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290章

作者:画凌烟

第410章 大宋朝的教育体制(第三更)

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赵宁就醒了。

王怀吉给他安排了简单的早膳,今日有早朝。

听政完后,赵官家回了文德殿。

赵鼎从西北回来了,宰执皆在文德殿内。

赵鼎汇报了与西夏人谈判的全过程。

对于这个进度,赵宁还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朝中还有人建议提出让西夏人赔战马的要求。

那基本上是在添乱,第六次宋夏之战结束后的谈判,是宋夏双方一次空前默契的停战,而不是大宋一方碾压式的胜利。

所以并不是什么要求西夏人都会答应的。

而现在对于赵宁来说,最重要的依然是时间,交钞早日在西北边境推行,西北的财政压力就早日得到舒缓。

“恩荫改制如何了?”

赵鼎说道:“回禀陛下,恩荫改制的策论,从直接恩荫官位,改成可以推荐子女入东京大学读书,若是在卒业考试中合格者,可推荐地方为官,此为政事堂多方商议结论。”

赵宁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好办法。

说到底,恩荫制的本质是为了拉拢权贵阶层,稳固权力架构。

它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它的弊端却更大。

如果一刀切的将恩荫制直接废掉,而没有新的“权限”给到他们,必然会引起极其广泛的剧烈反弹。

如果是可以引荐到东京大学读书,这事就好办了不少。

因为按照东京大学的制度,任何一个学生卒业的时候都要参与考试,不合格者是不能卒业的,连续三次不合格,就要被强令退学。

只要这一关把控得好,就能过滤掉那些不学无术的。

赵宁说道:“若是如此,倒也可行,不过东京大学要扩招,要把控好农家子弟和官宦子弟的数额,官宦恩荫只能占一小部分。”

而且只能是权宜之计,是废除恩荫制的过度手段,肯定不能形成新学里的特权阶层。

许翰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可以在四京分别开设大学了,现在大学的教材也逐渐完善,从去年各地政绩汇报来看,监镇官在地方上起到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康王在京东路推行的新农田管理,也立竿见影,这些都离不开监镇官。”

“大宋需要新的人才。”

蔡懋说道:“陛下,我大宋地方本身就有官学,何不直接将新学教程编入地方官学中,如此也可尽快扩增人才。”

大宋朝的教学体制,可能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最完善的了。

大宋地方官学是从仁宗庆历四年开始设立的。

诸州府军监设立官学,学生如果在200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

宋徽宗崇宁元年撤销限制,所有州县一律置学。

学生名额没有详细规定,只在崇宁三年明确:增县学子弟员,大县50人、中县40人、小县30人。

每州县教学人员称之为教授。

而且地方上还有专门主管教育的行政衙门,提举学事司。

提举学事每年前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甚至在王安石变法中,还推行了“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便是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在一定年制及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

内舍生得升入上舍。

最后经过考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

哲宗元符二年通令诸州行“三舍法”,考选、升补,悉如太学。

崇宁元年规定由县学生选考升入州学,由州学生可贡入太学,每年许上舍1人,内舍2人。

最后,还划拨学田,保障经费。

宋朝四大书院,都是地方学校。

蔡懋继续说道:“目前东京大学与地方官员不同之处在于教程,若是直接加入教程,可事半功倍。”

许翰则反对道:“不可,目前地方官学教授大多只读儒家经典,他们如何授业农学、工学?”

蔡懋说道:“可以再从各地聘请相关人员,东京大学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编入地方教学。”

赵鼎说道:“忽然整改地方官学,恐有不妥,不如新在四京设置大学,此后逐步完善。”

赵宁点了点头,这件事可不是建立学校这么简单。

这件事其实是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角逐。

蔡懋这货明显带着私心,若是按照他的办法来,必然在各地引起儒生强烈对抗,导致新学受阻,甚至引发双方尖锐矛盾。

现在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允许传统儒学存在,另外设置新学。

对付儒生,也不能只是提着刀子杀。

宋代的许多儒生都还是很不错的,积极进取,有气节有担当。

例如陈东这些人都是儒生。

他们只是缺了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需要一边实践一边学的。

“许卿,在其余三京设立大学一事,就交给你跟李若水去安排吧。”

“臣领旨。”

“朕还打算在杭州单独再设立一个学校,广招民间志士,专门培养航海人才,诸位以为如何?”

