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135章

作者:画凌烟

杀人无非就是肉体消灭而已,杀人只不过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问题的始作俑者干掉。

但真正的问题,其实是腐烂的衙门体制和风气。

北面房已经形同虚设,但若是查出问题来,却有借口继续查其他房!

兵籍房就更不必说,一查肯定有问题。

有问题就对了,有问题就有借口把它并到军政院这边来。

除旧革新就是这么玩的。

改革不是一刀切,改革一定是步步为营,一步步整改,且要让大部分人找不到反对的借口。

当年王安石就是操之过急,一堆人反对,然后演变成意气之争,随后演变成党争,危害无穷。

莫俦一听高俅这话,又马上站了出来。

毕竟莫俦早就没节操了,舔狗一个。

他说道:“陛下,臣以为高太尉说得有理,确实该好好查一查,此事关乎吏治,吏部也责无旁贷,臣愿意参与其中!”

这时,见风使舵的谏官李擢说道:“陛下,高太尉所言极是,当严查。”

其余众人见局势已到此,便赶紧跟着说道:“当严查!”

“好,继位众卿都这么说,朕就随了诸卿意,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法司会审,给朕好好查查枢密院北面房和兵籍房。”

刑部尚书秦桧、大理寺卿韩肖胄、御史大夫许翰出列:“臣等领旨!”

三法司会审是极其严格的,查案主要是大理寺查,刑部复审,御史台监督制度流程。

“高俅。”

“臣在!”

“你协同大理寺办案!”

“是!”

“给朕好好查!”

“是!”

说完,赵宁转身便离开了垂拱殿。

这事还只是个开头,显然要趁着这个空档,让枢密院震几震,然后转移军政权。

毕竟现在监察军队的军督府只是在军政院下面,如果慢慢把其他全国军政都转移过来,军队监察就基本上威慑下去了。

赵野、范讷、刘肃,当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在刑场来了一刀。

听说死之前,还在咒骂黄潜善。

赵宁这杀人,全然不按照传统规矩来了,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当然,少不了抄家的环节。

最近就抄家一事,皇城司许多人连腿都要跑断。

也有人举报皇城司班直在里面中饱私囊,双方互掐,还因此抓了好一批皇城司班直。

不过这只是小插曲,军政院拿权已经大势所趋。

先把北面房和兵籍房拿过来。

五月初十,军政院发布了关于此时河北、河东立功名单,也发布了军功奖赏。

这些自然是皇帝陛下签字盖章了的。

赵野等人在报纸头条上被骂了好几天之后,迎来的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

从名将到中层军官到基层士兵的故事,在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都在报纸的版面占有一席之地。

赵宁也趁机对一批新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提拔。

例如岳飞,赐冠军大将军,正三品。

又立刻将其召回京师,还有重要官职任命。

这一次,要趁机肃整混乱的军政,把军政理清楚,把人安排清楚。

再例如,韩世忠、吴玠、刘琦都有提拔和赏赐,连张俊都有赏。

第185章 这是在耍朕玩!(第三更)

一边论功行赏的时候,一边也在大规模筹备忠烈祠的事项。

各地的抚恤金也陆陆续续在调运、安排分发。

陕西战死者甚多,有数十万家庭等待抚恤金的方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人仔仔细细去完成的事情。

赵宁给张浚密函,让他务必在今年完成陕西所有抚恤金的发放。

抚恤金是朝廷重新组建军政体系最重要的一环,不可有误。

朝廷三令五申说要尊重士兵,皇帝也多次亲自鼓励大家,并且密切交谈,甚至把忠烈祠摆在国子监附近。

表面功夫是做足了的,也引导民众慢慢淡化对士兵的歧视。

至于刺字那种侮辱性的做法,也全部废除了。

精神上的认可不可少,但实际的鼓励,也不能少。

这抚恤金就是实际的鼓励。

也是对战死者、重伤者的承诺。

更是真正赢得信任的关键。

以前的士兵懒散习惯,朝廷也纵容。

现在这风气都得改一改,朝廷要严抓,朝廷要说到做到,士兵也得拿出认真的态度。

抚恤金的事项,由军政院、枢密院各自在推动中。

钱肯定是足够了。

五月十一日,赵鼎从淮南回京。

赵鼎给了赵官家一个数字,两淮去年的现钱收入进账是500万贯,算是慢慢在恢复。

至于农税收入,去年两淮的粮食总收入120万石,也比前年要多。

但这个数字显然也是在坑你皇帝老子。

两淮有良田亿亩,每亩每年平均产量4石,一年总产量4亿石。

农业税十抽一,4亿石能够抽出4000万石出来,如果路上的耗羡40%,那也能交上来2400万石。

但实际上,两淮在大宋朝官方纸面上的田只有5000万亩,少了一半。

即便是少了一半,也能抽1200万石。

即便是有些百姓不愿意交粮食,以折纳来抵税,一半的百姓用折纳抵税,也应该有600万石才对,可是现在只有120万石。

这就不合理。

税粮呢?

