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409章

作者:画凌烟

所谓的制科考试就是大科、特科,是古代选举非常之才的考试。

在北宋,秘阁试六论是制科考试的关键环节,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通过了,就可以见到皇帝,参加御试。

所谓的秘阁试六论出题范围极广,包括了九经、兼经、正史,以及武经七书。

大宋朝的武经七书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经典。

显然,张九成通过了秘阁试六论,进入了最后环节。

在正史上,两宋三百多年的御试只有二十二次,入等者不超过四十余人,入三等者只有四人。

当年,苏轼参加了两次制科考试,均入三等,足见苏轼之才。

很多人认为的苏轼是文学家和吃货,但是在当时的宋人眼里,苏轼可是正儿八经的宰相之才,大宋朝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人物。

至于有些人说苏轼是低情商,那可能是历史圈里最大的笑话了。

“久闻卿年少时追随杨时求学,才识过人。”

“学生只是比常人多了几分刻苦,谈不上才识过人。”

赵宁也不吝惜赞扬,他说道:“能到这里来,说明你的确有过人才识,能有你这样的人才,朕心甚慰。”

其实张九成这个人,赵鼎多次跟他提及过,确实是一个能做事、敢做事的人才。

赵宁和赵鼎在用人方面从来秉承着一个原则:敢做事!

官场是个权力体系极其复杂的地方,它又有着一个巨大的惯性思维: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以至于在执行层面的许多事情很难落地。

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思考问题,那些相互攀比“这个问题我早就想到了”的人,基本上没一个能成事的。

说它一万遍,不如干她一遍!

而张九成就是那种敢做事的人。

赵宁也不再含糊,直接出题,他说道:“对于宋金关系,你如何看?”

张九成没想到赵官家出的题目,竟然是如此言简意赅。

与过去那些文绉绉、故作高深的题目不同,这个题目听起来,仿佛十分简单。

换做一般人,可能立刻就有了答案,例如:宋金关系缓和,双方贸易正常往来,就像过去的宋辽关系一样。

又或者会说:那是金国的阴谋,他们在麻痹我们。

但显然赵官家要的不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判断。

张九成说道:“对于宋金关系,臣认为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状态。”

“哦?”赵宁愣了一下,兴趣来了,他说道,“你细细说来。”

“宣和年间,我朝武功废弛,但富有四海,金国虎狼,焉有不南下之理?然则经历数年交战,金国也颇有损失,你来我往,才有了现在的和平,但金国只在做短暂的休整,很快必然还会有一场恶战。”

“你说此话依据何在?”

“学生翻看了这些年官报中金兵的伤亡,数场大战下来,根本没有伤及金国根本,金国灭辽太快,内部管制不稳,这短暂的和平,只是金国中场休息罢了。”

赵宁心中对张九成的回答很满意。

真正的人才,你既要能判断事务的结果,但也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但是赵宁并未表现出来,他说道:“那大宋该如何应对?”

“我朝有两大敌人,一为金人,二为西夏,金人下一次南下,西夏必发兵,此点毋庸置疑,若此局面,我大宋危矣。”

“是以,大宋与金交战,必先灭西夏。”

“现在局势对我大宋有利,朝廷开辟辽东军镇,拉长战线,吴晋卿收复太原,取得了收复河东失地的优势条件,若收河东,断西夏与金国之联,朝廷可灭夏,灭夏则斩金贼右臂。”

赵宁依然神色平静,他说道:“你说收复河东,又说灭夏,如何收复,又如何灭?打仗非儿戏,不能空口无凭。”

张九成说道:“学生窃以为,战争在于后勤,后勤再与转运,转运再与官道和吏治。”

“如何解释你说的官道和吏治?”

“官道决定了粮食、兵器运输,吏治决定运输人员多寡,两者关乎前线用度,前线用度充足,则虽有小败,不足为虑,若有胜者,则进敌境百里,修建城寨数十座,勾连敌境城乡。原为敌境,而方今为我所用,此为胜。”

“那官道与吏治的问题又当如何解决,才能达到你说的?”

张九成说道:“朝廷已有良策,监镇官为吏治改制之根本。”

赵宁又说道:“既然朝廷已有良策,那朕要你有何用?”

张九成却镇定自若地回答说道:“国朝修建官道百年,但终究未能覆盖西夏和燕云,陛下若要灭西夏,收燕云,必修官道,然则官道费用之甚,不必学生多言,学生倒是有一策,可助国朝快速修建。”

“你但说无妨。”

“以交钞作为俸禄,调动民间劳力,集中修建官道,可快速达成朝廷目标。”张九成说道,“若朝廷愿意给民众俸禄,民众修路意愿更强,然则修路费用更甚,交钞现已被民间接受,可再深入利用。”

第587章 大基建通胀和进口(第二更)

卧槽!

赵宁心中感慨了一声。

这交钞才开始推多久?

这群宋朝精英们就已经开始打算用交钞玩大基建了?

要不怎么说大宋朝都是一群合格的商人在治国呢!

就张九成这觉悟,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而且恐怕还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有没有可能他中状元后,就私下多次拜访赵鼎,而这个想法也是得到赵鼎的认可的?

只不过印钱修路这种事,在这个时代,说出来实在有点不地道,赵鼎还没有正式提及而已。

张九成胆子够大。

赵宁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继续问道:“交钞也是国库钱财,若是要大量修路,恐怕是补了西墙,拆了东墙。”

张九成就更直接了,他说道:“可以多印一些。”

赵宁愣了一下,好家伙,你这聊天方式朕喜欢!

