应。

张孝纯是原来的太原知府,太原城破后被俘虏,后来又成为伪齐国的宰相,历史上,伪齐军被废除后,大批官员被金国送回宋朝,这批官员的下场都比较悲惨。

事实上,这批官员也愿意来川陕,他们的心理压力要小得多,陈庆对伪齐国的官员比较宽容,整个社会氛围也不仇视伪齐国官员,陈庆对他们也不错,安排了住房,安家钱和补贴都很高,至少他们不会陷入贫困。

张孝纯目前在太学内整理图书的画卷,上个月,女真人送来十余万册图书和绘画,都是当年从汴梁皇宫掠走的图书画册,也没有整理,直接堆放在燕京的库房内,为了换回被宋军俘虏的三千多名女真妇孺,女真人索性就用这批图书画册作为赎买品。

反正对金国来说,这批图书画册迟早都会损毁殆尽,还不如派上用场,换回三千多名女真将士的家眷。

这批伪齐官员个个都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让他们负责整理这批图书绘画,也算是给他们找些事情做。

张纯孝年约五十岁,容貌清瘦,一看就是非常儒雅精明之人,他亲自到藏经院大门前迎接陈庆到来,两人寒暄几句便走进了官房内。

陈庆坐下,张纯孝让茶童上茶,陈庆见桌上有一支厚厚的卷轴,便笑问道:“这位什么画卷?”

张纯孝叹口气道:“这是宫廷首席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昨天发现的。”

陈庆大喜,连忙问道:“有没有损坏?”

“估计没有损坏,好多图书和字画都受潮损毁了,这副画外面包了一层硬纸壳,保存得比较完好,我等裱画工匠好好检查无误后,正式编号收藏。”

陈庆点点头,“辛苦你们了。”

“郡王过奖,这都是我们份内之事,我们其实做得都很舒心。”

陈庆又笑道:“张公有没有兴趣出任河东行台司副都监,兼管河东路提刑按察司?”

张纯孝叹口气道:“提到太原,我心中只有深深的愧疚,我对不起太原被屠杀的军民,更对不起保卫太原阵亡的数万将士,郡王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暂时还不想出仕。”

陈庆也不勉强,便笑道:“那就再过几个月吧!张公去四川如何?”

“巴蜀可以!”

张纯孝也不矫情,他知道陈庆把他们这批人要回来,并不是要给他们养老,而是要用他们做事,所以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去四川的安排。

停一下,张纯孝问道:“郡王为何不在四川设立尚书行台司?”

“这个……和朝廷的协议有关,政务和人事归朝廷,我不能插手。”

张纯孝笑了起来,“郡王已经变相的拿下荆湖南路,为何在四川方面却那么畏手畏脚?不直接拿下它?”

上一篇:回到宋朝当暴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