许翰说道:“我朝虽然与海外商贸频繁,但海外毕竟是荒野之地,臣听闻,海上常年有狂风巨浪,致使人货皆亡,恐怕……”

赵宁说道:“此事朕已经打听过,民间有不少对出海熟悉之人,可以招募他们入学,汇编教材,培养一批专业人士,只要我们不断踏出去,便可不断积累,不断探索。”

“实践出真理。”

众人一时间却不知如何反驳赵官家这话了。

“国朝用度与日俱增,海外商贸颇丰,不可不察。”

“陛下圣明。”

“如此说来,便这样定了,杭州海事大学,朕另外安排人去办,届时让他与诸位协商。”

“是。”

“对了,荆湖北路如何了?”赵宁突然问道。

何栗说道:“唐恪前日还写了札子到政事堂,在荆湖北路发现了一些铁矿。”

“朕还听说福建也有铁矿?”

“是的,也上报上来了,不过说民间有诸多人私自开采,甚至铸造刀剑。”

赵宁沉思片刻,说道:“此事关乎军备,盯紧一些。”

何栗说道:“是!”

张叔夜出列道:“长安军政大学申请审批,请陛下过目。”

赵宁倒是看得仔细,看完后直接批了。

“李彦仙他们到京师了吗?”

“昨日下午刚到。”

“宣入宫,朕要见他们。”

新的一批将领终于冒头了。

一旦财政宽裕,军备精良,就要主动扩张了。

第411章 西北的新战略目标(第一更)

李彦仙卸下佩刀,着紫色公服入宫。

神宗改制后,六品以上四品以下官员公服为绯色,四品以上着紫色。

李彦仙现在是宣威将军,从四品,属四品一列,自然是着紫色。

而李世辅却还是绯色官服。

两人到文德殿外后,只是点头示意,并未说话。

不多时,便应召入殿。

此时天色刚亮,宰执们也在文德殿内。

“臣会州知州李彦仙,参见陛下,吾皇万岁!”

“臣定边军指挥使李世辅,参见陛下,吾皇万岁!”

“两位卿不必多礼。”

“谢陛下。”

两人第一次见到赵官家,不由得内心激动。

“李少严。”

李彦仙说道:“臣在。”

“此次熙河路多亏有你!”赵宁走下来,拍了拍李彦仙的肩膀。

“是熙河路数万将士用生命捍卫的,臣不过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这李彦仙的战报实在是太亮眼了,一般人看到,恐怕眼睛都会闪瞎。

弄死西夏数万大军后,又一路追杀到沙漠,几乎将兰州以北的西夏势力打出了真空。

“好!真是大宋的好男儿!若是人人如李少严,西贼何愁不灭!”

张叔夜说道:“王倚通敌卖国,人神共愤,李知州忠义无双,以微臣看,陛下可升李少严为熙河路经略使,统帅熙河,以御西贼。”

“好,叔夜相公说得好。”赵宁立刻就答应了张叔夜的提议。

其实这事张浚早就在札子里提过,只是赵宁一直压着。

至于为什么压着,无非就是给张叔夜一个机会。

不能西北全部都是他张浚的人吧?

而张叔夜的提议也绝不是临时兴起,这种提拔一个人做经略使的大事,岂能一时兴起的提议?

万一皇帝不答应岂不是大家面子都过不去?

所以当张叔夜提出来的时候,意味着私下早已定好了。

李彦仙立刻说道:“承蒙天子垂怜,臣何德何能。”

“熙河路经略使非你李彦仙莫属,没有人比你更合适,朕便将那里交由你,军政院拟任命文书。”

张叔夜说道:“臣领旨。”

“还是要将任命文书给张浚审批一份。”赵宁又说道。

“是。”

赵宁的目光又落到李世辅身上,李世辅英武的脸上还有一条淡淡的伤疤,给这个年轻人平添了一份杀气。

他的目光锋利得仿佛刚刚出鞘的宝刀,身姿笔直如剑。

赵宁扫视周围的宰执一转,豪言道:“就是这个人,破了西贼的铁鹞子!”

李世辅说道:“为陛下分忧,臣万死不辞!”

“好,自古英雄出少年,有卿在,朕高枕无忧矣!”

做领导,场面话、漂亮话,一定要说出来,一定要给下属足够的鼓励和肯定。

张叔夜又说道:“陛下,臣恳请赐李世辅宁远将军阶位。”

宁远将军是从五品官阶,可以理解为中校级别的军官。

李世辅今年才二十一岁,能到这个级别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赵宁也不犹豫:“就依卿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