但赵宁却依然一副质疑的样子,说道:“交钞乃是货币,商业之根本,岂可随意印刷?”

“臣可以为陛下算一笔账,若是国朝印500万贯交钞修路,这500万贯交钞便如同水流一样,有八成可流入民间,分别到工人、铁匠、农民,以及采石者手中,而这些人,却恰恰是大宋的穷人,他们是最需要钱的,既解决修建了道路,又让他们有了收入。”

“但你知不知道,通过这种方式,将更多的交钞流入民间,会造成交钞贬值?”

张九成又说道:“国朝已经全面打开海商,更多海外商品流入大宋,商品增多,交钞怎会贬值?”

哟呵,这家伙还懂得这个?

赵宁又问道:“你的道路修在何处?”

“从京畿路到太原府,从太原府修到雁门关,牢牢锁定京畿与长城的勾连!”

“那拿到你的交钞的那些人,自然是河东一带的百姓,但是海贸引进的商品,首先到的是两浙、广南东路,你又如何能保证河东一带的百姓拿到你发的俸禄后,能快速买到海运进来的商品?”

赵宁倒是问得很细,毕竟这牵涉到通胀问题。

不是你发了钱,又增加了市面商品就万事大吉的。

真他妈的这么简单,他赵屠夫早就这么玩了。

其实保守自由主义派们有一个观点是正确的: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类社会体系会越来越复杂,越复杂的社会结构,稍微做一些微调,就会引起蝴蝶效应。

靖康七年的大宋,政治、经济结构,与靖康元年的都已经有不小的区别了。

而随着往后的发展,任何一次改制,所带来的影响都会比之前大得多得多。

就说张九成提的银行放水大基建这件事,就牵涉到中原经济和沿海商品进口的联系。

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

“陛下要彻底斩断蛮夷对我朝的威胁,是必须收复经略太原,收复云中,若是想要在这一代人完成,则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虽说大量释放交钞会导致交钞贬值!”见赵官家不为所动,张九成语气也变得冲动了起来,“但这是劫富济贫的行为!”

“如何说?”

“一个上党的百姓,本身身无分文,但因参与朝廷修建道路,一年之内收入十贯,即便交钞因此贬值超过十一(10%),这个百姓也比过去多了九贯!而贬值损失的那一部分,由原本手里就有交钞的人承担,持有交钞越多的,贬值越多。”

“那你知不知道,如此下去,百姓会跑到银行去挤兑铜钱?”

“可以将铜钱兑换交钞的政策撤销掉!”张九成又语出惊人。

这下赵宁不说话了。

好了,这张九成真他妈的对朕的脾气!

他赵宁本身就打算这么玩的,之前就准备这么干,只不过时机还不成熟,当时交钞的信用还没有建立起来,海贸进口也还没有建立。

现在随着交钞入乡慢慢推开,至少北方民间开始大面积接受交钞。

赵宁沉默片刻,说道:“今天的考试到此为止。”

张九成愣了一下,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既然赵官家都不想再议论下去,便也没有必要再多说了。

他行礼道:“多谢陛下,学生告退。”

张九成必然是受到了东京邮政的启发,他认为东京邮政好是好,但缺乏更加便利的道路,没有更大规模的道路,邮政模式就算玩出花儿来,也是徒劳无功。

赵宁离开大庆殿。

他承认张九成说的是正确的。

用交钞拉动道路修建是劫富济贫之策,优点不言而喻,大大刺激民众劳动的积极性,将钱流入普通百姓手里。

而缺点是造成通胀问题。

在商品流动不快的古代,通胀问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是区域问题,但市场是有那一只手的。

例如河东地区的百姓有钱了,河北的商人,或者京畿路的商人就会想办法将商品运过去卖。

只不过消耗这种通胀,需要一点时间而已。

这对于赵宁来说不是大问题,只要南海商品源源不断涌进来,填补东南改稻为桑国策的延迟性,就能在市面上,大致平衡通胀。

提前预支出去的钞票,后面是有源源不断的商品可以补充进来的,更何况一旦东南改稻为桑国策推下去,商品会越来越多。

大盘蹦不了。

而张九成说这个问题的核心还不在于给民间钱,他的关键词只有两个字:效率!

用钱来提高效率,完成中原地区与北方边境强有力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有效的收复。

赵宁不能等,向四面八方启动大基建修道路的战略,原本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赵宁却打算压缩到二十年之内。

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可控的,尤其是未来,充满了变数。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去完成一件事,哪怕付出一些代价。

话说回来了,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的,不是吗?

张九成的出现,让赵宁找到了最适合去执行这个战略的人。

他深吸了一口气,心中天高云阔。

海洋战略的打通,的确将要改变太多,从政治体制的改制,到经济模式的创新,都将受到影响。

他赵宁的国家最高战略节奏,也在按照他来到大宋时定下的战略计划在一步步往前走,可能中途会有修修补补。

第588章 继续给秦桧挖坑(第三更)

回到文德殿后,赵宁立刻召见了赵鼎。

“张九成朕已经见过了。”

赵鼎站在那里不说话,他永远保持着沉稳的姿态。

“这个人的答卷你都看了吧?”赵宁继续问道。

“臣都看过了。”

“朕想听听你对他的评价。”

“此人做事果敢,最擅长的还不是谋略,而是论断!”

“善断?”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