去哪里了?

用脚指甲想都知道去哪里了!

赵鼎用比较凝重的语气说道:“官家,恐怕隐瞒田产,偷税漏税者甚多!”

这不就是京畿路的天潢贵胄们一样吗?

表面上一个个不交农税,也没有人过问他们的田产。

转运司衙门要收税的时候,就找老实巴交的小地主和下户去收。

朱元璋规定,大明朝约8亿亩田,每亩田收4.01斤,一年一共收2673万石左右。

大明朝纸面上的农税规定是非常低的。

而大宋朝十抽一的农税,一亩产量按照2.5石,也就是300斤,每亩抽30斤,每亩田是大明朝的7倍多,但一共也就只能收3200万石。

这合理吗?

这他妈的就是在耍朕玩!

按照大宋朝真是的田产7.6亿亩左右来推算,每一亩艘30斤,一共收228亿斤粮食,也就是1.9亿石。

有些地方路途遥远,耗羡按照50%折算,那也还有9500万石的粮税收入。

3200万石,离9500万石有6300万石!

这6300万石去哪里了?

赵宁看完那份账单,说道:“哪些人隐瞒田产,又有哪些人偷税漏税?”

赵鼎思忖片刻,说道:“隐瞒田产者大多是上户、官田,还有一些是为了避税,把田卖了,主动成为佃户。”

“你说的把田卖了,主动成为佃户是何意?”

“有些地方大户隐瞒田产,通过关系,即便增加田数,也不必多交税,而有些人为了避税,则把田卖了。”

“百姓会愿意把田卖了?”

赵鼎说道:“愿意,这是臣这次去民间实地考察到的,百姓的赋税之重,超乎想象,有些人承担不起了,宁愿成为无田的佃户,也不愿意在拥有田。”

赵宁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均田承租的新农政,就是为了打破土地兼并的格局。

这是粮食议价权的争夺。

土地过于集中,资源掌握在大地主和贵族手里,粮食定价权便掌握在这些人手中。

打破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为前线提供充足的粮食,节省朝廷开支,就是赵宁的目的。

现在的粮食供给,相当一部分是朝廷用钱买,还有一部分是用入中法兑换。

而此时的局面确实,自由农甘愿把田卖给大地主、贵族,委身成为无田的佃户。

为何?

农税制度和行政收税的方式出了大问题啊!

赵宁说道:“卿有何建议?”

赵鼎沉思片刻,说道:“诡名户甚多的根本原因,是不分官户、形势之家有免税权,一些小地主和农民才愿意把田卖给他们,并且成为他们的佃户,从而达到自身免税的目的。”

“想要破除这个局面,就必须废除官户、形势之家的免税特权,严查隐瞒的田产,只是……”

赵宁微微蹙眉说道:“只是什么?”

赵鼎说道:“当年王介甫便是臣这般想的,所以有了新法,还派人丈量田地,但因为阻力太大,所以中途作罢。”

赵宁点了点头,这事是损害全天下官户、形势之户利益的事,是挖地主老爷们的命根子,他们不拼命才怪。

但现在大宋朝的国土上匍匐着如此多的吸血虫,这问题不解决怎么行?

粮食的议价权关乎战争成本、民生温饱。

“如此这般,现在皇家有数百万亩田在京畿路,陈东的均田承租推行得还不错,扩大新政推行。”

赵鼎担忧道:“如此会不会引起那些人的反对?”

“先在京畿路,把这数百万亩地消化一番,理清楚其中的问题,河北、河东多荒田,这段时间,东府要派人尽快统计荒废的田,为新农政推行到河北、河东做准备,届时就派京畿路新农政的人过去执行。”

“对了,讲武堂重开,但朕打算再立新学,设士、农、工、商等,再改国子监,立官学,让官员进入官学重新考试,计入政绩考核中。”

“新学为农业、工艺、商贸输入相应人才,其中又还牵涉到军工人才的培养,而官学,必须紧抓官员作风。”

“卿以为如何?”

赵鼎一下子接受了太多信息,他好好消化了一下,说道:“臣需要回去好好梳理一番,至于陈东正在做的新政,臣之前一直有接触,今日臣提报一份汇总,若是以数百万亩皇田作为新政起点,未尝不可。”

“好,你回去理一理。”

赵宁其实已经开始为他的新学物色人才了。

第186章 朝廷的大动作才刚刚开始(第一更)

无论目前的赋税有多坑,大宋这辆破车,总还是要往前推进下去的。

五月十三日,陈东手里拿着厚厚一堆文书,走进了文德殿。